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文化传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基于中华民族软实力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对策
第二,以清晰的文化教学表述突破“文化霸权论”以及“文化”。“文化霸权论是后殖民理论中的一支,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被殖民国家取得独立后,原宗主国试图在文化上对原被殖民国家施加影响和控制。二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原宗主国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对于“文化霸权论”的警惕主要存在于曾遭受过殖民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这也便决定了它们对于外来文化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排斥。具体就中国而言,因为曾经作为东亚朝贡体系核心而无法否认中华文化强烈的影响能力,中国今天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便可能被理解为一种文化霸权,因此便更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清晰表明我们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中国形象而非意图在文化上统治别国。另一方面,面对部分“中国崛起威胁世界”西方理论相伴生的“中国文化”,我们需要在以大国心态从容平和应对的同时,尽可能通过明晰文化教学表述来削弱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疑虑,进而避免越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却越引起世界警惕中国的本末倒置现象。
第三,以明晰的文化内容定位和新颖的教学手段应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类似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汉字、语法等语言要素,文化要素也应该确立相应具体的内容定位。具体就内容选择而言,“首先应基于教育哲学视角,选定的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其次应基于学习理论的视角,让选定的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最后应基于教学理论视角,让选定的课程资源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显示水平相适应”。进一步而言,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客观选取有价值性的多元文化,例如兼具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中国国情的特色艺术文化、影响语言运用的文化。与此同时,就教学手段的创新而言,我们应该采用有利于强调文化感悟的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文化间平等交流的对话教学、有利于缩小不同文化间差异的对比教学等模式,让文化教学更为有趣的同时也更容易达到传播的目标。
三、结语
衡水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依据现状主要是通过现已经存在和可以挖掘创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及环境人文资源作为基础载体,增加内容和形式,通过合适的宣传渠道和方式,达到对外辐射和交流的目的。促进衡水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关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龙头产业入手。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必然要抓住特色鲜明的龙头产业。以中尼文化交流为例,在1971―1985年的初创阶段,中国运用的就是“乒乓外交”策略,来带动对外交流,衡水可以抓住基础教育这个品牌,开展短期访学交流,或者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会议等项目,可以让每位校长遴选两名本校的学生,一道来访问。学生回去后,可以现身说法,更有助于文化的交流。
二、初创阶段,可以试着从文艺、学术、体育等多角度,打开文化交流的局面。文艺、学术和体育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载体,范围广,辐射面大。衡水市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已经举办了四届,初具品牌规模,下一步应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和舆论宣传建设。文艺和学术方面可以广开渠道,以衡水湖的休闲特色承接各种文艺和学术交流活动,或联合衡水学院与文化局主动策划和创立几项艺术交流项目,如:衡水湖湿地画家写生节,湿地摄影界等等。旨在进一步推动衡水市的艺术文化交流与繁荣。
三、进一步拓宽渠道。拓宽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内容。使文化交流的规模、形式、数量都有新的突破。加强与京津地区文化艺术公司的合作,搭建与京津地区合作的新平台,将交流拓展到卫生、科技文化、经济等多方领域。
四、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建议京津冀一体化,最重要的是将京津冀户口统一划归北京,这将从教育、经济、房地产等根本方面促进津冀的发展。
五、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在文化交流的发展阶段,媒体意识一定要加强,要想在特色、品牌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强传媒方面的力度。
六、文化交流是一个系统问题。文化交流落实在行动上可以零打碎敲、各个击破,但在理论指导上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相互统筹的战略纲领,谋求全局效应。可以组建一个专门执行委员会,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整套文化交流战略。
七、文化交流是双向行为,无论是送出去的,还是请进来的,都要重视质量。
八、文化活动承办单位,要积极探索市场运作之路,把文化、社会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积极主动地持续地举办各种文化交流项目。借鉴和利用国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发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扩大衡水文化产品服务的国内市场的份额。
九、要持续不断的改善文化市场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投资衡水文化交流产业和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衡水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要抓住十三五的大好发展时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效益,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创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式、着力推动衡水传统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上海世博会;跨文化传播;价值;策略
一、引言
1851年英国政府耗用了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在海德公园附近建成了一座梦幻般的水晶宫殿,里面陈列了当时令人瞩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之后160天,这座宫殿共吸引了630万人次前来参观这个盛大的展览。这就是被后人公认为标志着工业时代到来的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158年后的今天,上海正积极地为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而紧张筹备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如今的世博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展现人类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一个世界超级沟通盛会,预计将会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参展并吸引7000万参观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个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二、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一)世博会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二)世博会具有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价值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里,传统世博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是,越是全球化就越发凸显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世博会具有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价值,这也是世博会作为一个传统会展能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不难想象,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社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展示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样的独特体验是无法用网络和屏幕来替代的。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它跨越了文化之间的鸿沟,用共同的理念和主题以引起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鸣,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其独特的跨文化传播的巨大优势。世博会给了普通人一个独特的机会去亲身体验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沟通与合作。鉴于此,我们要利用全球聚焦中国这个历史机遇向世界准确地介绍中国,尤其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把这个传统告知世界,在互相尊重、交流和沟通中实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三)世博会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和展现民族文化的价值
三、世博会促进跨文化传播的规律
现代世博会蕴涵了丰富的展览、表演和互动等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型活动的鲜明特征:
1.文化性。一百多年来,世博会已经由最初展示先进工业产品演变为展示各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成果的综合舞台,而世博会的核心价值直未变,这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才是真正支撑起世博会的核心要素”l6j。历届世博会都有大量的文化活动,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预计总量更是达到2万场左右。举办期间,世博会将是全球文化活动的中心,各种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经过交流、摩擦、沟通与渗透,最终达到理解、交融和共存。归根结底,世博会传播的核心内容还是文化。
3.参与性。世博会与奥运会的最大区别莫过于奥运会是以观众被动观看比赛为核心,而世博会是以主动参与为核心的。参观者身临其境,切身体验,亲身感受。传播学的理论表明,人际传播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媒体形式,而世博会正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亲身体验的人际传播形式来发挥其巨大影响力的。现代世博会重在参与、互动和交流,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让参观者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增强了人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利用上海世博会有效推进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理念是:“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理念与我国提倡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往战略一脉相承。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推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呢
