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更进一步落实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精神,教育部在2020年5月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传统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教师和教室进行,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忽略学生个性化需求,统一化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立德树人理念实质是在尊重人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那么高校应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高校应摒弃以往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重“教书”、轻“育人”理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和挖掘育人功能。根据现实情况,尊重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现实需求,融入独特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设计出更加符合人性的育人方案,在课程当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理念。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课程思政也是食品营养学课程目标的另一途径。食品营养学研究复杂,涉及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交叉关系,融合了化学、医学、生命科学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内容。自《“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坚持将人民健康放在重要的地位。食品是大健康战略中必不可缺少的元素,而食品专业人才是大健康产业的中坚力量。食品营养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传统食品营养学教学大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食品营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难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那么,为何需要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呢?专业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而课程思政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思想方向指引作用。通过将“课程思政”与“食品营养学”的有效融合,才能保障该专业学生德才兼备,这对于实现中国“国民健康规划”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问题
1.缺乏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改革实践性不足。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接受者、教学改革的实施者,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忽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尚未将立德树人理念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教学思想过于陈旧,难以主动转变思想去接受立德树人的理念。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混淆,以为思政课是马克思学院里的一门课程,是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没有必要在专业课程里引入思政元素;此外,有些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和师德师风也会影响到其对思政内涵的输出。思政素养、党性修养欠缺话会影响到教师如何将一些较好的思政元素、人文情怀案例转化到课堂的能力。例如,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问题被频频爆出,严重影响校风和社会风气,而且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职业素养等,阻碍了“立德树人”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三、基于立德树人思想下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正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合理地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4.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办学的新模式、是智慧学习工场的重要手段。依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学校、企业、医院等实践基地,不仅能够改善传统教育只注重理论教学的缺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和团队合作等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去医院营养科学习,可以对不同营养素缺乏人群进行食谱编制;能够分辨出因不同营养缺乏导致的疾病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入企业真实教学现场,将企业真实的、典型的产品与服务应用于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真切体验产品的生产模式以及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深化产业需求与大学教育融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一方面,对学生自我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为企业未来培养优质储备型人才,最终实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如果说专业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土壤,那么专业思政是人才培养的肥料。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在专业培养全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品德,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好坚实基础。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将课程思政内容引入食品营养学课程中,不仅可陶冶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操,为培养出科学严谨、专业知识过硬的品德兼优学生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