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吃进多少热量?答案都写在餐盘里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苗通讯员陈佳琦

健身达人们必备的能力,就是快速换算出每顿饭的卡路里,准确掌握吃进多少热量,是减脂、增肌过程中事半功倍的事儿。

比健身达人更需要掌握这项能力的,其实是被糖尿病困扰的“糖友”们,在针对糖尿病人的饮食指南上,每一餐都有具体到克数的营养搭配标准。

可中国人的餐饮体系当中,厨房里可不会摆着电子秤,连油盐酱醋的添加都遵循着“少许”、“适量”的模糊标准,糖尿病人该怎么安全、合理的吃一顿饭,实在是个大问题。

好在这样的困境很快就会被打破,舟山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方跃伟的“糖尿病健康餐盘”刚刚拿到了国家专利,“正在联系我们当地社区在做推广。”一切顺利的话,将来糖尿病病人们只要端着一个餐盘,就能精确掌握每顿饭的各种搭配了。

自己患上轻度脂肪肝,才发现计算食物卡路里难操作

为什么要发明这样的餐盘?说起来,餐盘的发明是方跃伟针对糖尿病病人饮食控制的简易方法升级版。

之前的一个版本很多人都听说过,用手势测量卡路里——食物手测量法。

方跃伟从事健康教育30多年了,在过去给市民上课讲膳食平衡时,用的都是全国通用的膳食宝塔,用克来计算每天吃多少食物,比如一天要吃米饭多少克、蔬菜多少克等等。

“以前都这么讲,也认为这样讲很正常,直到我自己也出现轻度脂肪肝后,才意识到这样的计算方式很难操作。”方所长说,脂肪肝需要综合防治,除了运动,还要管理每天的膳食。

2008年,方所长的爸爸也被查出糖尿病,这种慢性病最需要每天计算摄入的食物量,但是从来没有医生具体告诉他爸爸该怎么吃。

这个操作很方便,在糖尿病人快速估算出每日需要的食物份后,用手测量就能控制饮食。比如身高172厘米,体重79公斤的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食物摄入可以简化为“1单手捧的水果,2个半拳的蔬菜,2个拇指的素油,3个拳头略少的谷薯,4个手心的蛋白。”

这个发明产生于2013年,方法也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方所长在全国演讲进行推广,可5年过去了,方跃伟发现,基层医生的宣教程度以及病人们的接受度并不高。

“医生花15分钟就可以看一个病人了,再花15分钟教病人用手测量食物,医生没动力这么做。”方跃伟有些无奈。

6个凹槽盛放不同食物,根据份数计算食物热量

于是,方跃伟就像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一样,想方设法把通俗化的“健康宣教”进一步简化。

到了2016年,方跃伟想到了用餐盘的形式解决糖尿病人们的食物摄入问题,“把各类食物直接放入餐盘上相应的凹槽吃,也不用换算了,该吃多少放多少就行。”

餐盘的设计乍一看很像国内食堂里常用的那种不锈钢餐盘,上面有6处大小长短不一的凹槽,分别放置米饭、鱼虾肉、蔬菜、豆制品等。要使用这餐盘,还得搭配起同样由方跃伟申请了专利的《糖尿病每日热量食物交换份速查表》以及《不同能量级膳食一日三餐食物合理分配表》。

“不同身高体重,不同工作强度的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物摄入的总量都不一样。”方跃伟说,速查表和分配表起到定位的作用。

比如一个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男病人,40岁,身高173厘米,体重76公斤,要怎么计算他的一日三餐膳食方案?根据“办公室工作、身高和体重”信息,在两份表格里,可以定位到他属于轻体力、超重体型病人,每天应该摄入18份食物,以及一日三餐的食物组成和需求份数。然后在“糖尿病健康餐盘”中找到相应的凹槽填充适宜的食物。

这里的“份”指的是“食物交换份”,代表90大卡,所以这位男病人每天要摄入1620大卡的食物。如果在麦当劳、肯德基吃饭,掌握这个数据也可以,毕竟一份汉堡、一份薯条的热量是不变的,可一个包子、一份水煮鱼、一勺土豆的热量到底有多少?这就需要健康餐盘出马了。

在餐盘中,每个凹槽都被方跃伟规定好了可以放置什么种类的食物,比如左下角的凹槽,当它用五谷米饭填满时,就意味着“2份”,也就是180大卡;当它被茎叶茄瓜类等蔬菜占满时,就是“0.25份”也就是22.5大卡。

病人只要记住自己一日三餐各类食物的份数,就能控制住每天的饮食总量了。

方跃伟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最近的工作就是在联系厂商,希望尽快将第一批健康餐盘生产出来,而舟山当地社区的糖尿病病人,会成为第一批使用者,他们控制饮食时,再不需要小心翼翼地来回换算了。

