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理论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基本情况

2009年11月,耀州区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目前该区共有农业人口182312人,须参保1488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0%。截止6月30日,全区参保缴费117680人,缴费率达到79.1%,基金总额2668.52万元,其中个人缴费1135.11万元,各级财政补贴1533.41万元。目前该区已先行为16794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金122万元,其他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审核之中。

(四)农民态度积极。农民普遍认为参加新农保好处很多:一是政府主导,政府补贴;二是零风险.能和城里人一样养老有保障;三是缴费基数越高、年限越长,领取标准就越高;四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适合农民的缴费能力。在参与调查的50人中,认为新农保政策可以达到惠农目的的占70%:选择缴费100—200元的,占实际参保人的74%;不愿参加新农保的仅占10%,主要原因是缴不起保费。

二、新农保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层面。耀州区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此项业务,整户参保的规定,虽然是新农保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也增加了扩大参保面的难度,在实际执行中60岁以上老人由于子女经济条件不一,参保意愿不一.导致个别达到发放养老保险金年龄的人员不能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在调查中要求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和提高保障标准的均占40%。部分农户反映缴费标准可不设500元上限,资金宽裕农户根据经济情况缴纳,根据缴费标准不同给予不同的补贴标准,也可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二)经济层面。调查中,有村干部反映一家三口人均最低标准一年300元缴纳,部分特困家庭由于经济原因参加不了新农保,造成经济越困难的,越享受不到国家这种优惠政策。这部分人群在不愿参保的人群中占比为60%。

(三)程序方面。调查中参保登记、养老金待遇审核审批要经过村委会、乡镇农保所、县农保经办机构,环节过多,程序复杂,而且规定身份证、户口本原件要经过县农保经办机构集中审核,一个乡镇按2000人计,就要审核2000个身份证、户口本。耀州区经办机构5人面对着全区117680名参保人员,工作量非常大。

(四)财政方面。耀州区2009年度地方财政收入1.6亿,一般预算支出4.2亿,预算支出基本靠财政转移支付。止6月末,省、市、区三级财政补贴共计1533.41万元,其中区级财政补贴147.54万元,占比为地方财政收入的0.9%左右,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五)金融服务方面。调查中有86%的农民认为目前农行在各乡镇均没有网点,农民持惠农卡必须到就近的新农保代办点或者县城农行办理,如跨行取现还要收取手续费,很不方便。

(六)养老金方面。目前耀州区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在调查中农民反映,基础养老金应以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纯收入作为参照标准,认为月领取基础养老金额度太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的养老问题

三、政策建议

(一)根据农民实际情况,对已年满60周岁缴费后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老人,规定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但不应作为必备条件,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二)加大新农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人员配备。目前县、乡一级人员非常不足,新农保由村文书代管,工作量非常大,建议给一定的补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三)加大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减轻县财政压力,确保“新农保”政策在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缴费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适当降低或者由国家新农保基金收益给予一定补助。

【关键词】增权取向;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研究

一、研究背景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大陆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将一直维持在3亿至4亿的规模。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式下,养老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的福利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即将到来,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模式正在向新的方向发展。

研究社区互助养老是十分有必要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日增,探索一种新型有效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

理论价值在于,对促进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和增能理论的拓展及其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操作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个人、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完善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体系,有一定的理论探索价值。

实践应用价值在于,为政府缓解养老服务劳动力和部分老年人养老金不足提供政策建议;建构同辈支持网络来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挖掘或激发老年人的潜能,提高老年人对影响自己生活空间的力量施加影响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民间互助养老的研究,学界对此主要集中于中国不同时期民间互助思想和制度的历史追溯(臧知非,2002;李玉洁,2004;丁建定,2014;么振华,2008)、在老年福利保障方面发挥的作用(严雄飞,2002;李文治、江太新,2000;王文涛,2006)以及民间互助养老的变迁(卞国凤,2010;)。

本研究以增权理论为分析工具。从增权本身看,有学者认为增权被看作是一个过程(Solomon,1976),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Swift和Levin,1987);从增权范围看,一些学者认为增权涉及到个人、人际和政治三个层面(Gutiérrez,1990;Gutiérrez,1995;Gutiérrez}Qrtega,1991)或个人、组织和社区三个层面(Zimmerman,1990;Perkins}Zimmerman,1995)。增权的实践总是指向特定的弱势群体。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同时兼具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结构所处的地位方面等多种弱势群体的特征,因此老年群体无疑是增权理论发展所服务的群体。增权在港台地区已经成为许多服务机构的基本工作策略,但对我国大陆的弱势群体而言,增权则是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角度,是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唐咏,2009)。目前,从增权视角对老年领域的研究主要有:老年服务工作的新理念(付再学,2008);受虐待老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孙琼如,2004);老年残疾人的增权途径(李红芳,2008);基于社区增权理论的农村养老问题(曾易,2011)以及增权理论与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何楠,2010)等。