(一)增加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会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异、误解和冲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相反,文化上的误解则会造成一切交往的障碍。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被外来文化征服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那种文化的俘虏,反而会认为自己拥有了那种文化,这就是文化强大的渗透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一书中说:“中国不会构成冷战时期苏联的那种挑战,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利而削弱别国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
这个学说就是思想观念,就是文化。可见,思想与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凝聚和推进作用,而世博会就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文艺表演活动准确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阐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转变为国家竞争力。
(二)增强文化差异意识,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协助各国做好参展工作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人口、地理等各不相同,导致了每个国家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说风俗习惯、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宗教法律以及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但是,文化具有独特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相互补充。如果每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评判标准等去进行对外交往,那么对异质文化就会产生不自觉的排斥。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克服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既要消除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恐惧感,也要消除对异质文化的抗拒性,认同其他文化存在的价值。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我们要面对有史以来最为多元的文化和观众,我们对于他们应该给予高度信任,同时也要增强自信,消除文化距离和文化震惊,正确理解参展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高效、准确地协助他们做好参展工作,这对于办好一届世博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跨越文化差异。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
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要涉及到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配合和协调,譬如世博会场馆设计方案的全球征集、志愿者的全球招募与培训等,这些都需要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密切的配合。世博会是一场国际盛会,我们只有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加强与国外文化机构的合作,了解海外观众的文化需求,敢于开放、勇于合作,才能吸引到优质的国际资源,才能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举办一次成功的世博会。
关键词:从化市历史古迹古迹翻译调查报告
引言
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的东北面,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五百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从化独特的岭南魅力,众多的历史古迹让从化更具文化内涵,在岭南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从化的昨天”的保护意识,并付诸行动,作为从化市的高校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以实际行动服务从化、建设从化。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从化历史古迹的实地走访和考察,透析从化历史古迹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气息,并结合英语专业特色,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将收集的材料译成英文,使得从化历史古迹的英译既准确传递信息,又折射其背后的地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真正起到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时增强从化市民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宣传从化市历史文物景点,促进从化市的旅游发展,增强在校大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1.项目介绍
1.1研究目的
1.2研究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中外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中外相互加强了解与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外人民频繁的来往沟通、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广东岭南文化及中国文化与外国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而独具特色的从化市文化古迹,却被日新月异的现代经济建设所遗忘,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应被埋没。因此,我们通过此次科研项目考察增强人民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意识,带动人民加入到实际保护的行列中,形成“文物保护,你我共同参与”的氛围,为从化市文物保护贡献力量,为全世界人民提供有关从化市历史文化古迹的英文介绍,让世界人民了解从化市历史文化古迹,提高从化旅游项目的知名度。此次活动可让外语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来,增强在校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立论依据
1.4项目的创新之处
2.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进度安排
2.1研究内容
2.2技术路线
2.3进度安排
3.研究成果的形式、项目验收指标及内容
本项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研究成果的形式和主要内容包括:
第二阶段,针对第一阶段的成果,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分析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科研论文:从化历史古迹实地考察与资料翻译,此篇论文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中发表。
4.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
本项目在申报准备阶段已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并进行了初步社会实践调查,收集和积累了一些第一手调查资料,为以后阶段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项目根据各成员的特点、特长进行了明细的分工,各成员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完成各自的任务。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及外语系师生集体力量的协助下,本项目的重点任务:从化历史古迹的实地走访、资料整理和英译,宣传历史古迹,增强保护意识。社会实践论文与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一定能够按时完成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5.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5.1研究方法
5.2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
名胜古迹翻译中文化因素导致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其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此次研究中出现的不少对联翻译难以进行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如五岳殿中,“穆穆威灵光万户,绵绵德泽普千家”,翻译起来困难重重,尽管能按照意义翻译出来,但那种韵味已经完全丧失,实属可惜。
名胜古迹中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还来自于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等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的困难。
6.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
明确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有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旅游文本的目的就是将从化名胜历史古迹通过中文材料翻译出来,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所谓以译文为重点,即指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又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读好懂。基于上述策略,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
6.1增补与删减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特殊的欣赏价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则无法理解。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如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及其对历史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略加注释,则让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添乐趣。
在名胜古迹的翻译中,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删减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可能使他们越看越糊涂,删去反而干净利落,明白晓畅。另一方面名胜古迹中存在的大量的诗词、对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翻译过来造成译文的累赘和臃肿,甚至扭曲原意,妨碍外国游客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删去不译。
如五岳殿中,“有收分覆盆式柱础,为‘鸭屎石’,风格古朴”这一句中的“鸭屎石”,这一词语比较难以理解,甚至会造成游客们的不良心理效应,可以将其省去。
6.2音译与解释
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城市、乡镇等的翻译,对于一些景点的名称音译加意译则较为理想。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创造性翻译,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读者。
6.3类比或转译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反响,我们采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游兴。译者可以把中文资料中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有的学者称这种方法为文化替换(culturalsubstitution),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的时候,使用译语文化中同类典故、成语、委婉语等,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可以简洁而准确地介绍人物和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结语
以上结合从化历史古迹的翻译情况,分析了名胜古迹中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障碍,探讨了名胜古迹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国之间更加频繁地交往,旅游业将更加繁荣,我国名胜古迹的翻译必定会更加规范。
[1]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文物出版社,2009:120-305.
