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记忆训练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高校篮球训练理念训练方法探究
1高校篮球训练科学性理念
1.1训练的个人针对性和训练周期性
篮球这项竞技性活动对每一项动作的要求都很高,运动员在打球过程中运球、投球、传球等,每一项动作都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然而每一个人的速度、反应能力、运动承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作为篮球运动的教师要根据球员个人的行为特点身体素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强每一项的运动技能。所以针对性的训练理念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对应的篮球训练,融入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篮球每一项的运动技能都需要周期性的训练。无论是运球还是传球都需要定期进行巩固和练习。高校体育教师不同于专业教练,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不像专业教练那样严格,并且大学生和专业运动员的素质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要制定好适合的训练计划,以周期为单位进行赛前训练和准备训练,如果没有比赛也要进行日常的周期训练。周期性训练包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准备阶段、比赛阶段和调整阶段。周期性训练是非常科学的训练方法,有效篮球训练能够更好地达到训练效果。
1.2训练要具有规则性,要定期加大训练压力
高校大学生逐渐成熟,行为处事都具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因此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对此很多体育教师采取开放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教学,一味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然而这种训练理念并不正确,篮球教练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就要有一套规范具有原则性的训练理念。将每一位学生规范到训练中去,让他们意识到团体的重要性。每一项动作都有正确的规范动作,要按照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每一项动作都做规范化的示范,增加学生对每一项动作的正确认识。
1.3PK性和实践性的训练理念
竞技性体育即增加运动的对战性,每一项竞技体育都逃脱不了对战。篮球运动也是如此,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习惯和适应与对手进行对战。因此,对战性的训练理念也应该逐渐的存在于每一个训练当中。篮球运动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具备超强的反应能力和对抗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训练中要训练他们上场如何应对自己的对手,如何在比赛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学生在竞技中能否取得胜利也取决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抗能力。篮球教练要告知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比赛机智,要提高自己的速度、应对能力和战术技巧。另外,体育教师在日常训练中也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演习,自己组队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实战总结实战经验,找寻自身的不足,从而为今后的比赛打下基础。
2高校篮球的科学性训练方法
“寓教于乐”是现如今中国教育最推崇的教育方式,在娱乐中学习。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只要学生对这项学习有兴趣,那么就会自主开展接下来的诸项学习,将训练娱乐化,所以教师应当在日常训练中设置各种训练游戏,比如在训练中进行奖罚比赛,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的训练方法既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又摆脱了枯燥的训练束缚。教练也可以根据日常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增加“你攻我守”的游戏形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篮球竞争意识和反应能力。
2.2八字训练法
“八字”训练法,主要包括持续、间歇、循环和组合这八个字。逐一理解,持续训练法指的是针对某一项理解和练习困难的动作进行持续训练,从而形成技术的稳定、强化与巩固,促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而间歇训练法则是对学生的训练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与正式比赛相媲美,运动负荷甚至比正式比赛的强度还要大,此类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篮球战术执行的可靠性;循环训练法与持续训练法的训练目的较为相似,都是对各项战术进行提高,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运动素养为主;组合训练法,是指教师结合多种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身体系统以及肌纤维进行调动,结合科学训练,提升篮球运动质量。
2.3专业知识正确意识训练法
在日常的篮球训练中,教练需要对篮球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在学生运用技能的过程中,监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做好每一项动作,在发现动作错误后,帮助学生进行动作纠正,刺激学生的神经,使学生能够熟记于心,熟练于身,将动作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训练意识,在今后的训练中,学生都会想起老师最开始的正确动作,从而纠正自己,达到最佳效果,增强自己的篮球技能。
2.4增强反复训练方法
现如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上可以承受篮球训练的强度和压力,在日常练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特定训练,每一项训练都需要对应的训练方案,对各项战术进行演练和演示,使学生能够在增强反复中熟悉战术,教练还可以增加创新式训练,多样化训练方式进行增强和反复,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为今后的比赛提升实战能力。通过加强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整体素质,并且结合科学合理的篮球训练安排,以提升学生的训练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篮球作为竞技类、娱乐性的活动,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共同进步,学生要善于在教师制定的规范性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在日常训练中通过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特定的训练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篮球训练中真正开发自己的潜能,拓宽自己的运动能力,提升篮球技能和实战经验。该文通过现如今篮球训练的大环境分析了篮球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竞技能力和实战应对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训练方法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篮球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涛.关于高职学生篮球训练的理念以及训练方法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8):37,45.