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我国目前养老责任主体多元化发展的状况下,运用增权理念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老年人在互助养老中作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受惠者的应对策略,使老年人对环境拥有表达的权力,以便控制、组织、整合自我和环境,提高老年人的权力感,并进而促进老年人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劳动者流动性增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各种单纯注重外在服务的养老模式对于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倾听来自老年群体自身的声音,为政府的养老服务更加有的放矢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三、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在不断地探索发展中,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是青岛模式。青岛市四方区建立的这种养老模式中,在各个社区设立互助养老点,由政府负责为互助养老点购买娱乐设施、补贴水电费等,并加强引导扶持、组织开展活动,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老人家庭提供活动场所,或者由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闲置场所或提供赞助,有效整合了政府、社会和家庭资源。同时,养老互助点以老年人“自愿结合、互助养老、互相帮助、共建和谐”为基本原则,以“为社区老人养老创造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为理念,倡导由低龄老人照看高龄老人、身体状况好的老人照顾身体偏弱的老人,使老年人活动由以前的扎堆娱乐型向团结互助型发展,形成老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应、互相牵挂、相互帮助的良好局面。

三是北京丰台模式。北京市丰台区西洼地社区2008年成立的居家养老互助会,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居家养老互助会实行会员制,分红本、绿本两种会员,持红本者为志愿者,持绿本者为受助者。考虑到社区老人不想麻烦别人及自卑心理,社区内决定让需要服务的居民每年交10元会费,用于互助会购买必要的服务用品。志愿者的付出,也将作为“爱心储蓄”,提供义务服务满5年,今后可终身享受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互助养老的建议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优点,同时也存在发展不成熟,缺少制度规范和保障等问题,有待于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构建,使其与社会正式养老服务体系相得益彰。

(一)科学评估老年个体需求,为社区老年人建立需求档案

(二)协助调适规范互助行为,促进小组健康有序发展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正在探索发展中的养老模式,是利弊共存的。社工在跟进服务的过程中,应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困惑和行为危机,适时地协助老年人澄清误解和化解矛盾,避免小组因突发性纠纷事件而解散。同时,可以建立互助小组的激励机制,对小组中积极参与活动、奉献精神强的小组成员给予适当奖励。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本论文是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省级项目成果,项目代码ZY32004215,省项目编号SJZZ15_0166。

作者简介:李益倩(1992.01-),女,汉族,山西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J].理论导刊,2009(4).

[2]赵志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

[3]韩振秋.浅析农村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的特点[J].理论导刊,2013(11).

[4]干咏昕.中国民间互助养老的福利传统回溯及现代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13(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甘家口社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快速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1]。一方面,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养老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绝对数接近1.2亿。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将产生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对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就业方式,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的深刻变化[4]。当前,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能够承担的私事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凸显,若不能重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5]。因此,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1社区居家养老及其理论基础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如果光靠政府力量去开办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肯定力不从心,养老的社会化必须走"居家养老"之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居家养老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总体看来,其基本共识如下:居家养老模式基本以居住于老人自己家中为基本形式,以社区设立的养老服务网络作为联系手段,该定义用的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6]中关于居家养老的模式总结。

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政府与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给予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群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模式。这是对之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更新,更是我国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居家养老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那些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服务。它主要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提供社会化服务,破解当今社会难题。

将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面地推进,可以有效破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对于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情感追求的人性化模式;能够使家庭更加和谐、社区更加和谐、代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设;同时,该模式也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社会的就业渠道得到扩增,使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7]:该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产物,它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四种趋势,为居家养老于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一种具体的思路与举措。

社区照顾理论[8]:它是由社区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在所属地所共同承担的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以照顾的服务方式。其中,非正式网络一般是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等群体共同构成,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则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度上分析,杨宗传[9]把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大致分成四大类: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心理保障。本人在此次研究社区老年人养老基本状况的过程中,正是参考杨宗传这种分类方法。

