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中医家推荐
■温馨提示:本文约10419字,阅读大概需20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讲稿实录▽
最近的活动,好多国内和北美的专家发表了演讲,我都参与了,讲得非常好,可以说代表了当今中医界对养生的主流看法。以前我很少去参加这些活动,我也和张社长说,不管是在温哥华还是在中国,我都属于中医界的另类,好多学术上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和现行所谓的主流都不太一样,甚至是分歧比较大的,所以导致了好多东西也不能说,说了以后好像和别人冲突比较大。今天临时救场,在这里提及一些有分歧的问题,大家听就可以了,如果觉得有些观点不好接受,就不要太当真,这也是代表我们流派自己的观点而已。
◎养生与治疗同源,却非等同
几年前,我也讲过一个养生课,主要谈的是饮食养生,题目是《移民的饮食结构调整》。实际上,我过去想把养生的几大块大概的观点都和大家汇报一下,但只做了饮食养生,其它的几项都还没有做。传统养生可以分成四大块,第一是性情,第二是饮食,第三是起居,第四是男女。就是百姓生活的这四个大方面才能够真正地去养生,如果你单独一个方面养生,其他方面都害生的时候,最后根本谈不到养生。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养生和中医的临床治疗同源,但不是一个东西。现在很多人,包括中医界有大批的人,认为中医就是养生,养生就是中医。在出现大健康之后,就更多人觉得中医就是大健康,就是养生。实际上我自己有截然不同的概念,要先清楚什么是健康,然后才能谈到什么是大健康。现在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在这个主流的社会上,实际对“健康”这个词的界定都不是很准确和地道的。
我有一个划分,就是在唐宋之前,宋元为一个分界线(以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代表),之前为古中医,宋元到民国之间(以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为代表)是传统中医,从民国到现在就叫现代中医。我现在可能会谈一些概念,大部分都属于古中医的范围。在古中医的概念中,“健”和“康”是两个部分。“健”就是有充沛的人体能量,人没有能量那就不健了。那“康”呢?“康”就是人体机能把这些能量循环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包括现在说到人体细胞的时候,那些通道的通达叫做“康”。所以“健”、“康”加在一起是什么?就是要有足够的原始能量,而且人体可以非常畅达的把这些能量输送到所有的组织器官,这就叫“健康”。所以说,不管是不健的还是不康的,都可以统称为不健康。
◎大健康:身心灵三位一体
当然了,刚才说的健康的概念,大部分还停留在人体以肉身为基础之上,在古中医里面还谈到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身体,每一个人有三个身体。第一个,就是刚才所谈到的所谓的外在有形有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肉体的身体;第二个,是自己内心的一些思想活动和追求的意识,所谓心理的身体;还有一个身体叫灵性的身体,就是儒道学术中提到的“头顶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不是说外在有什么神仙,而是自己无形无象的神灵的身体。人体应该有三个身体的结合。刚才我们谈的健康的概念是以有形有象的身体谈到的,那叫健康,那大健康呢?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大健康是把这三个身体统一在一起考虑,一个灵性的身体,一个心理的身体,一个肉体的身体。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体会,有一些疾病是由不良情绪,或者是所谓的没能化解的心灵创伤慢慢导致的。你看,心灵的身体影响着肉体的身体。还有一些病,现在叫什么呢?叫所谓的“世纪癌症”,焦虑症、抑郁症被称为“世纪癌症”。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是他的肉体身体没有特别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因为灵性的身体和心理的身体发生了偏差,而因为这两个偏差影响到肉体身体的综合效应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抑郁症、焦虑症。