陈克正是著名“草根教育专家”,大女儿陈淑华成为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后,二女儿陈中静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后,三女儿陈中州是中科院博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武汉晚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等20多家媒体对陈克正“一家三女儿,个个读博士”的传奇进行了报道,他发明的《四快高效学习法》被纳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并让无数孩子受益。
适合人群:①刚开始认字读书的儿童;②急需读写算计基础训练的小学生;③急于考试提分的中小学生;④准备高考冲刺的高中生。
陈克正四快高效学习法全套包括3本书、3张精要讲解DVD光盘、一套训练软件、一套速算训练卡和一份安装手册,电视购物同款,100%正版,电视售价798元,前300名订购特惠仅收498元,让你立省300元,并免费赠送《一分钟速算》教材一套(全国统一零售价498元,本刊原售价99元)。
邮购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2号附1号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
【关键词】雅思学生,词汇认知策略,词汇
1、引言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国际教育学院两个班的学生,每班50人,共100人。实验前考试数据表明:两班学生在英语总体水平、词汇水平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而背景调查问卷也显示出两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学背景、文化背景和学习环境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显示这两个班级可以作为平行班来参加实验。实验教师随机挑选了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并担任这两个班的英语教师。
2.2研究工具
2.2.1测验工具。词汇测试题。在研究前和结束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都同时进行词汇水平测试。每次测试的形式、难度及给予的策略使用机会一致。
2.2.2调查问卷。在研究前和结束时,实验班学生都回答了相同内容的策略调查问卷,以比较学生在策略使用上的变化。问卷由六类60条构成,采用莱克特等级制(Likertratingscale)计分,分5级,即从5=“总是”4=“经常”3=“有时”2=“很少”到1=“从不”。
2.3策略训练
3结果与讨论
3.1学生词汇前侧成绩分析
通过学生英语雅思词汇成绩的统计学分析,两种教学法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英语词汇认知策略模式具有可行性,可以推广应用。实验组学生通过学习后词汇明显高于对照组。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均值略低于对照组,T检验显示P=0.739>0.050说明两组没有明显差距,即实验组和对照组词汇水平没有明显差距。
3.2英语词汇后测成绩分析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平均值比对照组平均值高1.65。T检验结果显示:P=0.000,
3.3培训前后、实验班在策略使用上的比较。
实验班学生在训练的前后都进行了策略使用的问卷调查,目的是通过比较来检验训练对学生策略使用方面的影响。表1说明经过策略训练,学生大大提高了他们使用策略的频率,这种变化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Z=6.89,P
词汇认知策略前后表1:
4、结论
改革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将词汇认知策略融入到英语教学中。通过词汇认知策略教学,学生的词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词汇认知策略,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知识,巩固了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的成绩。词汇得分较高的同学能够更好地使用词汇认知策略,得分较低的词汇使用策略较差。总之,英语词汇教学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的领域,是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一个必要的手段,由于各院校师资及学生水平的不同,开展英语词汇教学的力度和具体措施也不尽相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职业院校校的基本模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量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外语,1985(1).
