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的细菌污染中,假单胞菌属多见于()、()属在蛋品中常见,()属在罐头食品中常见,()属多乳品中多见。
2、血浆和体液中的钙存在三种形式:()、()和()。
3、指溶性维生素包括()、()、()、()。
4、家庭中大米去除黄曲毒素的常用方法是:()、()。
5、医院病人的膳食种类有:()、()和()三类。
6、膳食纤维可分为()与()。
7、根据GMP的法律效力分为()和()。
二、判断对错
2、能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J),1千卡=4.184千焦。()
3、1g蛋白质提供能量4kcal,lg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4kcal,lg脂肪的供能量7kcal.。()
4、不溶性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
5、严重的维生素B1缺乏可出现脚气病,影响神经或心脏功能。()
6、老年人膳食脂肪的构成比S:M:P=1.5:1.()
7、硒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缺乏可导致克山病。()
8、运动员每人每日的“五个一”食谱包括:500克粮食、500克蔬菜、500克水果、500克奶和50克豆制品。()
9、青少年减肥应严格限制能量摄入,并适得活动。()
10、糖尿病和肥胖症病人减何体重是时可以不摄入碳水化合物。()
11、体力活动就是进行体育锻炼。()
12、孕妇血液循环系统发生改变,可出现心理生理性贫血。()
13、糖尿病人血糖控制越低越好。()
14、食物价格越贵、品质越精越有营养,进口比国产的有营养。()
15、易引起腊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不洁食物是剩米饭。()
16、评价脂肪状况的最常用指标是三头肌皮褶厚度。()
17、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理随四季而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18、根据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理论,五脏与五色的对应关系为: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
19、气虚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所致。()
20、津液是人体异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滑润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
1.妊娠期妇女相比于非妊娠期妇女,血浆容积增加约为(),红细胞数量增加约为(),出现了血液稀释,称为孕期生理性贫血。
A30-40%,10-15%
B40-45%,15-20%
C50-60%,20-25%
D60-70%,25-30%
答:C
2.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肾小管吸收能力不能相应增加,可导致妊娠期妇女尿中()排出量增加。
A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
B葡萄糖、钙、水溶性维生素
C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钙
D葡萄糖、氨基酸、铁
答:A
3.对于一般孕妇而言,整个妊娠期母体体重约增加()公斤。
A8-10
B11.5-16
C13-16
D18-20
答:B
4.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修订的(D)RIS中建议孕中期到孕后期每日增加能量摄入量()。
A0.63MJ(150Kcal)
B0.84MJ(200Kcal)
C1.05MJ(250Kcal)
D1.46MJ(350Kcal)
5.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妊娠蛋白质增加量是:早期()克/天,中期()克/天,晚期()克/天。
A5,15,20
B10,15,25
C15,20,25
D20,25,30
6.在各种营养素中,妊娠期间()增加的值较高。
A.叶酸、能量、维生素C
B.叶酸、铁、维生素B1
C.叶酸、铁、维生素D
D.能量、叶酸、铁
7.妊娠期营养不良将导致母体营养不良性水肿、骨质软化症和()。
A营养性缺碘
B营养性缺锌
C营养性缺硒
D营养性贫血
答:D
8.出生到1周岁,体重增加迅速,1周岁时将增加至出生时的3倍,出生到1周岁称为()期。
A新生儿
B婴儿
C婴幼儿
D乳儿
9.()是自然界中唯一的营养最全面的食物,是婴儿最佳食物。
A.母乳
B.母乳化奶粉
C.全营养乳儿糕
D.营养米糊
10.大部分营养素可通过乳汁提供给婴儿,但()难以通过乳腺进入乳...