2调查过程的说明-以北京市甘家口社区为样本

甘家口社区地处首都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位于老城区旁,于2007年完成了"村改居"建设,本人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该社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至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65441人,其中超过60周岁的老人为15817人,占总人口的24.2%,60~69岁老人8971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6.7%,70~79岁人口4823人,占老年人口数的30.5%,80~89岁老人1657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0.5%,90~99岁老人364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3%,超过100周岁的老人为2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01%。在这之中,处于空巢独居状态和孤寡状态的老人总数为1431人,其中,超过80周岁的高龄老人为2023人。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呈现出一种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命不断延长、空巢家庭持续增多的趋势,这一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评定标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不希望在年老之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园,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家门口养老必然是中国老人在晚年的愿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故而应运而生。

本次调查内容不但涉及到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还包括其经济状况、收支情况、居住状态以及婚姻情况等家庭与社会支持变量;而子女探望数量与质量、老年人主要的休闲娱乐习惯与方式、其最需要解决的服务类型以及其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与对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支撑上的满意度等行为变量也有必要探究;而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变量我们采用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表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有效比率为86.1%。样本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与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分布基本一致,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见图1、图2。

3社区居家养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10-12],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甘家口社区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不能提供专门的场地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之需。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社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原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含有16张病床,以供老年人午间的休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③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3.2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在看来,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专职、志愿者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②上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③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社区里,置身熟悉环境,看到相识邻里,可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所以,老人们大多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好选择。因此,设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是相当重要的。

4完善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建议

[1]刘晓静,汪连新.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3,(4):75-77.

[2]柳博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举措[J].城市开发,2014,(7):76-78.

[3]王翻,武国荣.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3):38-39.

[4]李学斌.西方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4):62-71.

[5]田逸娇.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1):51-53.

[6]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6.

[7]雷玉明,曹博,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8]王盛,白雨辰.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3):101-112.

[9]张晴心.国内社区养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163-164,174.

[10]李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1,(2):129-132.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家庭和谐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发展不足,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社区养老成为了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几个国家社区养老的主要做法,并总结出对发展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社区养老;社会保障;社区服务

一、社区养老的涵义和特点

(一)社区养老的涵义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1]公共管理学理论认为,社区养老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以社区为依托,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加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一种服务方式。[2]

(二)社区养老的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和孤寡老人增加,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削弱。院式养老机构存在着数量少、收费高、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离、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社区养老能有效避免二者的不足之处,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以社区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而且有利于满足安全感、归属感、社会交往等高层次需要,更有利于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

二、英、美、日社区养老的具体做法

(一)英国的社区养老

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90年代初期,英国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进一步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主要内容有:1、政策引导。英国政府对于社区养老的建立和发展一直持有积极的政策引导态度,制定了社区养老这一社会福利政策,还订立了非常具体的措施,以使社区能切实的承担这一任务。2、官办民助。英国的社区养老从财政出资到工作人员的组成都体现出以政府为主的特点,很多服务设施都是政府资助的,社区、家庭和个人支出不多。服务设施都建立在社区中,且社区养老尽量与老年人的生活相融合。3、多层次的服务体系。社区养老的机构既有政府出资举办的非营利性机构,也有私营的、商业性的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人员既有政府雇员,又有民间的专业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并且政府对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都有具体规定。[4]

(二)美国的社区养老

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00年时就已达到总人数的13%,美国政府在1965年颁布《老年法》、《老年志愿工作方案》、《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法》等一系列法律,使老年人在保健、医疗、居住、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保障。政府向老年人提供老年年金和安全补助,养老机构必须接受政府的考核和监督。

(三)日本的社区养老

日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政府为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做了以下工作:1、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等,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2、建立多重构架的社区服务组织:包括由民政人员组成的政府机构;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由家庭主妇、大学生和部分健康老人构成的志愿者队伍等。3、丰富的服务内容:如家庭帮助服务,日托服务,短期护理服务,长期护理服务,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定期举办健康讲座,24小时咨询服务等。

三、英、美、日社区养老的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是社区养老的前提和保障,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保证资金合理使用、设施的合理安排、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并明确各类服务主体与对象的权利与义务。

(二)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团体、个人等的参与能更好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从各层次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轻政府负担。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规定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政策,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为老服务的社会风气。

(四)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多样化。例如美国、日本的政府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居住场所,多种可选择的服务项目,能够较好的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K1060。

[1]胡务.社会福利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234页

[2]范林.以宝鸡市为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范林.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机制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0(18)

