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ntha:大家好,我叫Samantha,中文名字叫张冰昕。现在在Graphiq这家公司做DesignLead。
Riceman:
Samantha是我在复旦的学姐,比我大两级。复旦曾经有一个组织叫复旦学生网,Samantha担任过它的CEO。那我们从你在复旦的经历讲起吧,你在复旦念的是什么专业?
Samantha:
我念的是新闻学院传播学系。现在做设计师,中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转折。这个故事从没考大学就开始了。我从小就喜欢计算机,喜欢设计,机缘巧合,我们当时的初中有一节电脑课,一个学期就在教我们写HTML,而且是从记事本写,是不带任何编译器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所谓的编程。其实大家也知道,静态其实不算是编程。
那时候觉得用记事本写网页的都是超级高手。
当时学校的理念确实很好,如果从Frontpage或是DreamWeaver入手,在我看来在网页这方面就是走上了歧途啊。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在自学网页。当时对于写网页的逻辑和做设计是同样有兴趣的,也和天赋也有点关系,设计对我来说上手很快,至少比编程快,所以就渐渐地做越来越多的设计,与此同时就上了高中。我当时给自己的规划是要读计算机的本科,然后读MBA,然后读心理学的博士。非常幼稚的人生规划。
所以我选了语数外+物理作为上海高考的选项,就想做理科生。物理当时成绩还不错,但是我们高二的时候,一个很好的物理老师跳槽了,空降了一个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大家就开始在课堂上不务正业,整个班级就是温水里煮青蛙,如果不趁早找一个解决的出路的话,大家就是二本见。为了上一个好学校,又基于自己完全没有自制力,我就转去选了历史,当时我们学校最强的方向。这样就一入宅门深似海,作为文科生就不能学计算机,也不能学工商管理,也不能学心理,我当时规划的人生路上的三个专业都通通不能学了。
我当时拿了一本复旦的选专业的书,翻来翻去只有传播学有很多像管理学导论,心理学导论,市场营销,统计基础之类的非常广的文科大课。我当时也不知道读文科可以干什么,估计还是想要转方向;也没有计划要出国,只要基本上大学毕业能找到一个工作,那专业就不是那么重要,我就挑了一个面最广的专业。
张挠挠:
我觉得Samantha这个经历里特别励志的一点就是你从小就发现自己在设计上非常有天赋和兴趣,当中又经历了理科、文科、传播学,最后又回到了设计这一行,最后这一步转行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对,最后这一步转行就一下子跳到了从复旦毕业去读了西北大学。当时真的很幸运能拿到西北大学的整合营销传播系的录取,去了之后我第一个星期就跑去就业指导的办公室说「老师,如果我毕业不想做传统的市场营销,想去做设计类的,你觉得我的研究生应该怎么规划」。然后那个老师很nice但又特别无辜地瞪着我说,「我觉得你不该规划,你根本就是跑错了地方」。国际生转专业有一大串的麻烦,我当时也不觉得可行。
△西北大学
赢了那个比赛以后就在校内小有名气,那个时候收到一门课的邀请,它的宗旨是让不同学院的人一起组队做应用,还能赚学分。商学院的人在表达和演讲方面就很占据优势,但是他们的主意呢,设计师和工程师同学又不是特别喜欢……那个时候觉得我自己组一个队希望比较渺茫,就想看看商学院当中是不是能够凑巧有个好点子。我听到了一个点子,觉得挺有兴趣的,就走过去和他说,「我大概是这个屋子里最好的设计师,你要不要拉我进你的队?」
后来我自己也意识到这句话挺荒谬的,他不太相信我,就用商学院的人特有的一种非常礼貌的方式告诉我说他已经找了个工程师,要去问一下那个工程师的意见再联系我。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到那个编程马拉松——他的工程师就在那个马拉松里得了第二名的队上。那个工程师极力推荐我,我们就愉快地组了个队,几经波折,当中调整过很多次方向,最后做了一个iPad上的记笔记的应用。当时我觉得和过家家似的,还成立了公司,都是那个商学院的人的主意啦,当时前三天有三千多的下载。
这个工程师六月份要毕业,就开始面试,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很酷的公司在SantaBabara,这家很酷的公司就是Graphiq的前身,叫Findthebest。他拿到了很多offer,但最后去了Findthebest。等到十二月我找工作的时候,他就开始把我捞过去面试。我是在温暖的地方长大的,当时在芝加哥的冰天雪地里,他给我发他在海边的躺椅上喝饮料,太阳正好……然后我就去了。你们有空也可以来一下,我们公司非常非常漂亮,就在山上俯瞰大海。
△Graphiq办公室看最美日落
没有。因为现在是往回看,感觉唯一成功的一条路就带到今天了,但其实这当中是无比地纠结,无比地焦虑,无比地风险高。我每一次都是压线进,传播学的录取分是多少,我就是多少分,就是这么险。GRE当时考了三次,第一次成绩出来,我同学根本就不相信我考了那个分,还觉得我是不是答题卡填错了,然后第二次去考GRE,就遇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GRE出了以前的旧题,然后全部人取消成绩那次,就被我给遇上了。我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打算出国,绩点就是浮云啊,就是在复旦学生网努力写前端代码、做设计。申请的时候我的绩点是3.17,也没有人相信我能申请到西北。我现在也觉得很难相信。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说我一定要转设计,放弃了传播学?
