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舆情的监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把握舆情态势,明确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2.当前维稳网络舆情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基本现状
2.1.1呈现出“上访不如上网”的趋势。网络迅速发展,在对政治经济和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人们也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诉求,从近年的维稳工作来看,网络已成为高危人群的“吸铁石”,引发的“导火索”,导致升级的“放大器”。
2.1.2维稳网络舆情内容众多复杂。局域网及周边网络围绕公司的生产建设、民生利益和各种思想等问题表现出的舆情纷繁复杂。
2.1.3不良效应波及迅速。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发表的言论既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和扩散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
2.1.4维稳网络舆情与现实访情紧密相连。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虚拟空间强大的传播性和服务功能极易将不良信息和情绪转化为现实空间的不稳定因素。
2.2存在的问题
2.2.2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网的监测缺乏政治敏锐性,缺乏相应的手段,与公司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不良信息的查处、舆情的研判达不到工作要求。
2.2.3不能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有的单位、部门对一些带有疑惑性的问题、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回应,只注重封堵、删除,忽视正面引导和教育,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等方面相对欠缺。
2.2.4联动处置有待加强。有的单位对交办的网络舆情工作束手无策,不能按要求处置,与内缺乏沟通协调。公司与网络攻关公司的协作、及借助有关力量和手段处置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工作有待进一步坚强。
3.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通过整章建制提供基础保障
充分发挥维稳工作“第二战场”的特殊作用,努力理顺“三个关系”,营造畅通的内外部环境。一是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取得领导与支持,使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二是经常与其他兄弟企业沟通,实现预警信息共享,把握主动。三是与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与公安部门、新闻媒体保持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稳定的协作关系,充分依靠政府、社会资源,形成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强大合力。
在基础工作建设方面形成三个系统:一是管理制度系统。制定了《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按照工作职责、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情的报送、预警机制、查证
与处置、奖励与惩罚等工作领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日常文书系统。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网络舆情监测报告》等常用文书;三是目标考核系统。把网络舆情工作列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
3.2理顺工作流程,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监测职能,增强舆情态势的掌控权。面对内部庞大的办公网、民用网用户,在法律和权限约束范围内,进行局域网、局域网上传至互联网的负面信息的检测。
二是强化分析职能,增强网情信息的甄别力。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研判,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通过强化分析职能,摸清工作对象的人员构成、舆情表现、规律动向等情况。
三是强化预警职能,增强应急处置的主动性。根据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实施分级响应,做好预警通知和超前应对准备。针对内外串联的具体情形,应及时与有关企业沟通,超前采取措施,将这起群体访化解在了萌芽阶段。
四是强化查实职能,增强管理处置的针对性。依托信息、通讯、公安等部门的技术和职能优势,进一步查实网络虚拟人员身份。针对各重点阶段不同需要,查实公司网络骨干人员,分别建立了档案,准确掌握了现实身份和基本情况,为加强管理和依法处置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是强化处置职能,增强网络舆情的严肃性。对于热点话题、网站信息比较集中的领域和各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巧设关键字或词进行搜索;对于查实的有害稳定信息及时屏蔽、封堵、删除,借助网安、公安部门或相应技术进行查处,对发帖人加强思想教育和依法处置。
3.3技术支撑体系
流程的顺畅,提高了管理水平。
3.4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及方式
3.5网络舆情工作的处置
必要时向公安机关、网站管理部门发出协助调查函,取得公安机关和网站管理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进一步锁定发帖人的IP地址,查证所在地区、单位、真实身份等基本情况。
网络舆情处置是指通过沟通协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公安机关、网站管理机构,对监控发现的涉及企业稳定的有害信息,及时进行屏蔽、封堵、删除,向责任主体发放网络舆情查办通知单,并对查实的有害信息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置。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又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问题性互联网使用(ProblematicInternetUse),是指个体由于过度地使用互联网进而导致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1-2]。“网络成瘾”一词最初由美国精神病学家Goldberg(1995)提出,Young(1996)参照DSM-IV(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IV)中赌博成瘾的诊断模式来描述网络成瘾。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一直争议不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为避开这一争议,本研究使用“网络成瘾倾向”概念来代替“网络成瘾”概念。
Walther的研究发现,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disinhibition)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报告自己的弱点,表露个人隐私[3]。沟通的双方通过自我暴露既能获得社会支持,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4]。社会支持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程度,而网络社会支持是指基于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MorahanMartin认为,网络成瘾者将网络视为建立人际关系或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渠道[6];Shaw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网络成瘾倾向高的人比网络成瘾倾向低的人较多使用网络获得情感支持、结识新朋友等[7]。
