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姜文电影《一步之遥》上映前,一位从杭州坐飞机到北京的乘客在空中惊讶地目睹了“麦田怪象”:
巨大的白色字体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旁,勾勒出了“3D大电影一步之遥12.18姜文”十五个大字。
当时的大姨直接就被镇住了。谁见过这么狠的宣发啊!
《一步之遥》总投资过3亿,除去电影发展基金,税务分账以外,票房至少得过10亿才能回本。
最终票房止步5.13亿,亏得连裤衩都不剩。
电影票房不好是有理由的。大姨朋友是那种能把豆瓣TOP250片单拉出来,一部部往下看的人,连她都看不懂,有几个年轻人能懂?
然而,姜文本人却并不认为《一步之遥》失败。接受采访时,他甚至要压着火:
从我的角度说,迄今为止,我认为这是我拍的最好的电影。大家议论的很多缺失对我是基本常识,比如叙事、逻辑、起承转合,就好像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但我不想拿基本功聊一辈子。
我也不希望十年后别人才觉得很好看。
这不是姜文第一部饱受质疑的电影,也不会是最后一部。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2018年《邪不压正》,口碑两极分化成为常态。
《邪不压正》上映时,姜文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为什么我们年轻时看不懂电影,会觉得自己不行;现在的人看不懂电影,会觉得电影不行?
1995年周星驰《大话西游》上映票房惨败,把星爷的星彩公司都亏倒闭了,没想到1997年在大陆BBS论坛上又火起来。
国外《搏击俱乐部》《美国往事》《银翼杀手》也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有时候,只有当时代和环境变了,观众才能看清导演的超前意识。
最近,解读姜文电影的短视频在B站悄然火起来,与北洋三部曲有关的更是动不动就过百万播放。
大姨发现有些鬼畜片段很有意思:
比如三分钟里只出现张牧之一个角色,标题叫“不要让他一个人战斗”,简简单单的剪辑播放量就能达到几万。
还有人会恶搞,把马拉着火车倒着跑剪一段,也能收获不错的播放。
你大姨父说看来姜文不用等10年了,5年后年轻人就喜欢上他那些看不懂的电影。
大姨翻看一些视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作者在参考资料栏,常写上《毛选》一书。
“好嘛,一群厨师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
陈丹青曾评价姜文是二十年来最有才华的导演,也是夹杂意识形态最重的导演。
而所谓的意识形态,其实就是姜文对历史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近代革命史、党史。
B站上解读“北洋三部曲”的视频大同小异,大姨试着总结了一下:
《让子弹飞》被认为讲的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姜文对革命成功后的理解是:队伍内部一分为二,大哥成为孤家寡人,其余兄弟们逆“马列”来的方向而行,去往浦东;
《一步之遥》则是革命成功后,老三及其后代们在浦东狂欢的故事;
《邪不压正》姜文说是送给自己儿子的礼物,寓意:末日狂欢后的新希望在年轻人身上。
有条热评大姨印象深刻: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人,已经后继无人了。
其实不管你同不同意姜文的史观,能引发激烈讨论本身就已足够了:
这说明正有更多年轻人开始反思,反思社会的现状,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将面临的未来。
而制作这些视频的UP主,正应了《一步之遥》里葛优那句话:“办大事儿还得靠搞艺术的”。
改写历史,污名化个人,离不开搞艺术的;那么,公正还原历史,再次传播给更多人也离不开这些UP主。
《一步之遥》上映时最大的热点不在电影本身,而是王思聪在微博抨击这电影太烂,洪晃回怼时把王思聪比做电影里的武七,
一步之遥讽刺了暴发户二代们,所以让王思聪看得太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