[2]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08-15.
[3]李启明.余光权.从化市地名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6.
[4]刘庆元.文物翻译的“达”与“信”[J].中国科技翻译2005-05-30.
[5]陈曦,陈汉良.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6]赵丹晨.浅析文物翻译中的失误及修改建议[J].文博,2013-02-15.
[6]王建荣,郭海云,孙倩.文化预设视角下的文物英译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0.
[7]从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从化县志[M].广东:密歇根大学,2007:36-52.
关键词:图书出口出版物出口壁垒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渠道却少之又少。多年来,中国停留在西方人印象中的始终是“三寸金莲、长发辫”,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有所改观,但改变的只是经济印象。论文百事通我国的图书出口不仅承担着经济收益的责任,还必须承担起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一、我国图书出口的现状
我国是开展图书贸易最早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贸易就一直稳步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与国际出版物的贸易体制正式接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图书贸易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06年,我国对外出口的出版物已远销至中亚、南非、欧美等国家。出口的图书种类达到800多万种,出口总值达2000多万美元,出口图书在中医药、中华食谱、气功、中国武术等领域将中国文化广为传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已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形势大好的情形下,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图书的出口还存在许多问题。
1、出口品种比较少
我国图书出版物的出口虽然创造了千万美元的外汇收入,但与图书进口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我国从海外进口的图书出版物种类已达1400多万种,支出外汇1.5亿多美元,而同期我国图书出版物的出口种类只有800多万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知识量密集的自然科学和实用的科学技术类书籍非常少,以年轻人和孩童为主要受众的动漫类书籍更是少之又少。
我国出口的图书数量虽然较多,但选题大量重复,题材比较陈旧,出版物的内容重叠度很高,读者面很狭隘,限制了我国以图书出口带动文化传播的影响范围。另外,我国图书的出版形式和手段比较陈旧,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传播和出口的图书形式,如音像、互动游戏、在线数字产品等的利用非常有限。
2、销售对象非常单一
由于语言的限制,我国图书多以中文出口。出口的市场目前已扩大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销售主要集中在以华人为主的聚集地和与中华文化同宗的东亚地区,销售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华人或华人后裔。以美国为例,华文图书的销售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区的纽约曼哈顿区,西部销售区域主要在旧金山。
3、出口利润极为单薄
我国的多个行业在产品出口上,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市场容量和竞争的关系,同行业生产者或销售者为争取极为有限的国外客户资源,纷纷内讧,竞相降价出口。我国图书出口行业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众所周知,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由于我国图书出版物在世界市场上尚未有效打开销路,为了争取有限的外国市场,一方面图书出版商们本身对出口图书制定了较低价格,另一方面一些外国书商同时让几个公司对同一图书报价,利用报价不等对出口单位施压,更进一步降低了我国出口图书的价格。再加上出口中的高运费、保险费和积压以及电信费用,出口图书的运营商利润一降再降,几乎达到亏损的地步,严重影响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二、我国图书出口的壁垒
1、文化壁垒
图书出版物本身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本国科技文化成果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文字的限制。如果海外目标市场的读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与出版物属于同一种文字,那么出口的图书出版物将更接近海外读者,更易为海外读者所接受。当年英国的世界殖民行为为今天英语在全世界的流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具备其他语种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英语出版物国际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文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是与其他世界通行语言相比,中文的使用范围较窄,世界通用性较差,抑制了海外读者对中文图书的需求。
另外,由于殖民或被殖民的原因,世界上总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较易接受外来的文化,使得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价值观、道德伦理、习性和风俗上比较接近,而世界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因为没有这种渊源关系,在文化的接受度上就相对差一些。这就是我国同样的图书出版物在日本、韩国或东南亚国家可能畅销,而在欧美市场滞销的原因之一。
2、信息壁垒
目前我国图书信息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达到书业发达国家水平。图书运营商大多实行电脑联网管理,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整体,提供的信息从数量到时效都难以满足海外读者的需要。由于信息管理和运用的落后,加上与国外很少往来,我国出版社和出口公司普遍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也缺乏培育市场的意识,信息闭塞,影响了我国适销海外市场图书的出版,加之各省市图书的出版和销售各自为政,集散、辐射能力有限,使图书出口的配货和服务时效大打折扣。
3、人才壁垒
图书出版、图书翻译和图书出口都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随着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图书出口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全能型或智能型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现有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都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
首先,我国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有300多万,但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不大。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明显不合理,熟悉传统新闻出版业务的人员数量偏多,掌握新技术、了解新市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熟悉单一媒体的人员数量较多,能够适应跨媒体经营运作的人员偏少。其次,在出版行业中,了解国内市场的人员较多,能够较好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人员严重缺乏。在各类人员中,懂得图书出口操作的人员就更少了。由于图书出口比较敏感,我国在图书出口上,从签订合同、装箱刷唛、托运保险、出口报关、装船出运到接收货款等,都需要有专业的外贸知识作支撑。最后,在从业者中,既懂各类图书专业、图书编辑,又精通外语同时具备一定市场敏感性的人才简直是少之又少。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出口的瓶颈。
三、推动我国图书出口的具体措施
1、以本土化策略打破文化壁垒
克服图书出口的文化障碍可以分成几步走,第一步是解决语言文字问题。通过对图书出口市场的调查,可以把中国图书的消费人群进行细分,针对不同顾客需求,采取不同策略。具体策略有四种,一是仍然向海外华人聚集地区出口中文图书;二是向华人、华侨以外人群,特别是醉心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群,向其出口汉语语言教学类丛书,因为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必须要建立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之上;三是选择外国人耳熟能详的图书,如动漫书籍和文学书籍,做成图文并茂、中外文对照的形式,向海外普通人群销售;四是将在国内外广为流通的科学技术类书籍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聘请精通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业人才翻译成全英文读本,向海外的高级白领或高级知识分子销售,因为这一部分读者群最有可能接受外来文化和新的知识。
