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养生《中医基础理论》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功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THE END
1.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基础经络体质运动房事情志睡眠环境起居膳食顺时药物 养生基础 “治未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医的“治未病”是怎么个治法?[图] 阴虚“枕头潮” 阳亏“床不暖”[图] 疾病发生六阶段 及早认识早预防[图] 顺天随时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提升免疫疗法多,日常生活重养生[图] 中医八招保证身体阴阳平衡[图https://m.zhzyw.com/zybj/zyys/
2.中医·养生中国军医2011-06-14 11:25夏季养生一日餐饮最佳时间列表 2011-06-13 16:59年轻人易陷入中医养生三大误区 2011-06-13 16:59日常生活中如何摆脱胃下垂困扰 2011-06-13 16:59专家教你掌握正确煎煮中药方法2011-06-02 11:22坐不歪头,睡不蒙头,走不低头 2011-06-02 11:13夏季养脚首选柔软舒适的布鞋 2011-06-02 11http://www.xinhuanet.com/mil/jzmymy/gl/zyys.htm
3.中医养生知识专家文章中医养生知识博大精深,不同的季节养生重点是不同的。春季重在养肝,夏季重在补脾,秋季需要润肺,冬季需要养肾,不同的性别养生方式也不同,男在补气,女在补阴。还要根据地域养生,南方要防湿,北方要润燥。 中医在养生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透彻的,而且非常的详细,所以为了人们的健康,要注重养生。养生要根据季节不同、性别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129864.html
4.中医养生专业的中医养生知识分享养生排行 01 怎么才能避免阳气流失? 02 湿气重吃什么排湿最快最有效 03 说话底气不足是什么原因 04 排湿气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05 穴位压力刺激贴怎么使用 06 湿气太重的人吃陈皮加什么 07 脾虚要吃什么东西调理 08 喝祛湿茶后的排湿反应 09 湿气重怎么调理最快 10 湿气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https://www.cnys.com/zyys/
5.什么是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及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具体实施时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综合辨证施养,才能保证人体阴阳平和,气血和调。中医养生的方法比较多,可以通https://m.miaoshou.net/mip/article/PgN9Vn0OoJ5kOrWa_53886fe064015d94.html
6.《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杂志订阅《中医养生》杂志人群定位为40岁以上老人,《中医养生》杂志结合了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努力办出一份“权威、知识、趣味”的耐读刊物,旨在宣扬中医养生文化,传达中医知识,让人人健康有迹可循。 杂志介绍 《中医养生》杂志是由郑州电视台主管,郑州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养生杂志。于今年6月1日创刊,设置为16开本,72页,全彩https://www.zazhipu.com/2005656.html
7.中医养生网传承中医国粹,分享养生知识中医养生网是知名的养生门户网站,致力于为网民提供专业、权威、贴切的养生资讯及各种养生常识。包括中医养生,食疗养生,运动养生,健康养生保健方法,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小常识。http://www.layeyese.com/
8.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运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理论,弘扬五千年中医养生文化,中医养生网传承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食谱,中医美容,从而达到减少疾病的一种美容养生方法,另外还有正能量句子分享,抖音文案,微信朋友圈说说,早安心语,晚安说说,唯美舒心,你肯定喜欢。http://www.healthx.cn/
9.中医养生降养生中医养生 滋补养颜红润之星——女性圣品四物汤 四物汤对女性朋友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是最为我们熟知的女性补血、养血经典药膳。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被称为妇人病的圣药,具有补血、行血、活血的功效,由当归、熟地黄、川芎及芍药组成。 女性在月https://www.yanglaocn.com/jkys/zhongyiyangsheng/
10.中医养生您的位置:首页>>经验人>>中医养生 养生常识 养生先养形 养生必修心 疾病与养生 养生趣谈 养生常识更多>> 老年人骨结构生长特点 中医对女性生殖器的理解 月经不调的中医分型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 中医对“人的寿命”有何看法 什么是养生? 养生先养形更多>> http://zhongyiyangsheng.qm1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