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1坚持育人导向

2.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

3.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

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注重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选择日常生活劳动内容;注重从时令特点和区域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工农业生产劳动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内容;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现代劳动内容。

4.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

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洋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5.注重综合评价

6.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重视劳动课程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劳动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劳动课程实施中工具、材料、流程及场所的安全保障,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并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确保劳动课程安全有序实施。

劳动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1劳动观念。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能正确理解劳动对千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类发展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能崇尚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提高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指通过经常性劳动实践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学生具有安全劳动、规范劳动、有始有终等习惯;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等品质。

4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学生能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感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培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形成对劳动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基本道理;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劳动质最意识;具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情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

能从目标和任务出发,系统分析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和约束条件,制订具体的劳动方案,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发展基本的设计能力;能使用常用工具与基本设备,采用一定的技术、工艺与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形成基本的动手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

能自觉自愿地劳动,养成安全规范、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协作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品质。

4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通过待续性劳动实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优良传统的积极愿望;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具有不畏艰辛、锐意进取、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奋斗精神。

1.第一学段(1—2年级)

(1)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初步感知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喜欢劳动,具有主动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愿望。

(2)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居室、教室等卫生保洁、整理与收纳,以及垃圾分类等劳动任务,参与简单的家庭烹任。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3)关心、照顾身边常见动植物,初步形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初步学会规范使用相应工具。对工艺制作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4)参与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

(5)在劳动过程中遵守纪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初步养成有始有终、认真劳动的习惯。

2.第二学段(3—4年级)

(1)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认识到美好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

(2)养成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认识常用家用器具,掌握家用小器具的使用方法,具有家用电器使用安全意识和初步的器具保养意识。主动分担家务,协助参与家庭环境卫生清洁,能制作简单的日常饮食,初步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3)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规范地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了解常用材料的作用与特征,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初步体验简单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初步形成公共服务意识。

(5)懂得在劳动中遵规守约,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养成有始有终、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6)在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不怕困难。

3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业精于勤荒于嬉”等道理。认识到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会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初步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掌握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基本技能。了解家庭常用器具的功能特点,规范、安全地操作与使用。初步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任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具有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

(3)进一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根据劳动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技术与方法,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劳动,初步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

(4)主动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等劳动,积极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进一步体验新技术支待下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形成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

(5)根据劳动目标确定劳动任务,制订劳动计划,并根据劳动过程的进展情况适时优化调整,初步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初步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6)在集体劳动中团结协作,提升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形成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意识。

(7)在劳动中主动克服困难,初步形成不怕辛苦、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

4.第四学段(7—9年级)

(1)懂得劳动创造人的道理,认识到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理解“劳动托起中国梦”的重要意义。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庭清洁、烹任、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进一步加强家政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3)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的劳动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智慧和人类创造力。尝试进行家用器具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体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

(4)定期参加校园包干区域的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公益劳动,体验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初步形成对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体验融合一定智能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劳动,提升现代服务技能,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劳动的性质、特征与独特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升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5)根据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的发展需要,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制订合理的劳动计划,并安全规范地加以实施,能对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合作能力。

(6)强化诚实劳动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盆意识。

(7)初步具有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意愿,形成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

“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并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确定,使“五四“学制5—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任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匹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任务群的选用要注意以下事项。

(1)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任务群中的项目实践情况单节排课或2—3课时连排。

(2)学校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涵盖十个任务群。

(3)生产劳动四个任务群和服务性劳动两个任务群,其内容要求和劳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学校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任务群安排,开发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

(一)第一学段(1—2年级)

任务群1:清洁与卫生

素养表现:掌握清扫地面、洗小件衣物等简单劳动的方法,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意识和习惯。养成不随便扔垃圾的习惯,初步建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在清洁地面、衣物、桌椅等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愿意参加劳动。

活动建议:适时开展班级卫生打扫活动,要求人人有劳动任务。在劳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扫地、洗抹布、擦拭桌椅;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评比,总结经验教训,习得基本的卫生打扫能力。通过“洗涤小达人”“谁的小手洗得最干净”等活动,营造积极劳动、讲究卫生的班级氛围。

任务群2:整理与收纳

内容要求:根据需要,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如衣物、玩具、书本、文具等。整理自己的书包、课桌和居室的书柜及书桌,能按照物品类别、形状等整齐摆放,初步建立及时整理与收纳的意识。

素养表现:初步掌握简单整理与收纳的基本方法,初步养成及时整理与收纳的习惯,初步具有管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能力,初步感知劳动的辛苦和乐趣。

活动建议:通过家校结合的方式开展本任务群活动。指导学生在劳动课程学习与实践中掌握整理与收纳的基本方法,如课桌上学习用品摆放整齐,书包里文具、书本整理有序。引导家长督促、鼓励学生在家中不断练习整理与收纳并长期坚持实践,养成习惯。可以通过展示、交流、汇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任务群3:烹汪与营养

内容要求:参与简单的家庭烹任劳动,如择菜、洗菜等食材粗加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削水果皮,用合适的器皿冲泡饮品。初步了解蔬菜、水果、饮品等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科学的食用方法。

