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耳熟能详的《劝学》一诗,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传统观念里,与仕途紧密结合的“唯有读书高”的道理。后世也经常化用此诗,将意义扩大并视为格言警语,以此来说明读书之必要。
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怕死
从2007年到现在,从大书店到小书摊,从正版书到盗版商,从公务员、白领到学生、一般民众,都“被”熟悉了一个书名——《求医不如求己》;还有一个作者名——中里巴人。没事逛盗版书摊玩的时候,经常会见那些买菜的老太太们路过时,会问一句书摊老板:“中里巴人又出新书没有啊?”书店书架上,小贩的货车上,摆满了诸如《不生病的智慧》、《小穴位、大健康》、《手到病自除》、《黄帝内经使用手册》等持续畅销不下榜单的养生书籍。2009年当当网推出的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等4种保健类图书进入榜单的前十名。
说实话,这类养生书有些当然是有用的,其中也不乏专家的真知灼见,但是形成了一股热潮以后,笔者发现,此类书籍的很多内容,其实只要在家里百度、Google一下,自己打印出来看看就是了。很多此类书籍,都是一些基本常识,加点分析,短期之内就能靠网络资料“批量生产”。其实诸如养生保健之类的书籍,应该是持久都会有些人买,不温不火地销售才属正常情况;如此这样傲居图书畅销榜单,书店里此类书籍一个大书架都放不下的情况,却是很不正常之事。
赤裸裸的成功欲望
以2009年图书畅销榜为例,能和《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等媲美的,就是同样深入人心的,诸如《杜拉拉升职记》、《潜伏在办公室》、《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等职场“成功学”书籍了,而那些像卡耐基《人性弱点》、李宗吾的《厚黑学》的成功学“经典著作”,可谓“经久不衰”。与此相伴的,更多的“成功学”书籍,实质上就是直接赤裸裸地将一些阴险、小人、投机、潜规则等“方法”,美化成“谋略”与“技巧”,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以生动教科书式的解读来教导读者。就连对曾国藩、毛泽东等人的历史书写,唯有贴上“智谋”、“方略”的旗号,方可大卖于世。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以及大众所面临的生存欲望、生活重担,日益悬殊的两极分化等,使得人们几乎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在这些书中,原先大家心知肚明但比较隐藏的、需要旁敲侧击的一些观念、方式和手段,开始了赤裸裸的表达,谁也不会去否认、去鄙夷,而都是将其视为如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一般的常识。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蜗居》,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被扭曲后又被正常了的心理真实地展现了出来,而这些书籍的畅销,则是现代人为被扭曲后又被正常了的心买的单——一笔沉重不堪的单。
迫切需要的心理疗伤
在前两类畅销书背后,反映的是当下中国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压,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扭曲和变态心理的正常化过程。而大多数人,依然还是挣扎在这种压力和扭曲下的煎熬里。很多人买回《不生病的智慧》,也就是随便翻两页,真正能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来养生却并非现实。一来受制于生活现状、工作需要,二来自我放纵,浮躁迷茫的心态,使得人们根本没法做到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保护自己的身体,很多时候,这类书籍畅销的背后,只是一种心理诉求的外在反映,一种从众的心理惯性。很多初涉职场的年轻人去买诸如《潜伏在办公室》、《杜拉拉升职记》之类的“职场宝典”,但是读后却往往适得其反,或依旧碌碌无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之复杂,当然不是这些本身质量就不高的书籍可以解决的。
现代人,太需要疗伤,太需要一种慰藉。在这种情况下,又横刀杀出两类畅销书籍。一类是诸如《不抱怨的世界》、《遇见未知的自己》、《目送》、《秘密》、《少有人走的路》等一批关于心理宽慰、寻求一片心灵净土的书籍。实话而言,此类书里,有一些真正值得一读的作品,像《目送》、《少有人走的路》,但是,这种值得读的作品,并非是人们自身文化修养和知识追求上的一种渐进、必然的需求,而更多的是社会压力和心灵扭曲下的一种药品需要而已。另一类是文学作品,如孔二狗的《黑道风云》、《藏地密码》后续系列等等的持续畅销,因为在复杂、残酷的现实和扭曲、麻木的心态下,人们需要一种在平日里不敢为,或做不到,却希望有如此的人物、故事,来给心理寻找一点刺激,比如《黑道风云》里的那种快意、真情和简单;《藏地密码》里的那种神秘、缥缈和好奇。
精神自慰式的满足
从图书畅销榜单上来看,现代人们的阅读需求,早已脱离了阅读的最初、最本质的目的,即文化求知和自我修养的需要。自卑又骄傲、扭曲又时尚的现代人,却无法直面这样的现实,不敢承认自己的麻木,可又不可能静下心来阅读真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经典著作。于是应着这种需求,又一类畅销书便聪明地跳起舞来:那就是阅读起来不累,但似乎又能体现一种修养、一种精神追求的书籍,如《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因温家宝总理推荐而大红的《沉思录》、诸如发轫于百家讲坛之类的国学类书籍,甚至还包括语言快感大于理性思考的《中国不高兴》等等。
以简单、幽默的形式浅显地说说历史,以快感、发泄的手段选择性地侃侃时事,以回归、继承的口号时尚地重读经典,是当下出版商充分把握人们寻求精神自慰的心理,从而顺势而生的结果。即使是阅读的本真所在,似乎也成为一种单纯的我给你一块钱,你给我一串糖葫芦似的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