[2]桂诗春.我国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调查[A].公共外语教学研究文集[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4]文秋芳.英语学理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关键词】巧记词汇策略
一、音形结合记忆法
二、卡片记忆法
三、归类记忆法
四、联想记忆法
利用词与词的类似之处进行对比,利用其差异之处进行分析,不仅能加深对新词的印象,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旧词。
①同音异形异义词联想。如:I-eye,no-know,for-four,to-too-two,there-their等。
②同(近)义词联想。如:family-home-house,look-see-watch,speak-say-tell等。
③反义词联想。如:come-go,big-small,new-old,light-heavy,light-dark,open-close等。
④搭配联想。如:lookat-lookafter-looklike-lookthesame等。
另外,事物联想的方法也很有效。看到某事物马上就联想到这种事物的英语单词,如看到教师,马上联想到teacher;看到吉普车,马上联想到jeep等。有的词可以用形想义,如:eye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睛,bird把b和d看成两个翅膀。有的词可以用声想义,如:gong(锣),coo(咕咕声)。音译词更是如此,如吉普(jeep),酷(cool),摩登(modern)等等。
五、构词法记忆法
借前缀或后缀之助,制造出派生词是英语很重要的构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与之对应,通过分析词根、前缀、后缀、合成等记忆单词,可以使词汇量迅速增加。如否定前缀un-,in-,im-,il-,ir-,non-,dis-,mis-,mal-等,使延伸出来的派生词变成反义词。如:Balanceimbalance,happyunhappy,agreedisagree;其次,名词或动词加上适当的后缀,便可以得到形容词派生词,如dependdependent;最后,名词或形容词加上动词性的后缀,可以得到动词派生词,加上副词性后缀(仅限-ly),则得到副词派生词,如:fright(名词)frighten(动词);modern(形容词)modernize(动词);beauty(名词)beautify(动词);year(名词)yearly(副词);quick(形容词)quickly(副词)。还有动词变名词的后缀,如-er(work+er=worker)。两个词合起来成为一个新词,如class+room=classroom。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词典附录中都有,可以作为资料进行收集阅读。
六、逻辑记忆法
通过词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词与词之间的外部逻辑关系记忆单词。这种方法避免了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记忆单词的弊病,应该在有一定词汇量以后使用。
①把几个字母看作一个单位来记忆。这里所说的几个字母主要指字母组合。如:以字母组合“ight”为单位,可以记忆light,right,fight,night,might,sight,tight等等。这种方法网上有介绍。
②新中有旧。如:cambridge可以看成cam+bridge,cleave可以看成c+leave。
③字母加减记忆法。以某个单词为基础,加、减、换、调一个字母或几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具体方法如下:前面加字母,例如:is-his,ear-near/hear。后面加字母,例如:hear-heart,you-your,plane-planet。中间加字母,例如:though-through,tree-three,for-four。减字母,例如:she-he,close-lose,start-star。换字母,例如:book-look/cook,cake-lake/wake/make/take。调字母(即改变字母顺序),例如:blow-bowl,sing-sign,from-form等。
七、图表图像记忆法
利用图表进行记忆,效率高,记忆持久。可以找一本英语图解词典如牛津词典作为参考。尽量把单词形象化,形象越离谱效果越好。如drown是溺水的意思,总体可以看作是“down”,“r”是人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如果想象成一个人正在往水里掉就很容易记住。
八、比较记忆法
英汉比较。如:mama,cigar,beer,bar,fee,cool等。
单复数比较。如:right-write,eye-I等。
词的阴阳性比较。如:actor-actress,host-hostess等。
九、利用互联网及电子产品提高记忆效率
十、联想记忆法
十一、读音规则记忆法
它就是按照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在开音节和闭音节的读音规律记忆。例如:ea,ee,er,ir,ur,or分别能发[i:][:][:]等。还有些固定的字母组合,例如:tion发[]或[],ture发[],ing发[i],ly发[li],ty发[ti]和各种前缀、后缀,例如:a-,re-,un-,dis-,im-;-ed,-ing,-ly,-er,-or,-ful,-y等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发音。掌握了这些规则,记单词时就不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忆了。
十二、瞬间记忆训练法
十三、加深感知印象法
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越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使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为长时记忆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示范朗读单词的轻重、同化、连读、尾音以及爆破音、破擦音变化;用彩色粉笔在黑板写出难记的生词,使字体变得特别大,或者其它方式呈现形成明显对比。有时一个单词以其音、形对错对比形式出现。如suggestion的两个读音,让学生进行对比选择;而教quite时写成quiet或quilt,quit让学生指出其错误。有时将单词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如museum(博物馆)se挑着两桶满(m)满(m)的油(u);照相前摆好pose(姿势)。新奇的方式、与社会生活相贴近的联系会起到强烈的刺激作用,激发兴奋感,加深感知印象。另外,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甚至实物呈现等多种媒体相结合,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接受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加强记忆力。