素养表现:能在家庭烹任劳动中进行简单的食材粗加工,掌握日常简单烹任工具、器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具有安全劳动意识,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自理意识。初步具有科学处理果蔬、制作饮品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建议:通过家校结合的方式开展本任务群活动。可以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泡茶等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做水果茶,品尝水果、饮品的美味,感受劳动的甜美;在体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流,了解水果、饮品的营养价值,总结器皿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食堂资源,组织开展剥毛豆、择韭菜等活动。引导家长督促、鼓励学生在家练习烹任技能,有始有终地开展家务劳动。

任务群4:农业生产劳动

内容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种植和养护1—2种当地常见的水培或土培植物,如绿萝、文竹等,或饲养1—2种小动物,如金鱼、蚕等。结合具体植物养护或动物饲养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了解小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与生活习性,知道身边常见动植物的养护方法,培养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

素养表现:具有种植和养护常见植物或养殖小动物的意愿,初步了解身边常见动植物的养护方法,知道种植、养殖活动与自然界的紧密关系。能表达参与农业劳动后收获的快乐,初步具有关心、照顾身边常见动植物的责任心和农业生产安全意识,知道劳动需要长期坚持的道理。

活动建议:农业生产劳动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学校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组织实施,并根据不同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开辟校园农业劳动区,分班级管理;创设班级“植物角“,由全班分组管理;家里已有植物或动物的学生,可在父母指导下参加植物养护或

任务群5:传统工艺制作

内容要求: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纸工、泥工、编织等,了解制作需要的基本材料和常用工具,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要求和步骤进行简单作品制作,体验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初步运用文字及图画表达自己的方案构想,对工艺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素养表现: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方案构想,并使用常用工具制作简单的传统工艺作品。感受传统工艺的奇妙,初步养成认真劳动、合理利用材料的良好劳动习惯,形成乐于动手的劳动态度。

活动建议:结合日常生活情境开展传统工艺制作活动。例如,从春节等传统节日特点出发学习纸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指导学生

根据操作步骤和要求完成制作,让学生获得劳动成就感,充分感受传统工艺的奇妙,以及劳动带来的美好体验。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内容要求:理解日常生活清洁与卫生的基本内容,用合适的洗涤用品清洗自己的鞋袜、内衣和书包等。正确使用卫生工具,参与教室卫生打扫,将桌椅摆放整齐。分类投放垃圾。正确使用消毒纸巾、棉球和洗手液,在公共场所能自觉做好个人防护。通过清洗、打扫、消毒等活动,创设洁净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素养表现: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卫生工具和日常消毒物品,具有打扫卫生的劳动能力和个人防护能力。具有用劳动创设洁净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意识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具有热爱劳动的态度,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

内容要求:定期整理居室里的书柜、衣橱、鞋柜和教室里的“图书角”、卫生柜、讲台桌面。将物品摆放整齐,归类收纳,做到有序、合理、便于取用。

素养表现:掌握居室、教室内物品整理与收纳的方法,理解及时整理与收纳能让生活、学习环境变得整洁、美好的道理,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逐步养成及时收纳、分类存放的好习惯。初步具有做事有条理、整理有方法、收纳有规律的生活能力。

活动建议:按照物品数量、劳动范围、活动要求三个维度来设计活动,如从整理学习用品到整理生活用品,从收拾一个抽屉到整理整个衣橱,从摆放整齐到收纳合理、便于取用。在难度不断增加的劳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整理与收纳的能力。

任务群3:烹任与营养

内容要求:使用简单的烹任器具对食材进行切配,按照一般流程制作凉拌菜、拼盘,学习用蒸、煮方法加工食材。例如:用油、盐、酱油、醋等调料制作凉拌黄瓜;将几种水果削皮去核并做成水果拼盘;加热慢头、包子等面食;煮鸡蛋、水饺等。加工过程中注意卫生、安全。

素养表现:能用简单的凉拌、蒸、煮等烹任方法,满足自已基本的饮食需求。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建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具有初步的食品安全意识。能正确认识烹任劳动的价值,形成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观念。

任务群4: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

内容要求:正确使用12种家庭常用小电器,如吹风机、吸尘器等,完成劳动任务。认识、了解厨具的种类和作用,正确使用厨房小家电参与家庭烹任劳动,如用电饭赁煮饭。知道操作流程要规范、安全。

素养表现:初步掌握家庭常用小电器的使用方法,会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初步具有家用电器使用安全意识和器具保养维护意识,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用后及时清理、收纳到位的良好劳动习惯。

活动建议:家庭实践与学校指导相结合,家校合作开展本任务群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实践后,到学校交流不同类型小电器的使用方法、使用心得体会。还可以通过创设对比情境,展示使用器具的不同方法,促进学生初步掌握常用家用器具的正确使用和科学维护的方法。

任务群5:农业生产劳动

素养表现:掌握1—,2种当地常见蔬菜的种植方法,或1—2种家禽饲养方法。初步形成关爱生命、尊重自然,遵循动植物生长规律和季节特点进行科学劳动的观念。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在种植、饲养过程中不怕困难,养成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任务群6:传统工艺制作

内容要求: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纸工、泥工、布艺、编织等,了解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识读简单的示意图,尝试设计简单作品,并参考规范流程进行制作。

素养表现:能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传统工艺作品,感受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以及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形成传承并发扬传统工艺的意识。初步养成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

