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补肾健脾除湿的中药方有些什么)中医健康

导读:如果体内湿邪过重,会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大便稀、胃肿、食欲饮食、酸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健脾祛湿的中药来调理。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有很多,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有哪些吧!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

1、香砂养胃汤:由黄芩、薏苡仁、甘松、肉豆蔻等组成。其关键作用是温中和胃,除湿和胃,治疗体内水分阻塞胃而引起的胃消化吸收障碍。

2、六君子汤:由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组成,可以加入大枣和生姜一起煎服,有健脾补气、祛湿化痰的功效,对于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脾胃虚弱的人群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3、苓桂术甘汤:由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组成,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功效。其中茯苓和白术是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桂枝也有温阳健脾的作用。对于痰多咳嗽、阳气不足湿气淤积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4、健脾汤:由附子、厚朴、甘草、炮姜组成。具有健脾祛湿散寒的功效,可治疗脾胃湿冷、大便溏泄等症。现代临床医学常用于治疗老年人感冒腹泻。

5、附子理中汤:由大黄科技、人参、炮姜、甘草、黄芩组成。具有益气养血、健脾祛湿的功效,可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反酸腹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6、藿香正气散:由赤芍、茯苓、厚朴、白芍、藿香等组成。对清热利湿和胃有很好的效果,对湿浊引起的胃肠紊乱引起的呕吐腹泻有很好的疗效。

7、二妙汤:由赤芍和黄柏两种中草药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寒湿堆积,阻碍胃肠消化吸收,因食欲不振引起恶心、干呕。

8、五苓散:由薏苡仁、泽泻、猪苓、黄芩、肉桂粉组成,具有很好的去湿效果。五苓散中的四味药都是祛湿的最佳方剂。

健脾祛湿的方法有哪些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运动,可以达到健脾的功效,脾健运了湿气自然就出,对于改善体质效果不错;

2、饮食中也要注意清淡饮食、注意少盐,可以用艾草来熏,比如膻中、中脘、足三里;

3、饮食清淡,比如忌食油腻生冷刺激的食物,以免使脾胃功能下降,湿邪停滞。同时要少饮酒,因为这些都容易产生湿气;

4、注意起居规律,中午要适当午休,夜晚避免熬夜。

湿气过盛,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来看诊的患者,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很多人会有疑问,体内水湿多,是因为喝水太多了吗?其实并不是,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被机体利用,之后再把废弃的水液通过膀胱、汗液等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化系统出现问题,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统也出了问题,此时就算不喝水,也会出现水湿在体内聚集。

水湿很可怕的一点在于具有潜伏性,它前期人体根本感知不到,等到人体能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攻克了脾胃,占据了五脏六腑,弥漫在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器官。

而且湿邪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特点——缠人。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在人体内,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种难度。

另外,湿邪从不单独作战,它很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

所以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发现得晚,就需要先消去体内的“邪”气,然后再健脾。

医圣张仲景对湿气研究很透彻,有一个祛湿名方——苓桂术甘汤,成为后世祛湿的鼻祖方。

这个方子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洛阳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穷苦的病人因没钱治病相继离世,张仲景听说后从南阳赶过去,为穷老百姓免费看诊治病。这期间,发现一个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细问诊总结后,发现该村子很多人有“湿病”,所以病情比别的地方严重。

于是经过治疗加观察,发明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祛湿方——苓桂术甘汤。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张仲景认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所以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重在温阳健脾化饮。

因为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胀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这个方子中,君药是茯苓,既能健运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脾胃功能强大,就可以将体内痰饮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强大,痰饮随气而降,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症状就会消失。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桂枝在该方中为臣药。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丫,生发之力非常强大。桂枝在人体内好像太阳,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和汗液,“水蒸气”滋润身体各个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体外。

方中白术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在该方中为佐药,可广泛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之症。白术味香,它既能辅助茯苓补气健脾,也能辅助桂枝燥湿利尿。

炙甘草作为使药,主要功效是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另外炙甘草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一个作用——收敛津液,因为方中桂枝、白术药性比较温燥,且茯苓利水,为防止体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大本营。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药仅四味,却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祛湿疗效惊人!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贴你有湿气,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显著特点就是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中药方剂治疗效果都很好,但使用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和分析,辨证用药。此类药方不适合咳痰粘稠和饮邪化热这两类型的患者。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11、四君子茶