关键词:社区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城市社区养老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丹东市为例”阶段性成果(201511779023);2015年丹东市社科联重点课题:“社区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2015DDSK020)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6日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5年10月8日消息,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吴玉韶指出,按照预测,2015~2035年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年均增长千万;老年人口比重由15.5%提升至28.7%。2036~2053年老年人口将从4.18亿增加到4.87亿,年均增长380多万;老年人口比重由28.7%提升至34.8%。在此阶段,人口高龄化特征明显,80岁以上高龄人口从0.6亿增加到1.18亿,新增老年人口中逾八成是高龄老年人。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弱化和养老机构缺乏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把寻求解决老龄化危机的目光集中在了社区养老上。民政部2011年1月31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一、社区养老

(一)社区养老的概念。首先提出“社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社区”指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而我国的“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到今天,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多达140种,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他们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即社区就是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如同社区的定义类似,不同的学者对于社区养老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梁新颖把社区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成立养老服务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这种社区养老服务可以说既是家庭养老的一种变形,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王海燕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具体到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设施、衣食住行上的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实现老年人的自养与自助。史柏年认为,老人社区照顾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

对社区养老的定义还有很多,虽然它们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大致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机构养老,而是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显然,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二、我国社区养老研究现状

(一)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现状。在推进社区养老发展的建设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为包括广大老年人的社区居民提供了多种便利服务,使得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服务环境不断改善。2001年民政部下发[2001]145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该项计划依靠政府投入、社区参与,决定用全国福利彩票总额的80%建立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2008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和社会化的方向。

(二)我国社区养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有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有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务;家庭病床,42.5%的老人有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8%的老人有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1%的老人有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可见,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市场也还不成熟的大环境下,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业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4、社区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管不足。建立和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使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有利于合理配置养老服务的各种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民政部虽然颁布了《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但养老服务评估还没有普遍展开,尤其是社区养老评估,这对于缓解服务市场的供需缺口,充分发挥有限的社区服务资源都是不利的。

三、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二)广开财源,以促进社区养老发展。首先,要加大政府对社区的财政投入和补助,使社区工作人员把主要目光和精力从发展社区第三产业以寻求资金的重负中摆脱出来,从而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如2015年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鱼洞街道南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被纳入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范畴,共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140万元;其次,通过大众传媒等各种方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事业建设中;最后,社区对各项资金的使用要保证科学、合理、透明,形成完备合理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社会和大众的永久支持,从而推动社区工作的持续发展。

(四)加强监管,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应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促进规范管理、改善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对各有关部门进行监管的机制,确保监管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立清等.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

[2]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3]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J].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3.

[4]陈元刚等.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9.

[5]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

[6]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南大学学报,2004.6.

[7]宋言奇.城市老龄社区构建问题三议[J].城市规划汇刊,2004.5.

[8]李敏,王凤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及建议[J].百家论坛,2012.4.

[9]张晓文.中国社区养老保障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2008.2.

[10]石胜杰.当前我国社区养老研究中的“七多七少”[J].当代经济,2012.3.

[11]周伟文.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4.

[12]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13]姜玉.浅析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J].劳动保障世界,2013.11.

[14]马永芳,陆航平.浅析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养老现状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04.9.

论文关键词:社区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3.4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关键词:居家养老;物业企业;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60

1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快速发展,带来老年人口扶养比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提高和扩大。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分居和人口流动加速,造成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单纯依靠家庭的传统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央政府出台系列文件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2008年以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逐渐清晰,顶层设计逐渐成型。我国已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基本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面临许多困境。养老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政府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但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养老事业发展困难重重。养老服务建设需要社会、市场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2013年中央政府出台文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养老产业是一个微利行业,投资大,利润回收周期长,且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力量介入意愿不高,甚至许多先期介入的企业因入不敷出,最终退出市场。如何既降低社会力量投入成本又发挥市场效率,成为探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突破点。对养老相近功能资源的开发与共用成为一些学者探索的介入点。物业服务企业由于具备上述特点,成为近年养老服务产业探索、发展的新方向。

