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识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关于如何进行识谱教学?以及识谱教学时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曲谱?学生们在课堂上应该唱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如何教学生们唱谱等等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谈谈我们音乐组老师的想法和做法。
一、课堂识谱教学应以“听觉为先”。
课标指出: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熟悉的歌曲识读乐谱就会很容易。在识读乐谱教学之前,我们一定要设法让学生熟悉所学的歌曲或者乐曲,就是要从听觉开始,让学生通过多次的聆听逐步熟悉歌曲或乐曲的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随钢琴或者录音视唱乐谱,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呈现出的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模式:第一步:通过律动、舞蹈、游戏伴随着音乐的体验活动。第二步:用韵母模唱歌曲旋律。第三步填词演唱。第四步:认识乐谱,学习乐理知识。第五步:随钢琴或录音伴奏唱名模唱。第六步视唱练习。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强调“听觉”为先,先通过听觉强化对乐曲旋律的“记忆”,在通过旋律的模唱或填词演唱进行巩固强化,最后通过钢琴或录音将旋律与乐谱对应,将声音与乐谱建立起联系,听觉视觉的联觉而形成音乐的“内心听觉”,逐步提升学生的识读乐谱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识读乐谱的方法
当前,在采用简谱教学的情况下,识谱教学的关键是音准和节奏两大因素。
音准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解决,但是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自主找出音准的方法。比如:(1)快速反应唱名训练(2)采用“唱音阶”、或者“音程叠置”的方法自主唱准旋律(3)充分利用唱名手势图,用手势划出或用笔画出旋律线,了解旋律进行的方向
节奏的问题,很多老师主张“节奏型”训练法,即通过不断地做节奏型的强化练习唱准节奏,但是在中学阶段每周一节的课时限制下,学生很难有效地形成节奏型的“内心听觉”,所以,我们不妨仍然借助于传统的“划拍法”,这种方法虽然“古老”、“笨拙”,但是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自主唱准节奏的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歌曲的节奏,对识读乐谱教学还是很有益处的。
初中学生入学时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必须在调查情况的基础上,安排相应的过渡学习。识谱视唱,就需要从听唱向视唱逐步过渡,从简单节奏向复杂节奏过渡;从单声部向二声部过渡等等。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在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式的识读乐谱学习。这种做法是根据学生的识谱能力做“高、中、低”搭配分组,选择识谱能力强的学生,形成各小组的“小先生”或“组长”,在他们的带领、指导、帮助下共同完成识读乐谱,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在组内分工参与“视唱”。
四、将识读乐谱的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的要求是到达“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具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鉴于音乐教学的现状,学生的基础不同,差异巨大,很难用一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识读乐谱的学习进行检测评价。因此对识读乐谱教学的评价检测,建议采用定量评价,并将这种评价方式体现在识读乐谱教学的全过程中。
1、重视过程评价做好评价档案
识读乐谱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融合到识谱教学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学生识谱学习的态度及识谱能力形成的经历。它包括(1)课前的复习式测评(2)课堂中的即时式测评(3)课后的巩固式测评,这些教学过程中的测评通过学生的识读乐谱档案保留下来,不仅能够做到学生识读乐谱评价的量化积累,也能起到激励学生持续提高识读乐谱能力的作用。
2、视唱测评与纸笔测试结合
乐谱视唱是识读乐谱能力测评的重要手段。当然,初中阶段的测评内容是学生已经能够熟唱的歌曲或者欣赏乐曲的主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视唱”。这种形式应该主要运用在识读乐谱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识读乐谱练习过后,采用单独,小组或集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视唱测评,即是对学生练习之后,视唱能力水平的一种检测评价,也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监测”。
另外一种识读乐谱的测试方式是纸笔测试,这种测试是将学生熟悉的旋律通过卷面或者黑板、大屏幕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寻找对应的乐谱,以达到测试学生识谱能力的目的。此种测试方式可以在平时的过程评价中采用,也可以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中体现。
五、识读乐谱应该采用分级式综合评价方式
视唱评分标准
六、视唱曲谱,梯队教学
初中阶段:(1)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兴趣以及运用音乐基础知识分析音乐、创作音乐的初步能力。理解并能运用的有关音乐基础知识有:节拍、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速度、力度、音色、音阶、调号、调式、音程、和弦、歌曲基本结构等。
(2)继续增强学生独立识谱能力。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并使用简谱。演唱、演奏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八三拍、八六拍、二二拍。掌握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的简单节奏。
也就是说,基本的歌谱我们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乐理基础知识后都可以演唱。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歌谱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不在顶着“音盲”的头衔,我们音乐组一起研究了七年级的音乐书,精心挑选了适合识读乐谱的曲谱,这些乐谱分成三个级别,分别是初级,中级和高级。确保每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具体每个级别我们是这样界定的:
初级:无临时变化音,以常见简单的节奏为主,旋律平稳进行
中级:规整节奏为主,辅以一定难度的节奏类型,加入四分附点和八分附点的训练,旋律大都在四度、五度音程之内
高级:有变化音,同音连线,节奏较为密集,一个谱子内连续出现四个十六分音符和一拍内切分音,装饰音,波音,弱起小节,八三拍,出现六度七度的大跳音程。
七、实践建议
面向未来的“教育4.0时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学科的逻辑不再是唯一主导的内容组织方式,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内容权威,甚至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也不再是唯一的追求,学生的心智成长、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由兴趣驱动、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体验式的学习就变得特别重要。只有当学生觉得有意思、有趣,能体验,有问题导向,有可参与的项目,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去接受和经历,他们才能愿意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未来需要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而音乐课程提供这种可能,不仅在感官上从一般课程以视觉为主扩大到了音乐课特有的以听觉为主,在表达上由读写为主到演唱、演奏为主,还在学习方式上由个人为主扩大到了以合作为主、由知识学习为主到以实践体验为主,学生在充分体验中完成深度学习,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建构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加和发展不同个性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不是所有孩子的天赋在童年时期都能展现出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早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普通中小学多种课程的设置不仅要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多方面的基础,也要提供多种学习和实践的可能,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天赋,有机会去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探索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进而拓展自己的人生边界。
作为音乐老师只要我们记住“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任何音乐的学习都应该先从声音入手这样的原则,上好中学的每一节音乐课真的很重要。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发展,更要注重教学实践,让我们的思考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