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薏米水可以多喝吗?袪湿的正确打开方式→

原标题:【健康养生】薏米水可以多喝吗?袪湿的正确打开方式→

打开外卖平台,凉茶店、养生茶饮店的“招牌”都已换上了袪湿茶,其中,五指毛桃薏米精华水、陈皮薏米水、茯苓百合薏米水等薏米饮料都成了热选款。

不少网友留言提问,能否拿炒过的薏米放在办公室直接用开水泡每天饮?喝完爆痘、拉肚子是因为太湿了吗?……今天,疾控君就来说说“袪湿网红”薏米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能过长

祛湿中药种类繁多,但是有一味中药在夏季里出现的频率尤其高,因为它不但能祛湿,还能清热解毒,甚至还能美白祛斑,它就是薏苡仁了。

薏苡仁的别名有很多,包括苡仁、苡米、薏米等。它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是药食两用的中药材。

中医认为,薏苡仁味甘、性凉,入脾、胃、肺经,生用能利水渗湿、清热排脓解毒、除痹,炒制用能健脾养胃,常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扁平疣等症。

薏苡仁生用能利水渗湿,如果是脾虚引起的水肿,就正好适用,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多喝薏米水能变瘦。薏苡仁生用还有助于清热排脓,像有黄鼻涕或者黄痰时,也可以用生薏苡仁帮助排痰。

此外,阴虚、血虚、津液不足的人都不宜多用或单味药久服,小便多者不宜用,脾虚无湿者忌用。另外,孕妇也不能大量或单味药服用。

薏米食疗方推荐:

薏苡仁可单独用,或与其它药材配伍使用。用量以一日9-30克为宜。

①薏苡仁粥:薏苡仁50克煮粥,用适量白糖调味食用。

②薏米莲子百合粥:薏米50克,莲子30克,百合30克,先煮烂,再与粳米50克同煮粥用适量红糖(或蜂蜜)调味食用。

③薏米山药粥:薏米50克、山药50克煮粥,用适量白糖调味食用。

薏米水当茶喝

小心越喝越败脾

也有人问,在一些东南亚餐厅里卖的薏米水,甜丝丝、冰冰凉的,也是像柠檬茶一样日常饮用的啊,为什么中医又说薏米水不能天天当茶喝呢?

事实上,薏米的种类较多,不同国家和地区日常使用的薏米也不同,一些饮料所用的薏米可能并非我们所说的药食两用的“薏苡仁”。况且,生冷和甜腻的食物也是生湿的,反而可能会增加身体负担,如果"薏米水"加了糖,还是冷饮的话,也不要指望它袪湿了。

值得提醒的是,薏苡仁药性是偏寒凉、偏肾利为主,是偏渗利的食材,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现在很多人一有湿气就用薏苡仁,但其实湿气大多因为脾虚,长期服用寒凉的食物会败脾,导致脾胃越来越差。

如果真的湿气非常重,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这种情况下更建议用相对比较平和的食材,比如炒糙米。糙米性味温和,把它稍微炒制一下,炒成金黄色,有米香的干香味,然后加水滚两三分钟,香味浓郁,既可以健脾又可以祛湿。

特别是小孩子肠道胀气或者肠胃不好,成人吃得比较油腻,不消化,觉得胃胀、胃顶、胃酸等,都可以尝试煮一下糙米水。

糙米炒制方法:

干锅下糙米,用小火尽量炒久一点,也可以一次炒多一点,大概半斤糙米炒20-30分钟,放凉后放罐里存放,每次需要的时候就像煮茶一样煮2-3分钟就可以了。

炒糙米水可以长期饮用,健脾和胃,也可以消食导滞,而且本身性味是偏温的,不会寒凉。不过,如果胃热严重,比如有口臭、便秘等,那就尽量不要用,或者不要用炒太过的糙米。

梅雨季袪湿

不能只靠药

说到除湿方法,归根结底就是两个方向:防外湿和除内湿。除外湿的核心就是避免接触到潮湿的介质,除内湿的关键是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

针对外湿和内湿,以下几个祛湿方法不妨参考一下。

避免淋雨

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不要穿潮湿未干的、不通风不透气的衣服,不要直接睡地板,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避免外感湿邪,以避免湿疹、下肢溃疡等病症的发生。

药物祛湿

薏苡仁虽然是药食两用的食材,但如果想有效袪湿,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辨证调理。在用薏仁祛湿的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患的不同体质增加一些食材或药材,比如:

经常拉肚子的人,可加一些山药、芡实;

伴有口干舌燥症状,可以加绿豆、赤小豆;

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加山楂、陈皮;

满脸长痘且睡眠不好的人,可以加百合、莲子;

如果胃经常不舒服,食欲不振,还怕冷,可以加生姜;

如果感觉腰酸腿软,可以加点黑豆。

注意饮食

难以消化的过多营养物会化为湿气;不要吃大量油炸油煎、生冷烧烤等刺激肠胃的食物,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良好的饮食习惯祛湿的关键之一,尽量避免吃生湿的食物,如猪牛羊肉、海鲜,含糖多的食物,凉茶等。