我们认为,尽管以往的研究强调了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均存在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个体的应激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在影响人的网络成瘾行为过程中,是密切联系的。有研究表明,经受应激生活事件的人们通过在线交流,可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10]。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应激反应,极易导致个体情绪的不稳定或情感受到伤害等,如果个体自身无法调节,而网络空间为个体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平台,个体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获得现实环境中不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三个基本假设:(1)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倾向于直接作用;(2)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作用;(3)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网络成瘾倾向。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模型假设见图1,本研究旨在对该模型加以检验。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长沙3所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共696名大学生为被试参与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了有效被试614人,其中男生416人,女生198人,平均年龄20.4+2.13岁。
2.研究工具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等编制,用于评定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应激强度。该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包括6个维度,依次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3]。
(3)网络社会支持量表采用梁晓燕编制的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共23道题目,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友伴的支持等4个维度[5]。该量表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3、0.875、0.769、0.752、0.906,重测信度分别为0.702、0.723、0.714、0.698、0.876,各项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表明该量表比较稳定可靠。
3.数据统计与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和Amos16.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2.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网络成瘾倾向为效标变量,考察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对其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
3.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间的关系
结合前述假设,笔者以Amos16.0进行路径分析,进一步探讨上述进入回归方程的5个变量之间以及它们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通过逐步删除饱和模型中的不显著路径和模型修正,得到如图2所示的关系模型,具体拟合指数见表3。
由图2和表3可知,验证模型对数据拟合良好。除部分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预测作用以外,人际关系、受惩罚、其他生活事件还可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其他生活事件等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82、0.24、0.48,以人际关系因子影响最大,其次为其他生活事件和受惩罚;网络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7和0.56。此外,人际关系因子还可以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可以通过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的正向作用。Young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将网络视为一种社会连结与建立人际关系的渠道,重视网络社交性的功能。Young依据自编的网页问卷实施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将网络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化与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而非成瘾者主要是从网络获取资讯和维持已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成瘾者倾向于透过网络认识新朋友,寻求情感支持等[8];ChienChou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在网络可以实现现实社会中无法满足的需求,通过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与寻求人际支持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在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的网络环境下,个体可以比较轻松的获得在现实社会中缺失的社会支持,陌生的成员之间可以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这种网络社会支持是对传统社会支持方式的重要补充[15]。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因子及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中的“情感支持”与“工具性支持”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这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应激使个体产生负性情绪,个体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来补偿现实社会支持的不足,缓解负性情绪带来的影响,在网络空间实现应激平衡,从而导致对网络的依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人际关系因子可以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应激源,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恋人关系等等,由于大学生各自背景、习惯不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常常会遇到诸多负性事件,如同学的鄙视、自卑、孤独、抑郁、抱怨、厌恶等等,这些负性影响在无法正确引导的情况下,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转移负性影响的客观基础。网络的匿名性、去抑制性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释放的空间,大学生可以从网络空间寻求到情感补偿、社会支持。网络情感支持是指在网络中的活动能够得到他人的正面回馈,获得一种“鼓励、个人温暖、爱或情感的支持”,网络工具性支持是指通过网络能够获得人、财、物的帮助。大学生为了逃避或转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失败而转向网络寻找朋友,获得鼓励和情感的支持,或者直接获得网友财物方面的帮助,这有可能导致其用网络的虚拟空间代替现实生活,产生对网络的严重依赖。
另外,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受惩罚因子和其他(包括厌学、恋爱、与人打架)因子也可以通过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这提示我们,网络情感支持可能是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
五、小结
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其一,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
其二,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主要是网络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参考文献:
[1]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andBehavior,1999,1(3):273-244.
[2]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5):554-560.
[3]Walther,J.B.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HyperpersonalInteraction[J].CommunicationResearch,1996,23(1):3-43.
[4]Tichon,J.G.&Shapior,M.TheProcessofSharingSocialSupportinCyberspac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3,6(2):161-170.