08-05
公共营养的概念和历史
①公共营养的概念
公共营养是以人群营养状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营养问题的措施。它阐述人群或社区的营养问题以及造成和决定这些营养问题的条件。
②公共营养的特点
(1)实践性(2)宏观性(3)社会性(4)多学科性
③我国公共营养的历史
《黄帝内经素问篇》曾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理论,20世纪初,我国开始建立现代营养学,1913年前后首次发表了我国的营养状况调查报告,1917年前后,许多医学院曾开展膳食调查等研究,1925-1936年期间,公共营养的教学和科研有较大发展,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编著了一本当时仅有的《实用营养》。
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3年10月19日在南京召开了首届公共营养专题研讨会,同年下式成立了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业组,1994年将公共营养专业组升为二级学会,正式成立了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委员会,同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公共营养研究室地。
1939年中华医学会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1955年开始制定“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97年正式公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00年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09-03
DRIs的内容
DRIs是应用于健康人的膳食营养标准,它不是一种应用于患有急性或慢性病的人的营养治疗标准,也不是为患有营养缺乏病的人设计的营养补充标准。
1.平均需要量(EAR)
EAR是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计算得到的。EAR是能够满足群体中50%成员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50%成员需要的水平。EAR是制定RNI的基础。
2.推荐摄入量(RNI)
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RNI是以EAR为基础制订的。如果已知EAR的标准差,则RNI定为EAR加两个标准差,即RNI=EAR+2SD。如果关于需要量变异的资料不够充分,不能计算SD时,一般设EAR的变异系数为10%,这样RNI=1.2×EAR。
3.适宜摄入量(AI)
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的资料不足,没有办法计算出EAR,因而不能求得RNI时,可设定适宜摄入量来代替RNI。AI不是通过研究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求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健康人群摄入量的观察或实验获得的。A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
AI与RNI的相似之处是二者都用作个体摄入量的目标,能够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AI和RNI的区别在于AI的准确性远远不如RNI,有时可能明显的高于RNI。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可耐受”的含义是指这一摄入水平一般是可以耐受的,对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大概都不至于损害健康。当摄入量超过UL且进一步增加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UL是日常摄入量的高限,并不是一个建议的摄入水平。
鉴于我国近年来营养强化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日渐发展,有必要制定营养素的UL来指导安全消费。对许多营养素当前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来制定它们的UL,所以没有UL值并不意味着过多摄入这些营养素是没有潜在的危险。
12-20
2017年三级公共营养师考试大纲
第一章膳食调查和评价
第一节食物摄入量调查
一、能力要求
1、能设计回顾法和记账法食物量登记表
2、能用记账法进行人群食物消耗量调查
3、能用24小时回顾法进行食物摄入量调查
4、能进行标准人系数和人日数换算
5、能用记账法资料计算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
6、能用回顾法资料计算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
1、回顾法和记账法表格设计要点以及记账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2、食物消耗量记录要点采集者退散
3、回顾法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4、记账法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第二节膳食调查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1、能评价和分析膳食能量
2、能分析和评价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3、能进行膳食模式的分析评价和报告
4、能建立膳食调查数据库
1、人日数换算要点
2、进餐人数登记要点和标准人系数计算
第二章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第一节人体体格测量
1、能测量婴幼儿身长、胸围、上臂围和坐高
2、能使用皮褶计测量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1、体格测量方法和意义
2、体格测量的标准化
3、卧式量板、量床使用方法
4、皮褶计使用方法
5、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解剖定位知识
第二节实验室指标收集和判断
1、能对尿液样品进行收集、保存
2、能对粪便样品进行收集、保存和处理
1、尿液样品收集和保存知识
2、尿液样品的种类和意义
3、粪便样品收集和保存知识
第三节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判别
一、能力要求采集者退散
1、能识别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基本体征并进行评价
2、能识别维生素A、D、B2、C、钙、铁和锌缺乏体征并进行评价
1、能量—蛋白质缺乏体征和分类
2、缺铁性贫血基本体征和评价
3、维生素B2缺乏体征和评价
07-17
2018年三级公共营养师考试重点
脂类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素,由碳、氢、氧及磷和氮等元素构成。不同的脂类都有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等共同特性,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人体中的脂类约占体重的12.5%,是一种产生热量最高的营养素;同时脂类又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一、脂类的分类
脂类一般可分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
1.脂肪:是指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又称为中性脂肪。
一般所谓的膳食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即中性脂肪。通常,食物中脂类的95%是甘油三酯,而体内贮存的脂类中的甘油三酯可高达99%。膳食脂肪中有脂和油的不同,若在常溫下呈固体状态者称为“脂”;若呈液态者则称为“油”。脂肪分解后生成的脂肪酸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是脂肪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
膳食脂肪中的脂肪酸根据其碳链上相邻的两个碳原子间是否含有不饱和双键,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二大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又有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分。目前,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一种经人为加氢后产生的反式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天然食用油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几乎都为顺式。
脂肪酸又可按其碳链的长短分为,长链脂肪酸(14碳以上)、中链脂肪酸(含8~12碳)和短链脂肪酸(6碳以下)。其中,以中链脂肪酸为主组成的甘油三酯,在营养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这种脂肪更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并可经门静脉直接入肝脏代谢,它不会引起血脂增高和动脉粥样硬化,并能在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或机体有特殊能量需求时尽快被机体所利用,且不会增加渗透压或体积负荷。一般来说,碳链越短,不饱和度越高,其熔点就越低。这亦是脂和油的物理性质不同的物质基础。
人类和哺乳动物自身都能合成多种脂肪酸,但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必从食物中摄取脂肪酸。因还有一些对人体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脂肪酸是不能合成的,如亚油酸和亚麻酸等。这些脂肪酸能由植物和海鱼合成,又是人类正常生长和维护健康所必需的。故营养学中将这些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fattyacids,EFA)。故EFA在植物油和海产鱼类中含量较多。
2.类脂
类脂主要包括磷脂(phospholipids)和固醇类(sterols)等。
⑴磷脂: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磷酸甘油酯和神经鞘脂二类。磷脂中较重要的卵磷脂和脑磷脂都属磷酸甘油酯类。磷脂能和脂肪酸一样为人体供能,并是组织细胞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其还能帮助脂类或脂溶性物质等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如脂溶性维生素、激素等;而卵磷脂能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形成脂肪肝,促使胆固醇的溶解和排泄;脑磷脂则与血液凝固有关。
⑵固醇类:是一类含有同样多个环状结构的脂类化合物。其中,重要的固醇类物质有胆固醇和植物固醇。胆固醇是一些人体类固醇激素的前体,如维生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又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内90%的胆固醇存在于细胞中,其中有部分形成胆固醇酯。这些胆固醇酯中的脂肪酸通常含有16~20个碳原子,且多为单烯酸或多烯酸。人体中常见的胆固醇酯为胆固醇的油酸酯和亚油酸酯,并...