食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做法: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放入锅中,加水煎服即可。

功效:具有健脾益气、促进消化的作用,可用于改善脾胃气虚症。另外,对中枢神经、心脑血管和内分泌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2、赤小豆薏仁茶

食材:赤小豆、薏仁、少许红糖

做法:薏仁洗净后,文火炒熟驱寒,与提前煮熟的赤小豆放入养生壶中,加适量清水继续煮10分钟,加入少许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具有健脾养胃、利水排湿、利尿消肿的功效,可用于缓解湿气过重所引起的脾胃虚弱症。

3、陈皮大枣生姜红茶

食材:陈皮、大枣、生姜、红茶

做法:陈皮、大枣洗净,与切成丝的生姜一起放入养生壶中,加入少许红茶,加水炖煮十五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散寒暖胃、补血益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改善寒湿所致的脾虚、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

1、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出自《医学正传》,方子由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组成,可以加入大枣和生姜一起煎服,有健脾补气、祛湿化痰的功效,对于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脾胃虚弱的人群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2、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是出自《金匮要略》的中药方剂,由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组成,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功效。其中茯苓和白术是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桂枝也有温阳健脾的作用。对于痰多咳嗽、阳气不足湿气淤积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3、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方中有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其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干姜散寒,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虚,是和中健脾、温阳祛湿的好方子。

4、升阳除湿汤

升阳除湿汤出自《兰室秘藏》下卷,由苍术3克柴胡羌活防风升麻神曲泽泻猪苓各1.5克炙甘草陈皮麦蘖面各0.9克组成,适宜脾虚湿盛的人群服用,对于改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若是畏寒者,可加入生姜和大枣。

5、荨麻疹汤

荨麻疹汤最初实际上是一方治疗荨麻疹的偏方,由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组成。其中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川芎防风祛风止痛,所以有健脾益气、祛风湿的功效。

6、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汤出自《内外伤辨》,属于祛湿方,由羌活3克;独活3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甘草1.5克(炙);川芎1.5克;蔓荆子0.9克组成。其中羌活、独活、防风能祛风湿、利关节,川芎能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有祛风止痛的功效,几种药材合用有很好的的祛风利湿的作用。对于有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7、健脾祛湿汤

健脾祛湿汤就属于比较现代的中药方剂,由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组成,用水煎服,有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的功效。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28款冬季健脾祛湿养生茶

1、生姜红茶

气温下降,常易引起胃痛发作,尤其是胃寒者。这时喝杯生姜红茶暖暖胃就很好。生姜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解毒、消炎、祛湿活血、养胃暖胃、止呕、消除体内垃圾等作用。姜茶可能喝一次即驱走轻微的感冒,症状较重者一连三天每日喝一次,就不再流鼻水、咳嗽、发烧、喉咙痛、头痛;容易患感冒者也可以每三天喝一次以起预防之效。

做法:红茶5克,生姜粉2克,红糖适量。把红茶和姜粉一起放入杯中,用90℃以上水冲泡;等稍温后放入红糖即可饮用。

2、茉莉花茶

茉莉味辛甘、性温,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故茉莉花茶素有“胃部保护茶”之称,有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从而镇定、舒缓紧张情绪。

做法:用茶匙从密封罐中取出适量的茉莉花茶倒入玻璃杯中。冲泡茉莉花茶时采用自上而下的冲入沸水,这样让茉莉花茶茶叶翻滚,茶香花香四溢。

3、红枣桂圆枸杞茶

枸杞、红枣、桂圆都是补血补气的.佳品。枸杞可以护肝补肾、明目、润肺、抗衰老。煮桂圆红枣茶的时候加一点枸杞,能增加香甜味又红糖味甘性温,中医认为红糖有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功效。适量的红糖水能舒缓经痛。