[5]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6]Morahan-Martin,PSchumacher:IncidenceandCorrelates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0(16):13-29.
[7]Shaw,L.H.,Gant,L.M.IndefenseoftheIntemet: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netCommunicationandDepression,Loneliness,Self-esteemandPerceivedSocialSupport[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2,5(2):157-171.
[8]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Behavior,1996,1(3):237-244.
[9]马利艳,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20-423.
[10]Monahan-MartinJ,SchumacherP.IncidenceandCorrelates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amongCollegeStudent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0(16):13-29.
[11]陈淑惠.中文网路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3):279-294.
[12]丁道群,肖宁.网络人际交往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4):116-119.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连起了千家万户,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从根本上讲,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精彩的网络世界也带来了不少无奈:由于网络具有很高的隐蔽性、独立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减弱,网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正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侵蚀纯洁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是E时代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课题。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力求以开放的意识,运用开放的教育手段与方式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撑起一片蔚蓝的网络天空,为纯净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二、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为网络道德教育开启新窗口
学生是网络活动的执行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当校园网向学生开放的同时,我们除了教他们如何判断与选择信息的真假和良莠,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如:学校网管担负起过滤不健康信息的重任,在电脑中安装了“美萍反黄专家”、“还原精灵”等软件,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一些游戏网站进行禁止,给学生一个较为安全的网络环境;在学校的论坛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定期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络竞赛,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有效的网络管理积极地促进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2.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在体验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深刻合理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更多具体的网络道德知识。如: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文明网上行”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相声等多种形式,师生共同表达对于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对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加以抨击;开展以“网络与道德”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制作;此外,我校还以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民间艺术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为抓手,创设了“民间艺术课程超市”,力求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民间艺术教育中,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效有益地使用网络,为学生开辟了又一片绿色上网的天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拓展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3)将传统德育与现代网络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网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全新的载体和现代传播手段,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参与式教育,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为广阔,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组织网上讨论、辩论,教师通过网上聊天与学生沟通交流,利用网络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阅读有益书刊,刺激青年道德智力的发展,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2]张润莲,兰月新,王彩华,等.网络演化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4):24-30.
[3]曹学艳,张仙,刘牛等.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4(3):82-89.
[4]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
[5]王长宁,陈维勤,许浩.对微博舆情热度监测及预警的指标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1):126-129.
[6]王国华,邓海峰,王雅蕾.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舆情关联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7):1-5.
[7]王伟,许鑫.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3):74-79.
[8]刘勘,李晶,刘萍.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舆情热度趋势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36):170-173.
[9]王青,成f,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8):54-57,111.
一、转变观念,创新荣辱观教育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就必须更新荣辱观教育观念。
1.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网络教育的阵地意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网络文化的根本保证。所以,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思想教育的新载体,用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树立“网络育人”的新理念,摒弃将网络视为单纯的展示台、宣传栏的错误思想。
2.开展荣辱观教育,教师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新理念。网络信息时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存在从属关系,而应该处于平等、互动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姿态,师生共同营造自由、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它,但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要积极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促进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实现从灌输型向引导型、封闭型向开放型、被动型向主动型、服从型向选择型、单向型向交互型的转变。只有不断更新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观念,才能保证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工作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
二、丰富内涵,创新荣辱观教育内容
三、拓宽渠道,创新荣辱观教育形式
四、提高素养,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当代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发展状况,要求学校必须迅速组建一支既能拥有思想道德理论功底深、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又能在网上有效开展荣辱观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在网络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主动自觉担负起引导舆论导向、监控网络思想问题动向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赵熙山,2005.3)。因此,要大力培养教师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素养,使其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熟练筛选、鉴别、使用网络信息。其中,重点要培育教师使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能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全球化速度越来越快,人类所处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口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使旅游行业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更加频繁,直接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与其他行业比较,旅游行业对于突发事件非常敏感。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为了提高旅游产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大大降低游客的生命财产损失,不仅需要确保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需要提高旅游部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一、网络舆情产生的背景
二、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含义
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是网民和社会媒体在特定的时期和网络空间内对与旅游有关的现象或由于旅游现象产生的危机事件进行情绪、态度、行为的表达。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和旅游产业内部的危机事件是直接对网络世界最为直接的反映。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和金融产业、保险产业、交通产业等都属于网络舆情研究的内容。
三、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爆发的原因
2.信息饥渴和表达失语在现实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人们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在面对强权主义和强势组织时,会表现出沉默的状态,反而推动了谣言的传播和扩散。此外,由于一些人员的盲目引导,使网民出现一些偏激情绪,从而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使其将矛头直接对准政府和社会。根据2015年舆情报告的数据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为:质疑、城管、政府官员。
四、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策略
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是借助危机管理、网路传播和信息管理的策略,对旅游危机事件进行有效控制。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及时处理好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等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将网络舆情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确保网民具有一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结语
[1]付业勤.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机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Abstract:Thepublicopinioninformationdatawithmassive,showdatasourcesofunpredictability,articleontheHTMLpagefornoisereduction,subtreeconstruction,andthenthroughthesimilaritycalculation,combinedwithpublicopinionsimpleontologylibrary,therealizationofthedatablockidentificationandrecordthedataextract,finallytoHadoopplatformforexperimentalenvironmentandpumpingoutthealgorithmexperiment.Experimentalresultsshowthatthealgorithminthepublicopiniondatamining,automaticextractionofextractionruleshasacertainreferencevalue.