那么Graphiq是做什么的?你在公司里面的工作内容又是什么?
看来这个也是你们当时的名字Findthebest的由来。那么后来是怎么变成Graphiq的呢?
所以我们找到另一个把数据变成产品的方法,就是数据可视化,把数据变成一张张的图表,可以被嵌入到别的页面去。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就想能不能把这个东西产品化,卖给新闻机构、内容提供商等等,把流量从新闻媒体引到我们的网站来,这就促成我们品牌的改变,更注重信息可视化这一个方向。
△Graphiq的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卡片
你作为设计师具体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呢?
我在这里的职位是DesignLead,设计主管,但其实我不管人,因为我是这儿唯一的设计师,就荣幸地成为了全栈设计师。公司现在有130个人,大概有30个工程师,只有我1个设计师。好处是我很容易拍板,没有人跟我吵。当然一定会有讨论,作为设计师,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对设计做出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比较少进行对具体设计风格和细节的讨论,比较多的是关于用户体验是不是好,或者是这样我们能不能有足够的点击和流量来维持公司的运转。在设计风格或者美观上基本上我拍板就可以。而挑战就是样样事情都跟你有一点关系,比如我的工作就会从网站和App到T恤、名片和PPT模板,校园招聘的横幅最后可能也会到我桌上。我们要求所有的设计师会写代码,所以非常希望能有优秀的会写前端代码的设计师加入我们。
△Samantha为公司Hackathon设计的T恤
我们公司非常要效率。对于设计师来说,最能传达设计的完整性的办法就是你自己把它写出来,而不是出不同的设计稿、告诉工程师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这对他也造成了额外的工作负担。对我们来说,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它的投资回报比。
那么你写的代码跟工程师的部分是什么关系?你的代码是最终的代码一部分吗?
对,我写的就是最终的代码,我们是在同一个codebase。我们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先把想法定下来,我甚至都不做设计,只做线框图;然后我先把HTML的结构写掉,他就可以对着没有CSS和设计的页面写他的程序去了。这个时候我会把线框图要么在我脑子里要么在软件里变成设计,然后我再把CSS加上去,这样效率非常高。
其实设计师只要在代码库里可以自由移动的话,工作方式会非常多样。如果正好我和工程师都准备好了,就可以同时投身这个项目。如果我先开始设计而工程师还在忙其他项目的话,我可以先把HTML和CSS都写了;或者有时候我非常忙,那工程师可以用内部的Patternlibrary设计素材库先搭起来一个他觉得过得去(我不一定看得过去)的东西,等我有空的时候再把我要做的改动加上去。
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效率很高,那挑战是什么?
就是很难招到全能的设计师。越好的学校教得越理论、越不实际。说实话我们现在没办法去招一个想法很好但自己做不出来的人。我在招人的时候除了会非常看重作品集,还会问一些HTML、CSS的问题看你能不能立刻答出来。这和现在最好的学校的教育可能有点不太对口,但我们真的需要来的人能很快上手。
创业公司尤其看重动手能力这是很好理解的,那你也是在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应该说也是比较强调理论概念的,我相信你们学校也没有专门去学习写代码之类的技法上的东西,那么你自己是怎么学习这些东西的呢?
