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营养基础、临床护理等知识,具备基础护理、营养餐配制等能力,具有救死扶伤、甘于奉献职业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面向卫生保健机构、养老机构、医院等行业以及护理、健康照护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及职业素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遵守职业岗位规范;树立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
2.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合作与竞争、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
6.重视医学伦理,自觉尊重患者人格,保护患者隐私。
8.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将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促进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10.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一定创新精神。
1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适应不同机构与岗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
3.能合理编制老年人、患者等不同人群的食谱。
4.能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
5.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能够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养老服务工作。
7.掌握老年人沟通技巧知识,具备良好的与老年人沟通的能力。
8.掌握老年人服务的礼仪规范,提高职业素养,尊重老人,养成良好的服务礼仪习惯。
专业(技能)方向1:营养师
专业(技能)方向2:营养配餐员
专业(技能)方向3:健康管理师
六、职业岗位与资格证书
序号
毕业去向
对应岗位
专业(技能)证书
1
营养中心
营养师
公共营养师(四级)
配膳员
2
社区幼儿园、食堂等
营养配餐员
3
养老院、康复中心等
健康管理师
证书要求:
专业(技能)方向1:营养师资格证
专业(技能)方向2:健康管理师资格证
七、后续教育接续专业
高职:医学营养师、营养与配餐
本科:营养学、护理学
八、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实践和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公共基础课包括体育与健康、德育课,文化课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36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哲学与人生
4
职业道德与法治
5
历史
72
6
英语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198
7
语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8
数学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9
体育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并注重在拓展模块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180
10
信息技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108
11
(二)专业技能课
1.专业基础课
营养与膳食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重点介绍了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不同生理人群的营养;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内容。目前营养学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疾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护理学基础
54
基础营养与食品安全
学生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合理营养、食品卫生;能通过食物感官性状辨别食材的新鲜程度,能正确消毒餐具、炊具,保持环境卫生,能对食品进行采样和留样;会对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做初步处理。能够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素的组成、应用以及食品卫生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常见各类伪劣食品进行鉴别的能力。
保健食品概要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政策法规
2.专业核心课
护理礼仪
本课程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触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和临床护理过程中的礼仪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通过本课程各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护理职业形象的规范要求、护理工作中的基本礼仪知识及礼仪的要求、掌握护理工作中的交流技巧,并能融洽的践行护患沟通。熟悉礼仪的原则、特征及礼仪的作用。了解护理礼仪的重要性及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
老年人护理学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一门学科,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老年人健康维护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社会养老的水平。学习和掌握木门课程,可弥补学生今后针对老年个体或群体服务对象开展护理实践的知识空白,适应社会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老年人营养与膳食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老年人营养素及热能的需要;老年人的膳食指南及营养与膳食的注意事项。
临床营养
1.了解医院基本膳食,治疗、试验和代谢膳食;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营养学基本知识、食品中个营养素组成、食品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常见疾病的营养学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及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为改善人民营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增进人民体质做出贡献。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心理护理与康复咨询
急救常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老年人与婴幼儿的家庭自救与急救,老年人与婴幼儿常见病症的自救与急救,突发意外的自救与急救,老年人疾病家庭急救和自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医食疗药膳
了解中医食疗与药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药理特点;掌握中医保健理念、特点,食疗药膳调理作用、滋养作用、保健作用的主要机理和保健原则;能针对不同人群营养需要初步制定食疗药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药理特点;菜点设计、菜单编制、宴席设计的主要环节。2.理解水平:理解中医保健理念、特点;食疗药膳调理作用、滋养作用、保健作用的主要机理和保健原则。3.应用水平:根据用户需要制定菜点、套餐、宴席说明。
营养配餐与设计
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年人心理与了解老年人感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心理健康等特点;熟悉影响感知觉、记忆影响等因素、不同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掌握如何应对老年人感知觉、记忆衰退改善因素、老年人性格变化及应对方法及老年人常见身心疾病心理护理和行为特征等。培养学生用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老年人心理行为特点。
老年人沟通技巧
了解老年人精神需求;熟悉如何与老年人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与老年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在互动沟通中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使老年人能够愉悦地生活。
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
了解老年服务伦理的道德规范、道德养成、传承与弘扬孝道文化四个模块;掌握老年服务礼仪培养的意义、老年服务与管理人员职业要求的仪容、得体的着装服饰、从容自信的举止、语言的艺术。培养良好的老年服务职业素养和养老服务规范礼仪。
3.专业选修课
公共营养
饮食营养与健康
健康管理
了解健康管理的基本流程;掌握社区人群慢性病监测随访以及健康档案的管理;能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协助开展健康状况监测、信息收集和一般统计学分析;会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评价和健康干预。掌握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能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信息收集、信心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跟踪随访、健康教育、实施干预方案、监测干预效果等常规工作。
(三)综合实训
1.劳动教育实践:学生在校内或校外的实训基地、企业、社区等场所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2.技能综合实训: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累计126周的综合实训,其中第五到第六学期每学期18周。训练专业技能,加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跟岗实践、岗位实习
实习要求: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规定(试行)》的有关要求,应保证学生跟岗实践、岗位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九、教学安排
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小计
入学教育
军训
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
18
90
复习考试
岗位实习
25
合计
22
20
127
(二)教学安排建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学分
教学时数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数
考核
备注
理论
实践
考试
考查
公共基础课
√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就业指导
语文(基础模块)
144
数学(基础模块)
英语(基础模块)
体育(基础模块)
24
84
12
信息技术(基础)
48
60
13
语文(职业/拓展)
14
数学(职业/拓展)
公共选修课
15
英语(职业/拓展)
16
体育(拓展模块)
17
心理健康
0.5
茶艺
公共基础课小计学时
65
1170
972
16.5
14.5
专业技术基础课
19
护理学
21
专业基础课小计学时
342
216
126
0
专业核心课
23
活动策划与组织
老年常见病的预防和照护
26
27
28
选修课程
29
30
31
32
33
