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含答案)第二章神经系统一、单选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底节结构()A、尾状核B、豆状核C、屏状核D、杏仁核E、丘脑2、小脑桥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为()A、胆脂瘤B、脑膜瘤C、听神经瘤D、垂体瘤E、畸胎瘤3、下列疾病中,可发生交通性脑积水的是()A、桥小脑角肿瘤B、先天性中脑导水管狭窄C、脑膜炎D、松果体瘤E、小脑胶质瘤4、脑梗死是按什么分布的()A、脑实质B、脑白质C、脑叶D、脑沟E、脑血管分布区5、高血压出血常见的部位是()A、壳核出血B、丘脑出血C、尾状核头出血D、内囊出血E、基底节出血6、颅咽管瘤的钙化多呈()A、块状B、蛋壳样C、散在钙化D、毛线团样E、爆米花样7、不属于脑室系统的是()A、中脑脚间窝B、左右侧脑室C、第三脑室D、第四脑室E、中脑导水管8、下列哪类肿瘤一般不发生钙化()A、颅咽管瘤B、垂体微腺瘤C、脑膜瘤D、室管膜瘤E、少枝胶质细胞瘤9、儿童四脑室内呈“塑形”或“钻孔”样生长的占位性病变。
以下哪种检查方法较好?()A、头颅X线正侧位片B、脑血管造影D、CTE、其它22、女性患者,32岁,既往月经正常,近一年月经量少,有溢乳现象,临床化验检查示泌乳素明显增高。
该患者首先考虑何种疾病?()A、颅咽管瘤B、垂体瘤C、脑膜瘤D、听神经瘤E、其他23、头颅CT示左颞叶内有一轮廓模糊的片状占位性病变,呈低密度,不均匀,周围可见脑水肿,中线结构右移,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
该患者应诊断为()A、髓内肿瘤B、髓外硬膜外肿瘤C、神经根囊肿D、髓外硬膜内肿瘤E、蛛网膜粘连38、女性患者,25岁,,感右上肢痛温觉消失近3月。
MRI示上颈髓内多发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腔,呈串珠状。
()2、脑内血肿常伴发脑挫裂伤,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所致。
()3、三叉神经鞘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
()4、脑包虫病CT检查显示密度与脑脊液相似或略高,无水肿,无明显占位表现。
()5、脑出血与脑梗死的CT表现相似是在慢性期()6、多发性硬化CT表现为侧脑室旁多发小病灶,无占位效应,急性期病灶可强化。
()7、急性硬膜下血肿CT显示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且可超越颅缝。
()8、脑内动静脉畸形多发生于基底节区。
()9、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检查多伴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肿胀的征象。
()10、颈内动脉造影时基底动脉可显影。
()11、髓外硬膜内肿瘤的椎管造影表现为梗阻面呈偏心“杯口”状,脊髓被推压移位。
()12、椎管内血管畸形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不能直接观察到畸形血管的部位和范围。
()13、椎管内肿瘤常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Gd-DTPA增强,肿块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强化。
()14、硬膜外肿瘤阻塞面呈梳齿状,患侧蛛网膜下腔呈偏心“杯口”状,脊髓向对侧移位较轻。
()15、脊髓损伤后期引起脊髓软化、囊性变、蛛网膜粘连和脊髓萎缩等,MRI呈长T1和短T2异常信号。
()四、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空格)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可同时合并________,晚期主要为___________。
2、硬膜下血肿血液居_______之间,血肿范围较_______,一般呈_______形。
3、硬膜外血肿血液居_______间隙,血肿范围_______,一般呈_______形。
4、亚急性脑内血肿MR特征性表现为T1WI_______信号,T2WI_______信号。
5、脑动静脉畸形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所构成。
6、CT增强扫描呈“环形征”的脑内病变可能为________、_______及______。
7、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为______、________及______。
8、脑梗死分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颅内血肿按部位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血肿。
10、脑外伤后遗症包括下列常见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11、椎管造影,髓外硬膜内肿瘤的阻塞面形态为偏侧性_______状,硬膜外肿瘤为_______状。
12、脊髓造影髓外硬膜内肿瘤梗阻面呈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脊髓造影硬膜外肿瘤梗阻面呈_______,患侧对比剂柱边缘_______,并离开骨性椎管,而脊髓_______。
14、髓内肿瘤多为_______和_______,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_______和_______,髓外硬膜外肿瘤多为_______。
15、椎管内肿瘤按部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1、脑血管造影2、腔隙性脑梗死3、模糊效应4、垂体微腺瘤5、交通性脑积水6、弥漫性轴索损伤7、脑膜尾征8、靶形征9、多发性硬化10、AVM11、脊髓造影:12、脊髓空洞症13、CTM六、问答题1、简述少枝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
2、试述多发性硬化MRI表现。