十四、“重现”增强记忆力法
[内容]
“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简称“四台阶”模式)的研究设计,始于1986年春,途经试用修改、立项实验,直至结题验收。8年的研究与实验,不仅使本模式得以验证、定型,而且,还使本模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推广前景。
本模式兼具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与实效性。我们对它的描述是循着“四级台阶”的训练轨迹,将速读训练纳入中语教学轨道,与“自读课文”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同轨同步,相辅相成”,是本模式的鲜明特色;“易操作,显效快,兴味浓”,是本模式的最大特点;“快速阅读十大语文观=如虎添翼”,是本模式的理想境界。
本文仅就模式的构建以及构建此模式的依据与效应简介于下,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模式的依据
(一)现实依据:快,既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向教育的挑战。
(二)政策依据:宏观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三)理论依据:首先本模式两大坚实的理论依据应是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阅读,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人们的有关生理机能为速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就视觉而言,文字符号以光波的形式被摄入眼中,在视网膜上成像。据推算,人眼的视场角可达35°,并且从无限远至25厘米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调节,以分辩出12─13行文字。而且,人眼的视场角是一个立体角,能同时分辩纵向、横向文字。这样纵横交织,“一目十行,双目识页”就成了完全可能。本模式就是要通过相应的训练,扩大学生的视读野,以适应快速阅读的需要。再就大脑机能而言,人的大脑皮层至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之间有很复杂的突触联系,其储存功能至少能容纳10[7,]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总信息量。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表明:人的左右半脑分工各异。右脑具有极大的图式认识功能,其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些,正是开展快速阅读训练极其重要的生理基础。
阅读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本模式第一级台阶正是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
收稿日期:2014-05-21
作者简介:崔景贵(1968-),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后;黄亮(1984-),男,江苏南通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技能竞赛是检验职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也是衡量职校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尺。技能竞赛不仅是职校生技术的比拼,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与较量。在职校生技能竞赛中,熟练的动作被急躁情绪破坏,协调的技能因过度紧张而僵硬,正确的方案因消极思维而动摇,清醒的头脑一念之差紊乱,诸如此类由心理因素引发的问题并不鲜见。因此,探讨职校生技能形成的心理规律,有效调控心理过程,克服训练和竞赛中的心理问题,成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聚焦现象:职校生技能竞赛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技能训练中的心理错觉现象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误差。职校生技能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错觉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
起伏现象。起伏现象是指练习效应曲线呈波动形式,表现为成绩上升、下降、停顿的交替出现。总的来说,如果练习效应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波动范围较小,则属正常现象;如果训练成绩长期起伏不定,且波动范围超过学生能够接受的限度,表现异常,则需要仔细分析原因,探寻应对策略。一般认为,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因为一次挫折而欣喜若狂,过度自信;会因为一时的受挫而急躁紧张,自我贬低。这种心理活动的大起大落,表现在训练成绩上就是练习效应的异常波动。
高原现象。练习效应中高原现象是指技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后,练习成绩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1]。主要表现为练习效应曲线在某个阶段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些下降,出现了练习过程中所谓的“瓶颈期”。心理学研究认为,高原现象并非技能水平真正的最高峰,而是“黎明前的黑暗”――更高水平的成绩往往都是在突破高原现象以后取得的。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一些学生常常会对高原现象产生误读,以为自己的技能水平已达到顶点而再无上升空间,以致自我怀疑否定,自我评价降低,练习热情下降,主动放弃努力行为,出现心理意义上的所谓高原现象。
饱和现象。所谓心理饱和,就是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烦的,不想再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一旦出现自我感觉上的心理饱和,职校生容易产生厌倦、紧张、疲劳以及烦躁等消极情绪,贬低训练的作用或意义,降低训练和参赛的动机,对技能训练采取抵触或回避行为。
