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名如何英译?从“夫妻肺片”谈起
文/曾泰元1
今年上半年,中国名菜“夫妻肺片”出了风头,荣登美国知名的时尚杂志GQ。美食专栏作家布雷特·马丁(BrettMartin)在休斯敦(Houston)的双椒川菜馆(PepperTwins)品尝后大为赞赏,把它评为年度开胃菜(AppetizeroftheYear),称其是“唤醒味蕾”的凉菜。
不只夫妻肺片这道川味凉菜引人瞩目,连菜名的英译Mr.andMrs.Smith也别出心裁,让人眼睛一亮,灵感据说来自布拉德·皮特(BradPitt)与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Jolie)主演的2005年电影《史密斯夫妇》(Mr.&Mrs.Smith)。
长久以来,夫妻肺片的英译各行其是,令人眼花缭乱。有逐字直译的husbandandwifelungslice(丈夫和妻子肺片),有短版意译的beefandbeefoffal(牛肉和牛内脏),有长版意译的popularSichuancolddishmadeofthinlyslicedbeefandbeefoffal(由薄切牛肉和牛内脏做的人气四川凉菜),有机器翻译的marriedcouplelungspiece(已婚伴侣肺块),甚至有“指牛为猪”的porklungsinchilisauce(辣椒酱泡猪肺),不一而足。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为了终结过去的翻译乱象,为了给百家争鸣的中菜英译定调,北京市政府公告出版了《北京市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夫妻肺片当时译为SlicedBeefandOxTongueinChilliSauce(辣椒酱泡牛肉片和牛舌片),这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英译版本。
陆谷孙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以汉语拼音转写的fuqifeipian收录了夫妻肺片,随后在括号里加以解释补充,提供了精简实用的背景知识。音译的fuqifeipian,也是英文“维基百科”(Wikipedia)推荐的译法。
Mr.&Mrs.Smith是夫妻肺片的新译,是美国休斯敦双椒川菜馆的发明,译法跳脱了传统的窠臼,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能否从此一锤定音,群起效法,成为夫妻肺片诸译的新共主?抑或只是一家之言,引不起共鸣,最后落得昙花一现?语言问题难以铁口直断,我们姑且拭目以待。
英美出版的权威英文词典,如牛津(Oxford)、韦氏(Merriam-Webster)等,收录了20来道中餐菜肴或点心小吃,如chopsuey(炒杂碎)、subgum(炒什锦)、chowmein(炒面)、charkwayteow(炒粿条)、dimsum(点心)、charsiu(叉烧)、siumei(烧味)、eggdropsoup(蛋花汤)、eggfooyoung(芙蓉蛋)、pidan(皮蛋)、beggar’schicken(叫化子鸡)、moogoogaipan(蘑菇鸡片)、Pekingduck(北京烤鸭)、mooshupork(木须肉)、baozi(包子)、mantou(馒头)、wonton(馄饨)、jiaozi(饺子)、potsticker(锅贴)、yuanxiao(元宵)、mooncake(月饼)、popiah(薄饼;润饼)等。
另有几道尚未收录于词典,但广为流通,名列海外中餐馆的知名菜色,如beefchowfun(干炒牛河)、KungPaochicken(宫保鸡丁)、GeneralTso’schicken(左宗棠鸡)、Mapotofu(麻婆豆腐)、twicecookedpork(回锅肉)、sweetandsourpork(咕咾肉)、hotandsoursoup(酸辣汤)、xiaolongbao(小笼包)等。
这30道美食,或收录于权威的英英词典,或广泛通行于英语世界的中餐馆,全用英文命名的仅有7道,不及四分之一,全部音译或半音半义的有23道,比例超过四分之三。菜名的字数方面,每道美食最多就4个字,且只占3例,即moogoogaipan(蘑菇鸡片)、sweetandsourpork(咕咾肉)和hotandsoursoup(酸辣汤)。
