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兼顾月亮和太阳的变化周期的日历(阴阳合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每月29天或30天。农历的一年比公历的一年要少几天。
一年总有一个起点,就是“新年”。以前,新年被称为“元旦”,也叫做“过年”。“元”为“初”、“始”之意,“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元旦”意为“初始的日子”。
岁首的演变和时序的认知
上古时期,人们在岁末年初举行公祭,祭祀诸神,祈求谷物丰收。祭祀仪式充当了文化传承的载体。据记载,中国人“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虞舜时就兴起了。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为正月初一,据说这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夏代建寅,以寅月(相当于现在的正月)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夏历中的新年是参照立春日和靠近的新月出现的日子确定的,以“岁”称年,与收获、祭祀及天文星象有关,以岁星(木星)在天穹上运行的位置为岁度的标志,岁首在夏历正月,它代表季节中春的开始,是太阳和月亮在一年中同时可以用来象征“新生”(万象更新)的日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夏历的十月为端月(因避“嬴政”的名讳,称正月为端月)。
魏晋南北朝岁首称元正、元日、元会。
隋唐岁首称元日、岁日、元正。
宋、元、明、清各代,岁首称元旦、元日、新年。
“春节”的来历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公元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国,决定采用公历,规定1月1日为“新年”,称为元旦。民国政府也兼用传统的农历。1914年1月,政府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在这一天,“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内务部在致总统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①]1928年5月7日,内政部呈文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但无法根除传统习俗。1934年停止了强制废除旧历(阴历)的做法。这说明传统的巨大力量。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沿用民国政府的规定,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
事实上,我们就有了两个“新年”,但在华人族群中,更看重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二、庆典(习俗)文化
“庆典文化”,在古代主要是祭祀仪式、祭典,现代则以欢庆仪式、活动为主。
在秦汉以后,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邻家庭聚会的良辰。汉代,“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并举行新年宴饮,是为正旦朝会。一直到清代,元日朝会成为惯例。现代的机关团体也举行团拜会。这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含义。
春节,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过年”是中国人和各地华人最盛大的节日,是精神家园的体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展现。
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包括“过年”的一段日子,从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那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从小年到除夕,是“辞旧”的过程。河南开封年谣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贴门旗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②]河北邯郸民谣说:“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捏饺子。”
腊月二十三,又叫“祭灶节”。有种说法“官三民四船家五”,即官府祭灶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水上船家则在腊月二十五。灶神是中华文化敬天畏神的表现之一。人们认为,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一直留在家里,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要煮甜汤圆祭拜,或用糖果和年糕,用灶糖或加糖的汤圆粘在灶门或灶神的嘴上,好甜甜他的嘴,给灶神“饯行”,让他“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同时也甜甜自己的嘴。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新年歌谣,传递着人们欢庆新年的热切心情。
“二十四,扫扬尘。”作为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将屋宇打扫干净,干干净净迎新年。年三十晚上以前必须洗澡,大年洗澡意味着洗去一年的寒酸、一年的尘垢、一年的霉气。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岁末一定要剃头,干净过年。
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每年在大年三十主办“春节联欢晚会”,实际应为“除夕联欢晚会”,也可视为一种共同的庆典。
更重要的是过年的热闹气氛。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早上,鞭炮声此起彼伏,喧闹不已。贴门神、贴年画、贴春联、挂春桃、放鞭炮,等等,以示除旧更新。
家家户户贴春联。据说我国文字记载下来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明代,贴春联开始盛行。春联讲究寓意吉祥,对仗工整。清代,春联替代了桃符,从驱邪到求吉,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和社会精神的演进。
年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画种。民国初年开始出现“月历牌年画”,后来发展成为当代广泛通行的新年挂历。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称为“三元”;又因为这一年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三朝”。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代顾禄在《清嘉禄》中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竹’。”
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为迎新贺岁阶段。正月新年里各地有许多庙会。广东海丰的歌谣说:“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等神。初五神落天,初六正是年。初七七不出,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人迎行。十一嚷挤追,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人行街,十六人击梨。”[③]各地舞龙、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放鞭炮、放焰火,十分热闹。北方的庙会则是各种游艺项目的集中展示,各种小吃令人垂涎欲滴。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观灯成为重要习俗,也是过年结束的标志,这一天有送走祖先的习俗,团圆的年就算过完了。
过年习俗代代相传,这就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三、礼仪(交往)文化
春节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交往节点。“过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族祖先,亲人团聚,亲情融汇。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现,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礼仪(交往)文化的展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
四、休闲文化
春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传统。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休闲文化的源头,需要珍重和保护。
从唐代开始,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宋代元宵街市灯火通宵达旦,歌舞百戏,杂耍表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元朝官员在正旦朝会仪式以后,开始民间私人性的庆贺活动,行“岁时庆贺之礼”。明代,无论宫廷、民间都享受着节日亲情。清朝元旦朝会成为朝廷例行仪式,并有歌舞表演,如蒙古乐歌、满舞、瓦尔咯氏舞、韶乐等。朝贺以后走亲访友。
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过年的习俗,如韩国放假3天。在世界各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民众参加到过年活动中来。如美国纽约州,中国农历春节已成为该州法定假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都举行盛大的新春联欢活动。联合国秘书长以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等都向华人祝贺新年。
人们能够自由地休闲,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结语:传统与现代气息的融合
春节是古老的节日,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在现代也包含了新的文化意蕴,如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内涵。
就政治文化意义而言,春节代表着祥和、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在春节前后下基层,走访、慰问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教师、科研人员、公安干警、解放军官兵等,给贫困家庭送温暖,带去实惠(如慰问金和过年食品等),表达中央的关怀,与民同乐,共庆新春佳节。春节期间,总有一些人需要坚守工作岗位,而不能与家人团圆,这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集体过年(如军营、工地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达新年问候和祝福,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社会的安祥、和谐并不是以领导人的重视或“在场”体现出来的,甚至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再需要领导人去慰问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过一个好年、快乐的年,什么时候才说明社会真正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人们不再以能见到最高领导人为荣,而以自己的公民身份自豪的时候,那时才进入了文明的较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