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理解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引言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遥感课程的必要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具备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具有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农业、国土、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科研、管理等工作。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这些都要求学生能有效的利用遥感技术方法,掌握遥感的基本技能,这也使得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遥感课程非常必要。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遥感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一)课程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的教学手段

现在许多高校开设的遥感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收,参与度不高。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更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另一方面,高校本科生很少参加老师的项目,科研工作仍以研究生为主,调动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可以促进其快速的了解遥感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度不够

四、课程简介

该课程理论课30个学时,实验上机10个学时,共计40学时。教学目标要求掌握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原理与方法、遥感的技术系统;熟悉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不同卫星遥感数据及其影像信息提取的方法;了解遥感信息的应用以及3S(GIS,RS,GPS)技术的集成应用。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并辅以实验课上机操作。考核方法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作业、参加讨论次数占30%;期末考试70%,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五、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二)教学方法与方式改革

(三)考核方式改革

六、总结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要求掌握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要具有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其必须掌握遥感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工作。因此,培养单位要重视遥感课程的教学,使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遥感专业技能,更好的服务于农业资源与与环境专业领域的各项研究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潘竟虎,赵军.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

[2]奚秀梅,贺凌云.遥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110-111.

[3]马丹.农业院校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59-61.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发展会议中指出,农业的发展要采取一种维护自然环境和维持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合理发展,不仅要确保农业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后代的发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农业永续性利用,对于水和其他动植物资源能够不构成影响,在资源上、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都要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次会议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史称FAO会议。

3.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利用,在农业经济可承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转换率,这种发展理念随着十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当下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义,因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注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民发展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指出的是,农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可持续的基础上,主要做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步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国民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农用土地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70%,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主要就从三农问题开始解决。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进行种植业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对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较为特殊,难以降解。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发展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为主。

4.要进行合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农业资源,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合理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环之中,因而在资源开发中,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减少农业资源的污染。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特点,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出率等,同时也要满足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结合,并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增加环境的污染。

2.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各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态发展上所要表现出来的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即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在发展农业时保证遵循自然生态规则,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的生态调节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创新性教学;科研型;应用型;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1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1]。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土壤学可能将成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生态性创新型大学”的理念,把环境科技学院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就是为了让本学院更好地以土壤学硕士学位点为基点,把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土壤学》的多年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经验,笔者认为面对社会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了让当代农林院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应该对《土壤学》教学进行以下的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和设置

教师授课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实验和实习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专业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在上《土壤学》的基础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之前是同学们对本堂课的知识范围和目的有个初步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采取了一下措施。

首先绪论的认真讲解和让学生养成上课之前必须预习的习惯。绪论是支撑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开端,它涵盖了整本书意义的精华,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门。任课老师一定要详细的阐明《土壤学》在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所起到的作用,表明该课程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所涉及的知识对当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表达出这门课程对将来毕业直接走向社会的和从事科研机构的学生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样会大大的启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根据《土壤学》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讲解和阐述。例如,在上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土壤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有机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和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章节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的课程之前,笔者会把班级想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5~6个人,分成一个组,每个组的成员分别搜集3~4个不同研究方法,做成PPT的形式,再派出一个代表在讲台上进行系统的分类讲解,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对比和讨论,最后小组再写出一个报告总结,作为本堂课的作业,算入平时的考核分数。另外例如对土壤中非污染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等学术研究性较强的内容,也采取上面类似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从主动学习土壤科学知识到被动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三、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

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实验和实习的合理组织安排对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3]。以前实验和实习不仅与课程内容脱节,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多是应付为主。这样就无法让实验课和土壤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融合,也不能保证让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合理的应用验证。

针对以前的情况,我们把实验、实习环节与土壤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实验课程尽量安排在课堂的基础理论课之后,保证不脱节。同时实验课程组织安排分成“基础型”、“科研型”和“应用型”的分析测试系列实验组,每组4~5之人,并且每组实验内容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的创新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及生产单位土壤资源分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而且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实验报告写作等环节均让其学生参与并独立认真的完成。此外鼓励每个小组学生发表成功的小论文可以作为本组成员的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的操作应用能力。最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成果表明有很好的成效,学生也一致反映良好。