1.2研究综述

整体而言,关于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起步晚,资料少。已有研究多集中在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意义以及部分典型实践模式运营方式介绍上。在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物业服务工作相结合将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物业服务企业驻足社区,面向社区提供服务,特殊的地缘和业缘优势,使物业服务企业对社区人口结构、居民信息、服务需求比较了解,能够提供有效匹配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对已有资源的开发与共用,如对社区公共资源的整合,对已有服务队伍的改良、增能,将减少资本投入,降低运营成本,减小运营风险,拉底服务供给成本。物业服务公司以企业效率提供服务,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的普及性,保证了住宅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在实践模式研究中,被学界广泛介绍的几个典型案例主要有“卓达式”物业养老模式、“青藤式”物业养老模式和“绿城式”物业养老模式。这三种模式基本代表了当前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卓达物业主要通过整合内外部养老资源,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服务。卓达物业养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基础,通过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的方式整合开发目前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专业化程度较高、符合社区养老理念的其他行业资源,组成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要的资源体系。同时组织动员社区内部力量与社会志愿者提供公益。在开展动力上,卓达物业通过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推动了楼盘的热销。青藤物业主要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营居家养老服务。青藤物业服务人员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为小区内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服务。绿城物业以物业现有功能与人力资源为主,利用已有资源为老年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社区老年文化教育服务、老年兴趣爱好发展服务、社区保健类服务、社区门诊、紧急救助类服务、医疗绿色通道、社区购物服务等。

2调查数据与分析

本研究以西安市九城区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住宅小区以现代商品房小区和单位家属区(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区、企事业单位家属区)为标准分为两类,在九城区中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在每个城区以上述标准各选择一个小区进行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7份,与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深度访谈9次,回收问卷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9%。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物业服务企业运转方式、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限、服务内容、社区类型、社区人口结构、与业主关系、参与居家养老意愿等方面进行了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对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不同意愿背后的原因、可能的参与模式、需要的支撑条件以及未来预期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2.2经验分析

2.2.1不同类型住宅社区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限差异较大

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被看成是物业企业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优势。对不同住宅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社区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范围存在明显差异。2000年以后至今建成的中小规模(1000户以下)普通现代商品房住宅小区,配建的公共设施十分有限,部分物业服务企业甚至办公场所都是在小区租赁的,基本没有配套设施可供支配与管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于一千户的现代商品房社区公共配套室内面积基本介于100―400平方之间。大规模住宅社区(1000―5000户),尤其是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高品质的住宅社区,拥有的社区配套设施规模优于小规模普通商品房社区,公共配套室内面积在500平方以上。单位家属区配套设施规模最大,不管是原国企集体单位家属社区还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社区,其社区公共配套设施规模面积都比较大,基本在1000平米以上,拥有较大的空间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例如位于电子城电子二路已破产的八七七厂家属院,通过问卷与深度访谈了解到,八七七厂家属院拥有两栋楼的公共场所,目前全部由物业管理并经营,主要用于向外出租。

2.2.2不同类型社区物业企业的组织运转方式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基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不受外界牵绊,对自己的经营方向,经营模式拥有完全的自。而仅有不到10%的家属社区物业企业拥有独立经营权,90%以上的家属社区物业企业都隶属于企业、单位的一部分,受企业单位领导和指挥,仅有执行权而缺乏决策权。不同的组织运营模式对物业企业能否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产生重要影响。西京公司家属区物业经理表示,他们对于如何运营物业管理有很多想法,包括开展老年服务,但由于缺乏决定权,很多想法难以实现。企业单位在家属区的物业管理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社区的管理能简则简。

2.2.3物业企业服务内容分析

在功能上,物业企业负责小区的基本管理,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房屋公共部位以及公共设施的维护、小区居民家庭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服务、代收代缴收费服务等。在差异化服务上,不同的物业企业因管理理念不同而对服务内容有所延伸。调查结果显示,45%的社区物业企业能够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在社区居民家庭遇到紧急事件时能够及时赶到提供帮助;38%的物业企业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30%的物业企业逢年过节会探访老弱病残家庭困难者;60%的物业企业提供简单的便民信息服务;40%的社区能够提供助老服务。不同类型社区延伸服务分布呈现差异化。现代商品房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家属院小区延伸比例高于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小区。

2.2.4社区人口结构分析

西安市的住房改革制度始于2000年前后,2000年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商品房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商品房开始成为西安市居民获得房屋拥有权的主要形式。西安市现代商品房的购买者以进入婚姻阶段的年轻人为主。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住宅社区人口结构差异明显。现代商品房小区人口结构以年轻人为主,比例在70%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不足30%,在居住方式上,大部分老年人口是为辅助子女照看下一代的老漂一族,与子女同住,也有少量以改善住房,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较小,不足6%。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社区人口结构主要以老年群体为主,人口类型主要以原集体国企退休职工为主,老年人口比例在80%以上,且高龄、贫困老年群体比例偏高。企事业单位家属区一般可以为分两类,一类是原有家属区,另一类是新建家属区。原有家属区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新建家属区主要以60岁以下在职职工为主。