做法:将桂圆去除外壳以及果核,红枣去除果核;然后将桂圆、枸杞、红枣以及白砂糖一起放入杯子之中,加入开水进行冲泡,十分钟之后就可以服用了。

4、姜苏茶

姜苏茶具有很好的驱散风寒的作用,并且对于胃部有很好的调养功效。如果在冬天出现风寒感冒或者是胃痛胃胀的情况,那么服用一些姜苏茶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

做法:将生姜切成细丝,苏叶清洗干净;将准备好的材料一起放入杯子之中,用开水冲泡十分钟左右,然后每天喝两剂,当作茶来喝。

5、牛奶红茶

做法:红茶3克,牛奶100克,食盐2克。将红茶放入锅中,加水煎煮5分钟。红茶叶过滤掉,另以一只锅煮牛奶。将牛奶煮沸后加入茶汁,加入食盐揽拌。每天早上喝一次,可有效地补充气血,强身健体。

6、大麦茶

大麦茶具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热,化谷食之功,有利于食物消化,还能益颜色、宝五脏,和大麦的花语“消化酵母”无比匹配。冬季养生适宜多喝大麦茶。

做法:水2升左右,煮沸,放入一包大麦茶,再煮5-10分钟左右即可饮用;不愿意煮的朋友可以用开水直接泡,泡15分钟就可以喝了。煮的比较香。在办公室可以用泡的。

7、普洱茶

普洱茶既有绿茶的养生之用又具红茶的暖胃之功,且普洱茶含的茶碱非常少,不易造成饮后失眠。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在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的饮用普洱茶后可以起到护胃、养胃的作用。

做法:将普洱茶叶置入滤杯中,约10克(铺满杯底,略高)。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盖末茶叶。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再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置于杯盖内。

8、桂花茶

脾胃虚寒的人,很可能在寒冷的冬季反复出现胃胀胃痛等毛病,喝点桂花茶可以暖胃。古人认为桂花为百药之长,可以“散冷气”。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

做法:将干燥的桂花和茶叶按照1比2的比例放入杯子中,然后用开水冲泡六分钟,这也就可以直接服用了,最好能够每天早晚服用一杯。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3哪几种食物不宜与茶叶同吃

1、茶和白糖

茶叶味苦性寒,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如茶中加糖,就会抑制这种功能。但古籍中也有茶叶配白糖疗疾的偏方,作为食疗可以,若平时饮茶则不宜配糖。

2、茶与鸡蛋

茶水煮鸡蛋,茶的浓度很高,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

鸡蛋为高蛋白食物,所以不宜用茶水煮鸡蛋食用。

3、茶与酒

不少人酒后都爱饮茶,想达到润燥解酒、消积化食、通调水道的功效,但这对肾脏是不利的。

因为酒后饮茶,茶碱产生利尿作用,这时酒精转化的乙醛尚未完全分解,即因茶碱的利尿作用而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较大的刺激性,从而易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于是肾寒、阳痿、小便频浊,睾丸坠痛等症状接通而至。

4、茶与羊肉

虽然时常吃一些羊肉对身体大有稗益,但在吃羊肉喝茶时,羊肉中丰富的蛋白质能同茶叶中的鞣酸“联姻”,生成一种叫探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对肠道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的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容易发生便秘。

所以,不宜边吃羊肉边喝茶。吃完羊肉后也不宜马上喝茶,应等2—3小时再饮茶。

5、茶与药

茶叶中的鞣酸可与某些药物(如硫酸亚铁片、构檬酸铁铵、黄连素等)起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

如果用茶水服用镇静药(安定等),则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等兴奋剂就会使药物的镇静作用抵消或减弱。

因为药物种类很多,不容易掌握,所以一律用温水送服,有益无害。

6、吃狗肉后忌喝茶

狗肉中富含蛋白质,而茶叶中鞣酸较多,如食狗肉后立即饮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为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能减弱肠蠕动,产生便秘,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滞肠内被动吸收,而不利于健康,所以,吃狗肉后忌喝茶。