克服文化壁垒的第二步,是在外国读者对汉语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可以以全外文形式推出介绍本国概况和本国文化的图书。这类图书可以首先向与中国文化同宗的东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推出,还可以把前来中国留学或务工的外国人员作为这类图书的受众,通过他们回国之后对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这类图书最容易向世界推介本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所以也最容易得到国家的资助。在海外对中国各方面情况迫切希望了解的时候,再向国外推出反映我国当前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科研水平的文学类和科技类图书。
第三步是要求图书出口要有整体文化概念,文化融合包括包装和宣传等多方面。例如在包装上,我国的出口图书从颜色、图案设计到封面装璜的运用都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元素,尽量采用与当地文化和风俗相协调和匹配的包装设计,如出口到东南亚的图书,可较多采用金色封面或黄色封面,而出口到西欧的图书则可考虑多使用海蓝色或天蓝色;图书之中文字排版和字体大小要符合当地的阅读习惯;图书宣传要尽量使用形象宣传,比如推出中国知名作家,进行重点介绍,采用签名售书等形式,让更多外国人认识和认可中国作家,打开中国作者的海外知名度,为我们更多地向海外推出畅销图书做准备。
2、重视现代技术的运用
高科技对文化的传播可以说是杀手锏,是文化产品出口的有利武器。高科技与文化产品的结合对文化产品的出口和传播是大有裨益的,比如说可以增加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内涵,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降低文化产品出口的成本等等。我国目前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和出口图书,不管是形式还是种类,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太少。现代的电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已被发达国家广泛利用,中国图书也可以采用电子化和网络化形式,例如开发数字图书、电子图书,甚至可以开发采用未来阅读的图书形式,比如掌上阅读器等。
3、树立品牌策略
零售领域中,图书的购买或销售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海外机构的大批量订购仍然较多地依赖品牌效应。对此,中国图书出版行业和营销行业要联手打造一批中国的图书出口品牌。比如多家出版社联手合作,共同投资和发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合作出版、统一定价、联合宣传;图书经销行业也应整合资源,建立中国图书出口的联盟和信息联网机构,统一发行、统一对外报价,把各家经销商的海外机构联合起来,搜集信息、调查市场,进行优势互补等;出版机构还可以把中国的优秀作者和知名作家联合起来,组成作者库,分期、分批对外推出各位作家或,集中力量对其中号召力和影响力较大的作家进行宣传和造势,逐渐形成一批出版品牌、经销品牌和作家品牌,吸引一批海外的忠实消费者。
[1]赵晓杭:当前我国图书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01(10).
[2]李松:中国图书“走出去”的4P策略概述[J].出版发行研究,2010(5).
[3]潘俊桐、潘峰:“引进”与“输出”[J].新闻出版交流,2003(1).
【关键词】中国英语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5JK1299);西安工程大学“校社哲项目”(2016ZXSK43)。
本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契机下,从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中国英语研究。探讨如何用既能符合源语言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同时又最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来进行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真正做到推动陕西民俗文化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传播出去,增强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流,正确地用英语来表达我们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风貌、美食美景,传播陕西地区文化,推进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英语与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笔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契机下,从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中国英语研究。探讨如何用既能符合源语言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同时又最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来进行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
1.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包含以下特征:第一,作为一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是遵守英语语言语法规则的;第二,它的适用范围与其他的英语变体一样,不只是局限于中国国内,而是世界范围,是传达中国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媒介;第三,由于遵从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中国英语体现中国的文化、语言和思维的独特性,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国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
中式英语则是遵从中文的语言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将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之中,而说出或写出不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的畸形英语。
2.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对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陕西民俗文化的正确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树立中国的正面国际形象,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助于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在外国受众心中树立正确客观的中国形象,弘扬和传达我省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推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3.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中国英语教学一直倡导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但只是片面地强调目的语,却忽略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因素,导致英Z学习者学了多年英语却无法正确地,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我国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更加强调中国文化的学习,而中国英语的研究则为这一改革提供了较为全面且更加正确的教学材料。当下的英语教材和课堂中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应当适当增加中国元素。从而在英语输入的前提下,也能实现英语输出,更好地体现语言、文化、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促进对外宣传和交流,遵守国家的语言政策。同时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思想教育和讲政治的有力手段,从而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具备广博的中国文化知识及熟练英语技能的英语学习者。
中国英语在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的实践
结束语
本文从语言文化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中国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将中国英语研究应用于陕西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之中,真实地传达本地民俗文化,在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和增进他国人民对陕西及其文化的了解的同时,带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陕西地方文化从丝路经济带新起点“走出去”。同时,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及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英语的研究可以为同行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