由此可见,广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中菜英译,以音译为主流,菜名的字数4个字到顶,且最为罕见。
去年年中,台北市政府“观光传播局”隆重推出了“百大小吃双语菜单”,希望外国游客来台北品尝美食之时,能与小吃店家更加顺畅的沟通。
英国得奖的《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MacmillanEnglishDictionaryforAdrancedLearners)2008年在台湾出了英汉双解的繁体版,我受邀编写了一个中菜英译的附录。数年前台湾的经济主管部门曾委外英译过台湾各式的中餐菜肴,我忝为编审委员之一。这类“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向来是我的研究兴趣,我发现近年来英文媒体若有报道中华美食,采取的主要策略,绝大多数都是音译。
我统计了一下,这100种当中有83种采取完全音译,有8种采取部分音译部分英文,只有9种全是英文。事实摆在眼前,CNN记者在介绍异国美食时,音译的使用率奇高,超过9成。
台北和西安的20种美食小吃,更是全以音译呈现。台北的有生煎包(shengjianbao)、臭豆腐(choudoufu)、蚵仔面线(oamisua,闽南语)、刈包(guabao,闽南语)、胡椒饼(hujiaobing)、牛肉面(niuroumian)、豆花(douhua)、肉圆(bawan,闽南语)、葱油饼(congyoubing)、大肠包小肠(dachangbaoxiaochang)。西安的有麻酱凉皮(majiangliangpi)、羊肉串(yangrouchuan)、柿子饼(shizibing)、烤鹌鹑蛋(kaoanchundan)、熏肉大饼(xunroudabing)、八宝玫瑰镜糕(babaomeiguijinggao)、肉夹馍(roujiamo)、灌汤包子(guantangbaozi)、煎饼果子(jianbingguozi)、刀削面(daoxiaomian)。
大家对这份CNN的名单肯定存在着许多意见,甚至批评的声音,不管是对城市的选择,还是对小吃的种类及其地域的归属。是的,有些部分我也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记者根本是误把冯京当马凉。不过我们若是单纯地只看CNN的翻译策略,就会发现这20个名称全部都是音译,无一例外。
CNN这样做不无道理。这些小吃极具文化特色,在翻成英文时,国际惯例就是音译,就像日本的寿司(sushi)、韩国的韩式拌饭(bibimbab)。音译不仅自然直觉,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又能彰显当地文化的主体性。除此之外,音译对外国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音译不只方便当地店家理解,对外国游客充满了异国情趣,更是让他们展现当地语言能力的机会。
去年台北市政府公布的“百大小吃双语菜单”,以及更早之前北京市政府公告的“北京市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难免都存在着讨论空间,见仁见智,在此不议。但我觉得,中餐菜单的英译,一般多是以解释为主,然而解释不是翻译,而且音译比例也明显过低,诸此种种,都有检讨的必要。重要的英文媒体如CNN都以全数音译来肯定我们了,而我们却还是怯于使用音译,这是何苦来哉?
我的具体建议是,我们的双语菜单除了图片之外,文字部分先以汉字呈现,再提供音译方便沟通,随后辅以简短的英文翻译加深理解,如:臭豆腐choudoufu(stinkytofu)、肉夹馍roujiamo(Chinesehamburger)、棺材板guancaiban(Taiwanesebreadbowl)、小笼包xiaolongbao(soupdumpling)。有需要时,其后可以再附上更为详尽的英文解释。至于choudoufu、roujiamo、guancaiban、xiaolongbao等音译,将来能不能为英文所吸收,正式成为英文词汇的一员,这我们无法预测,最后得由英文母语人士共同定夺,不是哪个人、哪个单位说了算。
这项中菜英译的工作吃力不讨好,有些翻译因观点不同难有定论,任何人所提的建议都会被检视批评。正确的优美的,不见得就会胜出。能否广为流传,谁也无法保证。以上意见纯属个人,抛砖引玉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