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日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曾经,人们只顾“吃得饱”,一碗米饭配点儿咸菜就是一顿;如今,“健康”早已是必须,一小碗饭搭配荤素菜肴,讲究大了。在追求健康生活的过程中,饮食健康和膳食营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幢房子,饮食是这座房子的基石,膳食营养则是基石中的核心,直接关系身体的健康状况。当下,人民群众对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食品安全也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向营养、健康拓展。吃得更放心、更营养、更安全,成为大家的新诉求。
食品品质影响百姓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数
可见,食品的品质影响着百姓的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数,而健康、安全的食品将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在“吃”上,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
农业生产作为食品供应链的起点,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生产标准,采用安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全程监控农田环境、农药使用等方面,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后续加工和消费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在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注重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包括肉蛋奶、菜果、鱼等。
膳食结构的变化需要与之匹配的健康素养
过去,我国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但谷类食物摄入过多,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偏少,奶类和水果较为缺乏。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逐渐转变为畜肉类和油脂消费过多,而粗杂粮、薯类食物减少,这样又容易导致营养摄入失衡,引发新的营养问题。
可见,吃与会吃是有本质区别的。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每日需要均衡摄取的7种营养素。现代营养学认为,人的营养状况就像由7块木板围成的木桶,木桶容量相当于健康状态,饮食提供的营养素决定了木板的高度,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高度。
这些提醒我们,膳食结构的变化需要与之匹配的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
为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定期修订,旨在帮助居民提升健康素养,通过平衡膳食改变营养健康状况,将预防关口前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健康人群而言,提升健康食品素养,了解膳食科学知识,使用平衡膳食工具,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而言,减少能量,增加果蔬和优质蛋白摄入,保持健康饮食规律与总量控制更为必要。
近几年,“地中海饮食”一度走红,成为不少人追逐的健康膳食模板。其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早已为我们打了样。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不同膳食代表,其中不乏健康的膳食模式。如我国江南及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居民膳食营养状况相对较好,膳食的主要特点是:烹调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谷物为主,有丰富的蔬菜水果,经常吃鱼虾等水产品、大豆制品和奶类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膳食营养调查和慢性病调查发现,这些地区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低,人均预期寿命尤其是健康预期寿命较高,超重肥胖发生率相对比较低。比较发现,这一模式与平衡膳食模式较接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将其定义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并予以推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南方地区,其他地区通过合理搭配,也可以找到健康膳食的解决方案。
未来食品趋势是风味和健康双导向
食品多元化是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让美味的食品更健康、让健康的食品更美味,已成当下趋势。而未来食品正是风味和健康双导向的。
什么是未来食品?是对传统食品、现代食品的发展,体现着未来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任务是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核心内容包括植物基食品、食品感知、智能制造、替代蛋白、精准营养以及食品安全。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食品将会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可持续。作为一项高技术产业,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食品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风味是感性的享受,健康是理性的追求。对食品工业企业来说,在食品制造向食品智造的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培育符合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从而构建出食品工业产业设计健康功能产品、打造健康生产工厂、做好健康食品供应链,形成高品质、高价值、优服务的现代化可持续未来食品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针对特定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还比较匮乏。如婴幼儿食品中除婴幼儿奶粉开发比较好外,其他婴幼儿食品的研发生产不容乐观;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但适合老年人吃的老年食品研发生产不太充分,口味口感方面针对性不足;对饮食有要求的糖尿病、痛风患者,真正实现健康与风味兼具的食品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