其次对于每次的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写出一份实习心得报告。这样可以有效地把实习与土壤学知识和实验内容更好地融合,显著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了社会生产及一些科研单位项目的需求。

四、考核制度的适度改革

教师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学生土壤学课程成绩的科学和客观考核,会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每个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4]。土壤学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的学生反映该课程总体上难度不强。大学生的考试本来就是主要考察其的思维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基础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让其运用实验和实习过程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去分析、归纳和总结做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以后社会和科研单位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学的主动性,在土壤学考试课程中也应该加大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的技术能力的测试。学生课堂问题提问和讨论气氛的活跃性和平时学习过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以及其实验和实习过程表现和实验内容实习报告的质量程度,也应该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平时松,考试严”的心里状态。

因此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包括基础理论测试,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等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学生课堂及其平时学习过程中表现评价。其中考试占据考核分数的60%,实验实习能力考核占据30%,学生平时态度变现占据10%。这样综合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课程理论基础的学习,实验实习技术应用操作能力,以后社会工作和科研态度都能有较好的体现。

五、总结

土壤学是各高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最基本的重要专业课,有着较强的科研和实际运用价值,对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科研学习肩负着重要的任务。目前,面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及一系列新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授课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土壤学课程做出更新和改革,来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和时代的需求。合理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实验实习的教学内容,科学负责的对待学生的考核结果,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真正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能迅速地适应和融入到以后的社会和科研工作中。

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2010,(5):18~19.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9):56~59.

宁夏大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以文、理、工、农为主体的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学校。同时,它也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各大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是贯彻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的重要体现。我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把握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全面贯彻学校提出的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分流培养的本科教学改革思路。

一、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性质及任务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是以农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把农业环境和经济两个系统的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农业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发展规律。它是农业环境方面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农业资源环境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各自的基本特征及其组合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一般特征、综合功能和整体运动功能问题、评价问题以及人类对环境经济系统的科学管理问题,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和动态分析,边际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研究农业环境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农业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原理,理解良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与评价,确立农业生态经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了解农田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优化管理,了解新型生态农业的类型与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环境问题的研究方法,手段,熟悉农业环境保护的知识。该课程以方法和技术为核心,旨在要求学生较好地把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农业环境保护的方法获得,进而理解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开展综合性研究,创新性地获得新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不仅仅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农业环境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而通过实习,启发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环境,加深对农业环境保护问题的理解。[1][2][3]

二、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改革设计

(一)授课方式多样,多媒体课堂教学与实验课结合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传统的授课方式受到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学上还是采取老师自顾讲课,学生爱听不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由于讲课的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中概念性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利用多媒体增加信息量,利用直观性的简单教学软件讲述理论知识。动态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直观,通过动画、视频等将我们所学的有关环境问题形象的展现出来,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效果起到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在应用多媒体的同时,应结合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合理安排实验内容与实验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4]

(二)理论知识结合实习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三、结论

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对农业环境保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几年通过对宁夏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班和农学班的学生运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初步来看,教学改革的效果还是显著的。通过全新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和老师新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通过实验课,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户外的实习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最后,综合的考核制度也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总的来说,农业环境保护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授课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虽然,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已初见成效,但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进行年龄稍大的老教师的教改培训及学校对教改研究的鼓励工作等。所以今后,应加强对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生产活动

1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首先,要尽量使垃圾能够得到利用,使垃圾变废为宝;要增加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处理做法,积极探寻处理方法,把垃圾分成不同类别,要采取分离垃圾的做法,还要积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其次,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只有实行好的规划,要积极做好城乡工业布局的规划,把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必须加强城乡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建设好生态环境;再次,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农村沼气得到大力应用,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的应用。一方面,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使有机肥料得到大量利用,还能够为农村的植物增加有机肥料,还有利于缓解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净化农村环境,沼气使用量的增大。把有用的水用到实处,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提倡节约用水,我们还要积极建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施,在建设现代化农村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1]。