3、试述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病理特点及CT特点。
4、试述垂体微腺瘤MR表现。
5、简述脑膜瘤的CT表现。
6、简述脑转移瘤发病特点及CT表现。
7、简述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及CT表现。
8、简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
9、试述听神经瘤的CT表现。
10、简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征象。
11、试述髓外硬膜内肿瘤的椎管造影表现。
12、试述髓内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MRI表现。
13、试述髓外硬膜内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MRI表现。
14、试述椎管硬膜外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MRI表现。
15、试述脊髓空洞症的CT表现。
七、病例分析1、女性患者,42岁,感头痛、头晕2年,头颅CT检查如下。
请写出诊断及CT表现。
2、男性患者,30岁,发生交通事故,急查头颅CT如下所示。
请写出诊断、CT表现及鉴别诊断(包括病名及鉴别要点)。
3、男性患者,9岁,头痛、呕吐20余天,MRI检查如下图所示,请写出诊断及MRI表现。
4、男性患者,53岁,感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记忆力下降、失写半个月,MRI检查如下,请写出诊断、MRI表现及鉴别诊断(包括病名及鉴别要点)。
5、女性患者,75岁,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2年。
如下图所示,请写出诊断及MRI表现。
6、女性患者,48岁,走路不稳伴记忆力下降十年。
MRI检查如下。
请写出诊断、MRI表现及鉴别诊断(包括病名及鉴别要点)。
7、女性患者,12岁,反复右颞区疼痛伴右耳流脓1年,加重4天,无发热。
请写出诊断及MRI表现。
8、男、49岁,性功能减退1年半,双眼视力下降、头晕4月。
9、男性患者,50岁,自述肢体麻木、酸胀感2年伴感觉减退。
MRI检查如下图所示。
10、患者女性,36岁,感右肢麻木无力3年,伴左肢麻木无力2年。
MRI检查如下,请写出诊断及MRI表现。
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了解肿瘤的供血等。
2、是由深部髓质小动脉闭塞所致的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直径为10mm~15mm以内,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3、脑梗死发病2周~3周左右时,梗死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浸润,密度相对增高而呈等密度,称之为“模糊效应”。
4、局限于蝶鞍内直径小于1cm的腺瘤为垂体微腺瘤。
5、由于四脑室出口以下正常脑脊液循环受阻或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
6、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指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暴力时因剪切伤造成脑实质撕裂,是一种严重的致命伤。
7、脑膜瘤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边界清楚。
MRI增强后肿瘤均一性强化,邻近脑膜亦强化似尾,称为“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
8、部分血栓动脉瘤CT检查时,若血栓位于血管腔内的周边,增强扫描动脉瘤中心的瘤腔和外层囊壁均有强化,形成中心高密度和外围高密度环,中间隔以等密度带。
9、是继发性神经组织以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病因不明,以侧脑室周围髓质和半卵圆中心多发性硬化斑为主。
多表现为多灶性脑脊髓损害症状,病程缓解与发作交替且进行性加重。
10、即动静脉畸形,是最常见的脑血管发育畸形,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11、通过腰椎穿刺将对比剂注入椎管内,透视下观察对比剂在椎管内的充盈和流通情况,以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蛛网膜粘连等。
12、是一种慢性脊髓退行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
临床表现为分离性感觉异常和下神经元性运动障碍。
13、即脊髓造影CT,多与脊髓造影配合使用,一般在脊髓造影后1~2小时内进行CT扫描。
六、问答题1、①特征性改变为瘤体内有大而不规则性钙化斑。
②肿瘤多为稍低密度,也可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③少数可有囊变或出血。
④无或轻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轻。
⑤增强扫描多为均匀性轻度强化,少数为环形增强,恶性程度高者强化明显。
2、①以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多灶性异常信号为主,矢状面上呈条状垂直于侧脑室;②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和水抑制像均呈高信号;③多无占位效应;④增强后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激素治疗后或慢性期则无强化。
3、病理:头部受外力作用紧靠颅骨内板的动脉或较大静脉窦破裂,血液进入硬膜外间隙而形成,由于内板与硬膜粘连紧密,血肿范围多局限。
CT特点:①颅骨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区,CT值40HU~100HU,边界清楚锐利;②范围局限,一般不跨颅缝;③占位征象较硬膜下血肿轻;④骨窗显示局部颅骨骨折;⑤开放性骨折血肿内可见低密度气体形。