除寒湿最好的中药方

寒湿煎

【处方】紫苏、川芎、花椒、雨前茶。

【功能主治】因风湿而头痛者。

【用法用量】加葱白5寸,水煎,熏头一刻,热服,盖暖出汗。

【摘录】《仙拈集》卷二

寒湿神应药酒

【处方】肉桂2钱,枸杞子2钱,大熟地2钱,全当归2钱,羌活2钱,益智仁2钱,川牛膝2钱,汉防己2钱,宣木瓜2钱,杜仲2钱(米泔水洗净炒断丝),龙骨3钱(酥炙)。

【制法】上药装入细夏布袋内,用高汾酒5斤,同入瓷瓶内,封固,隔水煮1炷香取出,放土中退火气3日。

【功能主治】诸般风寒湿气,半身不遂,血气凝滞,步履艰辛,足膝疼痛。

【用法用量】每早、晚饮2杯。

【摘录】《集验良方》卷二

寒湿相连汤

【处方】黄耆1钱,白术1钱,苍术1钱,干姜8分,木瓜1钱,防己1钱,猪苓8分,腹皮1钱。

【功能主治】寒湿相兼证。

【摘录】《脉症正宗》卷一

寒湿产生原因

湿寒多为脾虚导致。若体外空气潮湿寒冷便会导致人体脾虚并且出现湿寒之证,人体内便会有湿寒之邪了。

1、寒湿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部位,要用祛风湿通络的药物。中药藤类多具有此种功效;还要根据身体上下肢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如羌活一般用于上肢,独活多用于下肢。

2、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的化湿或者燥湿药。如藿香、陈皮、半夏、厚朴等。

3、寒湿之邪用药,还要看引起寒湿的具体病因。寒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若要解决湿寒之邪,便需祛湿温中。在饮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脾加重湿寒。用山药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益气、祛湿升阳。坚持服用可令人体内湿寒之邪消失。[2]