2.2.5物业企业对社区的了解状况

2.2.6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意愿

以五级测量量表为工具,测量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意愿,结果显示,5%的物业企业表示“十分愿意”,8%的物业企业表示“愿意”,10%的物业企业表示“一般”,70%的物业企业表示“不愿意”,7%的物业企业表示“十分不愿意”。从以上测量结果来看,77%的社区物业企业不愿涉足居家养老领域。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二,各类家属区物业企业缺乏独立性,没有决策权,运营思路自己难作主;三,观望状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物业企业不愿涉足居家养老领域的最主要原因。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普遍表示,小区内老年人口比例较小,且多与儿女同住,养老服务需求不足,即使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也难以维持。大规模社区物业企业因养老服务行业的微利性质处于观望状态,期待同行的破冰。家属社区物业企业一方面自身没有决策权,难以对经营方向进行决策,另一方面,认为老年群体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节俭思维影响,购买养老服务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养老服务缺乏市场。

2.2.7物业服务企业与外界联系

对外交流是物业企业拓展视野、整合资源、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50%的物业企业与自己所在社区的社区居委会有所交往;40%的物业企业与同行有所交往;20%物业企业接触过物业协会;90%与政府职能部门交往过;5%与养老服务机构交往过,70%与其他便民服务机构有所联系,如开锁公司、家政公司、维修公司等。

2.3结论

地缘、业缘特征是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优势所在,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物业企业地缘优势程度差异明显。地缘优势不仅指物业企业驻足于社区内部,更加强调物业企业在社区内可支配、管理的公共服务资源。由于社区类型不同,家属社区呈现出理想的地缘优势,拥有较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资源。现代商品房社区公共资源相对欠缺,中小型规模社区甚至缺乏可用的公共资源。业缘优势普遍存在并且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物业企业公益服务项目和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服务,对物业服务队伍的改良、增能将易于实现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开拓。物业企业对社区住户信息的了解与掌握较为详细,与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相比拥有绝对优势。不同类型社区老年群体比例差异明显,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认知存在差异。社区物业企业组织类型存在差异,影响养老服务业务的开展。家属社区类物业企业缺乏业务选择自。

分析调研结果可知,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既与理论假设存在差异,又有共通之处。所以,在现实实践中,不能完全依赖理论假设盲目推进,需要根据复杂的现实情境,依据客观现实合理设计参与运营模式。同时,又要吸收理论模型的合理之处,将其与实际相结合,推动实务发展。

3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结合西安市社区现状,借鉴其他地区已有实践经验,提出以下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模式,以供参考。

3.1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1)社会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群体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较小,这是目前各地存在的普遍情况。基于这一现实,目前通过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之一,应以培养龙头企业,树立典范为思路。具体方式为,鼓励大型房地产集团(拥有多处地产)物业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型房地产集团一般拥有多处地产,物业企业服务覆盖面积大,能保证基本的客户源。同时大型房地产集团资源相对充足,社会责任感更强,有实力有能力支撑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方式可以是自行设立养老服务公司,由物业企业直接提供养老服务,也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引入外部资源提供服务。

(2)鼓励中高品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家属社区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外部资源提供养老服务。中高品质社区注重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健全,同时注重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这种社区条件和理念为微利公益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条件。中高品质社区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或者以免费或低偿的形式为外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础设施,与外来养老服务机构合作为本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模式在西安已被个别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亲养老服务集团与多个社区以企业与社区合作的模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西安产霸地区通过物业企业免费提供空间,如亲养老服务集团自己承担水、电、气、物业费用等,在社区内开展起了居家养老服务。如亲养老服务集团与荣华地产集团以合作的模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荣华地产提供基础设施,如亲养老服务集团负责运营,两者通过一定比例分配利润。

企事业单位家属社区以满足职工利益为出发点,在社区建设中一般也配建了较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同时家属社区物业企业的公益服务性更优于其他类型社区,所以在企事业单位家属区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引进养老服务机构具有可行性。

(3)在老年型社区尤其是原集体国企退休职工集中的地区,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以一定的半径为覆盖范围,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此类型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赋予物业企业承接养老服务的职能,优先向物业企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物业企业维持运营,营造物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的氛围,培育养老服务市场。

(4)鼓励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加强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联系,建立长效沟通联络机制,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拓展为老服务范围,满足老年群体的刚需求。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由于公共资源和潜在客户资源有限,直接开展和引进外部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难度较大,所以,建议现代商品房社区加强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的联系,为社区老年群体搭建有效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同时开展刚性养老服务,如紧急救援、空巢老人定期探访、社区助老服务等。

3.2推进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2)建议西安市政府通过政府补贴形式对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物业企业予以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对向“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应扩大现有养老券的使用范围,允许用于购买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养老服务。

(3)有效落实住宅小区同步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和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增设养老服务设施政策,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创造条件。

(4)设置合理的进入门坎,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实际状况,合理设置进入标准。建立健全物业企业为老服务管理办法,制定物业企业为老服务标准、规范和退出制度,规范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子敏.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物业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14,(12).