活动建议:可以结合春节、元宵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根据春节贴窗花的习俗,安排剪纸项目,让学生设计、制作窗花;也可在元宵节开展小灯笼的设计与制作活动,并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工艺制作过程,通过制作作品,体会传统工艺的魅力,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任务群7:现代服务业劳动

素养表现:获得参与现代服务业劳动的初步体验,对服务性劳动的类型与特征具有初步认识。体悟现代服务业劳动对于创造便利、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现代服务业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的观念,以及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劳动的态度。体验服务性劳动中的创造性及其带来的挑战与乐趣。

内容要求:以校园、社区为主,参加1,.,2项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等,满足他人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例如:担任学校校史馆小向导,向访客介绍学校历史等;担任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重大活动的志愿者,作出自己的贡献;参与社区环境维护,为他人创造更好的公共空间。初步了解学校与社区中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需求、形式与内容,体验多种服务性劳动过程。

素养表现:认识到学校、社区中存在多种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的需求与机会,初步具有以自己的劳动服务学校、服务社区的信心与能力。初步形成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体悟以自己的服务性劳动为他人创造便利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形成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态度,以及感恩他人劳动付出的劳动情感。

活动建议:基于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生产劳动技能,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能力水平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为学校门卫、公交车司机等劳动者制作传统节日卡片等,向他们表达问候与感谢。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充分挖掘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让学生了解普通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更多地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服务性劳动形式,如组织开展图书、衣物、玩具捐赠活动或义卖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记录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经历,提供交流与展示服务性劳动过程与成果的机会,如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成果展示等。

(三)第三学段(5-6年级)

任务群1:整理与收纳

内容要求:通过对物品的整理与取舍,清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如清理和合理处置使用过的教科书、簿本,以及不再穿的衣物、不再玩的玩具等。初步掌握对物品、居室进行整理、清洁的方法,较为充分、合理地利用家居空间,用劳动和智慧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素养表现:具有较高的整理与收纳的能力,懂得有依据地整理与取舍,建立及时整理、清洁,以及清除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意识。体悟劳动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具有初步的劳动筹划思维和家政能力。

任务群2:烹任与营养

内容要求: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任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了解不同烹任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

素养表现:能进行家庭餐食的设计和营养搭配,并掌握简单的烹任方法。初步养成营养搭配和健康饮食的习惯,具有食品安全意识。树立乐于为家人服务的劳动观念,初步形成家庭责任感。

活动建议:通过现场观察、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炒、煎、炖三种烹任方法的特点,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不同烹任方法的要点、难点,以及烹任与营养的关系。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内让学生实践体验,没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操作。

任务群3: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

内容要求: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家庭常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空调等的功能特点,掌握基本操作方法。根据需求选择使用功能,规范、安全地操作。例如:使用洗衣机的不同功能洗涤不同材质的衣物;使用电饭炎的蒸、煮、炖等各项功能满足食品制作的不同需求。

素养表现:掌握家庭常用电器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养成耐心、细心的劳动品质,形成运用现代科技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家用电器使用习惯。感受家用电器对提高家务劳动效率、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养成在劳动中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

活动建议:以家用电器的使用为主题开展活动,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活动要求,注意与功能改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安全教育等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与讨论。

素养表现:能种植与养护12种当地常见植物,或饲养12种常见家畜。感受待续性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土地的清感态度。

活动建议:可将本任务群的学习与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模式结合起来,如大棚种植、立体农业、智能监测养护等现代化种植和饲养技术。可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与实践,将学生亲历劳动实践与现代农业技术考察、探究结合起来,注重与农民、技术人员的交流,聆听他们的劳动故事。还可与党史学习相结合,体会农业生产劳动的价值。例如,抗日战争期间,为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中国共产党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通过大生产运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边区军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打破了困难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内容要求: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陶艺、纸工、布艺、编织、印染、皮影、木版画等,了解其特点及发展历史,初步掌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读懂基本的实体图、示意图、装配图等。根据劳动需要,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作品。

素养表现:能根据劳动需要,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传统工艺作品,说明传统工艺的价值,感受传统工艺劳动的智慧,初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形成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活动建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地方历史文化,选择开展适宜的劳动实践。本任务群的学习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匠粒神的弘扬结合起来,可以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能大师进校园,开展劳动实践指导,或者融合当地场馆资源开发劳动项目,如主题印染活动、陶艺器皿的设计与制作、风筝的制作等。

任务群6:工业生产劳动

内容要求:选择1,,2项工业生产项目,如木工、金工、电子等,进行简单产品模型或原型的加工,初步体验工业生产劳动过程。熟悉所选项目的工具特点、设备特点。识读简单的产品技术图样,根据图样制作产品的模型或原型,完成产品模型或原型的组装、测试。体验工业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喜悦与成就感。

素养表现:掌握某项工业生产项目工具、设备的操作方法。能依据简单技术图样,规范地使用常用生产工具、设备加工制作产品的模型或原型。理解日用产品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日用产品,初步形成安全规范地进行工业生产劳动的意识。初步形成产品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