2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研究,要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出发,对于农村的耕地,保护耕地是防止资源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实施在行动中,农村耕地的红线要始终记在心中,在农村要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农民不能失去了基础,更不能失去了耕地。使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保证,在调整中绝不占用耕地面积,达到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坚决不能触动底线,一定要加强规划管理,当地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生产的建设用地。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的农村生产方式,建立创新的,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积极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要组织农民,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主管的农业部门,要利用高科技保护水的蒸发速度,要对农村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保护水资源[2]。

3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生产之路,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要从原有的观念的转化中,逐步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资源得到大的收益,不断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可以利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它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这就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4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使广大人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才能够尽快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必须提倡宣传教育,这一点必须要让广大农民知道。首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其次,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使人民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增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的激情,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良好促进,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去落实,使农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同人民一道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要充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3]。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大事,需要全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人民的大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才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这样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又要积极利用环境科学手段,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必须坚定的方向,注重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于国家和社会已经各阶层的百姓做出努力。

[1]周赫男.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张铁亮,周其文,郑顺安.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浅析——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生态经济,2012,(12):27-29.

关键词:数字农业;时空推理;专家系统

0引言

数字农业应用涉及大量的气象、环境、水文、地质、土壤等领域的时空数据。这些时空数据分散在异构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规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基于不同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这些多领域时空信息对农业生产、决策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由于缺乏高效、合理的技术手段,即使付出很高的代价,也很难将这些时空信息完整无损地共享和融合集成到数字农业应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应用发展。同时GIS等商业软件平台成本较高也不利于大规模应用推广。

1主要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1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是21世纪新型的农业模式和挑战性的国家目标,包括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内容,其核心是精准农业。以3S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是数字农业研究的突破口[1,2]。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针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技术措施差异程度大等情况,运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控制位置,用计算机精确定量,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法国农业部植保总局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日本农林水产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麦等多种作物品种、品系的数据库系统。新西兰农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向农场主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各种信息服务。同时,我国紧跟国际研究的前沿,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

1.2时空推理

1.3时空数据标准与共享

(1)空间数据交换

空间数据交换的基本思想是各系统使用自身的数据格式,通过标准格式进行数据交换。目前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有:SDTS、DIGEST、RINEX等国际标准;以色列的IEF、英国的MOEPSTD、加拿大的SAIF、我国的CNSDTF等国家标准;AutoDesk的DXF、ESRI的E00、MapInfo的MIF等厂商标准。尽管各GIS软件厂商提供了公开的交换文件格式来进行空间数据的转换,但由于底层数据模型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GIS的空间数据不能无损的共享。虽然空间数据交换仍然在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空间数据互操作标准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比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更有前途的数据标准。

(2)基于GML的空间数据互操作

1.4时空本体

1.4.1本体、语义Web和OWL

1.4.2时空本体

2主要研究内容(1)农业时空数据规范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公认的农业时空数据标准出台。本文基于时空推理技术,研究通用性更强的时空数据表示模型,能表示气象、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等各领域的农业时空数据。GML是目前公认的时空数据标准,利用上述模型扩充GML,兼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业资源空间信息元数据的分类及编码体系草案”等国内现有的地方性标准,构建针对数字农业中时空数据的DA-GML标准,作为数字农业基础时空数据的规范。现有的土壤、环境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均支持到GML格式的转换。

(2)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

基于笔者自主开发的GIS平台建立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该平台具有运行稳定、资源占用少、结构灵活、功能可裁减、成本较低、便于移植等特点。采用了时空推理技术,支持对空间和时空信息的表示和推理。通过DA-GML能够直接从现有系统中获取领域农业基础时空数据,主要包括土壤数据库、环境数据库、气象资料数据库、农业生产条件数据库、林业信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等。