Keywords:Dataextraction;Hadoop;publicopinions
1概述
2研究现状
3.1数据抽取
3.2Hadoop
Hadoop是由Apache基金会开发的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其核心为实现为海量数据提供了存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DistributedFileSystem,HDFS)和为海量数据提供了计算能力的分布式计算MapReduce。Hadoop为程序开发者提供了简单易用的接口,用户只需编写Map函数和Reduce函数即可实现分布式计算,而无需考虑诸如由Hadoop负责处理的任务调度,负载平衡和通信等问题[8]。
HDFS是能部署在廉价的机器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用户不需知道文件的实际存储位置就能够访问分布在不同机器上的文件,具有高容错性、高吞吐量、能自动处理失效节点的特点。HDFS包含三种类型的角色:用以实现系统命名空间的管理和客户端文件访问管理的NameNode,用以实现管理节点文件存储的DataNode和用于需要操作分布式文件系统文件应用程序的Client。MapReduce是包含一个主服务器JobTracker和多个从服务器TaskTracker的主从式架构,JobTracker是一个master服务,负责调度、监控和管理TaskTracker,并给空闲的TaskTracker分配Map任务和Reduce任务。
4抽取框架
实现上主要对查询结果列表页和内容页进行信息提取,提取过程中使用自建的简单本地体库抽取方法来实现抽取,主要过程为:数据清洗、数据块识别,结果集抽取,抽取规则构建。
4.1数据清洗
一般情况下,一个查询结果页面可能包含多个数据块,如宣传数据块、数据信息数据块、位置数据块、导航数据块等。其文档中含有一些对抽取没有价值的信息,如样式表标签、图片标签、命名空间标签、内容标签、表单标签、媒体标签、表格标签等,直接对此类有大量无用节点的HTML代码进行解析而生成的网页标签树会十分臃肿,因此首先将列表结果页和内容结果页文件进行“瘦身”解析成标签树,并采用广度优先遍历方法对标签树中所有节点进行降噪处理,其过程如下:从根节点开始出发,直至发现表示正文开始的body标签节点,将当前节点及其子树提取后向下遍历,判断读入节点是否是噪音节点,如果是则将该节点及其子树删除,循环直至到达树末尾。经过上述过程的降噪处理,可以将网页标签树中明显的以上所提及的无用信息标签及其间的内容删除,从而降低了计算量,并极大简化了后续算法的输入。
4.2数据块识别和数据记录集抽取
输入:节点T下的两颗子树T1、T2
输出:子树T1、T2的相似度Sim(T1,T2)
算法:
1)初始化SumT1、SumT2、DisumT12;
2)循环T节点直至遍历所有的子节点{
3)如果两个节点的标签相同{
4)SumT1++;SumT2++;
5)}
6)如果两个节点的有节点但标签相同{
7)SumT1++;SumT2++;DisumT12++;
8)}
9)如果T1节点树有节点而T2节点树无节点{
10)SumT1++;SumT2++;DisumT12++;
11)}
12)否则{
13)SumT2++;DisumT12++;
14)}
15)Sim(T1,T2)=(SumT1+SumT2-DisumT12)/(SumT1+SumT2)
分类号:B849
1、问题提出
目前,因特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2月的数据表明,10-19岁的青少年网民有1.35亿人,占到网民总数的24%。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易感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新异刺激的影响。在相对缺乏管控的网络环境中,他们可以很方便地隐匿自己的身份,容易表现出过激、欺骗等网络偏差行为以及网络成瘾行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为明确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基本情况,本研究拟首先考察其网络偏差行为的现状及性别年级特点。
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其中父母监控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行为塑造有重大影响。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很好地防止其青少年子女的冲动性网络使用.同时父母对子女过度网络使用的反馈和网络使用内容的规则制定能有效阻止冲动性网络使用。反过来,冲动性网络使用意味着亲子间关于网络使用的交流频率急剧下降。类似的,与父母一起进行的活动和支持性的父母监控可以降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进一步证据显示,父母监控,尤其是父母的自主准予行为能够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社会适应的负面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全国七城市(哈尔滨、北京、西安、武汉、昆明、广州、上海)分别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中学生,每个年级两个班(普通班和重点班),总计2352人。其中,初一556人,初二590人,高一618人,高二586人,未填2人;男生1101人,女生1222人,未填29人。
2.2研究工具
2.2.1父母监控问卷
2.2.2网络偏差行为问卷
采用余益兵编制的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包括14个题目。2级评分,“是”“否”分别记作1、0分,计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网络偏差行为越多。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2。
2.2.3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
采用邹泓修订的儿童与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分为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和情绪性5个维度。包括50个项目,5点计分,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记为1-5分。各维度的Cronbaeh’sα系数在0.77-0.89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X2/df=10.29,RMSEA=0.06,NFI=0.94,CFI=O.94,NNFI=0.94,GFI=0.90。
2.3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3.1青少年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
以父母监控三维度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学校类型[F(3,2291)=19.46,p
以网络偏差行为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学校类型[F(1,2129)=O.26,p>0.05]和性别[F(1,2129)=O.18,p>O.05]主效应均不显著,年级[F(1,2129)=172.22,p