活动建议:根据所在地区工业生产特色、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习兴趣等,选择适宜的产品载体,如木制益智玩具七巧板、孔明锁、音乐小门铃、音乐贺卡等,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所在地区工业生产企业,组织学生参观简单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或局部环节,如组装、包装等,加深学生对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通过研讨、讲座等方式,与工人、技术人员交流劳动经验,聆听其讲述工作过程、奋斗经历,感受其职业价值观和劳动精神。还可通过观影、座谈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苦历程,让学生体会石油工人王进喜“爱国创业我最认真,求实奉献我最根本!”的铁人精神。

任务群7:新技术体验与应用

内容要求:选择12项新技术,如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初步进行劳动体验与技术应用。熟悉某项新技术的主要功能及简单的使用方法。识读简单的产品技术图样,并应用某项新技术进行简单产品的加工,记录某项新技术在改变传统加工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等方面带来的主要变化。感受新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盘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感受现代劳动中的创新精神。

素养表现:掌握某项新技术的使用方法。能根据需要,应用某项新技术制作简单的产品模型或原型。初步具有亲近新技术的情感和使用新技术进行劳动的意愿,具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热情。

活动建议: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兴趣,选择适宜的新技术项目开展劳动实践。例如,利用三维打印技术设计与打印小笔筒和茶杯,利用激光切割技术设计与制作木制益智玩具七巧板,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模拟实现红绿灯自动控制、抢答器等。劳动项目设计要体现学生应用新技术进行创造性劳动实践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任务群8:现代服务业劳动

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自身兴趣与实际条件,选择1—2项现代服务业劳动项目进行参与、体验,如基于学校或社区条件体验现代物业管理,基于学校文化和师生需要开展学习用品设计等文化创意服务劳动。初步了解新兴现代服务业的类别、内容及其劳动过程与特征。

素养表现:理解1—2项现代服务业劳动的过程与特征,以及智能技术等对服务行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与他人协同劳动的意识。对现代服务业劳动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具有初步认识。初步感知服务性劳动中的契约精神,形成诚实劳动的品质。感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活动建议:可以结合职业体验、专题教育,开展具有高参与度的现代服务业劳动。例如:结合当地农产品的营销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家乡农产品营销方案;结合当地餐饮机构资源,开展”餐饮服务体验日”活动;结合当地银行资源,开展“银行工作体验日”活动等。建议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如聘请在服务行业工作的家长作为志愿者担任指导教师。

任务群9: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活动建议:根据学校、社区的实际需要与条件,立足社会现实问题,设立或选择主题性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项目,如结合特定时期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开展“防疫我能行”等主题活动。也可以结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老年节、教师节等,开展针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在开展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之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调研活动,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并以此为基础来实施。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结束之后,指导学生对服务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第四学段(7—9年级)

内容要求:灵活运用整理与收纳的方法,从整体上完成对家庭各居室和教室内部物品的整理与收纳。与他人合作对居室、教室进行适当的装饰和美化,设计有特色、易操作的环境美化方案。独立完成外出远行的行李箱整理与收纳,依据行程安排、天气状况准备衣物和生活用品等。

素养表现:能对居室和教室的美化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并能安全规范地加以实施,发展自我管理与续密筹划的能力。理解劳动对于个人生活、集体建设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养成认真细致地进行整理与收纳的习惯和品质。

活动建议:行李箱整理与收纳等任务可以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或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根据不同目的地和不同行程,让学生在学校模拟清境中进行规划,并在真实情境中实践。居室和教室的整理与美化可以从教室布置入手,先征集优秀设计方案,再选出最佳方案予以实施。

内容要求:根据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饮食特点等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注意三餐营养的合理搭配。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了解科学膳食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增进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尊重从事餐饮工作的普通劳动者。

素养表现:能根据家庭成员实际需求设计食谱、合理搭配饮食,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日常烹任技能,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和基本能力。理解劳动对千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内容要求: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家庭常用电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保养方法。用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对家用电器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如空调滤网的清洗,饮水机的清洗、消毒,家用电器小故障的判断与维修等。

素养表现:掌握家庭常用电器使用过程中简单的保养和维修方法,提升家政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科学、规范地使用家用电器和勤于保养家用电器的良好习惯。增强劳动过程中安全保护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养成在劳动中不畏艰辛、勇于创造的精神。

内容要求: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选择12种优良种植或养殖品种,开展系列化种植或养殖劳动实践,如组合盆栽、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稻田养殖等,体验先进的种植、养殖方式和方法。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分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理解种植、养殖与生活及经济的关系。

素养表现:初步掌握根据当地条件和需求,规划设计种植、养殖劳动活动并加以实施的基本技能,形成热爱农业生产、关心农业发展,以及注重农业安全、食品安全的意识,形成辛勤、诚实、合法劳动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品质。

内容要求: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陶艺、纸工、布艺、木雕、剌绣、篆刻、拓印、景泰蓝、漆艺、烙画等,了解其基本特点,熟悉制作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根据劳动需要,综合运用工艺知识进行设计,通过绘制规范的示意图表达设计方案,并合理选择相应的技能进行制作。

素养表现:能根据劳动需要设计与制作传统工艺作品。感受传统工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初步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劳动精神。

活动建议: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学校的条件及当地特色传统工艺等情况来选择项目。可以结合端午节、中秋节、校庆等节庆活动,开展综合性传统工艺劳动和制作,如综合纸工、编织、布艺等。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结合不同需求设计体现传统文化、当地特色的方案,并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具体制作。