[1]Bolton,Kingsley:ChineseEnglishes:ASociolinguisticHistor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
[2]葛传常骸堵谈由英译汉问题》,《翻译通讯》1980年第2期。
[3]黄金祺:《当肯定“西译汉化”现象的积极面――兼论“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中国翻译》1988年第1期。
[4]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
[6]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7]高一虹、许宏晨:《英语变w态度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6期。
论文关键词:功能类型,新疆旅游资料,语言功能,文化信息,预期目的
凯瑟琳娜·莱斯在其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功能类型的翻译概念,建立了一个以语言功能为基础,同时又兼顾诸多非语言因素和其他主观因素的翻译批评理论[1]。笔者将从莱斯的功能文本类型学出发,探讨新疆旅游资料文本的特征、功能及其有效的翻译方法。
一.莱斯的功能类型学
功能派的创始人莱斯在1971提出文本的功能类型学,通过研究原文和译文在功能方面的关系,来评定译者的翻译行为。莱斯认为,文本的功能类型分类有助于译者更深刻把握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单位。根据她的功能类型学,文本大致可以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让读者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传达信息、知识、观点等,交际的重点是内容或话题;表达型文本注重文本的艺术形式和美感,多数文学文本都属于表达型文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破坏原文本的美感,译文要有与原文本类似的艺术形式;操作型文本的目的是诱导读者某种行为反应,感染读者并使其产生行动,该文本类型的目的是要达到某种言外效果,而文本的内容和文体都是为这一明确目的服务的[2]。
二.旅游资料文本分析及新疆旅游资料的特点
大部分文本都是以某种功能为主,而又兼具其他两种功能,很少有纯信息、纯表达或是纯操作功能的。因而,译者首先应该明确拟译文本的主要功能及辅助功能预期目的,然后再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旅游文本是一种应用文体,形式多样、摘要目的是希望能感染读者,引发其行动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而,可以说旅游资料属于操作型文本,读者是核心,诱导读者旅游是目的。
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共有47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回族除外)均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并保留着自己的饮食生活习惯小论文。新疆旅游资料丰富,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中很多地名都来自少数民族语言。例如,吐鲁番(Turpan)、库尔勒(Korla)、喀什(Kashgar)、克拉玛依(Karamay)等地名都来自维吾尔语,而乌鲁木齐Urumqi,博尔塔拉Bortala,巴音郭楞Bayingoleng则是源于蒙古语。新疆旅游资料文化信息密集,译者不仅要熟知新疆各民族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知识和文化背景,才能有效传递旅游信息。
三.新疆旅游资料的功能翻译策略
旅游翻译具有浓厚的跨文化交际性质,其功能也非常明确,即关键词累赘、语义啰嗦是一种忌讳。这样,在旅游翻译中,译者就不得不注意这样的语言形式差异,根据语言文本的特点及功能,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式,以信息传播为焦点,以强调交际效果为目的,尽可能地突出译文的语言性、社会性、文化性及时空性等诸多元素。
3.1.借词音译+释义
当暮色降临,夜市便像变戏法似的在街道两旁涌现预期目的,香喷喷的味道在华灯晚风下阵阵飘来,叫人口水直流。一路走去,只见羊肉串、烤包子、抓饭、凉皮子,还有炸鱼、炒螺丝各式小吃都独具特色[5]。
Atdusk,whennightmarketsemergemagicallyonthebothsidesofastreet,scentedsmellwaftswithgentlebreeze,makingone’smouthwatery.AgreatvarietyoffoodareservedhererangingfromShishKebab,samsar(Uygurbakeddumpling),pilafandcooledglutennoodletofriedfish.
(fromTourAroundXinjiang)
译文中,译者在翻译“烤包子”借助维吾尔语的发音,将其音译为“samsar”并补充说明了它的含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
3.2修辞性删减
如上所述,汉语的旅游文本多使用四字结构和华丽辞藻来渲染景区怡人的景色,或引用诗词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而英语的旅游文本力求语言朴实、自然以忠实再现景物。由于汉英的旅游文本的风格差异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新疆旅游文本时适当删减某些词句也是必要的。
至唐代在乌鲁木齐一带设置了轮台县,隶属于庭州,建成了西域重镇轮台县城,其遗址很有可能就是陆游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轮台城,即今乌市市郊的乌拉泊故城遗址。
GovernmentofTangDynasty(618-907)establishedLuntaiCountyundertheadministrationofTingzhouprefectureanditssiteisprobablypresentday’sUlaboAncientCityRuinsmentionedasLuntaiTowninLuyou’spoem.(fromTourAroundXinjiang)
译者若是按照原文直译的话,译文反而会显得拖沓,不易接受。删减了陆游的诗句,留下主要信息,译文更简洁而流畅,实现中西旅游文本的功能对等。
再看一个例子: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火焰山中。在浓荫密织,绿叶葱茏的葡萄架下坐定,只见串串晶莹剔透、青翠欲滴,尽情地品尝着清爽可口、甘甜昧美果汁,顿觉暑气全消小论文。
TheGrapeValleyislocatedatthefootoftheFlamingMountains,thenortheastpartofTurpan-City.Settlingyourselvesunderthegrapetrellisovergrownwithgreenleaves.youwillcatchsightofgreenpearl—likegrapesbunchesafterbunches.Asyou
汉语原文文学性强,讲究对偶,四字结构的使用产生好的修辞效果。然而,翻译不当,这些华丽的四字成语便成了赘词。例文的英译没有受原文修辞的限制,读起来流畅自然。
3.3类比或转译
为了让外国读者能对陌生的旅游地点产生亲近感,拉近他们与中国文化的距离,我们常常使用类比或转译的方法,即把汉语旅游资料中的有关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比如,向外国游客介绍含盐量很高的盐湖时,可以将其译为“ChineseDeadSea”;介绍新疆的喀纳斯时,不少导游形容它为“SwitzerlandinXinjiang”。另外预期目的,在介绍新疆时,很多资料都提到“新疆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并将其译为“TheareaofXinjiangisover1.6millionsquarekilometers”。笔者认为,读者对这个巨大的数字没有直观的概念,导游在介绍该信息时,不妨灵活地添一句“almostthesameasAlaska”或“threetimeslargerthanFrance”等,以便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四.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中无论是目的论,还是文本功能分类说,其都强调着译文的交际效果,以及翻译策略要变通的理念。为了达到目的,单一的策略明显是不可能的。不同的文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固然是不同的,这就很好的吻合了旅游翻译中强调译文召唤功能与旅游翻译资料中资料内容跨学科、跨文化、跨心理的综合性需求,这是译者所要直面的难度[6]。要跨越这个难度,译者除了在英汉双语表达上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中外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外,求助于翻译理论,尤其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译者只有以翻译理论为指导,灵活、变通地认真实践,译文的形式多样性、表意忠实性及可接受的广泛性才会出现,译文的功能才会得以产生。旅游翻译应该是灵活,是在追求旅游资源文化传播最大化的目的下的一个动态顺应翻译。
参考文献
[1].KatharinaReiss.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and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白蓝.从功能翻译论视角谈张家界资料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3):45-48.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26.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20.
