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健康管理学院

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类不可能只有生而无有老、病、死。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减缓生命某一、或多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改善过程的质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广大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底蕴,所以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众多防病健身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取决于五种因素,其中生活习惯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15%,医疗因素占8%,气候因素占7%,环境因素占10%,可见健康状况与寿命长短,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健康长寿,就应自觉提高养生意识,懂得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有两个要点:养正性:即人们应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为广大的养生民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所提倡的“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而养生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中医理论中的“辨症施治”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实施基础,也就是说,中医提出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生活状态分别给予养生保健方面的建议,从而达到防病于未发的目的。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史书对当时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者寿”,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饮食起居,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和睡觉都不要说话,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相传其活到160多岁,这与他重视养生以及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之术出现了狂热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数千童男童女赴蓬莱岛以寻求仙药,汉武帝曾建金茎(大铜柱子)来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寿。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

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问世使得中医养生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基础。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提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养生术,如导引、按蹻等。这些养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和带动中医养生日趋走向繁荣,后世的各种养生著作,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逐渐出现了很多长于养生之术的医家,如张仲景和华佗等。“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的养生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他总结出养生十三法,包括如: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耳常鼓、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脚常搓等,这些养生方法皆具有简单易学、效果确实的特点。

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养生家。

明清时期,中国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因此得以显著提高。

二、中医养生的原则与特点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应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节欲葆精、调息养气注重“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形体养护,身心协调,主张“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内气化升降、心理与生理等方面的和谐;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意即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如此才能保持健康和未病先防。注意调整阴阳平衡,《内经》言“生之本,本于阴阳”,意即人的形成与生长发展规律离不开阴阳。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养生方法。其中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境养生

环境养生是一种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顺应地理环境,适应居处环境以趋利避害,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它要求人要尽量适应外界环境,创造有利于人类工作、生活、学习的外部条件。

2、起居养生

3、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在饮食养生方面应注意均衡饮食,合理调配;饮食有节,定时适量;顺应四时,调摄饮食;一日三餐,各有不同;细嚼慢咽,防病强身。饮食养生切忌暴饮暴食,偏食,节食等等。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饮食,如果平时就能注意饮食养生,身体将大大受益,有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4、静神养生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养神是养生的重中之重。人有喜怒忧伤是很正常的情感变化,但是万物都是有个度的,过之就有害。养神宜于清静内守,它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反之暴躁易怒则会导致心情不佳、情志内伤,以至各种身心疾病的产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生病的人需要运动以助于治疗疾病,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预防生病。足够及合理的运动能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提高免疫力的目的。运动养生的形式有散步,跑步,健身操,瑜伽,登山,游泳,武术等。

四、环境养生

环境养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以及“室内环境与健康”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与健康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不断地受到自然界地影响,并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地斗争中,保障和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人与天地相应”。所谓“相应”,既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地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上的适应或病理上的反应。优越的大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健康生存的必要条件;相反,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则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居住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空气流通等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环境养生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总的说来,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是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相反,大气污染、水源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则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改善环境。

2、居住环境与健康

要求居住的房屋住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开潮湿、污染。要达到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建房座向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选择居住地应避开不利于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电场、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选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

3、室内环境与健康

创造一个较理想的居室内环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室内光线充足②温度、湿度适宜。③自然通风

五、起居养生

睡眠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充足的睡眠对一个人的健康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人类消除疲劳,调整内脏机能以及储备能量物质。在生活节奏如此迅速的现代,很多人的作息都不那么规律,出现了所谓的“夜猫子”,“工作狂”。这些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只有保证有节律的作息习惯以及充足的睡眠,才能保护好革命的本钱,因此起居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起居养生法包括居住环境、居室结构、居室环境和气候、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其他等。

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

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说。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的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无神。

子时——睡觉保护阳气,子时是23点到1点的时候,是胆经值班。此时为昼夜更替之时,阳气虚弱,因此最好用睡觉来养护脏腑。

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卯时是5到7点钟的时候,是大肠经值班。卯时起床后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时——早餐营养要均衡,辰时是7点到9点的时候,是胃值班了。这个时候吃早饭最宜接纳食物。

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午时是11点到13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体质阴虚的人午时只需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就能起到养阳护心的作用。

未时——保护血管多喝水,未时是13点到15点的时候,是小肠经值班。小肠经吸收食物里的营养送到了血液,这个时候必须要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

酉时——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酉时是17点到19点,是肾经值班。此时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肾和膀胱,以远离肾结石、膀胱癌、肾炎等疾病。

亥时——准备休息,亥时是21点到23点,是三焦经值班。三焦指连辍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一般来说,人体心肺属上焦,中间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这时候都应该休息,所以23点前就一定要上床了。

在每日起居养生中,还应注意要长期坚持“冷面、温齿、热足”的保健方法。

冷面,是指用冷水(水温20℃左右)洗脸。在一般情况下从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基本上就是20℃左右的冷水,可以直接用来洗脸。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脑,使人头脑更清为醒,特别是早晨用冷水洗脸对大脑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以迅速驱除倦意,振奋精神。冷水洗面,还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面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缩,冷水刺激后血管又反射性地进行扩张,一张一弛,既促进了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了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又增强了面部血管和皮肤的弹性,所以除能够预防疾病外,还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温齿,是指用温水(水温35℃左右)刷牙和漱口。我们知道人体的口腔内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特别是在冬季气候寒冷的时候,刷牙漱口时更要注意用温水。有研究资料表明,用温水刷牙有利于牙齿的健康,反之,长期用凉水刷牙,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