内容要求:选择1—2项工业生产项目,如木工、金工、电子、服装、造纸、纺织等,进行产品设计与加工,体验工业生产劳动过程。熟悉所选项目的工具特点、设备特点、加工材料要求。根据产品使用要求选择材料并制订符合人机关系的创意设计方案,识读并绘制简单的产品技术图样,根据图样加工制作产品模型或原型,完成产品组装、测试、优化。理解工业生产劳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

素养表现:掌握某项工业生产项目工具、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加工材料的要求。能根据需求,设计并制作、加工简单的产品模型或原型。养成安全、规范地进行工业生产劳动的良好劳动习惯,养成合理利用材料、环保节约的劳动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

内容要求:选择1,.._,2项新技术,如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液态金属打印技术等,进行劳动体验与技术应用。熟悉某项新技术的基本工作过程、常用参数设置、材料的适用范圃等。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某项新技术,制订合理的设计、加工方案或设计图样,完成应用某项新技术进行加工、组装、测试、优化的全过程。记录某项新技术在改变传统加工方式、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工件质徵方面带来的主要变化。感受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悟劳动人民创造新技术的智慧。

素养表现:掌握某项新技术的使用方法,知道其工作原理。能根据需要,使用某项新技术设计制作简单的产品模型或原型,并独立完成产品的技术测试。在劳动中能不断追求品质、精益求精。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调研所在地区工厂、企业新技术的应用情况,选择某项新技术进行劳动实践体验,与技师、工程师交流某项新技术对生产、生活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类职业的理解与认同感,为学生未来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学校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新技术开展项目实践。例如,利用激光切割技术进行多功能书架、置物架的设计与制作,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模拟实现语音控制电梯升降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借助所在地区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发展特色及科研院所优势,组织学生参观体验。

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自身兴趣与实际条件,选择12项现代服务业劳动项目进行参与、体验。例如:结合学校食堂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为学校食堂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现代信息服务;基于当地地理、文化、历史等情况,提供旅游景点设计等现代旅游服务;针对当地某一特色产品提供基于营销方案设计的现代销售服务。根据所参与现代服务业劳动的特征与过程,开展符合相应要求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主动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设计合理的、具有一定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

素养表现:参与现代服务业劳动,提升现代服务技能,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劳动的特征与独特的社会价值。了解现代服务业劳动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能说明现代服务业劳动的革新与发展趋势。能在劳动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养成规范劳动、安全劳动的习惯与品质。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形成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建议:可采用项目形式开展本任务群的学习。劳动项目要为学生感知该现代服务业劳动的发展现状提供机会,如智能化食堂管理项目、家乡旅行路线设计项目、家乡特产营销项目。建议将本活动的开展与职业体验、金融教育等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调研、探究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现代服务业劳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优化现代服务业劳动方案。在劳动结束之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交流、经验总结,从而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有益的指导。

内容要求:利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经验,选择12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校、社区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实践。例如: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社区建立移动书亭、物品捐赠资源共享站,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服务更大范匣的群体;参与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植物园、动物园、流浪动物救助站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的服务性劳动,担任讲解员、特定活动志愿者等;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进行社区公园环境优化、公共健身设施维护等;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疫情防控宣讲等。根据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和集体)的实际需要,确定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与过程,制订合理的服务性劳动方案并加以组织与实施。

活动建议:选择或设计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项目,突出服务性劳动的项目化、主题性、可持续性及社会影响力,将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和学生的职业体验、生态教育等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校、社区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生态系统维护、公共卫生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如在特殊教育学校做课堂教学助理、学习伙伴等。

劳动素养要求是对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劳动课程学习后需要达成的素养表现的总体刻画。义务教育劳动素养要求如表1所示。

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

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包括制订项目目标、选择项目内容、确定劳动场域、明确项目过程、提炼项目操作方法等方面。

(1)制订项目目标

在明确劳动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及项目目标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对应的具体任务群的课程内容要求,制订具体项目目标。项目目标的制订要精确、具体、可操作,力求最大限度反映劳动项目实施的预期结果和学生身心方面的变化,注重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有机融合。以木工工艺作品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例:5—6年级,可确定项目目标为“学会识读简单木工工艺作品图样,选择合适的手工工具和技术,制作简单木工工艺作品,感受作品完成后的喜悦与成就感,形成安全劳动、规范操作的意识";7—9年级,可确定项目目标为“能够根据需求,识读并绘制简单木工工艺作品图样,设计并加工简单的木工工艺作品模型或原型,体会作品的创造过程,逐步养成合理利用材料、环保节约的劳动习惯,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

(2)选择项目内容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考虑区域特点和学校劳动教育环境,把握不同学段劳动素养培养要求,围绕体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十个任务群,合理选择和确定项目内容。以日常生活劳动中“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为例:1—2年级可选择“笔袋整理”“书包整理”等项目内容,3—4年级、5—6年级可选择“整理衣橱”“清理使用过的教科书”等项目内容,7—9年级可选择“书房用品整理与收纳”“教室的装饰与美化”等项目内容。从学生个人的学习用品整理摆放逐步过渡到对家庭或者教室等较大空间的整理与美化,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空间规划能力和整体筹划能力,体现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与递进关系。