[5]玫影.新疆游[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0:27.
[6]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13-06-02
作者简介:刘丹(1982-),女,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一直饱受争议,这个名称刚出现时是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都可以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近年,国内许多高校纷纷跨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行列,涉及的教学范围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教学涵盖了从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储备力量到为不同需求的外国人打造汉语课程。伴随着这样的转变,“对外汉语教学”的范围就显得更为狭窄。因此,一个新的名称随之孕育而生——汉语国际教育。
一、“走出去”在高校中所面临的问题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育”,从学科发展的历程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学科基础是语言教学。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国际推广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含义,是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而对外汉语教学从比较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国家外交战略为依托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三、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1.建立基地,用好基地
建立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外的学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关系。因此,要注意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需求、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利用实习基地的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和工作平台,努力使学生四年的学习自始至终与实践教学挂钩,从而促成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基地紧密联系的良好关系。
笔者所在的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就尝试由实习基地员工直接参与教学和由学生分阶段、分方向深入实习基地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方式。所谓“请进来”,即请实习基地负责人及员工深入课堂进行教学、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研讨。例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实习基地的教师、负责人、员工,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创业实绩,进行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的教育。而“走出去”,则是借助与国外学校的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和国门,到这些学校进行实习、短期互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当地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教学,同时又能够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体会和学习外国文化。
2.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尤其是与理科专业相比,特征鲜明的实践教学课很少,如实验课等。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结合专业特点,用心思考,建构与专业特点相吻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此,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便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落实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建设之必须。在这方面,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采取结合生源、专业课程、就业去向三方面,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一个中心,四个板块,四项结合”为主体思路所构建的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里,“一个中心”,即以培养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中心;“四个板块”,即理论课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英语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四项结合”,即理论讲授与课内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习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国内实习与国外实习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3.抓好测评工作,重在实践效果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要立足于“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要立足于“走出去”,这两条路线同时推进、相得益彰,应是可供当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尝试的教学改革思路。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2]李毅.汉语国际推广与我国国际教育的发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2).
[3]张如梅.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多模式探索——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0,(11).
[4]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8).
[5]原新梅.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J].语言教学研究,2007,(12).
[6]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汉语推广;文化传播;多元文化
一渗透与合融:全球化背景下
语言与文化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全球化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社会浪潮,它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世界各国建立在金融和生产一体化基础上的社会同质化过程。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全球化定义,也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全球化模式,但全球化趋势正不断推进且不可逆转,已是不争的事实。“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当中,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各个国家都试图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按照美国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意识形态和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集中归纳为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2]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社会所获得的文化认同感和影响力的大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能力是体现国家整体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否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传播自己的文化,既是民族文化发展与推进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国家通过其优秀文化展示自身文明成果的重要机会。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注意其民族文化的传播,努力开拓和丰富其文化传播途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唐智芳: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
利用汉语的对外推广传播中国文化,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各国的文化沟通,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我们的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还能提升我国语言文化软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因此,中国在向世界推广汉语的时候,就不能仅仅把它当做工具来介绍,还要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我们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在语言的推广中自觉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为支撑,保持和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价值,使千古厚积的东方智慧在人类文明中保持自己的一份精彩。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世界各国急速增长的汉语需求和学习热情,加强和增进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合作和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的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和标尺。
二机遇与挑战:汉语国际
推广中的现实状况
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西方文化的强势推进下,如何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言推广中,如果我们对汉语中蕴涵的珍贵文化遗产视而不见,就会割断文化传承的根,使历代创造的文化精粹趋于灭亡。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汉语积淀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汉语传播不能中断,中国文化也不容抹杀。
三自信与自省: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应有心态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和发展的世界,社会群体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人类之所以能够持久不断地发展,就在于各个民族文化间彼此吸收、扬弃。“人们所创造并寄居其间的文化传统不仅有着各自的内在丰富多样性,而且相互间各具千秋、难以归一。但多样差异和多元互竞本身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灾难和悲剧,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多样和多元互竞,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真正源泉和动力,创造出了人类的伟大文化和伟大人类。”[6]文化的多元发展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互惠互利创造了条件,各种文化在彼此借鉴吸收、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人类文化景观,各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正如先生所说,“保持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性,就如保护濒临绝灭的稀有种属一样,是为了人类全体文化的永续存在而保存。”[7]文化的多样性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越丰富,人们可供选择的余地就越广,文化创新的可能性也越大。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中华文化也是如此。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拥有许多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的东西,而且,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差异,也注定不可能将古代文化全盘照搬于当代社会。因此,我们也必须具有自省的意识,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缺点,消解中华文化负面因素的产生机制,冲破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自省,是要从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过滤出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糟粕”,改造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传统,发扬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标准。因此,“中国文化重建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要求下如何调整和转化的问题。”[9]当我们以文化整合的全局性战略眼光,以中国文化的博襟与犀利眼光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并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的精髓,就能融铸新型文化体系的内在价值,提升民族文化的精神生命,实现民族文化的理性复兴。