【关键词】

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兼备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而受到老年人的认可与欢迎,成为我国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诸多实践与研究

(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总结。

三、居家养老研究评述

[参考文献]

[2]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工作;发展情况

近年来,社会工作组织发展,也出现了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我国社区养老是以家庭模式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是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照顾老年人的方式。其特点表现在:让老人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填补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家人无法达到照顾老人的问题。

N市养老服务中心自2011年3月注册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一直秉承“以人文本”的原则,用专业的知识理念服务老人群体为出发点的机构,以低龄老人志愿者服务高龄、困难老人,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做到服务内容的创新,服务队伍的创新。

N市养老服罩行牡墓ぷ骺展得非常井井有条,社区中有老人们自发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以及实习生在服务中心教老人学习电脑、手机使用方法等活动。每天晚上安排了老人志愿者在社区监督、值班,调动了社区中老人的积极性。社区养老项目主要分成5个方面: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而N市养老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助医和助餐两方面,有专门的阿姨主要负责一日三餐,有不少老人很愿意到中心用餐,大家一起谈天说地,享受老年时光;服务中心还配有保健室,定期为老人做医疗服务,如按摩、针灸等。

具体来说,N市养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老人需求评估

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前,社区工作人员意识到需求评估的重要性,在实施老年社会工作之前要明白了现在老人到底需要一些什么服务,不管是助医、助餐还是其他方面。只有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服务,使老年社会工作落到实处。N市社区服务中心制定了需求评估表来了解老人在助医、助餐等方面的真正需要。社区工作人员也对老人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了解老人的居住情况,生活方式等,也便于他们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中心考虑到有些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需求评估调查,也使得调查更加全面。

二、社区老人助医、助餐服务

社区老人的助医、助餐服务是N市社区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在这两方面,社区工作人员首先通过对需求评估表的分析来了解老人们的需要。助餐方面,在社区服务中心中,有专门的阿姨负责老人们的一日三餐,对于有上门送餐服务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也为老人提供了相应的服务,方便老人的饮食。在助医方面,社区服务中心中,设有专门的医疗室,每周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到中心为老人提供服务,对于每周或每月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也安排了志愿者帮助老人上下楼,安排医疗服务等。

三、社区老人的文化活动

其次是服务设施的陈列,社区服务中心新设了保健室和图书、电子阅览室。保健室里主要为老人提供一些助医服务,医生定期到服务中心为老人按摩、针灸等;图书、电子阅览室,里面不光为老人提供电脑有报纸、杂志电子阅读器,老人们可以经常从上面了解一些实时新闻等。

但在N市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专业人员缺乏

N市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并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过指导。服务中心主要是由负责人一个人发起组织并逐渐扩大的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在的全职人员只有两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且并不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这些原因导致很多方面做的并不专业。

在这方面,我认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首先应聘请有专业积淀的社会工作者参与服务中心的工作。社会工作者掌握一定专业的工作方法,对于老年人的需求更加了解,也更加清楚该如何动用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其次,社区服务中心应定期组织培训,运用专业理论引导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培训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应扮演教育培训者的角色,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运用专业理论帮助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提升老年人自我完善能力和信心,切实为老人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

二、资金缺乏

三、社区服务工作仍需系统化、制度化

在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中,社区工作人员对于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工作安排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更多的是被事情推着走。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利于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只有拥有系统化的制度以及每月工作流程,才能使工作的开展有章可依,才能使所有的工作人员有条理地了解社区的工作,才能使社区服务工作有条理地开展。

[1]谭新弘,《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初探》,现代交际,2012年11期

>>基于NGO服务的居家养老方式研究基于智能家居的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居家养老研究综述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基于移动开发的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设计浅谈基于居家养老需求的呼叫系统设计①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研究针对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适应西安发展的居家养老保障模式研究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福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研究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研究新型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推广策略研究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居家养老型住宅设计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3]奚志勇.中国养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4]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与实践.2010(9):70

