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健康永远青春的春季养生知识,
核心提示:春季由寒冷的冬季走向炎热的夏季,寒暑交替、阴消阳长,春季三个月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不注意春季的气候特点,适时养生,便极容易患病,诱发宿疾。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多加注意了,那春季的养生知识都有哪些呢?
一、春季的气候特点
1、春季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其中春季传染病的危害最大最广,必须要做好预防措施。春季传染病最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2、“料峭春寒”与多发病南北温差:料峭春寒的特点民谚说得好:“二月莫把棉衣脱,三月还有梨花雪”。《奉亲养老新书》也说: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冬季,冰天雪地,自然界的气潜藏,万物收敛,人体、皮肤血管收缩,产热加强,散热减少。当春回大地,阳气升发,自然界人体也同样发生改变。医学认为,寒冷使人皮肤毛细血管与上呼吸道等位粘膜下血管收缩,血流下降而造成抗病能力减弱,运动减弱,纤毛向体外清扫细菌,排除痰液与废物功能减退,引起上呼道与肺脏细菌、病毒感染。所以,春季不注意“春捂”保暖,易患流感、上感、红眼病、流脑、急性支气炎、肺炎等疾病。
3、“春季多风”与多发病:春季气温不断升高,南北对流增多,“风”便频繁。祖医讲述外感“六谣”:风、寒、暑、湿、燥、火——气候因素致,“风为春天之主气”。“春多风温”不注意养生,“风邪”直入伤害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病毒感染产生疾病。气温升高,血循加快,春季风邪致病。表现有,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微渴,舌边红。中医为“风湿症”。起病急,变化快,易致高热、抽搐、昏迷。主要为上感、流感、流脑、麻疹、肺炎等疾病。初期症状轻,不能掉以轻心,耽误治疗。
二、春季的心理养生
春,为四季之首,伴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勃发,阳气升腾,按理说,这是一个最美好最阳光的季节,人们的`心情在这样的季节应该最快乐而宁静的,其实不然,古人说“春困秋愁”,春秋两季是心理疾病多发期。尤其在春季的梅雨季节,潮湿难受,人很容易陷入情绪的低潮。有的时候也许自己也不明白原因,就是没来由的觉得不开心,而一旦遇到什么不顺利的时候则更加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念头。这个季节,对人心理来说,是一个更应该注重调适的季节,否则,既影响身体健康,更危害心理健康。春季容易发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气压比较低,人的感觉比较压抑,身体困乏无力;
二是因万物勃发,生物原始本能反映也更明显,人的心情更容易躁动;
三是自然界在这个季节会发出一种比其它季节更强的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的激素紊乱,也至使人的情绪烦乱;四是春天气候变化大,影响人的情绪发生波动性更大。
三、春季的起居养生
2、踏青赏花,饱览春光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杨柳依依。从严寒的禁锢中走出来。白居易诗说“春游”。“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痴,不仅于失之游乐,重要的是耽误了养生长寿的宝贵春光。春季的空气十分清新,空气中负离子有益人体。景色兴奋,心情结合,使心肺功能,促进血行,有利大脑,中枢神经功能。使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激发人灵感。春游对中老年身心健康极有益。春季风雨颇多,气温寒暖。踏青归来时,喝一碗“姜葱红糖茶”。助生发之气,防感冒风寒,是调养的妙法。
2、保暖御寒,守“关”防病。如前所述,顺应春阳升发,散热增强,汗孔舒张,肌腠抗病能力下降,气温寒暖不时,易受寒冷侵袭各种病毒,细菌趁春阳生发而大量繁殖,活动猖獗。所致上感、流感、流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腮腺炎等病发生。所以春季养生,增强自己的体质。保暖防寒,固护肌表。配戴口罩,把守“关口”。居室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衣、被洗洒换,开窗通风。
四、春季的养生特点
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红热、麻疹、流脑、水痘、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
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时寒时暖,乍阴乍晴,天气变化无常。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春气内应肝,阳气升发,肝气、肝火易随春气上升,而肝阳旺盛,易导致高血压、眩晕、肝炎等疾病。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的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有显著影响:如天寒时气血凝滞沉涩,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春天,气候变暖,气血活动也随之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活跃起来。对此变化,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适应,体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则易产生不适应症,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备。
春季养生小知识
一年之计在于春,各位爱养生的达人想必早早就做好了春季养生保健的准备。关于春季养生的小知识,小编已为各位读者准备好了,现在大家一起学习吧:
春季养生的小知识:
1.养肺食谱
春季养生,必不可少的食材有雪梨(雪梨性略寒,生津润肺)、银耳(性温润,益气清肠)、蜂蜜(富含维生素,清热润燥)、山药(补肺益肾、补脾养胃)、百合(养心安神、润肺止咳)、豆浆等。
2.养生服饰
尽管春天温度逐渐回升,但早晚与中午温差较大,需记增减衣服,衣着下厚上薄,沿袭“春捂”的习惯。女性衣着宜以宽松为主,切莫只要风度而失去温度,紧身衣裤不利于健康,阻碍阴部湿气蒸发。
3.运动锻炼
4.预防春困
春困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增加锻炼的机会。晨起冷水洗脸,以刺激神经,保持头脑清醒;午间适当入睡,经常按摩太阳穴,必要时可适当刺激大脑中枢;晚间不宜熬夜,入睡前为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可适当温水泡脚、听音乐。
养生非一日之功,春季养生的小知识也仅非以上几点。
1、饮食要营养平衡
从饮食科学的观点来看,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要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2、春季饮食养肝为先
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如春季肝火上升,会使虚弱的肺阴更虚,故肺结核病会乘虚而入。中医认为,春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如果春季养生不当,便易伤肝气。为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健康,在饮食调理上应当注意养肝为先。
3、饮食要养阳
阳,是指人体阳气,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六*之气的侵袭。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补阳”的原则,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亦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
4、多食甜,少食酸
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我国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在春季人们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可多吃一点,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5、饮食要清淡
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胃寒的人可以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点生姜蜂蜜水,以润燥镇喘;有慢性气管炎的人,应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温大热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伤身。
6、平时要多喝水
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饮香气浓郁的花茶,可有助于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郁滞疏散。而适量饮茶,还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贪冷饮。
7、多食蔬菜
经过冬季之后,大多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春季人们常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因此,随着春季的到来及各种新鲜蔬菜的大量上市,人们一定要多吃点新鲜蔬菜,以便营养均衡,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