(3)确定劳动场域

(4)明确项目过程

项目过程可分为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明确任务环节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全面了解劳动任务的目的、要求、成果形式、评价标准等,学会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劳动准备环节要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劳动任务,了解和熟悉劳动工具与材料、劳动场所及劳动过程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等;制订计划环节要引导学生在统筹各种资源的前提下,确定劳动的程序和步骤,形成合理的劳动计划;组织实施环节要让学生按照制订的劳动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劳动活动,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交流评价环节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同学间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讨论等,要让学生在学会劳动的同时,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5)提炼项目操作方法

项目操作方法是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形成劳动感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设计项目时,教师要对项目操作的主要方法加以提炼。例如,饮食制作中的煎、蒸、炖等烹任技法,木工工艺作品设计与制作中的锯、创、凿等加工方法,刚连接、较连接等连接方法。这些方法需要学生通过模仿、巩固等过程才能够真正掌握。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践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陷入的误区及存在的安全隐患,作出示范和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确保劳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

2项目安排

项目安排依据三大类劳动教育内容及十个任务群在各学段的分布设计,总体体现“整体规划、纵向推进、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依据学段任务群所体现的课程内容要求,选择和确定所需实施的任务群,整体安排每个学段的项目,体现项目在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与递进关系。以7年级为例,某校项目安排如表2所示。考虑到一些工农业生产和工艺制作项目周期较长、耗时较多,需要待续地学习与实践,学校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和学校实际出发,以学年为单位安排项目。

3.项目开发注意事项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是实践任务的操作者和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呵护者。教师在指导时,对劳动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技能要及时点拨,对劳动中出现的问题要指导学生及时解决,适时激励、启迪、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创新,强调劳动过程中的安全、规范操作。

1.情境创设指导

注重真实性。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经历或体验,面向现实生活。一方面可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出发创设清境,另一方面也可从真实的问题出发,指导学生明确劳动任务。

2.准备阶段指导

3.实施阶段指导

4反思阶段指导

在劳动反思阶段,围绕劳动过程体验、成果评价、价值体认,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与意义,感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养成反思交流的习惯。鼓励学生以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同学和普通劳动者为榜样,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展示、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通过讲述劳动故事、撰写劳动日志、制作劳动微视频等方式进行反思交流。

1.劳动周的设计

(1)主题选择。一是注重价值引领。主题设置应体现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发现身边的劳动者”“世界青年技能日”等。二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产实际为出发点。劳动周的主题建议结合校外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校外服务性劳动等进行选择,如“走进美丽乡村”。三是具有半开放性。一般就主题覆盖的范固作出规定,可根据劳动环境、实施条件等进行具体主题的选择和规划,加强与已有实践活动主题的有机结合。四是体现劳动任务的待续性。通过设置一些跨时空、长周期的劳动主题,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项目和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待之以恒等劳动品质。五是注重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主题选择既要考虑传统劳动,也要考虑新形态劳动。

(4)资源利用。一是统筹和利用好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现有资源。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及本校校情等,利用当地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生态园、茶艺馆、校史馆、研学基地等劳动教育资源和空间,实行“一区一案'"一校一案”“一家一案”等,开展个性化的劳动周活动。二是统筹和利用好各类活动资源。可结合校园科技节、校园文化节、校园劳动节等活动,也可通过组织全校劳动技能竞赛等方式,对劳动周进行系统、整体安排。三是统筹和利用好教师资源。除了劳动教育专门师资外,可聘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工人等担任指导教师。四是多方优化和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可优化设计劳动实践环境,如建设“校园生活馆”“快乐农场”等。家庭可开辟阳台、露台“种植角”。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统筹,打通区域壁垒,共建共享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

2劳动周的组织与实施

(1)周密计划和组织动员

(2)注重各方面衔接

(3)重视劳动实践的内化

(4)切实保障劳动安全

劳动安全包括劳动环境安全和劳动过程安全。一是劳动环境安全。要充分考虑劳动中可能遇到的在田埂、渠道、河边、山坡、建筑工地等处行走的安全问,防止雷暴、冰雹、高温等天气引发的安全事故,加强生产劳动中有害气体的防范及重污染天气的防范等。二是劳动过程安全。在完成劳动任务的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工用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规划等方面要符合操作规范要求,规范生产工具、设备的使用,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要注意用火、用电、用气及可能使用到的化学试剂等的安,全防止触电、火灾、烧烫伤等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要掉队、不要擅自离开集体,注意自己的人身和物品安全等。

背景:花生是一种常见的农产品,其收摘与简易加工是一种传统的生产劳动,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金秋时节,某校6年级以“收获花生喜悦多”为主题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生产劳动。

目标:通过全程参与花生收获与花生产品加工制作劳动,了解农产品加工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感受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和愉悦,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安全劳动、规范操作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周任务规划如下。

笫一天:在花生种植基地开展”收花生“劳动。参观花生种植基地,与种植人员交流,了解花生生长特点和种植过程。学习挖花生的方法,能正确地使用钉耙等工具创花生,能按照要求摘果。体验出力流汗的劳动过程,体悟土地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笫二天:在花生烘干车间开展“烘干花生“劳动。学习清洗和烘干花生的方法,能按照要求对收获的花生进行清洗烘干和分拣操作,体验现代劳动形态,培养专心致志、兢兢业业的劳动品质,体悟劳动工具革新的重要性。