所以现在在医学界是被称为所谓的“世纪癌症”,号称发病率比感冒还高,有医学统计说四秒钟就有一个人感冒,据说抑郁症的发病速度远远高于感冒的速度,而且现在基本上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现在的医学,就是西医和现代中医,它们的治疗靶点在哪?都在我们刚才说的有形有象、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上,是解决肉体身体的各种症状不适和疾病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解决肉身身体的健和康而已,对于心理的身体和灵性的身体没有涉及,所以现在西医和中医都是不完全的。
在座的人很多都比较年轻,我岁数也不大,但是我从小是和那些老人家一起长大,可能听到的一些老事情比较多一点。在过去中国的传统社会下,1952年之前有它的社会结构,现代医学进入医院之前是没有西医院没有西医的,那时候有的就是中医。而且除了皇家的中医院,剩下的就是以现在说的中医馆或者是中医诊所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但是另外还有一种,1952年之前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的一个机构,1952年后再也没有了,很多人也不知道它曾经存在,不知道它在老百姓的养生治病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完完全全消失掉了,这个名词过去叫“公所”。在以前的中国社会,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公所是必然存在的,但是1952年被取缔之后再也没有了,而且也没有出现过其他这种形式的机构。老辈人有一句话,当时的公所比现在的银行储蓄所遍布的比例要高得多,也就是说在老百姓心目中,公所占的位置比银行重要多了。
这个公所是干什么的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治疗心理和灵性疾病的。无独有偶,在西方社会也是这样的,西方社会一直有一个职业,现在还有,就是心理医生。但是从社会的认识来讲,我觉得它摆的位置不是很恰当,不是传统的位置。心理医生所做的事情和过去公所所做的事情几乎是同类。当然,以前和现在的心理医生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操作的方式、理念区别比较大。但是不管怎么区别,它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解决灵性问题。西方是心理学家来做,中国公所的人呢?是谁来做?都是佛家、道家、甚至儒家修行有成的大德们,要积功累德做好事的时候,就到某一公所里面,呆上三五个月,也许三年五年,就是给当地的百姓解决这个灵性问题。
可是现在呢?西方医院是医院,教堂是教堂,心理医生是心理医生,互相之间基本上是割裂的,心理医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专科医生的帮忙,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那些神职人员的帮忙。其他也一样。没有交叉的结果就使每一个个体都分裂了,割裂了就没法真正做到三位一体。所以疾病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天下的所有病,人身的所有病,都是不能三位一体才生的病。
◎移星换宿、抽爻换卦比喻养生、治疗
中医的治病呢?就是说刚才谈到的,你会生病是因为你和天地不同步,是因为不康,本来小寒节的时候你应该把身心调整成小寒状态,如果还在冬至的时候,那就是不康。这时候怎么办?就需要医生来抽爻换卦,把你停留在冬至那种情况抽爻变卦,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变化成小寒的样子,就和天地同步了,这就叫中医的治病。
我们说远了,就是在古中医的全部内容中,它用的一些东西,和现在所谓的高科技的基因配对的理念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实际操作的理法比现在医学的基因配对更复杂更有效一点,方法也更全面。
◎性情养生:淡化“我”找回“吾”