寒湿症状: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1、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2、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3、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4、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6、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7、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8、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9、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10、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11、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12、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13、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寒湿病症解析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前面介绍过,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血液亏虚。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还有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为肾主骨髓、主脑,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端的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应的就是干燥的症状,如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较容易受细菌的感染,当颈部及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后,这里的免疫功能就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的概率就会增加。又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愈,就会反反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的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而普遍都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THE END
1.一剂高效祛湿方2味药,一补一泻,助你健脾祛湿,扫除体内湿气这里沈医生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可扫除体内湿气的小方子,该方组成很是简单,只有两味中药,白术和泽泻。 我们先来看看方中白术,说起白术,它可是一味家喻户晓的中药,毕竟它的健脾祛湿可谓人人皆知。白术味甘,性温,可入脾入胃经,它的健脾益气、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ODczNDQzNA==&mid=2247503545&idx=1&sn=b1e795d54d72cf91b5269910c0556c1d&chksm=fb20052a8ea706b63135eb2c9779577cd4edfd104a9a456f522d93295f6435f3ce14c95f26fa&scene=27
2.张仲景万能健脾祛湿方福山居庐万应茶呈现张仲景万能健脾祛湿经典方,为您带来传统茶疗的健脾祛湿之道,助您健康生活。http://www.wanyingcha.cn/article-detail/BaJrDL2N
3.健脾祛湿热比较快的汤健脾祛湿热,比较快的中药汤剂为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实脾散、参苓白术散等,患者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煎水饮用。 1、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药物组成有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茯苓健脾祛湿、祛痰,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药物组合起来有健脾、祛湿热的功效; https://m.youlai.cn/jingbian/article/779B6BmcnBB.html
4.祛湿利水经典方剂五苓散祛湿利水经典方剂五苓散 2023-06-10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仲景的利水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以治疗包括太阳蓄水证在内的多种病证,临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堪称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在药物组成,配伍特点,主治病机以及服用方法等方面颇具深意,值得中医学者仔细玩味,领会经方魅力之所在。 https://www.meipian.cn/4skyb5qy
5.这4味经典中药,健脾补气又祛湿南方plus这4味经典中药,健脾、补气又祛湿 导读 在临床上,健脾药是十分常用的一类中药。不过虽然同为健脾药,它们之间在功效上也有长处。今天就带大家学习一下沈绍功先生通过临床总结出的4种经典健脾药特点。 1.茯苓药食同用 茯苓系依附寄生于松根的球状干燥菌核,也叫云苓,外皮为“茯苓皮”,内层淡红色为“赤茯苓”,白色为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1/28/c4700170.html
6.通知公告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医圣祠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 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http://yishengci.cn/wh_info.php?id=1911
7.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罗大伦可是,如果确实身体被水湿困住了,那也需要药物来调理,中医里面有很多祛湿的方子,比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就出了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很多祛湿的方子,在水湿停留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时候,可以用到这些方子。 后世,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因为这些方子是当时皇家组织编写的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11716062.html
8.中医推荐健脾祛湿养生保健方中医学将一年分五季,分别为春、夏、长夏、秋、冬。七八月份正应长夏之季。长夏时经小暑、大暑两个节气,太阳灼热大地,地湿上升,形成暑热和潮湿交替两大特点。医学古籍中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意思是说,长夏养生重在健脾祛湿,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 https://mip.39yst.com/20130709/126563.shtml
9.中医里的六大经典方1.补气四君子汤作来自忆果缘M19中医里的六大经典方 1.补气——四君子汤作用: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比如面色萎白、气短乏力、饮食减少、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2.补血——四物汤作用:补血调血用于:经血不畅、痛经,免疫力差,手脚冰冷,https://weibo.com/1866739325/O1hdtoi6q
10.[降之路]祛湿经典方——苓桂术甘汤[健康之路]现场演示:健脾美食 茯苓糕 [健康之路]现场诊断:如何判断脾胃不和? [健康之路]现场演示:利水祛湿的茯苓豆浆 [健康之路]哪些情况伤脾胃? [健康之路]茯苓最主要的补益作用是什么? [健康之路]祛湿经典方——苓桂术甘汤 [健康之路]茯苓可以调理哪种症状? [健康之路]哪个季节不适合吃黄芪? [健康之路]现场https://tv.cctv.com/v/v3/VIDE0BlcVF1VeMzXx1p9PAcL160217.html
11.郴州市中医医院名医经典配方 精选道地药材 遵从古法工艺 专业匠心制作 郴州市中医医院 拥有众多经典膏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款~ 明星膏方介绍 芪黄补血膏:补气益血 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虚劳,症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贫血见上述证候者。 养精益肾膏:滋补肝肾,益气健脾 https://www.czszyyy.com/Index_Dynamic/getArticleDetail?menu_id=16&detail_id=500
12.健脾祛湿中药方子专家文章脾虚温重往往因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方剂调理身体,比如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升阳除湿汤、健脾祛湿汤等等。但以上方子所对应的具体症状不同,因此使用上还应经过专业中医师的指导。 许多人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久坐不动、喜欢辛辣刺激性食物、作息不规律,现加上缺乏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127441.html
13.中医说:养生之前先祛湿,祛湿之时应健脾在名中医工作室门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就诊时,都会说自己身上湿气重。 上网一查 朋友圈一逛 各种祛湿汤方如红豆薏米 祛湿剂等几乎刷了屏! 你是不是也开始迫不及待地加入祛湿大军呢? 那这些做法靠谱吗? 中医强调:祛湿,需要同时健脾。 指导专家 沈中卫 http://www.bhqzyy.com/M/html/2409385725.html
14.“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文档简介1、“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人参归脾丸”与“人参健脾丸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所含中药成分也大致相同,功能主治却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87677415.html
15.薏米祛湿千万别这样吃,太伤身!炒薏米,性温,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尤其对于湿气导致的腹泻、胀满的症状效果很好,适宜寒性体质的人群食用。 - 如何自制炒薏米 - 将生薏米去除杂质洗净,放入锅中,文火加热2-3分钟,轻轻翻炒以免炒糊,表面泛起微黄时即可出锅。 按方法食用 薏米+红豆:经典祛湿搭配 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1NDY2NDcz.html
16.身体湿气重,建议多吃这八种食物,祛湿排毒,身体更顺畅因此,适时祛湿排毒,保持身体的畅通与健康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饮食调理,选择一些具有祛湿、排毒功效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去除体内多余的湿气,恢复身体的活力和舒适感。1.薏米 薏米,又叫薏仁,是一种常用于中医药膳中的食材。它性微寒,味甘,能够健脾利湿、渗湿排毒。薏米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970150386443925&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