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年能读几本书?是否有一本尚未读完的书?记者昨日采访发现,不少大学毕业生都曾经有阅读的宏愿,可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而记者的一位朋友,却在过去一年中,读完了52本书,每周都会读完一本,令人咂舌不已。
【中小学阅读】
将影响一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过程,读一些好的故事,既是娱乐,也是成长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们伸手就能触到书籍,无棣四路小学校长马燕把图书馆拆分开,融入到每个班级,每个班都有300本左右的书籍,目前数量还在提升中,一二年级阅读目标是拼音故事和绘本,比如西顿的动物故事,沈石溪的童话等,通过小动物的有趣经历,表达出团结、友爱的道理。而对高年级学生,名著的阅读已经提上日程,但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无棣四路小学选择了一批缩写版、青少版名著。“关键是营造氛围,我们会不定期为学生人手配一本一样的书,让学生们有共同话题,还倡议学生家长共读一本书。”说到阅读的目的,马燕认为首先是为了养成阅读习惯,“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句名言,马燕一直推崇,而中小学阶段的培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读书习惯。此外,提高识字量,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也都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年轻人阅读】
文化休闲书店吸引年轻人
“如是霜降、如是大雪……”岛城篆刻家管江刻完最后一刀,终于把“如是书店”约的印章完成,这是这家书店二十四节气系列中的两枚,另外还有11名篆刻家治印,共同完成“如是二十四节气”系列印章。
年轻人读书少曾被人诟病,而特色书店的出现,将咖啡、休闲、安逸与书籍联系起来,为忙碌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如是书店”、“不是书店”……这类文化休闲书店虽然还不太多,但早已经开始影响年轻人的阅读生活。在管江眼中,文化休闲书店的定位准确,与传统书店的海量书籍不同,用“轻松”二字把握住了年轻人的心理,有咖啡、舒适环境、各种书画文化展览,算得上是闹市中的一抹宁静。
作为岛城文化休闲书店的先驱,“不是书店”已经走过6个年头,“我们的定位是年轻人读书、休闲的地方,环境必须要安静,可以静心阅读,绝非是聊天的地方,让身心融于书中。”“不是书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被视为小众书店,但书店的顾客群一直稳中有升,收入也很稳定,所以才能坚持下来。在“不是书店”里,年轻人可以看到书店精心选择的书籍,主要是文艺类、社科类、小说、游记和传记类图书,“要对年轻人的口味,如果有人需要大部头的图书,我们也可以预订。”该负责人表示。
【老人阅读】
养生历史类最受欢迎
昨天,记者采访了多位老年人,纸质阅读物依然在他们的读书方式中占据绝对的主力位置。“我们不比年轻人,天天在网上看,或者拿个手机看。”73岁的孙传明不好打牌,不好下棋,最喜欢的就是读书,从退休后一直坚持阅读,家里订了两份报纸,定期还要到图书馆或社区图书室借阅图书。孙传明说,他年轻时喜欢看小说和历史书籍,现在看的图书类别则比较广泛,“读报主要是看新闻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小说也读,现在年纪大了,生活养生类的书籍读得更多了。”
【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冲击传统读书方式
对于电子书阅读,“不是书店”负责人也表示,这是符合年轻人风格的,虽然对传统书籍有冲击,但也要分人而论,“不管怎么读,关键是选择有品质、有品位的书籍,毕竟能阅读已经不易。”他认为,传统书籍阅读不可替代,毕竟纸质书感受不同,那种翻书的感觉,阅读的立体感,甚至一些书籍的收藏趣味,都是电子书难以替代的。
【阅读狂人】
52周读完52本书
他在阅读总结中写道:“52本书中,大部分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有很多看不懂的章节、语句。对此,我也不略过,还是耐心地把它看完,有时候查查字典、问问百度。对我来说,这些书中难度最大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他不仅处处引用古籍经典,还全部用文言文写成,又是哲学这般抽象的学问,读起来相当吃力。”采访中他说,全过程可以说是逼着自己看,与兴趣所致的阅读有差别,但读完后收获依然不小,有人说读完52本书就像读完一次本科,这种收获的感觉,让阿玛多伊斯的确有了不少提升。“强读书不是读书的最好方式,也不适合任何人,但是进入书海一种可以选择的方式。”在阅读总结的最后,阿玛多伊斯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