(二)技能竞赛前的心理倦怠现象
退缩现象。指学生对即将到来的技能比赛感到害怕甚至恐惧,常带有明显的躯体化表征,表现为焦躁不安、尿意频繁、面红出汗等,言谈中涉及“再也不想比赛了”等回避想法,极端者会以各种理由突然提出放弃比赛,临阵脱逃。
(三)技能竞赛中的心理失常现象
怯场或发挥失常是技能竞赛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表现为没有发挥应有的技能水平或是在领先情况下先赢后输,引起连锁的负性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现象:
克拉克现象。通常,人们将实力很强并有望夺冠的优秀选手在关键比赛中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未能发挥出正常水平称为“克拉克现象”。职校生技能竞赛中的克拉克现象也并不鲜见,有些学生在市级或省级比赛中成绩相当突出,甚至超过往年省级或国家级大赛的最好成绩,但是当人们普遍对其寄予厚望认为其志在必得时,他们却在更高级别大赛中发挥一般,令人大跌眼镜、倍感遗憾。
Choking现象。指在竞技比赛时,在占据优势处于领先的情况下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反胜为败”输掉比赛的现象。在职校生技能竞赛中,“反胜为败”不仅影响最后的比赛成绩,同时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容易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处理不当甚至会转化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负性生活事件”。
舌尖现象。又称为记忆空白现象,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意思是答案就在嘴边,却没有办法说出口或加以具体回忆、描述。舌尖现象比较常见,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抑制所造成的。一些选手往往频繁地感觉到这一现象,但不会积极沉着应对,表现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通常换个环境适度放松或比赛结束之后,答案在不经意间又会自动出现在头脑里,而此时参赛学生往往又会懊恼不已。
(四)技能竞赛后的心理无助现象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职校对技能竞赛学生的心理支持与服务多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因而相对重视训练和赛前、赛中的心理辅导,往往容易忽视赛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2]。一般来说,参赛的学生都是职业学校的佼佼者,比赛失利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出现心理无助现象。心理无助是社会孤立感的一种,常常伴有沮丧、痛苦等情绪体验,如果不能得到外界及时有效的支持、谅解、关怀和鼓励,则容易产生失望、无望甚至绝望感,进而演变成为一种心理危机。
尽管职校生从技能训练到竞赛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问题在昭示着不足与缺陷的同时,实际上也为职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明确了目标与方向,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充分理解技能竞赛学生的心理状态,寻找问题现象产生的心理动因,探究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症结。
二、症结分析:职校生技能竞赛过程的心理解读
对职校生技能竞赛的过程进行心理解读,关键要从总体上把握技能形成的心理过程和特征,分析影响技能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因素,寻找技能竞赛中可能存在的心理误区。
(一)影响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因素
影响技能竞赛的心理因素涉及多方面,贯穿于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结合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技能竞赛的性质,认为自信心和自控力是影响职校生技能训练和比赛最主要的两种心理因素。
一是自信心不足。自信是一种成功的信念,是技能竞赛取胜的基石。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特殊的青年群体,职校生普遍表现出不够自信,容易贬低自己高看对手。职校生不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的学业失败经历或负性生活事件在心中留下的印记。现行升学评价体系注重知识考核、应试取向,职校生在学业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会使其以“受害者”、“落水者”和“失败者”自居,容易自我怀疑和否定,自卑心结难解。
(二)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误区
职校生在技能竞赛中存在一些心理误区,导致技能竞赛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行为与现象。
1.心理压力过大
适度的压力体验是职校生训练和比赛的不竭动力,但是心理压力过大就会成为一种阻力,对职校生参加技能竞赛具有破坏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事件并不必然产生压力体验,认知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职校生竞赛的心理压力过大,是压力源和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选手的比赛行为充分表现出来,如畏惧、过分紧张、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性格孤僻、情绪暴躁等,从而导致技术动作变形,战术完成不彻底,正常水平无法发挥。
2.心理状态消极
3.心理品质不良
4.心理危机易发
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5]。竞赛后易出现心理危机的职校生,一般在训练中格外努力,对自己的要求较高,对比赛的结果有着较高的期望,往往过于看重比赛的意义,且性格通常较为内向。面对比赛失利,既无法回避,又无法用理性的方法来解决。总的来说,会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情绪特别低落,有空虚感和丧失感,言谈中流露出自责、羞愧甚至罪恶感;在认知方面极化思维,作不合理的推论,如认为比赛失利自己的将来就一定没有前途、人生暗淡;在行为方面回避或排斥他人,拒绝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在躯体方面食欲不振、严重失眠等。