刚才我们谈到的所谓的三个身体,一个灵性身体,一个肉体的身体,一个心理的身体,我们在古文里面还有一个名词,每一个人几乎是天天在用,一个是“我”,一个是“吾”。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古人说“吾”,现在很少人用这个字。实际上我们回归到其本意的时候,会发现很有意思。儒道文化中有璇玑的概念,藏密文化里面也谈到一个词——心轮,也叫万象轮,璇玑万象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怎么摆那个指针,它就会显出什么象来,看心里的我你怎么认识。以肉身为自己的时候是一个身体,如果以灵性那个身体为自己的时候又是一个,所以古人叫“阴我阳吾”之术,这是两个身体。当今社会“吾”这个词没有了,这个意念也没有了,所以更多的是物化,完完全全的就是等同于这个物质的身体。而古人不是这样,古人说你从“我”必须要返回到“吾”,这是人生的途径,而把肉身的我等同于“我”的时候就是多灾多难的。
刚才我们说,总体的理法上,养生有四大部——性情、饮食、起居、男女。性情养生是什么?性情要弱化这个“我”,找回自己的“吾”,要找到身心灵三位一体,三个统一,离对立远了,离疾病也就远了。
◎饮食养生:三位一体、因时因地
饮食养生是什么?饮食并不是一味地养身体,比如说氨基酸、脂肪什么的,不只是这样的,这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全部。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个朋友问我一个问题,他养了一盆茉莉花,问我这盆花怎么养?我说茉莉花的花有香味、有花姿,你想要什么?如果是叫它的枝叶很漂亮,花色保持持久,你就按西方园艺师说的,用各种的肥料去养它,它的花期就会延长,颜色很鲜嫩。但是它有缺点,这个花开出来不香,没有什么味道。如果你想要这个味道,那就用最传统的农家的东西去养它,味道很正,很浓烈。但是它的枝叶不漂亮,花期也很短。
大家从我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养生是什么吗?如果你偏走一面,只养它的形,是没有味道的。现在的人都是物质丰富,有房、有车,相当于花形很漂亮,枝叶很茂盛,但是没有味道,活得没有意义,对吧?有的人就是一味地追求味道,王朔讲的,“玩的就是心跳”,喜欢各种很危险的活动,包括世界各地所谓的吸毒人员,为什么吸毒?追求味道,不管是吸大麻、海洛因还是鸦片,他吸完了之后,自己心里和灵性的味道是很浓烈多彩的。所以说,一味追求味道就会落到那样,一味追求物质丰富就会觉得没有味道,活得没有意义。这都是不能三位一体导致出来的。
我们中国是以种子为主要食物的,很多人都知道一粒种子即便生下来很饱满,储存得很好,你储存三年之后它的发芽率是很低的,不如当天的发芽率高。如果按现在分析,什么氨基酸等等,它损失的并没有多少,那为什么不发芽?所以我一直和朋友们说,尽量要吃应季新鲜的水果,因为它里面富含着所谓的生机和生气,那是养生。在中国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还出现了几大所谓的饮食流派,川菜、粤菜、鲁菜等等,为什么呢?不同文化导致的。川菜吃麻吃辣,为什么?因为四川是湿冷的地方,用麻来去湿,用辣来克寒,是和当地的环境配套的。你把这个麻辣的味道挪到广东的时候,让吃粤菜的人吃,他一口下去就说上火了。我们再看粤菜,平淡偏甜口,为什么?广东地区属于热带地区,经常是出汗的,阴液损失很多,所以要用甜口的东西来滋补它,都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简单的饮食养生。
◎起居养生:时空统一,以太阳节律为指针
再一个是起居养生。起居养生就是所谓的一年四季要按照太阳的年节律和日节律作为指针来考虑。你看《黄帝内经》谈到的,春三月如何、夏三月如何、秋三月如何、冬三月如何,然后告诉你不同的时候要每天如何,就是年节律和日节律要同一时候考虑。
◎男女养生:房中术以房星为消息指针
为什么以房中术来涵盖呢?它讲的是所谓的男女的性生活,是以房星作为消息指针来进行的,所以你做这个活动究竟是养生还是害生就看这个指标,它是一个基准点,也可以说是一个消息数。就像刚才说的,起居是以太阳的年和日节律作为空间来配合的,而房中术是以房星来指导的。当然,古房中术有怡情、种子、治病、长生四个层面。
从这就可以说回来,刚才李老师谈的三十五岁以上已婚妇女都多病多灾,这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心性和社会的情况不同,会有很多心性的变化,很多追求的偏差,但是不管怎么说,古中医有一句话,“杂病者,饮食男女也”。什么意思呢?古人把病分成天行病,现在讲的传染病,再一个是地方病,像大骨节病等等地方性的、水土造成的病,除此之外就是杂病,按现在说就是内科杂病。杂病起因就是四个字,饮食、男女,饮食和男女之事导致的,古人早就说了。所以,为什么三十五岁以上的已婚妇女都有妇科病?饮食男女!
