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背景下,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当前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而18-35岁的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近年来食疗养生凭借着不会产生毒副作用、价格低廉以及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等优点,在养生人群中越来越受欢迎。中国人口众多,亚健康人群规模大,整体健康水平偏低,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况普遍化,加快释放了食疗养生市场需求。在政策面上,国家现在也对食疗养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国家的重视和居民的需求将成为食疗养生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高,意味着国民逐渐意识到摒弃不良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科技发展与创新为食疗养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保证产品成分安全的同时,还能保证原材料充分利用不被浪费。
目录
1.食疗养生行业概述
2.健康需求与日俱增,食疗养生行业方兴未艾
2.1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超万亿,年轻化、功能化、即食性成为新趋势2.2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况普遍化,加快释放食疗养生市场需求2.3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2.4“健康中国”行动背景下,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3.2.1养生的功能性追求更具体,催生千亿功能性食品市场
3.3健康养生理念的普及促进养生小家电发展
4.食疗养生行业发展现状
4.1国家的重视和居民的需求将成为食疗养生市场的核心驱动力4.2科技发展与创新为食疗养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投资建议
6.风险提示
正文
食疗养生简称“食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食疗养生是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季节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和烹调加工,做成具有色、香、味、形、气、养的美味食品,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食疗养生突出的优点:(1)食疗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而药物治病则不然,长期使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某些健康造成影响;(2)这些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价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又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3)食物为药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
在现代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保养,由此食疗养生行业便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发展前景也很广阔。说起养生,许多人联想到的就是老年人,与老年人相比,其实更多的年轻人才是“养生”的热情追随者。论金钱,他们比老年人舍得为自己的身体投资,论观念,他们更容易尝试新鲜的事物。整个养生行业也逐渐从中老年养生保健,向青年养生所转变。
2.1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超万亿,年轻化、功能化、即食性成为新趋势
养生市场规模大,食疗养生行业需求不断上升。据《2017-2022中国健康养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而18-35岁的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2020年“双11”当天一小时内,京东健康营养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达到500%,全天成交额同比增长将近200%。据阿里健康公布的数据,2020年“6.18”期间,平台眼部保健类产品销售同比增长4126%,蛋白粉同比增长751%,维生素类产品同比增长387%。其中“Z世代”成消费主力,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26%。据艾媒咨询研报显示,过去6年,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保持两位数的增速,至2019年市场规模约达2227亿元,2021年有望突破3300亿元。根据市场数据反馈、用户需求搜索,食疗养生这行业的需求明显一直在上升。
2.2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况普遍化,加快释放食疗养生市场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加剧。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近几年老龄化不断加剧。2001-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由9062万人增长至1.76亿人,年均复合增速约为3.8%,占总人口的比例由7.1%上升至12.6%。我国人口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增速在20年有所放缓。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2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40亿人相比,增长5.4%。人口结构方面,0-14岁、15-59岁、60岁以上、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8%、63.4%、18.7%和13.5%。65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约为13.5%,老龄化率较2019年提升0.9个百分点,增速高于总人口,老龄化在未来将成为我国人口结构的常态趋势,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将加剧。预计2035年我国老龄化率将超过1/4,65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超过3.5亿人;预计2050年前后我国老龄化率将超过1/3,65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超过4.5亿人。
中国人口众多,亚健康人群规模大,整体健康水平偏低。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且生活无规律,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身体疲乏、腰酸背痛、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衰退、焦虑烦躁、食欲不佳、精神不振。但到医院去做健康体检,又没有特殊的异常发现,下不了具体的疾病诊断。这种既不是健康人,也不是病人的中间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亚健康”。
2.3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2.4“健康中国”行动背景下,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在政策面上,国家现在也对食疗养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近几年国务院、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极倡导全民健康、推动预防食疗养生产业规范发展。特别是十八大,提出“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以预防为主,把着眼点放在健康上,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向中国居民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延长健康寿命。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将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以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保障健康中国行动有效实施。以上政策的出台,将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群众健康问题将由医疗转向预防,不断促进群众健康管理意识提高,并释放对食疗养生的潜在需求。
将国民健康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可以预见未来政府将会大力支持食疗养生产业的发展,并且加大对健康产业的投入,这将促进食疗养生产业的大发展。此外,国家近年也着力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家明确提出“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将迎来新的发展飞跃。
3.2创新性养生产品开始流行
