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种类繁多,多用以制成汤药,少数制成膏、丹、丸、散、直接用以治病。并非所有中草药都可配合事物,用作食疗之用。可以作为食疗之用,而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者约有下列几大类。现叙述如下:
(一)补益药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治疗各种虚弱症状的药,统称为《补益药》或《补养药》。根据补益药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大致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四类。
属于补气者主要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大枣和灵芝等。
属于补血者主要有:当归、何首乌、属地黄、芍药、阿胶、龙眼肉和桑椹等。
属于补阴者主要有:沙参、西洋参、天门冬、麦门冬、石斛、玉竹、黄精、百合、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白木耳和血蛤膏等。
属于补阳者主要有:巴戟天、肉苁蓉、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茸、冬虫草和雪莲花等。
(二)理气药
凡具有行气散淤、顺气降逆、使机体舒畅的药物,称为《理气药》。根据理气药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大致分为行气、降气和解淤三类。
属于行气者主要有:陈皮、枳实、香橼和木香等。
属于降气者主要有:厚扑、青皮和大腹皮等。
属于散淤者主要有:香附和金橘等。
(三)温中祛寒药
凡能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的药物,称为《温中祛寒药》,又称《温里药》。可用作食疗的有:附子、肉桂、干姜、高良姜、吴茱萸、筚拨、胡椒、大茴香、小茴香和丁香等。
(四)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触痹止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可作为食疗用的主要有:独活、五加皮、桑寄生和半枫荷等。
(五)解表药
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怔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或〈发表药〉。可用作食疗用的解表药,一般有紫苏、生姜、薄荷、菊花、葛根和姜活等。
(六)清热药
凡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可用作食疗的主要有:黄连、夏枯草、天花粉、苦参、金银花、菊花、半支莲、马齿苋、地黄、狗肝菜、荷叶、银柴胡和地骨皮等。
(七)止咳平喘化痰药
凡能制止咳嗽、平定气喘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以消除痰饮为主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或〈祛痰药〉,两者应交互使用,以达到止咳化痰的效果,合称为〈止咳定喘化痰药〉。
属于止咳定喘的食疗药物有:杏仁、白果、焊采和华山参等。
属于祛除痰饮的食疗药物主要有:川贝母、浙贝母、橘梗、栝楼、胖大海、罗汉果和半夏等。
(八)消导药
凡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称为〈消导药〉。可作为食疗用的消导药物主要有:山楂、麦芽和鸡内金等。
(九)平肝熄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或熄风止痘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平肝熄风药〉。可作为食疗用的平肝熄风药较少,只有石决明、牡蛎壳、天麻和地龙等。
(十)活血祛淤药
凡具有流通血脉、祛除淤血、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淤药〉。可用作食疗用的活血祛淤药主要有:川穹、丹参、郁金、姜黄、牛漆、积血草和益母草等。
(十一)止血药
(十二)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包括敛汗、涩肠、固精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可用做食疗用的主要收涩药有:五味子、浮小麦、肉豆蔻、乌梅、茨实和莲子等。
(十三)安神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可用作食疗用的安神药有:酸枣仁、茯神、远志和秫米等。
(十四)利水湿药
凡以通利机体水道、祛除水湿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称为《利水湿药》。又因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亦称为《利尿药》。可用作食疗用的利水湿药主要有:茯苓、薏苡仁、泽泻、金钱草、萆解和鸡骨草等。
(十五)芳香化湿药
凡具有芳香避秽、醒激脾胃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可用作食疗用的芳香化试湿主要有: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和草果等。
不同地区,不同风俗各有不同的使用药物的习惯。许多家传秘方对于食疗,更是多彩多姿、各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