3.2人格五维度、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3.3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与网络偏差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人格五维度进行分类。目前主要依靠AIC、BIC、ABIC和Entropy等指标来确认最佳分类,在类别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其MC、BIC、ABIC的数值越低,Entropy越高,说明模型越好。按照上述原则,结果表明分为3类和4类时模型拟合较好。在最终确定选择哪一个模型时,考虑了以下两个因素:(1)4类比3类增加了6个自由估计参数,AIE、BIC和ABIC才分别减少301.74、267.65和286.71,相对于从1类变为2类,2类变为3类时,指标值变化过少,模型显得不经济。(2)4类模型中有一类别数目比率较少,只有7.6%。在综合各个指标的基础上,分成3类较为恰当(见表2)。
为了对潜在剖面分析的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种人格类型中,739名青少年均被正确预测;在第二种类型中,975名青少年被正确预测,预测正确率为92.5%;在第三种类型中,所有378名青少年均被正确预测。总体共有2092名青少年被正确预测,预测准确率为96.4%,表明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有较高准确性(见表3)。
以青少年人格五维度为因变量,潜在类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0,4330)=335.39,P
以人格类型为自变量,网络偏差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种人格类型青少年得分总体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见表4(MD在0.34-0.46之间,所有p
调节变量为类别变量,自变量为连续变量的调节效应检验的通常做法是:按照调节变量的取值分组,分别进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若回归系数差异显著,则认为调节效应显著。由此检验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间的调节作用,以父母监控两维度为自变量,网络偏差行为得分为因变量,按照不同人格类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于和谐型人格的青少年,知晓度和消极控制与反馈分别能够负向和正向显著预测网络偏差行为;对于一般型个体,两维度能极其显著预测网络偏差行为;对于情绪型而言,消极控制与反馈正向显著预测网络偏差行为,而知晓度无显著预测作用,对所有人格类型而言,自主反馈均无显著预测作用(见表5),据此可以认为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4、讨论
4.1青少年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也发现,在消极控制与反馈维度上存在学校类型与年级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只有重点校学生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初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初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二。重点校的父母通常对子女的要求更高,更倾向于从行为、情感上操控子女,容易和自我意识高涨、逆反心理较强的初中生发生冲突,亲子间会出现较多的消极互动情况。进入高中后,由于重点校的课业压力迅速增加和学生的身心成熟,亲子间的消极互动明显减少,父母的消极控制与反馈程度大幅降低。
同样的,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也存在年级差异。基本随年级升高,网络偏差行为得分显著增加。这可能和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有关。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的网络使用行为较为接近成人,接触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网络问题行为较多,类似结果也表现为初中生的网瘾率显著低于高中生。
4.2人格、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4.3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与网络偏差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高血压是指患者收缩压或舒张压高出正常水平。因为人体的血压升高会引发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产生,并且患病人数也逐年上升[1],所以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治疗已经成为我国社区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在社区内对指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以提高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控制患者的血压发展。本文选取本社区2009年―2010年期间确诊的23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对部分患者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社区2009年―2010年期间确诊的23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17例,对照组117例。观察组男性73例,女性44例;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的1年;学历最高的本科,学历最低的初中。对照组男性75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的47岁,最小的26岁;病程最长的7年,最短的3个月;学历最高的本科,学历最低的初中。23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眼前突然发黑、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耳鸣、失眠等高血压典型症状。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都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进行网络健康教育。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在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
1.2.1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采取集体上课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患病原因、治疗方法、依从服药的意义、日常自我血压监控的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教育[2]。