[5]褚宏岩.“居家养老,依托社区,机构补充”养老模式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2011(8):141

[6]荆文凤.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状分析[J].经济师,2011(4):221

THE END
1.吃饭英语大全!中西餐食材+菜品+调料+冷饮+小吃…(建议收藏)sunny side up 煎一面荷包蛋 buffet 自助餐 French cuisine 法国菜 today's special 今日特餐 chef's special 主厨特餐 menu 菜单 fast food 快餐 specialty [?spelti] 招牌菜 continental cuisine [?k?ntnentl kwzi?n] 欧式西餐 https://m.sohu.com/a/830570537_121124032/
2.2025年5月大学英语四级口语常用句型:吃饭四级备考英语四级口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能够显著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新东方在线整理了“2025年5月大学英语四级口语常用句型:吃饭”,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 2025年5月大学英语四级口语常用句型:吃饭 I'm kind of hungry. How about you? https://cet4.koolearn.com/20241203/911091.html
3.在菲律宾宿务网红学校EV游学英语是什么样的体验?菲律宾游学之宿务关于餐食 学校的三餐都是自助餐形式,一般都有15种以上菜品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爱吃的。我最喜欢的是学校的早餐,还算是比较丰盛,牛奶、面包、蛋饼、火腿、培根、鸡蛋、炒饭、薯条、春卷、粥等等。 午餐和晚餐都会有主菜和汤,偏韩国口味,最开始吃的时候会觉得很好吃,吃久了就很想中国菜。好在每天都有水果,苹果、香蕉https://www.douban.com/note/762117077/
4.乌鲁木齐航空[官方网站]–乌鲁木齐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世界的美好,让我们不期而遇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let us meet unexpectedly 处理中,请稍候 直到页面显示前,请不要点击浏览器的更新、后退或停止按钮。我们最多需要60秒来处理您的请求。http://urumqi-air.com/micro/main/help/63db6a54257effa4641ba47d
5.西点烘焙培训初级1+X培训班常熟西点培训常熟烘焙培训19世纪,在近代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点烘焙业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西式面点开始从作坊式生产步入到现代化的生产,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和成熟的体系。当前,烘焙业在欧美十分发达,西式面点制作不仅是烹饪的组成部分(即餐用面包和点心制作),而且是独立于西餐烹调之外的一个庞大食品加工行业,成为西方食品工业的支柱http://xidawu88.com/hongbeikecheng/20190322/72.html
6.2024-让学生阅读《美国心脏协会健康饮食指南》,并制作一份健康饮食计划,包括一周内的餐食安排和食谱。 -要求学生观看关于身体活动的视频,如瑜伽、跑步或游泳教学视频,并尝试在家中进行这些活动,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进步。 -鼓励学生阅读《睡眠的重要性》研究报告,并基于报告内容,设计一份改善睡眠质量的行动计划。 -学生可以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27/5224202322012002.shtm
7.双语达人:少吃多餐VS一日三餐双语达人双语阅读研究人员称,少吃多餐究竟是否有助于瘦身还缺乏统一的科学依据。《肥胖研究》(Obesity) 2011年刊登的一项研究追踪了50名实验对象,研究者要求这些人一周至少锻炼200分钟,一天摄入1,200至1,500卡路里。实验对象被分为两组,一组一天吃三顿,另一组一天吃六顿。 People in both groups lost similar amounts of weighthttps://www.kekenet.com/read/201305/238190.shtml
8.魔奇小学生分组freetalk进行时在多米诺托育小朋友太开心拉托育有一段时间拉,来写个感谢信呀最喜欢的是这里的老师和餐食老师:责任心强,温柔耐心,每次去接送Lily跟apple老师都热情的跟我们说宝宝在托班的情况,能感觉到她们的细心观察和照护。每天也都有托育反馈,让家长在详细了解小朋友多米诺一整天的状态跟心情,很贴心。老师们每周都有几次总结和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1101600?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9.www.camdex.cn/aplpage44397.html掘金近期势头也是有所下滑,过去7场比赛只取得3场胜利,也跟约基奇缺席几场比赛有关。而在上一场掘金122-103轻取爵士,约基奇依然有着火热的表现,轰下30分10篮板7助攻,穆雷也有22分8助攻。目前掘金战绩为10胜7负,排在西部第六的位置,也还是不错的,毕竟西部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http://www.camdex.cn/aplpage4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