笫三天:在花生加工车间开展“初加工花生米”劳动。明确任务要求,熟悉花生米初加工工作的标准,了解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在劳动中,进一步习得劳动技能,强化质量意识,学习科学生产的方法,感受劳动过程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笫四天:在花生产品加工车间分组开展“制作花生油”和“制作花生酱“劳动。认识压柿花生油和制作花生酱的设备,了解压椋、过滤花生油及制作花生酱的方法。感受农产品加工的价值,感悟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重要性。

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

1.家庭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

(1)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观念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劳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劳动课程开设的意义、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等,促进家长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认知。

(2)指导家长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家庭日常生活

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设计不同学段学生家庭劳动清单,提高家长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增强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计划性和待续性。根据家庭日常生活实际,鼓励家长利用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器具维护、美化家庭、养护绿植、烹任帮厨等机会,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坚待不懈地完成,从而养成居家生活劳动的好习惯。家庭劳动清单(示例)如表3所示。

(3)指导家长做好榜样示范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劳动活动,布置亲子劳动任务等,创造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向家长学习,达到“亲子共成长”的目的。

学校可以指导家长结合自己的职业,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家长真实的工作情况,了解家长职业的劳动特点,体会家长在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中的精神面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例如,可组织3—9年级学生开展“陪父母上一天班”“陪家人参加一天的劳作”等活动。

1.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

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系统合作机制,促进全社会劳动教育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

劳动课程评价是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劳动课程的目标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课程评价要遵循基本的原则,注重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

1.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二发展性原则。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促进学生认真参与劳动学习与实践,改进教师教学安排。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劳动过程的动态发展,充分肯定学生在劳动中的进步,正确对待劳动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改进提高。

第三系统性原则。应整体、系统地进行评价,并贯穿学习始终。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作用,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制订循序渐进的评价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兼顾家庭劳动实践评价与社会劳动实践评价,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如项目实践、交流对话、技能测试等,持续地反馈信息。

2.平时表现评价

劳动课程平时表现评价旨在通过了解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判断学生的劳动效果,调整教学实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紧扣课程内容要求和劳动素养要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劳动素养的表现水平。不同类型的劳动内容、不同任务群,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日常生活劳动侧重于卫生习惯、生活能力和自理、自立、自强意识等的评价。生产劳动侧重于工具使用和技能掌握、劳动价值观、劳动质量意识,以及劳动精神等的评价。服务性劳动侧重于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的评价。

(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有利于学习诊断和促进发展。劳动课程的评价方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可以采用劳动任务单、劳动清单、劳动档案袋等工具。利用劳动任务单记录某项劳动任务的方案设计、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体会等清况。劳动任务单可作为评价学生劳动学习与实践效果、劳动目标达成情况的依据。劳动任务单(示例)如表4所示。

针对具体的劳动学习与实践的目标和内容,可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评价。例如:日常生活劳动可以劳动清单为主要依据,家校合作共同评价;生产劳动可以劳动任务单为主要依据,结合劳动任务的完成过程和劳动成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服务性劳动可以劳动档案袋为主要依据,结合服务对象的评语和多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评价。

针对不同学段,可灵活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1—2年级应鼓励学生使用劳动绘本、劳动日志、星级自评、贴小红花等方式体现劳动过程和劳动感受;3—6年级可以采取劳动叙事、劳动作品展示等方式记录劳动过程;7—9年级可以采用劳动测试、评语评价、展示评价和劳动档案袋等方式进行。

3.阶段综合评价

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是学期、学年或学段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劳动课程学习的水平和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达成情况。

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可结合档案袋进行;结果性评价可采用测评形式,通过考查学生在完成测评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

某校在进行4年级学生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劳动任务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用综合评价表(见表6)'测评的劳动任务为剪纸。

测评的劳动任务如下。

(1)任务名称剪纸。

(2)任务描述。按照中国传统年俗,每逢春节来临,很多家庭都要贴对联、贴“福”宇窗花来增添节日喜庆气氛。请你设计并制作一件剪纸作品,用于春节期间房间装饰。

(3)任务要求。使用“春”或“福”中的一个字来进行设计,简要说明设计意图。至少选用一种工具(剪刀或刻刀)进行制作。

(5)材料与工具准备。红色A3复印纸、剪刀、刻刀、切割垫板。

(6)任务测评。根据评价标准(见表7)对学生的设计说明、作品,以及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评价内容。例如:1—2年级要侧重评价学生劳动意识的建立、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3—5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7—9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品质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以及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等。

要用好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依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对评价结果进行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劳动学习与实践状况,提出改进策略。

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与家庭、社会协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资源。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坚待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劳动课程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形态可以是文本、资源包、音视频等。不同学段可以采用不同形态,也可以对资源进行不同组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和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编写要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实践指导,突出学生的劳动规划、过程记录和劳动感悟反思,加强学生劳动安全意识和劳动规范意识的培养等。

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要充分利用教室、食堂、图书馆、科技场馆等,为学生提供进行值日劳动及其他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所。要充分利用绿地、空隙地带、阳台或楼顶平台等安全空间,通过建设校园”小苗圃”“快乐农场”“智慧农场”“空中农场”等,指导学生开展农业生产劳动。要充分利用学校进行基建、装修、维护等时机,为学生提供安全参与劳动体验的机会。