热足,是指每晚在临睡前用热水(水温在45~50℃)洗泡脚和洗脚。从传统医学上讲,双足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点,有诸多穴位,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重要作用。从现代医学讲,足部为肢体的末端,又处于人体的最低位置,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应用热水泡脚洗脚,从中医讲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并有舒筋活络,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从西医讲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复疲劳的目的。

THE END
1.降教育知识——20条养生知识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http://www.ahwuhe.jcy.gov.cn/tzgg/201907/t20190704_2627122.shtml
2.中医降养生的微博中医健康养生 2020-4-13 14:02 来自皮皮时光机 【生姜加热涂抹面部 有助祛除老年斑】中医认为,老年斑往往是因气血不畅所引起,生姜性辛温,生姜切片在老年斑部位擦拭,每天2~3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此外,生姜中的姜辣素还有很强的抗衰老功效。如果老年斑颜色偏红,则属于火旺的类型,就不适宜该法 https://weibo.com/n/%E4%B8%AD%E5%8C%BB%E5%81%A5%E5%BA%B7%E5%85%BB%E7%94%9F
3.中医降养生中医养生轻壹降轻壹是专注中医健康养生的知识分享平台,收集大数据中医健康养生大数据,中医养生视频,中医电子书,中医视频课程,穴位视频功效应用解读,中医药材方剂;传播贴切生活的健康养生知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小知识等;提升大众基础健康理念。http://cndoct.com/
4.中医降养生杭州市中医健康养生行业协会 会员登录 >>快速入口会员活动 更多>> ● 关于组织参加“浙里有“社” 活力领“杭”——2024 年 2024-09-26 ● 【展会通知】协会组团参加“2024中国国际健康营养博览会 2024-09-23 ● 【展会通知】协会组团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 2024-09-23 ● 【行业活动】http://www.hzzyjkys.cn/index.php
5.中医降养生中医健康养生 (2015-2024) 支持设备购买本刊 会员专享,本期免费读 开通 期刊信息 发文趋势 发文热点 热门学者 更多 刊内搜索 - 2024年11期 - 中医气功:辨于知而践于行 王淑军; 2024-11-08 糖友的喝粥之道 王丹; 2024-11-08 精神内耗,中医何解? 许振国; 2024-11-08 年纪轻轻,别让血压上演狂飙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Index/JKYS201912.html
6.《中医降养生》杂志社官方网站正式上线8月16日,《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社官方网(http://www.zyjkyszz.cn)正式上线,该网站是《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也是中国中医药报社努力推进中医养生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的国家级中医养生第一权威媒体,《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社将以中国中医药报社的权威平台https://www.360doc.cn/article/75017606_1114199083.html
7.养生之家网手机版—中医养生降养生食疗养生保健养生之家网是中国权威养生保健门户网站,分享中医养生、食疗健康养生知识,分享养生保健、美容养生之道,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小常识大全就在养生之家网。https://mip.ys991.com/
8.中医养生降养生中医养生 滋补养颜红润之星——女性圣品四物汤 四物汤对女性朋友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是最为我们熟知的女性补血、养血经典药膳。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被称为妇人病的圣药,具有补血、行血、活血的功效,由当归、熟地黄、川芎及芍药组成。 女性在月https://www.yanglaocn.com/jkys/zhongyiyangsheng/
9.《中医降养生(中文版)(原:中医降养生(中英文版))》中医降养杂志名称:中医健康养生(中文版)(原:中医健康养生(中英文版)) 期数:12 页码: 适读人群: 出版周期:月刊 刊号:CN10-1279/R 开本: 销售状态:注意:此杂志不能订阅! 出版地:北京 邮发编号:80-107 主办单位: 单期定价:20 ISBN:0 出版单位:中医健康养生(中文版)(原:中医健康养生(中英文版)) 产品标签:https://www.zazhipu.com/1403019.html
10.中医降养生PPT中医降养生ppt模板下载觅知网提供大量中医健康养生PPT模板,中医健康养生PPT素材,中医健康养生幻灯片在线下载,更多精美中医健康养生ppt模板下载,尽在觅知网。https://www.51miz.com/so-ppt/2016031/p_1/
11.中医降养生科普知识宣传每一味药可以应对一种以上的症状。例如“辛”这味药专治血管阻塞等症状,可以起到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 薄荷、红花等。还有“甘”,它蕞好用于身体虚弱或急需大补的人,有补虚、缓急、调和的作用。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人参和当归。中医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宣传。https://m.hbdjk.com/p/201947.html
12.中医药降养生专业委员会(官网)中医药健康养生专业委员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会,中医药委员会,健康养生专业委员会,健康养生委员会,中医药健康养生,中医药养生委员会,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http://www.zyywy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