如果一边吃祛湿药,另一边生湿的食物照吃不误,湿气就永远都除不掉。

穴位祛湿

足三里、丰隆都是很好的祛湿穴位,湿气重的人平时也可以多揉揉。

临沂疾控综合广州日报健康有约、闫玉红健康课堂(花城FM)、杭州中医院、视觉中国等

THE END
1.体内湿气重也别担心,多吃这4类食物,湿气排得一干二净马齿苋作为常见的食物,也对体内湿气过重的改善有利。一般湿气过重会影响机体健康,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情况。此时,进食马齿苋可以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体内湿气排出,尿液排泄量增多,通常可以去除体内的水湿,恢复身体健康状态。 由此可见,湿气重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ODc2NDMwMQ==&mid=2247505399&idx=4&sn=81156b0bae48ea40695da56b844f4cab&chksm=fdf85dfd5c513a53328cd24cb988a9eb12439de04977158f3d5b79e408bcfc7f5e5e616983e7&scene=27
2.调养补气养血祛湿补肾益五脏防疾病食疗药膳养生食谱书中医食疗书籍中医养生食疗大全 李素云主编 中医养生体质调养补气养血祛湿补肾益五脏防疾病食疗药膳养生食谱书中医食疗书籍 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 世界图书专营店 中医养生食疗大全 李素云主编 中医养生体质调养补气养血祛湿补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https://item.jd.com/10110418388401.html
3.吃对食物,轻松祛湿气一、谷物杂粮类——祛湿的基础力量 谷物杂粮可是咱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还具有很不错的祛湿功效呢。先来说说薏米吧。薏米那可真是祛湿界的明星选手呀!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的作用。咱可以把薏米熬成粥来喝,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242872047103586&wfr=spider&for=pc
4.养生食疗祛湿食谱大全【养生食疗】祛湿食谱大全 - 心食谱网 祛湿食谱大全 转自:心食谱网 春季祛湿排毒两不误 夏季三豆汤祛湿解毒 吃辣椒去湿没道理 夏季养生去湿汤 芹菜消暑又祛湿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15/17/13807504_377887916.shtml
5.夏季养生食谱100道,夏季养生食谱100道菜谱精选菜谱夏季养生,食补祛湿,胖人和瘦人的养生方法能一样吗?我的回答是不一样。 胖*多体内有痰多湿,因痰阻滞气机,易疲乏、胸闷气喘,痰会妨碍脾胃功能;痰属“寒”性体质。所以胖人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利水消痰、补气健脾的食物,如冬瓜、荷叶、山楂等。吃的时间长了,身体内的痰*化开了,气血*通畅了。推荐清热利湿的食疗方https://www.jeucwxn.com/post/23264.html
6.健脾祛湿食疗的食谱权威文章健脾祛湿食疗的食谱 健脾祛湿食疗主要包括了红豆薏米粥、冬瓜汤或者是绿豆百合薏米粥,在使用之后可以达到保护脾胃以及去除湿气的效果。 1、红豆薏米粥:红豆薏米粥使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了红豆薏米,在熬成粥喝了之后,营养价值是比较丰富的,而且红豆还具有利水除湿以及健脾祛湿的效果,能够帮助体内的寒气排出体外,对于胃寒所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1036988.html
7.中维高清监控系统连接超时.图片解决?绿豆薏仁汤是一款清凉解渴的食谱,非常适合夏季饮用。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薏仁则有健脾祛湿、去水肿的作用。将绿豆和薏仁煮沸后加入适量的冰糖,味道鲜甜可口,非常受欢迎。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夏季养生健康食谱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清凉解暑食谱可以让人们远离炎热,营养均衡食谱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而清https://www.lnky.net/gthq/59898.html
8.入伏啦!要防暑更要祛湿中工民生三伏天养生食谱 想祛暑湿的看这里 扁荷粥: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叶1张,大米50克。将扁豆、大米淘洗干净,荷叶洗净切丝,冰糖研细。煮成粥。可清暑利湿,和胃厚肠,降脂祛腻。 想祛寒湿的看这里 草果砂仁煲鲫鱼 功效:温中燥湿、暖脾利水、化食 推荐人群:寒湿困脾致胃痞纳差、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喜热饮、进食https://www.workercn.cn/32856/201907/12/190712131520530.shtml
9.全方位守护降食疗书减糖生活惊人的蔬菜汤降养生书籍大全百病食疗:图解中医养生大全食谱调理四季家庭营养健康黄帝内经百科全书 3 控糖降压减脂食谱(汉竹) 4 高血压饮食调养一本就够:稳血压 头不晕 防中风 5 祛湿:养肾、健脾、排毒(140多种疾病及常见症状,都是湿气惹的祸!) 6 低卡低糖低盐,糖尿病降糖食谱 7 生了乳腺癌怎么吃 何裕民精准饮食抗癌智慧 8http://product.dangdang.com/11783006336.html
10.秋季养生祛湿健脾胃3款食疗秋季养生祛湿健脾胃3款食疗 秋季养生很多人都把重点放到贴“秋膘”上,但是怎么贴秋膘才科学呢?秋季祛湿健脾胃吃什么好? 夏去秋来,脾胃的休息季节 一般说来农历七月初就立秋了,立秋之后便属秋季。但七月的天地变化有其独特性,继大暑之后,虽然立秋而暑气余威仍烈。正如杜甫《新秋》诗云:“火云犹未教奇峰。” https://www.unjs.com/w/12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