随着社会的发展,膳食与人们健康的关系日益密切,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素质教育选修课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和完善知识结构。“现代膳食与人体健康”选修课的开设,能使更多大学生对膳食与健康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并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改善营养状况、提高体质,促进健康发展。
一、“现代膳食与人体健康”选修课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三、“现代膳食与人体健康”选修课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如通过故事引入营养素的功能与重要性;通过图片展示食物的分类及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通过动画与影片来讨论生活中的常见饮食误区等。
参考文献:
[1]蔡杰铮,张晨铭,杨猛,刘起硕.北京市大学生营养膳食与饮食行为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13(7):218―219.
[2]张雪莹,秦立强.大学生营养状况及营养教育现状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3):49―51.
[3]罗立娜.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7).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观念;问题;预防保健;措施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群体,不仅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素养、牢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又具有健康的身体。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很少注重健康活动的训练,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也很少,使得大学生普遍处在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不佳。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各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的自身的个性形成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和学生都要加强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
1现代健康观念的主要内容
现代的健康观念主要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三个方面,我国公民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要求,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性健康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也能相应地推进躯体健康的发展,保持自身的整体健康状况。
2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微或者严重的健康问题。大部分学生熬夜现象严重,晚上一点以后才睡觉的学生大有人在,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周末可能会睡一个上午或者直到下午才起床。不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早上为了赶课,不吃早餐,导致上午的课程还没有结束,就出现饥饿、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喝酒、抽烟等现象较多,一些男生甚至女生都会存在抽烟、喝酒的问题,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压力太大,抽烟、喝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却忽略了这些行为对健康的损害程度之大。大学生的生活缺乏规律性,最终导致了躯体健康受到损害。另外,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轻微的心理障碍,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产生自卑感,学习成绩下降,生活态度不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轻微的人格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出现。
3针对大学生健康观念转变的预防保健对策
对于学校而言,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定期向学生灌输健康知识。完善学校内部的医务室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增加设备,选择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给学生开设一条良好的健康预防保健通道。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保证学生的健康,及时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健康维护,防止流行疾病在学校内部的感染,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等,从各个方面做好学生健康的预防保健工作。
4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小兰,李永红.体检信息化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5):225-227.
[2].高校医院在医疗改革中定位的几点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10(02):102-103.
[3]崔月颖,王小万.《塔林:增加财富与促进健康的卫生系统[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02):23-25.
1.1饮食意识及行为的变化100例人群接受营养指导后,饮食行为水平整体显著提高,普遍使用量化工具,合理确定每日食用油盐的数量,明确每天能量的摄入量,这说明营养指导明显影响人们的饮食意识和行为。
1.2体重的变化据统计显示,体重变化的有效数据100份中,体重与腰围都下降者90例,说明营养指导后人们对于体重和腰围影响健康的意识增加。
1.3疾病状况的改变统计显示,健康指导后,各种慢性病发病率均出现降低趋势,这不仅仅表现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多发病,还包括其他如冠心病、肥胖症等,进一步说明健康指导的重要性。笔者针对两种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发现,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此次总问卷数100份,有高血压疾病者共80例,占80.0%,通过指导后血压恢复正常50例,占62.5%;高血压正常,停药4例,占5.0%;药量减少者10例,占12.5%;药量保持不变的6例,增加的仅10例。可以看出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有明显好转,说明了营养指导的重要性。
本统计表明,100份的问卷调查中,糖尿病患者共28例,占28%。营养指导餐后血糖下降11例,占39.3%;停药的1例,占3.5%;药量减少9例,占32.1%,药量不变者6例,占21.4%;药量增加者1例,占3.6%。可以看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出现一定程度好转,这说明营养指导可以有效控制对糖尿病病情。
2讨论
营养指导在人体健康的保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健康管理中的成功使食品营养学在实践应用领域中所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拓宽,未来的实践中营养学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并在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营养指导配合心理调节,以及运动管理等健康保障的措施应用于实践时,其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北京市卫生局以及疾病监控中心在不久前进行了调查,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人群不良的饮食结构有一定关系,其中高油、高脂、高盐是饮食中最常见的。
例如肥胖患者以及血脂存在异常人群中的大多数膳食常以脂肪含量极高的畜肉为主,而肥胖是痛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认为肥胖患者一旦合并有痛风,治疗起来将会比较麻烦。
摘要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走访法了解到各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具体情况,也发现这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诸多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体质健康大学生影响因素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民体质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文献,收集全国大规模学生体质调研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本文的形成提供了人量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内涵支撑及科学研究方法和文字资料。
2.逻辑分析法
采用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国民体质健康测试继2000年,2005年公布后,连续几年都呈下滑趋势。比如在坐位体前屈中有的学生根本就弯不下腰;而肺活量值低于2000毫升的也较之前增多;体型偏瘦,偏胖,肥胖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近视率在学生中的比例也逐年攀升。上述这些现象,正说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1.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2.不良的饮食习惯
3.不良的生活休闲方式
4.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虽然目前我国对高校体育进行了改革,但大多高校却仍然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近期效益的体育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及独立能力的锻炼,使学生不具备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及习惯,从而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体育教学组织机械化
大学中的体育教学过程虽然历经了无数春秋却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为主、书本知识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也多数是采用命令式、检查式、模仿式的三式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使得学生自少的可怜。
(三)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1.活跃体育锻炼氛围,树立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在大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尽量使学生在体育教与学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的第一目标就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做其他的事情。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营造良好的生活休闲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方面的、学校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在这种种的因素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目标过于单一、体育教学组织机械化以及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较差等。
2.想要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应活跃学生体育锻炼时的氛围树立好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并对自身应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休闲方式以期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二)建议
各大高校应加强体质健康理论的宣传使得大家都知道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体质与健康的意识。并且为了提高大学生群体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各个高校很有必要把体质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这样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使其明白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我们也可以选择性的效仿国外的高校体育,开展带有收费性质的大学体育选修课程。
【关键词】饮食护理健康教育肠镜肠息肉
肠息肉是由于人体先天遗传易感病态因素,在后天的情绪、饮食、炎症、感染、免疫能力下降等因素刺激、诱发下发生于肠道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腹部不适,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如混有血液或鲜血便。有蒂息肉或无蒂、<3cm的小息肉可经内镜下摘除。经电子内镜高频电凝切除肠息肉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治疗方法,最常见并发症为出血或肠穿孔。由于内镜下切除肠息肉手术为微创治疗,术后患者无体表伤口,不良反应小,且因术前肠道准备时患者流质饮食数天、术日禁食十余小时,饥饿感强烈,术后如若患者饮食不当,则易导致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笔者根据自身对此类疾病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饮食健康教育预防和降低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肠息肉病患者286例,男137例,女149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37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学历196例,初中以下学历90例。实施对象:患者本人及家属。
健康教育方法:①入院时进行详细评估,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对内镜下切除肠息肉手术的认识以及术后饮食要求的掌握情况。根据掌握资料制定健康指导计划。②采取口头讲解,资料阅读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形式。
2结果
通过对住院进行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实施饮食健康教育,有219例患者由以前的轻视术后饮食转变为熟知正确饮食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饮食依从性大大提高。同时289例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患者中无一例饮食不当引发的肠出血或穿孔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