(3)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与农业时空知识库

(4)农业时空本体库

在(2)、(3)中存储的数据、方法和知识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就目前技术而言,本体是表达一个领域内完整的体系(概念层次、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的最有效工具,所以本文选择建立农业时空本体库。具体包括本体获取、本体管理、本体服务与展示三个模块。使用Protégé做本体开发环境编辑。Protégé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基于Java的本体编辑与知识获取工具,带有OWL插件的Protégé可以支持OWL格式的本体编辑与输出。

以上三个库通过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务,可以在线对库中信息进行维护和检索,并能无缝集成到应用系统中。

(5)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外部系统的时空数据转换成GML格式(现在绝大多数系统支持该数据标准),进入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通过本体获取与编辑模块将时空数据和时空知识整理,形成本体库。外部系统的请求通过WebSer-vices发给仲裁者,仲裁者区分各类情况调用三个库调用服务、提取数据和执行操作,结果返回给用户。

(6)基于平台开发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

基于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作物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3.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管理的集成技术,对农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处理和输出,从而根据农田区域差异、农事安排进行模拟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和指挥控制,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区域差异进行精确定位、动态控制等定量操作[17]。

3.2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NASIS)实现对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的查询分发,具有系统管理、动态数据字典、数据检索、查询、数据分发、制图、报表统计、数据分发等功能。该系统已经用于全国农作物遥感监测、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科研和农业政策信息支持服务等方面[18]。

3.3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基于Web的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从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数据库构建开始,全面地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数据库访问技术,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平台环境和开发实现等。

(1)基于平台提供的开发框架,能方便、高效地建立大量的数字农业智能应用系统,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也能快速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能互通、共享,便于升级维护。

(2)由于大量的底层服务、数据、知识和方法由平台集中统一提供,简化了开发数字农业应用软件的工作,节约了成本。

4结束语

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从系统目标、适用范围、采用技术、系统接口等方面不同于任何现有的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是一个概念全新的系统,定位于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的上层,更便于开发数字农业应用。其中的本体库等机制为将来建立农业时空数据网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惠.数字农业及其实现技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7):5-8.

[2]唐世浩,朱启疆,闫广建,等.关于数字农业的基本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83-187.

[3]Geographymarkuplanguage(GML)[EB/OL].(2003)./techno/specs/002029PGML.html.

[4]RANCOURTM.GML:spatialdataexchangefortheinternetage[D].NewBrunswick:DepartmentofGeodesyandGeomaticsEngineering,UniversityofNewBrunswick,2001.

[5]ZHANGJianting,GRUENWALDL.AGML2basedopenarchitectureforbuildingageographicalinformationsearchengineovertheinternet[DB/OL].(2002).cs.ou.edu/database/documents/zg01.pdf.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4.3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鲍贯洛.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灌溉排水,2005(03).

[2]胡涛,陈同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胡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2007(01):14-16.

[5]蔡昉.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40-45.

[6]蔡运龙.smit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地理学报,2009,50(02):97-105.

[7]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0:246-248.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

一、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丰富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1-2]。实践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实践教学也是加深理论认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前沿学科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团队精神[3-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大学生技能大赛内容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确立创新型的专业技能大赛模式。

二、背景与现状

三、研究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2015年3月,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大赛内容、方案,决定将以前单一学科的土壤学技能大赛调整为多学科、多人组合式的团队参赛模式。模式要求每个团队限报3人,需有团队名称,专业不限。大赛内容为GPS定位、草地样方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测定。大赛方案确定后于4月份确定大赛需参加的教师及各位教师的分工,并要求各专业负责人制定大赛的评分细则。5月初将大赛通知发于网上,在农资、环境、生态、地信、林学、设施等的本科生班里向学生进行了大赛宣传,同时在校园里张贴海报进行宣传,最终确定了来自4个学院,共16个组48人自由组合后的参赛团队,参赛学生涉及的学院有草环、林园、水利、科技学院。