4、①垂体增大,高度≥8mm;②垂体上缘膨胀,正常为凹面;③垂体柄向对侧移位;④瘤体偏于一侧呈T1WI局限性低信号,T2WI高信号。
Gd-DTPA增强检查,早期病灶呈充盈缺损,低于正常垂体,延迟病灶强化,高于正常垂体。
5、①发生部位:常见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
②密度: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圆形或半月形,边界清楚、光滑;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
③以广基底与颅骨内板或脑膜相连。
④骨改变:局限性骨质增生或破坏。
⑤占位表现:中线移位等。
6、①多发生在中年以上,有原发肿瘤病史;②多位于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区,多发;③平扫呈等低密度病灶;④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内低密度为坏死液化区,环壁不规则,厚薄不均一;⑤病灶周边常见大片指状水肿。
7、依肿瘤细胞的成熟程度,星形细胞瘤分为Ⅰ~Ⅳ级。
Ⅰ级为良性,与脑实质分界较清。
CT表现为:①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实质分界较清;②占位表现较轻;③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Ⅱ级为良恶性之间,Ⅲ~Ⅳ级恶性程度较高,呈浸润性生长,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易发生液化坏死。
CT表现:①脑实质内不均匀低密度区,与脑实质分界不清,不规则;②增强后呈斑片状或明显环形强化,环壁厚薄不均,有时可见壁结节;③占位征象及水肿明显。
8、病理特点:常由于硬膜、静脉窦撕裂出血,血液居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液占据硬膜下潜在间隙,范围较广泛,但厚度较薄。
CT表现:①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区;②范围广泛,常跨颅缝;③占位征象明显;④常合并脑挫裂伤。
9、①肿瘤位于桥脑小脑角区,圆形或类圆形;②平扫呈低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楚;③增强后明显强化;④骨窗内耳道呈锥形或漏斗状扩大;⑤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梗阻性脑积水。
10、①产伤所致的硬膜下血肿常位于顶部硬膜下或小脑天幕附近,血肿较薄,呈高密度;②常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沟、脑裂和脑池密度增高;③侧脑室内出血表现为脑室高密度铸型或脑室内出现高密度的液-液平面;④脑内血肿常表现为侧脑室周围或基底节区高密度;⑤硬膜外血肿由产伤引起,较少见。
11、①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②梗阻面呈偏心“杯口”状;③脊髓被推压移位。
12、髓内肿瘤常见为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
MRI表现:①脊髓增粗、膨胀,范围较长;②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变时信号不均匀;③病变区蛛网膜下腔变窄或闭塞。
13、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
MRI表现:①椎管内局灶性软组织块影,范围较局限;②脊髓受压变形、移位,肿块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狭窄;③T1WI呈等信号,T2WI略高于脊髓;④Gd-DTPA增强呈明呈强化;⑤相应椎间孔扩大,肿瘤可沿神经孔向外生长,呈哑铃状。
14、硬膜外肿瘤多为转移瘤。
MRI表现:①T1WI呈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②肿块界线不规则,分叶状;③患侧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受压移位;④邻近椎间盘多不受累。
15、①平扫表现为髓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CT值同脑脊液,相应脊髓外形膨大;②当空洞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时,CTM立即可见对比剂进入空洞内,若两者不相通,则延迟扫描对比剂可通过脊髓血管间隙或第四脑室的交通进入空洞;③伴发脊髓肿瘤时,脊髓不规则膨大,密度不均,空洞壁可较厚;④外伤后脊髓空洞症常呈偏心性,其内常可见分隔。
七、病例分析1、脑膜瘤。
CT表现:①双侧顶区矢状窦旁可见半球形病灶,广基底与大脑镰相连;②平扫呈一较高密度病灶,边界清楚;③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病灶周围可见低密度的水肿区,无强化。
2、额、颞、枕、顶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表现:①有外伤史;②额、颞、枕、顶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上纵裂蛛网膜下腔亦可见高密度影;③占位效应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明显左移。
④右侧颞部皮下血肿,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需与硬膜外血肿相鉴别,硬膜外血肿:①外伤后常合并骨折;②呈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③血肿范围局限,不跨骨缝;④占位征象较轻。
3、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幕下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小儿后颅窝中线区。
MRI表现:①小脑蚓部肿块,类圆形,边界清楚,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