四对比与对话:汉语国际推广中
的中国文化传播出路
语言可以学习,也可以习得,而文化的接受不仅仅是学出来的,它更倾向于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而言,其母语文化有如血液一般深入骨髓,异质文化的习得却要翻越万水千山障碍重重,如果泛泛地对他们灌输文化内容,是很难真正消化的。因此,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一厢情愿地将我们的文化强加于人,而应当是推己及人地将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要素渗透到语言推广中,通过文化对比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质。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普遍运用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方法。文化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我们要了解任何文化(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都必须将它放到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和对照中去认识,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把那些仅仅属于某个特定社会的价值和习俗当作人类普遍的信念和行为规范。文化的传播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文化现象的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的对比分析,才能揭示出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从而让其他文化群体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很多时候,文化上的冲突缘于我们对文化差异的忽略,如:中国人认为是很容易理解的,外国人却不明白;中国人认为寓意深刻,而外国人觉得可笑;中国人认为天经地义合情合理,外国人认为不合法;中国人认为是真善美,外国人不以为然。在文化传播中进行文化对比,如果这两种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那么就更容易让这个文化群体的人员所亲近,获得他们的认同;如果两种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也可以让他们加以区别,使之理解文化的多样化存在,正确看待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10,11]
钟启泉先生认为,“对话是在社会关系之中,通过内心世界的交际,相互合作,创造着对话对象与对话内容的,而这又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14]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语国际推广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和方式展开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为前提的,它是一种状态的存在,而不单纯是一种交流的手段。没有民主、平等、理解和宽容,就无所谓对话。汉语国际推广是多元文化互动的过程,在推广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拥有各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这是文化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15]在这里,文化不是一种灌输式的“蓄意行为”,而是对话精神的指导下,保持一种精神性的平等和双向交流的关系。在对话的氛围中,不同文化群体都能自由地发表各自的看法,实现精神上的平等相遇。
在汉语国际推广这样一个跨文化的特殊场合中,文化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充盈着理解、尊重、包容、平等和自由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世界上得以长期发展必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都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资源。[16]各种文化都应该在和其他文化的交往中,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在吸收、改造中创新文化,以适应全球化发展和文化多元的需求。以理解尊重为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和交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比较中加以鉴别,在互动中得以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多元文化观为价值取向,在帮助其他文化群体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同时享有本民族应有的文化尊重,才能帮助他们建立平等、包容、尊重的文化观,也更容易实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西平.简论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7,(3):25-27.
[3]刘巍,高艳蓉.西方国家语言推广的成功经验及启示[EB/OL]人民网.
[5]吴晶,吕诺.2006:孔子学院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EB/OL]新华网.
[9]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30.
[10]李向农,贾益民.对外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学科之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1-25.
[11]许嘉路,石侵.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8-20.
[12]刘进才.语言共同体的建构与方言、土语的规训[J].中国文学研究,2011,(1):68-71.
[13]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2.
[14]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和异化;外宣翻译策略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表面看跨文化交际是语言间的沟通,而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语言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表述习惯、遣词造句中肯定会有差异。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去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不同的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1]它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外国的一般读者和旅居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本文中的例句大部分都摘自笔者参与翻译的天津今晚报海外版(德文)的内容。
要想更好地掌握外宣翻译策略,就必须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针对差异而采取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有深刻的了解。囿于篇幅,本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及其代表人物、理论基础和二者的辩证关系的学习,主要探析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外宣翻译的策略。
二、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尤其是在外宣翻译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差异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在怎样处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即归化与异化。
“归化”是指坚持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为归宿,要求译者尽量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使用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原文的内容,译文应当尽量适应、照顾到目的语的文化因素,为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奈达是归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其主要观点是“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对奈达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2]
“归化派”认为,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消除文化障碍,所以应该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将源于语篇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比如在源语语篇《近在远方》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其驻足,叹咫尺即天涯,不如上路,笑看天涯亦咫尺。”引语在形式上对仗、押韵,玩了个文字游戏,语言优美却又通俗易懂。译文是EinSatzausdemBuch"SonahinderFerne"gef?]lltihrsehr:esistbesser,sichselbstaufdenWegzumachenunddieganzeWeltzuerlebenalssichimmernurdiegleicheUmgebunganzusehen.译文看起来普通却达到了好的效果,因为汉德语言差异较大,在形式对等和内容对等不能兼得时,不得不舍去形式美,一方面保留内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采用了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便于其理解。
韦努蒂是异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Venuti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以上两种策略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通过分析我们明白了,异化与归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交融,相辅相成。“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而舍弃另一种原则。在翻译中若能恰当地采用异化与归化这两种方法,既让读者领略到异国文化,又不让读者不明就里,才真正达到了翻译的目的。”[3]
在对外宣传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还经常涉及增删、化虚为实、解释性说明等手段,来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列举如下。
(一)增删
由于外宣翻译的目标受众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因而在翻译时就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及其差异、引起差异的原因。与同文化传播语境相比,在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传播中,传播内容容易出现增值解读、减值解读甚至异值解读,因此对信息适当地增删可以帮助外宣翻译的传播内容被等值解读,使译文能够更好地传递源语信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提高传播效果。
1.增补。翻译时,可以通过增补信息来弥补文化信息差,以全面表_出特色词汇的文化信息,帮助目标读者等值解读外宣内容。中文中经常缺少主语,源语读者可以毫不费力的理解意思,但对于目的语读者就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译者通常都要将主语补充完整,如:虽然出发前在网上查过攻略,但还是没想到道路如此艰险。有时候坡度太大,根本骑不了车,我们只好推着车一步一步往上走,因为高原缺氧,走两步就已经气喘吁吁,必须停下来做调整。译文:WirhattenvordemAufbruchimInternetnachStrategiengesucht,aberwirhabennichtdamitgerechnet,dassdieStra?Yesogef?]hrlichseinwürde.ManchmalwarderAnstiegzustark,sodasswirgarnichtmitdemFahrradfahrenkonnten.WirmusstenSchrittfürSchrittdasFahrraddenHanghinaufschieben.WegendemSauerstoffmangelderHochebenekamenwirnachzweiSchrittenschoninskeuchenundmusstenstoppen,umunsanzupassen.