12-12
一、单选题
1.有刺激性的“哈喇”味是()特有的气味。
A.蔬菜腐烂B.蛋白质变质C.碳水化合物变质D.脂肪酸败
2.儿童缺()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食欲减退或有异食癖。
A.维生素AB.蛋白质和热能C.锌D.钙和维生素D
3.学龄前儿童的三餐分配以()为宜。
A.三餐一点制B.三餐两点制C.四餐一点制D.四餐两点制
4.食物能量的计算公式为()。
A.能量(kcal)=4×蛋白质(g)+4×碳水化合物(g)+9×脂肪(g)+3×有机酸(g)+7×乙醇(酒精)(g)+2×膳食纤维(g)B.能量(kcal)=4×蛋白质(g)+4×碳水化合物(g)+9×脂肪(g)+3×有机酸(g)+7×乙醇(酒精)(g)+4×膳食纤维(g)C.能量(kcal)=4×蛋白质(g)+4×碳水化合物(g)+9×脂肪(g)+4×有机酸(g)+6×乙醇(酒精)(g)+2×膳食纤维(g)D.能量(kcal)=4×蛋白质(g)+4×碳水化合物(g)+10×脂肪(g)+3×有机酸(g)+7×乙醇(酒精)(g)+0×膳食纤维(g)
5.某固态食品中,其脂肪含量满足()g/100g,则可声称该食品“低脂肪”。
A.≤10B.≤5C.≤3D.≤l
6.关于INQ的计算,下列正确的是()。
A.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B.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10C.INQ=能量密度÷营养素密度D.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100
7.下列资料属于分类变量资料的是()。
A.性别B.身高C.贫穷富裕程度D.年龄
8.问题描述是将问题表中的每一个问题依序号顺序逐一以“S-O-A-P”的形式进行描述,其中字母S代表()。
A.计划B.主观资料C.客观资料D.评估
9.构成比的计算公式是()。
A.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k=100%,1000‰……)B.某一组成部分的数值÷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数值总和×100%C.甲指标÷乙指标D.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人数×k(k=100%,1000‰……)
10.普通人的运动指南不包括()。
07-21
三级公共营养师考试要点:能量供给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其相应的能量供给量的推荐值。其中,包括三大供能营养素的合理摄入比。我国营养学会于2001年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即对各年龄组人群确定了具体的能量摄入推荐量,同时也根据不同的活动强度确定了具体的能量推荐摄入量,并根据婴幼儿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的生理特点,制订了以单位体重的计量方法。通常其能量的需要量要高于成年人。不过,任何国家或组织推荐的能量供给量值都不是绝对的,而仅是适用于多数人的适中值。故在使用时可作为参考基数,并需结合人的个体状态或实际能量消耗状况加以适当调整。
此外,能量是否能保持平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若能量长期收支不平衡,首先可反映在体重的变化,并可逐渐发展到影响人体健康。如体重超出理想体重值的15~20%者为过重;超出20%者为肥胖。反之,则为偏瘦、消瘦或极度消瘦。有关临床资料显示,当人的体形肥胖,或消瘦都有可能成为某些疾病的始动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结核病、肝炎等。
再者,由饥饿或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能量摄入不足,可使机体脂肪贮存减少,以致人的体能下降、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也会因此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如女性的体重过低,即可致性成熟延迟,或易生产瘦小婴儿;若老年人的能量摄入不足会增加营养不良的危险;若能量不足时,则人体会动员蛋白质氧化供能,从而增加蛋白质的消耗量,可产生蛋白质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