我觉得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从做出来的设计给公司赚钱的角度,都有很多人来跟我讨论,但纯视觉的美感这部分,我是很少能够得到反馈的。一方面我会在很多地方发自己的作品去得到反馈;另一方面我个人的一个目标就是去赢一些设计方面的奖项,不是因为功利,而是这对我个人来说会把我对视觉的要求提高很多层次。另外我有一个办法推荐给想把设计做好的人,你可以做一个测验:打开Dribbble,看今天最好的作品,你就随机的把自己的作品贴进去给任何一个人看,问这里面最糟糕的设计是哪一个,如果你发觉你的设计在这一群高质量的设计里格格不入,那就是你的设计还不到这个水平。
我们能看出来你是一个技能非常广的人,对自己也有高要求,不停的想学习新的东西,想要做3D和VR,学习各种新技术。但是现在有一个说法就是「全栈焦虑症」,这个词也不只针对设计师,大家走进职场以后发现这个东西也想学那个东西也想学,我想成为一个全栈的人,但是世界上冒出新的东西的速度实在太快了。那么你是怎样选择下一个技能点,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呢又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的?
这个感受我是一直都有的,我也一直试图让自己更加专注,有一个想法能够让我去处理这个焦虑——我们把这个社会不太恰当地比作一个金字塔,当你在下面的时候会觉得面很广人很多,当你不断的想提升自己的层面、想去跨界的时候,是非常非常难的,比如像我现在如果真的想去做一个VR设计师的时候,那我很多东西其实是要从头来过。而当你的层级开始往上的时候,就不再过多地纠结于某个具体技能了,你可能得比较向上移动比较快还是左右移动比较快,你要确定你是要左右移动而不是向上移动,才去点那个技能点。
△Samantha的Dribbble上有各种各样的设计探索
我觉得有全栈焦虑症的人都是有向上的动力的人,所以焦虑未必是一件坏事。
但重要的是你要自己知道优先级是怎么样的,哪些是对你最有好处的,这也是最难的一点。
具体一点,如果你想从设计师转型工程师,你不知道你要去学习什么代码的话,去问你的工程师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了解你写代码的水平,会帮你去考虑很多你很难考虑到的东西。
如果你的数据是非常简单的,比如只有一个维度,那你可以只用一个颜色就完成这个图表。如果有2到6个颜色的话,那就用单色系,只给明度变化就解决了。尤其是一些分类目的数据,比如年龄段,大概2到6个颜色,可以用一个单色系解决,就是色相不变,饱和度不变,明度变。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做法,因为色盲是可以看清明度的。当然对于某些色盲或者色弱的人群来说,有一些颜色比另外一些颜色更不好辨认。但是对于通常情况来说,找到一个合适的颜色然后单色相变化,或者用品牌色变化就可以。
△选择哪种配色?从大自然中找答案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实验,告诉大家除非你意志坚定、目标远大、极端自律,不然你要做一个sideproject做一年是很难坚持的。常见的理由有:太忙了,停了一次之后就很难再坚持下去;或者做着做着发觉这个项目可能不适合自己;也可能有一些很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年关上我也在想,要么把它改成每个季度的挑战,3个月的成功率还是挺高的,或者让大家做一个「有意义的下午」之类的。
你对其他想做sideproject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比如把战线缩短到一个季度这样吗?
想做就要赶紧去做。我有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在学Parse.js的时候,我当时觉得这简直想写应用的设计师的福音,就很热情的学了,然后在Tuts+上写了十个章节的教程。这段经历还算比较成功,我从学到写教程大概只用了两个星期。在这两个星期中,下班回家就赶紧开学开写,就速度的把它搞完了,所以我觉得最开始的热情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特别想做一个sideproject的话,那就赶紧去做。先做它三个小时,第二天再做三个小时,在这两天内你就已经做了相当于之后一个月可能会做的工作量了,然后赶紧告诉全世界,你在做这个项目,我觉得要趁最开始热情在的时候把大部分内容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