2.删减。汉语中常见四字成语、重复的表达、华丽的词藻,而目的语读者要获取的是核心信息,过多的重复和过多描述性语句的叠加可能会造成信息过剩,产生理解障碍,影响翻译效果。在外宣翻译中,对译语做适当删减处理是必要的。例如来自天津宣传材料的句子:岁月流转,城市历经沉浮,阅尽千帆,而城市版图上历经百年被完好妥帖地保存下来的德式小洋楼,在如今华灯朗月映照之下,优雅依然,美丽如初。译文:ImLaufederZeiterlebtedieStadtihreH?ihenundTiefenalsauchGlückundUnglück.DennochbliebendieH?]userimdeutschenBaustilaufdemStadtgebietvonTianjinerhalten.Siehabenmehrals100Jahredurchlebtundsindtrotzdemunbesch?]digtundgutgepflegt.NunscheinensieunterdemLichtdesklarenMondes,immernochelegantnachwievorundsch?inwiezuAnfang.原文中“历经沉浮”、“阅尽千帆”意义相似,在译文中要避免重复,而且原文中用华丽的辞藻打造出的诗般的意境在译文中也归于了平淡。
(二)解释性说明
(三)化虚为实
在汉语中,有些词语、句子的表层意义十分抽象,而实际上它们负载了浓重的文化内涵。为了能够巧妙、适当地再现原语文化信息并保证其可读性,译者不妨跳出原文的框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思考,寻找相对等值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比如,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常常需要去繁就简、化“虚”为实,以突出主要信息,使译文既符合外国读者的语言习惯又达到开拓潜在国际旅游市场、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例如介绍天津历史的文本:
天津,成于水,固于水,亦兴于水。六百年来――
九河长水以海的胸怀,构筑起这座城市最初的风骨;
连樯集万艘的漕运盛景,挥毫出这座城市最美的画卷;
天、海、城叠加的三重魅力,融合了多元的城市性格和特有的地域气息。
这气息如同陈年老酒,醇厚醉人,历久弥香……
译文:TianjinkommtausdemWasser,liegtamWasserunddurchdasWasserswurdeTianjinzueinemprosperierendenOrt.Seit600Jahren―
NeunlangeFlüssehabenTianjinsoweltoffenwieeinenOzeangemachtunddiefrühesteAuspr?]gungderStadtgeschaffen;
Zehntausendemajest?]tischeSchiffeamHafenmaltenwiemitdemPinseldiesch?instenBilderdieserStadt;
DerdreifacheCharmeausHimmel,MeerundStadtverbindetsichzudemvielf?]ltigenCharakterunddereinzigartigenAusstrahlung.
DieseAusstrahlungistwieeinalterWein,derreinundmildistundstetsnochübereinenberauschendenundlanganhaltendenBouquetverfügt...
(四)改写重组
改写重组主要指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从符合译文读者接受期望的角度,根据具体语境υ文宣传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译文通过改写,把中文的主旨进行重组,较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境。例如:天津,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有着最长情的守望,也上演着最动人的重逢。曾经生活在天津的德国侨民,至今仍念念不忘骑车在城市大街小巷间穿梭,在德国俱乐部里聚会,在海河上赛船的精彩生活。译文:TianjinisteineStadtvollerMenschlichkeitundvollerErwartungen.Auchfandengro?YartigeZusammentreffenstatt.Unvergessenistbisheutedaswundersch?ineLebendereinstinTianjinlebendenDeutschen,undwiesiemitdenFahrr?]dernindenStra?YenderStadtunddenkleinenGassengem?]chlichentlangfuhren,imDeutschenClubzusammenkamenundaufdemHaihe-Flu?YumdieWetteruderten.
三、Y语
综上所述,归化和异化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分伯仲,二者服务于同一目的,即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促进沟通且异曲同工。在外宣翻译实践中我们要增强文化平等对话的自觉意识,“避免不经推敲,采用西方中心的不恰当的“归化”和文化自恋的“异化”极端;避免有悖于翻译活动根本目的的不恰当或过于强调了翻译实践中的政治色彩和因素。“[4]我们还要注意在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的同时,一方面充分包容外国人对中国国情的陌生和不了解,尽量扫清对外宣传中的文化障碍,让外国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大胆向世界推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让中国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5]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2]NidaEugeneTowardsaScienceofTranslating.LeidenE.J.Brill,1964.
[3]何世杰.翻译中的洋化与归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20-523.
[4]刘雅峰.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0-142.
[5]陈卫安.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外宣翻译工作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59-161.
TheTranslationStrategiesfromthePerspective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LIYong-cun
(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Tianjin30020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