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号法律顾问:李小亮律师(前记者),免费为读者提供法律咨询。
0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则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0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0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0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太平御览》
0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才能与万物一起生长。
0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解读】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牙齿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如果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也就是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健康。
07、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
【解读】五谷为麦、黍、稷、麻、菽;五菜为韭、薤、葵、葱、藿;五畜为牛、犬、羊、猪、鸡;五果为李、杏、枣、桃、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虽然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但也万万不可忘记,主食在饮食结构中的支配地位(尤其需减肥瘦身者,切不可完全抛弃主食而只食蔬果)。
08、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善于养生的人,先饿了才吃,先渴了才喝,吃饭要次数多而食量少,不要一次吃得多,否则难以消化,要经常使自己好象饱中饥、饥中饱。
这句话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少吃多餐”,感觉饿了再吃,这样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09、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
【解读】这是古人论及的高级养生术,即是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身体。美妙动人的琴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有助于养心;娇嫩鲜艳的花朵让人欣赏,可以驱除烦躁情绪,利于养肝;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味觉顿开,可以养脾;针灸按摩可以养肾;山林间的泉水瀑布,净化空气,可以养肺;持刀舞剑常锻炼,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断的品性,可以养胆。
10、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且适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
11、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急千金要方》
【解读】孙思邈认为,修心之法,贵在静怡中和,切忌过度和猛烈。有深爱的事物,切忌过分投入,同样,心有很厌恶的事物,也不要厌恶久恨,这样都是有损心性和心神的。
12、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
【解读】历代医家首列“寡欲养神”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认为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凡事适度。过度纵欲就会引发身体有灾害,过度追求享乐,则会让机体很快衰退。
1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各人随其所欲,愿望就都可能达成了。
14、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
【解读】大喜使人心神激荡时,略微抑制便可安定;暴怒使人性情烦躁时,稍加忍耐就可平息。指情绪不稳时要自我克制,这样有益于你的健康。尤其请注意到,古人认为,不仅大怒是伤身需要忍耐的,即使是大喜也不应过度。
15、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解读】养心在养神,我国历代养生之论,无不强调清静养神。心神安静的人,精气日渐充实,身体就健康;心神躁动的人,精气日渐损耗,身体就衰弱。
16、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龚廷贤寿世保元》
【解读】对于现实事物要顺其自然,事情过后就不要耿耿于怀,做到内心宁静,这样才可以延年益寿。
17、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
【解读】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人生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追求安宁。也就是说,内心安定,外界对自己的影响力就大大减轻;心平气和,自然就能从容应对外物的各种变化。世间万物本无好坏,只是心上有了分别,才有了好坏。只要守住了这颗心,知足常乐无闲事,那便人生处处好风景了。也即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8、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
【解读】养生贵在养气,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尤其最忌讳的就是发怒,怒气最伤身。
19、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解读】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外无贪欲而内心清净,心境平定和顺而不失中正,取天地间的美好东西来保养身体,所以寿命长久而且身体健康。
20、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解读】想多了就会消耗过多的心神,念头多了就会心志发散而不聚焦,欲望多了就会干扰清醒有损智慧,事情多了就会感到身体疲劳。
21、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
【解读】指养生应该首先从合理饮食开始,“药补不如食补”,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
22、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心肾论》
【解读】中医认为,精足、气盈、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23、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
【解读】戒暴怒能养人的性情,少苦思焦虑益于养神,少言语聒噪有利于养气,杜绝各种私欲能养心。
24、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
【解读】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兴”养生理论,指的是中年是身体由盛转衰的时候,人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25、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解读】我国的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先人们认为,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长寿。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
26、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
【解读】年轻人的性情,应收敛而不应豪放不羁,这样能够使自己的道德严谨;老年人的性情,要豪放不要抑郁,这样可延年益寿。
27、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永乐大典》
【解读】中医理论素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能使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28、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29、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上古时代的人,是知晓养生大道的,能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遵守自然运作的规则和定数,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
30、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解读】古人重视精神层面的养生,认为读书可以愉悦心灵,山林出游可以陶冶情操,精神层面的养生,对延年益寿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