这里的房中术,还有一个问题,所谓的男女交合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满足那一点快感吗?如果是对人身的我有特别执着认同的时候,那就是为了人身的快感,这就是害生的表现,养生的对面就是害生。实际上房中术说的是什么?是如何把人体的性的能量调平。不管男人女人,性是安身立命的一种根本的能量。能量不能说好和坏,而是看你怎么用它。就像刚才所说的,心理的我你怎么指针它,怎么去调平它?
◎从睡眠淘来宝藏
所以说,我们认为睡眠不是休息,而是回归本原,带回保障的能量。真正睡醒的时候,我们的心力很有能量。如果睡不好觉,首先是没有心力,其次才是没有体力。没有心力是很可怕的状态。现在的人有很大比例是已经没有深度睡眠的了,也就是说没有办法进入到无色界里面获取很饱满的能量,所以经常会出现做事情没有精力、没有力气、没有心力的现象。该休息了,大脑又胡思乱想,静不下来,这都是没有足够能量支撑的表现。这样又导致了恶性循环。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我们初步说了一下古中医养生的四大块,饮食、性情、起居和房中。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这四大项在《黄帝内经》里面,两句话八个字就把所有的原则都说了,这八个字叫什么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数术”。但可惜的是,现在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地把这八个字解释清楚。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些学生,问为什么用这个“和”字,而不是这个“合”?读过《黄帝内经》的人不会说他看不见,都会看到。那现在通行的解释是什么呢?叫“法于阴阳,符合数术”,如果是符合的时候应该是符合的“合”,但是原文是用这个“和”,这里有藏着东西吗?
先说前面的“法于阴阳”,“法”是什么?我给举个例子,在司马迁《史记》里面谈到上古大医扁鹊的时候,用四个字来评价扁鹊,叫“守数精明”,这个“法”实际上就是司马迁的“守”,“法于阴阳”就是“守于阴阳”。什么叫“守于阴阳”?守于阴阳之间,非阴非阳,有了变化才有契机能转化,这是养生的技巧,就在守阴阳之间。
“和于数术”,数术是老祖宗以天文历法计算出来的各种周期的变化运行,“和于数术”,就是天地规则运行是这样的,它可以算得出来。我今天可以跟大家说,这个是“和于数术”,不是“合于数术”。过去喜欢诗词歌赋的就会有这个概念,某某人写了一首词或是一首诗,另外一个人再写一首和词。数术怎么组合符合天地,那是“和”。用数术计算出来所谓的日月星的各种节律,房中以房星为准,起居以太阳为准,然后在不同节律下去“和”,已经知道规则了,跟随去做,就叫“和于数术”。
这才是“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的本意,也可以说这四个字才是古中医养生最基本的法则,其他都是一些具体的历法的运用。所以司马迁说扁鹊是“守数精明”,“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都很精明、都很通,就是“守数精明”,讲的是这个意思。而现代中医基本上把这两个字都丢掉了,没有“守”也没有“数”。现在靠什么?悟性。你能想到,你能用到,但你说不出来。没有“守”和“数”,所以就出现了什么呢?名代世家都很难传承,有什么东西都传承不下来,别人学不会。如果有了“守”、有了“数”,只要说出来任何人都能学会。
为什么都能学会呢?在古中医里面分成三部,天医、人医和水医。关于天医,现代很多人基本上了解不到了,举个不是太恰当的例子,像以前道门中所谓的传说中的画符、念咒、作法来进行医疗的,大部分是天医部;水医部就是用禁药,所谓用物禁、法禁等所谓的三大法术,那是水医部;现在我们谈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就是过去古中医的人医部。为什么叫人医?那是人人可学会的。天医部和水医部不是,必须是有天生资质才学的会。人医部是人人可学,但人人可学为什么不能流传?就是“守”和“数”都丢了,只有感悟。感悟真的没法传,谁也不能把自己的感悟传给另外一个人。所以历史上所谓的中医大家为什么都没有真正地一脉相传多少年,尤其是在世间传承都没有?也是这个原因。当然我们这里一直是属于隐传,很少在世间过多地说这个事情,只是以学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