(二)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含水量的测定、报告的撰写。

1.室外定位

2.草地调查

(1)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测定

(2)草地植物科属优势度的计算

以科属代替植物种进行SDR4的计算,并对群落进行命名,完成草地调查表格。

3.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要求参赛小组在指定地点,按照要求,采集一定量土壤样品放入已知质量的铝盒中,盖好盖子返回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采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4.总实验报告的撰写

要求将有调查地点经纬度、植物鉴定结果、土壤采样方法以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总报告的撰写。

(三)比赛规则

参赛的18个队分为3组,每组6队同时进行。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需要在90分钟内配合完成,室外定位的同学需配合其他两位同学的样品采集,报告的撰写需三名队员相互配合完成。

四、实践效果与经验

(一)效果评估

1.对实操比赛项目的评分细则及真值的确定做了细致的分析确定

大赛组委会对比赛项目的具体评分细则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规范,以保证大赛的公平和公正,并且每位评委老师对各个比赛项目进行了预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集中组织安排比赛日程

3.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

技能竞赛在草环学院资环楼前举办,参赛选手全部坚持到比赛结束,操作认真,精神面貌较好,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现了我校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团队意识得到培养。本次技能大赛的另一个考核要点就是强调队员之间的协作意识,针对我校学生团队意识较为薄弱的事实,重点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赛后选手的回访中发现,有些队伍由于团队之间协作出现问题,导致成绩不理想,在三项技能考核中,团队之间的协作比较好的团队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经验不足

1.经验

(1)精心筹划,缜密布署

(2)分工合理、团结协作

比赛筹备过程中,同学与所有老师积极沟通,尽可能克服困难,保证了大赛的顺利进行。比赛中,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全部学生会成员参加,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评委老师,为比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赛程集中、评价合理

比赛形式为团队比赛,比赛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样采集及含水量的测定、报告的撰写,比赛过程中每组参赛团队配备两名评委老师,分别对实验操作进行打分。本次比赛的评分方式为实验操作占70%,理论部分占30%,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中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比赛结束后,评委们分别对理论和实验操作比赛的结果进行了评阅,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2.不足

(1)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这次技能大赛的重点是考核团队,不记单项成绩,有些团队还是因为个别团队成员发挥不佳从而影响团队整体成绩,反映了有些学生的协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主动性不强,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因此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将此类技能比赛活动深入开展下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大学生技能培训力度,为培养高素质的操作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2)评分细节仍需细化

通过此次比赛,我们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包括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与细化,为以后的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借鉴和经验。

(3)参赛对象要求要更明确

由于此次面向对象是全校在校的本科学生,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参加的学院并未完全覆盖所有拥有农科类专业的学院,这需要在2016年的技能大赛中进行重新考虑;

五、结语

通过参加专业综合实验技能大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将竞赛活动视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从大赛中发掘出新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学生参赛的经历更能提高他们日后面对新问题、新情景时的应变能力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5-7]。本着“学校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大赛立足实践操作、拓展学生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和教学质量。