在90后群体健康状况的下降的表现中,有超过一半表现为脱发/掉发和视力减弱,其次表现为肥胖/体重增长和运动能力下降。“掉最多的发”已成为90后群体的日常,近三分之二(64.67%)的90后已经把熬夜作为了常态化的生活习惯,在这些常态化熬夜的90后中,超过一半(51.55%)的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脱发症状。面对年轻人加班、考试等场景,主打身体、情绪健康的功能性食品也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比如Nelo发现年轻人花式熬夜的现象,主打解决在熬夜场景造成的各类损伤。
肠道健康被认为是免疫力的一部分,益生菌也被认为是可以增强免疫力的成分之一。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益生菌能够对抗多种疾病,如对肠外肿瘤(特别是肝细胞癌HCC)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心理健康(焦虑等)的调节作用、改善人类大脑的认知等等。通过科学界对益生菌研究的深入,使得益生菌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产品从肠道微生态制剂到化妆品,日化品,护理品,益生菌的应用正在不断被改写。同时对于益生元、后生元等研究和应用,更加强了益生时代的发展步伐。2019年前,益生菌的年增长率约为5%;2019年,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约为462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759亿美元左右;2020—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7.35%,这一增长也超过了预期。益生元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23年销售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6%,达到64亿美元。无论是益生菌,还是益生元或后生元,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由于益生菌和益生元有助于缓解消化问题、维持肠道微生物群平衡,食品和饮料行业正在更广泛地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比如Chobani在2020年7月推出的果味植物益生菌饮料,含有数十亿益生菌,给饮料赋予健康属性。
中国口服美容产品市场规模在近年来稳健增长。根据头豹研究院,2016年-2019年中国口服美容行业市场规模从169.7亿元上升至221.8亿元,CAGR为9.34%;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口服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小幅下降至219.9亿元。据英敏特预计,到2024年,口服美容市场的全球价值将比2016年翻一番,达到68亿美元。头豹研究院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口服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在2021年-2025年将以3.30%的年复合增速稳定增长,预计2025年规模将增加至255.7亿元。
功能性食品在国内起步快速,据《2020功能零食创新趋势》预测,未来几年功能性食品有望达到5000亿元市场,其中功能性零食预计占到1500亿元。Kerry在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65%的消费者都想从食品和饮料中寻求功能益处。迎合年轻人“朋克养生”的趋势,现如今,食品饮料行业正在往健康化的方向转变,而“功能性食品”的概念也让零食与功能性食品的界限开始弱化。一方面,随着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更加多元,食品企业在食品中添加的功能种类也更丰富。根据智研咨询,2012年-2019年,中国功能性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1140.2亿元增长至3585.8亿元,CAGR为17.78%。
“新养生”食品,是相较于传统养生食品而言,在中医食补养生理论上,融合了现代营养学观点,围绕新一代食品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健康问题及饮食结构,进行食材、营养素、加工方法、食用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并推出市场的新品。
功能性成分食品的产品形态更加零食化。带有养生功能的零食近几年异常火爆。既拥有保健品的功能性成分,又拥有零食的口感,而且包装小,易携带,适合在碎片化场景中食用。功能性成分中,纤维和酵素益生菌深受市场欢迎。2018年第四季度对比第三季度,高纤维饮食和酵素益生菌新品的市场规模环比增长超过七成,一线二线城市的90后、95后女性对天然高纤维食材更为偏爱。以往人们吃零食是为了休闲,而现在吃零食变成一种基于健康的需求和渴望。现如今,蛋白棒、软糖、果冻、饮料等都可以成为功能性食品的载体。相比于传统的中医养生食材和保健品,零食化的功能性食品更适合日常食用场景,在食用体验上也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比如Nelo推出的咖啡嚼嚼豆和BuffX软糖剂型的功能性食品,随时随地吃一颗,就能给身体增加益处。
从消费数据来看,无糖/减糖已经是大势所趋。据《2020-2024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随着无糖饮料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已有近6成消费者购买过无糖饮料。“控糖”是2020年中国食品行业当之无愧的“C位”话题。事实上,全球食品行业关于控糖的讨论,早在上个世纪便已开始,无糖、代糖的产品也不是新鲜事物。比如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是早期的无糖茶,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可乐1982年就已经出现了。
小家电细分品类养生壶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16-2018年,养生壶市场规模由9.2亿元上升至22亿元(+42.86%),CAGR为54.64%,相较于小家电行业的整体规模趋势,该细分行业呈较高速增长。2019年上半年市场规模达11.1亿元,同比增长10%,养生壶作为创意小家电在国内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养生壶的线上销售渠道占主导地位。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19年,养生壶的线上销额占比达93.92%,远超线下;而2020H1,在疫情的助推作用下,养生壶的线上销额占比继续上升,达到94.82%。
4.1国家的重视和居民的需求将成为食疗养生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居民的需求,食疗养生势必会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这是健康产业里的一条必经之路,而且将在未来几年呈现高速发展势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通过商超陈列养生商品就可以看出,该行业在商超内部货架占有率连年升高。从最早保健养生品到如今的食疗食补养生,越来越多健康又合理的食补需求出现。在专家的权威引导下,消费者更加注重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锻炼来提升免疫力,抵御病毒。同时消费新需求逐渐浮现,原料天然健康、少添加物、多新科技成分的产品受到欢迎,即使品类本身不属于上述范畴,依然可以打造健康的概念,如元气森林、零糖可乐等。
4.2科技发展与创新为食疗养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的养生文化,已经源源流淌了几千年。而且我国在生物基因领域与世界的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有些方面甚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利用基因科技来打造基因健康产业有独到的优势,已经形成了可用于产业化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成熟检测技术和设备,这让我们在基因层面上为人类健康提供个性化食疗服务成为可能。不同种类的产品,消费者群体的庞大必然会导致需求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才可以占领更多买方市场,产品品牌的研发能力需要保持较好的状态。
通过科技创新既能保证产品成分的安全,又能保证原材料充分利用不被浪费。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食品行业而言,如何依靠科技创新,促进食品安全向营养、健康升级,以满足新时代的重大需求,是当务之急。很多食品材料在未掌握创新科技之前,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而通过科技创新既能保证产品成分的安全,又能保证原材料充分利用不被浪费。如:过去做葡萄酒,葡萄籽基本上是扔掉的,现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充分利用。其中的葡萄籽可用于提取葡萄多酚、花青素、葡萄籽油,剩下葡萄渣还可以做成饲料。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也就难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新要求。健康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和发展水平与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及国家战略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工作已初见成效。科技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
疫情发展不确定性风险;行业竞争恶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低于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食品安全及政策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