专业课小计学时
42
504
324
实习
34
39
700
实习小计学时
养成教育
35
劳动
活动
37
38
毕业教育
养成教育小计学时
450
423
总计
190
3240
1575
1665
周学时数
36.5
32.5
十、教学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任教师具有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利用教学团队的优势,促进教师教学的互补,建设一支有行业、学校、校企共有胡同的优秀教师队伍与团队。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体现市场特征,积极对外承接业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实际项目,使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技能+项目”的教学目的,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按照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岗位实习构成一个有机系统的建设思路,营造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环境。
根据行业提供的资源和要求,采用实用、实在、实战、实际、实操、实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更有效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校企互融的教学模式,将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能力,主要教学只是有机结合,做到工学交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培养。
1.师资队伍结构
2.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
(1)具备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大部分通过培训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具备教学能力;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具备专业领域的独立研究和学术研究;
(4)具备课程开发和专业研究能力,能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实施及评价课程;
(6)能独立承担1-2门专业课程,独立指导一门实训课程;
(7)具有指导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的创新和技能大赛的能力。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配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室环境具有真实性,并能应用仿真技术,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
1.校内实训室
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学、教研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实训室、专项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要建设一批一体化实训室,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学校根据本专业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量,合理增加设备数量和工位数量,以满足教学要求。
校内实训实习配置实训室、主要设施设备名称及型号规格、数量见下表。
实训室名称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名称
数量
治疗饮食配置室
净化工作台
2台/实训室
双头小炒炉料
1台/5生组
理操作台
调料车
单头小炒炉
单头平头炉
1台/实训室
捣碎机
4台/实训室
灌装机
微波炉
电子秤
天平
冰箱
电烤箱
高温消毒柜
护理实训室
护理床
30张/实训室
血压测量仪
5台/实训室
红紫外线灯
电子体温计
30台/5生组
准备柜
护理车
2.校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应建立3-4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若干个岗位实习点。大力推进与规范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将校外实训基地建成集学生生产实习、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产教研的基地。根据本专业岗位实习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目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3个,拟建设校外实训基地5个,如下所示:
签约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实训容量
校企合作类型
合作范围
上海天与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
2000人
签约,实训基地
岗位实习、集中实习、师资培训、教师挂职、企业培训、活动运作、专业共建
南宁市新阳真情养老院
50人
广西新好妈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三)教学资源
1.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的挂图、幻灯片、录像片、试听光盘,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业务流程。
2.教师通过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充分利用治疗饮食配置室、护理实训室的设施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通过教师机可以看到学生机的操作内容(学生演示、屏幕监视等),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学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有一个真实或仿真的操作环境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授课
2.案例分析法——利用教师带团经历或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案例分析。
3.分组演示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示范。
4.操作示范法——教师运用丰富的专业经验进行示范演示。
(五)教学评价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将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知识技能运用纳入评价范围,形成日常学业水平测试、技能抽查等学业评价为主、期末考试考查为辅的过程性学业评价体系;以职业资格鉴定基础,将学业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允许用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替代一定的专业课程成绩或学分;以企业职业岗位标准为参考依据,形成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企业岗位实习环节的评价机制。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确定期末考试考查课程,按学业成绩管理统一规定,制定各门课程成绩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比例分布表
课程分类
评分项目
分值比例
评分说明(评价内容)
公共基础课程
平时成绩
40%(根据专业不同)
包括考勤情况、学习态度、作业情况等。
段考成绩
20%
取由两次测验成绩平均。
期考成绩
40%
期末统一考试。
专业课程
理论成绩
30%
期末统一考试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替代。
实训成绩
参照学生参与工作的热情、工作的态度、与人沟通、独立思考、勇于发言,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意识、卫生状态、出勤率等。学生的实训项目学习最终完成的结果,根据作业文件提交的齐全与规范程度、完成产品性能是否达标与质量好坏、项目答辩思路、语言表达等给出终结性考核成绩。
见习成绩
根据学生见习期间的综合变现进行评定。
拓展课程
学生自评
50%
由学生根据自己参加拓展课程的综合变现进行评定。
综合考评
由教师根据学生参加拓展课程的综合变现进行评定。
跟岗实践、岗位实习
由学生根据自己在企业的工作态度和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企业考核
由企业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态度和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实习报告
根据学生总结能力予以评定。实习报告中应包括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质量分析与评估、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经验体会与建议等。
实习带队教师考评
由带队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态度、遵守纪律和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六)质量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学校依据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规范制定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加强对实施性教学计划执行的管理监督,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统一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实施中职公共基础课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学校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实行学分制管理,积极推进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学生校外实习严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制定本校的学生实习管理实施办法,加强监管。
十一、教材使用情况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材选用要求
使用教材
出版社
营养与膳食(第2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护理学基础(第4版)
重庆大学出版社
生理学
生理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选用要求
书号
ISBN:9787117215930
ISBN:9787117052016
老年护理学(第3版)
ISBN:9787117199193
保健食品学
ISBN:9787518408283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7215565
心理与精神护理(第2版)(案例版)
ISBN:9787030365927
科学出版社
急救知识与技术
ISBN:9787117049139
ISBN:9787117216159
ISBN:9787117216203
老年人营养与膳食指导
ISBN:978757630009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02797256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76306415
养老服务礼仪与实务
ISBN:978730014316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毕业要求
(一)按规定年限修满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时,且成绩合格;
(二)参加学校集中组织的岗位实习并考核合格;
(三)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四)能够在实践课、小组活动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