THE END
1.python毕设校园降饮食系统程序+论文[11] 王雄伟, 侯海珍. "大数据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探究"[J]. 知识窗(教师版), 2023, (10): 117-119. [12] 朱向阳. "高中信息技术python项目式教学路径分析"[J]. 高考, 2023, (24): 126-128. 以上是开题是根据本选题撰写,是项目程序开发之前开题报告内容,后期程序可能存在大改动。最终成品以下面https://blog.csdn.net/sheji304/article/details/144289362
2.一周午餐食谱及营养成分分析(12.2一周食谱(12.2—12.6)营养成分分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End 遂宁市天尚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遂宁高新区锦业路1号,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约27亩,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拥有先进的切配生产线、米饭生产线、洗消生产线、消毒库、分餐线、自检仪器等专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DYzNDk2MQ==&mid=2247511370&idx=1&sn=f65fd1c7a8f91ef7622e361ab5cda470&chksm=eaebd32de0cfff1f29cc5e09e51036cb49b9bb741fe04c484bd5f7cff841cf8f9566fa70e0cd&scene=27
3.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生物实验报告尝试运用所学有关合理营养知识,给家长设计并制作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通过给家长做菜,来实践自己的自力,对家长尽孝心 。 二、材料用具: 纸、笔、蔬菜、肉类、调味品、厨房用品。 三、设计方案: 1、主食,( 面 ),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能量。 2、所需材食:韭菜鸡蛋 https://www.meipian.cn/2r5uotor
4.实验六个人日常膳食食谱设计1073.pdf实验六-个人日常膳食食谱设计1073.pdf 13页VIP内容提供方:139***1921 大小:465.6 KB 字数:约1.63万字 发布时间:2023-07-31发布于上海 浏览人气:8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实验六-个人日常膳食食谱设计1073.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729/5222221241010301.shtm
5.帮我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血压较高。 (2)饮食习惯 口味较重,多肉类,偏咸。 三、 家长评价 四、 自我评价 对于这次的为家长设计午餐食谱的实验报告较为满意,不 仅通过了多方的手段来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对菜价进行了解。而且第一次自己下厨做饭,为父母献上自己的一份孝心。 朝花夕拾 2023-02-13 20:28:07https://edu.iask.sina.com.cn/jy/2HPqg2BSnYv.html
6.下列与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的依据不相符的是()A.依据“平衡3.下列与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的依据不相符的是( )A.依据“平衡膳食宝塔 B.依据个人的偏食爱好C.依据早.中.晚三餐人体对热量的摄入比例D.依据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https://m.1010jiajiao.com/czsw/shiti_id_e8c64e15ede6e86bd93be70ac440fd4d/
7.资料分析考点公式以及解题思路总结?四、光栅衍射实验报告结果分析与总结?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比五种探测技术可以发现,PCA—WP—CEM和HA—WP—CEM探测效果接近,但是后者的探测效果更为明显,目标基本游离于影像背景特征空间之外,而且被测目标基本无遗漏。剖析其原理:PCA是通过影像的自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构建正交线性变换矩阵,将影像变换到各主成分空间https://www.lnky.net/gthq/59331.html
8.食品安全调查方案(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1)调查报告 (2)建议书 (3)倡议书 (4)宣传标语 (5)宣传资料 (6)调研感言 (六)资源准备 教师提供的资源: (1)学校图书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 https://www.ruiwen.com/fangan/7641963.html
9.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计划(精选9篇)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改变传统的纸质实验报告的书写,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电子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重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0q2yvp4.html
10.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11.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1.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 (85-100分) (75-84分) (60-74分) (40-59分) (40分以下) 作业完成进度(权重0.1) 提前完成质量较高 按要求按时完成 延时完成 在老师的催促下完成补交 交的很晚或不交 实验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团队合作(权重0.3)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实验方案合理,态度认真,独立https://spxy.henau.edu.cn/a/guizhangzhidu/dagang/2020/0702/2173.html
12.蛋白质的盐析与透析实验报告天鹅到家蛋白质的盐析与透析实验报告专题,我们精心筛选了蛋白质的盐析与透析实验报告问答、资讯和视频等海量信息供您参考。https://m.daojia.com/jh_dbzdyxytxsybg/
13.降饮食菜谱(共10篇).pdf〔2〕饮食习惯口味较重,多肉类,、四、对于这次的为家长设计午餐食谱的实验报告较为满意,不仅通过了多方的手段来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七〕:请你当一次营养师:父母为了让你在期中考试期间精力旺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角度考虑,你认为以下哪一组最为科学〔〕、面包、羊肉串、、番茄、https://m.taodocs.com/p-1085232050.html
14.孕妇食谱大全(共3页).docx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键 词: 孕妇 食谱 大全https://www.huiwenwang.cn/p-767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