THE END
1.全面解析食物归类者官方区:揭秘其四个主要功能入口及不同食物种类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如何进行合理的归类与选择成为了一大难题,食物归类者官方区应运而生,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食品归类与查询服务,本文将详细解析食物归类者官方区的四大功能入口及不同食物种类的详细分类方法,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该平台进行食品管理。 http://www.xcytdq.com/post/970.html
2.怎样将所需食物克数转换成食物交换份法的份数楼上兄弟说的什么???完全不知所云你先要确定基础物质份数,比如确定面粉的重量是一份,然后查到面粉的目标营养物质比例,即每100g多少g,然后查找要交换的食物,找到这种食物的目标营养物质比例后反除得出重量,用这个重量除以面粉重量就得出份数了。。。我靠,说得我自己都晕了,给你举个例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103850.html
3.食物交换份法!需热量5、确定每日所需食物交换份数能产生90千卡热量的食物重量叫做一个交换份。总食物交换份数=总热量÷906、确定三大营养素的份数 三大营养素的份数计算公式:蛋白质的份数=总份数×15%脂肪的份数=总份数×25%碳水化合物的份数=总份数×60%7、确定具体食物的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20654250_999197813.html
4.糖尿病患者一周食谱最新章节张晔著糖尿病患者在开始采用饮食治疗时,应配一台配餐称,按称重法将主、副食称重,如米、面、肉、蛋、乳、豆制品、油、盐、蔬菜等称重,力求心中有数;准备一套自己专用餐具,做熟后看看有多大容积,以后即可按此重量加以估计,久之养成按量进食的习惯,从而基本掌握了每日常用食物的具体数量。 手测量食物交换份 了解食物份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371435/18.html
5.不同的饮食英语作文食物交换份法与GI联合应用的具体步骤为:根据糖尿病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等指标, 计算出其每日所需热能总值;根据热能总值查表可获得每日各类食物的交换份数;根据糖尿病病人的个体情况, 将各类食物的交换份数分配到各餐次中;然后确定每餐的某一大类食物的具体品种, 可参照各类食物的GI表, 在同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7t1x3e7.html
6.糖尿病营养配餐(二):确定要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它是以90千卡热量为一个单位、把所有食物分成一份一份。如此一来,只要确定每天的热量(参考“营养配餐一”),就能算出食物是多少份,最后将份数转化为重量即可。 该吃多少份? “食物交换份法”的简便即在此:顶级专家们经过无数实践证明,总结出很多数据表格,咱们只需套用即可,比如这个“不同能量对应的各类食物份https://www.163.com/dy/article/DVD48P930514EUD1.html
7.采用交换份法编制食谱时,可与50g瘦猪肉进行交换的是。①50g豆腐丝②1更多“采用交换份法编制食谱时,可与50g瘦猪肉进行交换的是。①50g豆腐丝②130g酸奶③60g鸡蛋④80g鱼⑤150g香蕉()”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某女大学生,20岁,身高4125px,体重50kg,轻体力劳动,身 某女大学生,20岁,身高4125px,体重50kg,轻体力劳动,身体健康。一日膳食调查的食物品种和数量如下: 早餐:馒头、https://www.shangxueba.com/ask/22631275.html
8.食物交换份法通常将食物分成四类()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食物交换份法通常将食物分成四类()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题本,提高学习效率https://www.shuashuati.com/ti/2717b18cc95f4a1cbe6805e023f0bed9.html?fm=bd1d9da9d09a2fc4b2bf2ca88aaac18b2f
9.饮食配餐(食物交换份法)20240328204258.ppt饮食配餐(食物交换份法).ppt,饮食配餐(食物交换份法) 引言 营养学基础知识 食物交换份法原理及应用 个性化饮食配餐方案设计 案例分析:针对不同人群的饮食配餐实践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促进健康。 健康饮食 慢性病预防 个性化营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28/7002156002006060.shtm
10.怎么算食物交换份语音科普糖友们在吃饭的时候还常常会用到食物交换份,在使用食物交换份的时候,应该按照同类互换的一个原则。在同类食物中进行一个等份的交换。举个例子,大米50克可以换成50克玉米面,还可以换成土豆200克,而这个50克的瘦猪肉,也可以和80克的鱼相互换。但是如果瘦猪肉换成了馒头,它们就不是一个同类交换了。 https://www.bohe.cn/voice/view/589107.html
11.糖尿病患者食物交换份法设计营养食谱降科普食物交换份法是将食物按照来源、性质分成四大组八小类,不同类食物所提供的能量相同;同类食物提供相同的能量,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相近 (见表1)。不同能量所需的各类食品交换份数见表2 表1 食物交换份表 表2 不同能量所需的各类食品交换份数表 http://www.rzph.com/topic-show-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