1.3应用评价标准
效果优:患者舒张压下降大于10毫米汞柱并且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
效果良:患者舒张压下降没有超过10毫米汞柱但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到20毫米汞柱。
效果差: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未达到效果优和效果良的程度。
效果优良率:(效果优病例数+效果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x2检验,以P
2结果
对照组效果优21例,效果良39例,效果差57例,效果优良率51.28%;观察组效果优51例,效果良48例,效果差18例,效果优良率84.62%。两组患者在效果优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25.52,P
表一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
3讨论
3.3网络不良生活管理对有烟酒史的患者进行不良生活管理,在网络上用生动的视频讲解吸烟和饮酒和高血压的关系进行详细的介绍,让患者通过生动的案例了解烟酒对自身疾病的影响,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3.4网络心理管理在网络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患者拥有快乐心和平常心,积极的治疗高血压。例如:在网络上每日更新一些快乐的视频资料让患者调节心情,并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信箱,方便患者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排解紧张的情绪和对高血压的治疗存在的顾虑。
3.5网络用药指导在网上进行用药指导,让患者在家里就能学习高血压用药的知识和常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例如:把高血压的常用药物的分类和服用注意事项,在网上进行总结、分析,方便患者进行查找和学习,对自己所服用的高血压药物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3.6网络自我血压监控指导患者每日在家进行自我血压测量,并进行网络录入,方便社区医生进行查看,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在家进行血压自我测量,在安静休息五分钟以上后测血压,现把自己的左上臂出来,袖带绑好要松紧合适,取坐位,并保持安静,使用电子血压计,右手按血压测量开关,等测量数值出来后,等一分钟再一次测量血压,测三次,取平均值,记录在电脑中,上传数据,社区医生就可以看到了,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给予下一步的用药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凤,健康教育疗法治疗原发性轻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60―1061.
[9]丘盘连,王荣,李晓峰.从网络舆情中“淘宝”,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新闻知识,2006,(12):9-10.
[10]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60-62.
[1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12]刘泽西.科学面对网络舆情[N].西安日报,2009-01-19,(010).
[13]汤晓寒.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视听纵横,2010,(3):55-56.
[14]朱恒民,李青,洪小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6-19.
(一)编制目的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公司及所属各部门发生任何级别的安全事故、造谣诽谤信息等危害安全稳定的各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帖子等。
(三)工作原则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成立金茂担保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作为公司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公司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公司各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引导处置的组织实施,办公室协助抓好工作落实。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应急程序
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较大舆情经过会商形成通稿,通稿经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或区金融监管局、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同意后,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一般网络舆情由公司领导小组审核把关。
四、分级响应
Ⅰ、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向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请示,在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的领导下,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Ⅱ、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Ⅲ、一般网络舆情
Ⅳ、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为引导处置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三)网络舆情应对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指定专人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二)总结评估
七、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应在全公司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公司各科室均有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
2.人力和技术保障。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全公司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间断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