劳动实践室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和重要保障。学校应按照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及实施需要,从实际出发,建设必要的劳动实践室。劳动实践室的类型、数呈、器材配置等要有利于三大类劳动教育内容的顺利实施。劳动实践室要配备必要的工具、设备、软件、模型及安全用品,配齐配足学生开展劳动项目所需要的材料。学校应建立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设施建设。

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拓展资源,是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及劳动周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劳动实践室的重要补充。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学生劳动的特点,兼顾劳动场地的规模及劳动项目的适切性,分类设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学习与实践需求。

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加强机制建设,开拓多种途径,调动多方积极性,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学农实践基地、学工实践基地、服务性劳动基地,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为普通中小学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科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要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1.教学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劳动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

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发扬专长优势,弥补短板不足,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是努力提升自身劳动素养,既要加强理论学习,更要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实践体验,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通过理论学习,深入理解劳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内涵;通过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课程教学的专业水平。

二是积极参加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培训,充分认识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内容要求,掌握不同学段学生劳动素养要求,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合理规划和设计项目、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三是不断提升课程的规划与组织能力,积极参与学校、学段、年级劳动课程整体方案规划,并基千劳动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统筹安排课时、设计劳动项目、组织与指导劳动实践过程、制订课程评价方案等。配合整体方案,参与劳动周等劳动活动的规划、实施、组织和管理。

培训内容要着眼课程理念,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领会劳动课程的设计意图、核心素养的表现,把握劳动课程任务群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不断探索指导劳动实践的方法,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THE END
1.单位食谱安排表如何确保团队餐桌上既美味又营养一、为什么需要单位食谱安排表? 在工作场所,员工的健康和幸福感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工作时间长且节奏快,很多人往往忽视了饮食的均衡性,导致营养不良或过度摄入某些食品。因此,在单位内部推行合理的餐饮管理是必要的,而制定一个详细而实用的食谱安排表则是关键。 https://www.hgddesks.cn/te-chan/575992.html
2.食谱菜谱推荐食品种类的选择食品的搭配(4)要照顾到家庭成员中特殊人群的营养需要。如 孕妇、乳母、特殊工种、学龄前儿童等, 可为他们设计特殊的加餐。如午点等, 或选用一些强化营养素的食品, 或营养素类的药品。 三、设计食谱的原则和步骤 1、根据家庭成员组成及就餐频数统计出一日户就衡人日数。 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99410.html
3.代码成品文章教学:大学生平衡膳食食谱的优化设计及评价大学生平衡膳食食谱的优化设计及评价 摘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大学生中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和不良饮食习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马虎,经常食用高油高盐且营养不均衡的外卖和快餐,以及通过不科学的节食减肥,导致营养不良和健康受损。因此https://blog.csdn.net/yeqianqian_/article/details/139195737
4.设计一周营养食谱(课件)2024设计一周营养食谱CATALOGUE目录活动背景与目标营养知识普及与教育食材选择与采购策略菜谱设计与制作技巧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总结反思与展望未来01活动背景与目标了解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及其作用,学会合理搭配食物。掌握营养知识根据营养学原理,设计一周营养食谱,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设计营养食谱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https://m.zxxk.com/soft/47553314.html
5.综合实践《设计一天的儿童营养食谱》教学设计.docx设计一天的儿童营养食谱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教导学生如何制定满足儿童营养需求的健康食谱。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理解儿童的不同营养需求和饮食建议,培养他们设计以满足儿童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全天营养食谱的能力。教学步骤以下是本教学设计的步骤:1.理解儿童营养需求:首先,学生需要学习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7958121.html
6.《设计食谱与指导营养配餐》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5、对食谱进行调整,是指根据()调整。 A、食谱设计的目标B、食谱的价格问题C、食谱的口味D、食谱评价中发现的营养问题 16、学龄前儿童的三餐分配要合理,以()为宜。 A、三餐一点制B、四餐一点制C、三餐二点制D、四餐二点制 17、下列哪项不是营养配餐的的理论依据() A、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B、中https://www.wjx.cn/xz/265536378.aspx
7.糖尿病食谱如何设计?糖尿病食谱如何设计? 糖尿病饮食是称重饮食,选用营养成分计算法制订食谱时必须认真细致。制订适合自己的食谱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自己的体重状况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105 目前体重状况(%)=(实际体重 - 标准体重):标准体重x 100% 2.判定自己的体型(见表1)https://m-mip.39.net/tnb/mipso_1045796.html
8.《营养午餐》教学设计1、通过学习与活动,引导学生对营养午餐中的热量与脂肪两样指标有正确的认识,形成一定的合理搭配营养午餐的生活技能。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新课,结合课题内容分“判断、搭配、评选、统计、小结”等步骤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并全面理解题内容。 3、以学习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风格,促使学生克服偏食等陋习https://quan.qlteacher.com/u/5378468bf66f238fb3ae5ff1/blog/631fd3d38df664000171b44a
9.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10.降食谱表格营养均衡的日常饮食指南如何创造一日三餐健康食谱表格?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时间紧张而忽略了饮食的均衡问题。然而,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营养摄入,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体重和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如何来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一日三餐健康食谱表格”呢? 我该如何规https://www.cudua.com/rou-zhi-pin/82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