三、积极应对:职校生技能竞赛辅导的心理策略
(一)遵循技能形成过程的心理规律
(二)坚持技能练习安排的心理原则
1.合理安排练习形式
2.科学把控练习程度
3.妥善设置练习情境
竞争或合作的情境会对个体的练习活动产生不同影响。在技能训练时,如果技能难度较低,此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应该安排竞争的环境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而当技能难度较大时,此时优势反应以错误为主,应安排单独的训练,避免他人干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当然,为了提高学生比赛时技能发挥的稳定性,需要设置干扰情境进行抗干扰训练,但这样的训练应该安排在学生熟练掌握技能以后,而不是在学生尚处于练习复杂技能的过程中。
(三)运用矫正错误技能的心理技术
在技能练习过程中,错误往往不可避免。造成操作技能错误的原因有多种,如学生练习态度不够端正、练习方法不够恰当、效果反馈不够及时、技能之间相互干扰等。一方面,错误操作技能会阻碍正确操作技能的习得;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职校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操作技能习得的速度和效果。因此,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寻矫正错误技能的心理技术,不失为一种专业有效的解决策略。
1.消退抑制技术
消退抑制技术就是通过强化物的撤消来降低某种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最终达到消除这一行为的目的。某些错误技能的形成正是由于在练习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当的强化,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能敏锐地发现错误技能形成的强化物并将其撤消。
2.分化抑制技术
分化抑制是基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学说而提出的一种行为塑造技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条件作用过程。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可能由于教师在强化学生正确操作行为的同时,无意间也强化了错误的操作行为,使得错误的操作行为被保留下来。因此,指导教师应加强对正确操作行为的强化,而对错误的行为不予理会,从而使得正确的操作行为由于强化而得以维持,错误的操作行为因分化抑制而逐渐消失。
3.过矫正技术
该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对错误技能的矫枉过正技术。具体的做法就是当学生做出错误操作时,要求其立刻恢复正确操作,并进行过度练习,从而消除错误技能形成正确技能。通过过矫正的练习,既要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操作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经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正确的操作得以巩固。在使用该技术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操作示范,另一方面要把控好过度练习的程度,避免学生出现“超限抑制”。
(四)合理设置技能竞赛的心理目标
目标设置直接关系到动机的方向和强度。正确、有效的目标可以集中人的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人的活动,是行为的重要推动和指导力量。由于技能训练和比赛的环境、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训练中的目标设置和比赛中的目标设置应该区别对待。具体来说,训练中的目标设置应以结果为导向,而比赛中的目标设置应该以技术为导向。
(五)开展系统实用的心理技能训练
(六)自主保持技能竞赛的积极心态
职校生技能竞赛既是打知识战,也是打心理战,越是临近竞赛,心态在其中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愈加突出,更为关键。职校生技能竞赛从训练到比赛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难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巧妙练习,训练想象能力
创新思维是想象的基础,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巧设多样练习,让学生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法在美术练习中开展反向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能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展开想象。如教师利用具体形象的范例:一个很高很胖的人物,一棵很小很矮的小树……让学生用反向的思维画出与画面相反的形象来。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配画意趣,拓展创想空间
利用有趣的成语、趣味的童谣、生动的故事、古诗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寓言、记叙文、日记等都是创作的好体裁,这都是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的有效手段。如画成语“鹤立鸡群、亡羊补牢、骨瘦如柴、拔苗助长、孤军奋战、一针见血、狗急跳墙”等内容的成语,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想象,巧妙构思配画,最后完成作品。
三、借助图像,丰富表象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就是外界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头脑中表象积累越多,学生能够用来进行想象的资源就越多。美术学科就需要借助大量图像、资料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他们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开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这样做:1.生活中鼓励儿童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多接触新鲜事物。2.多做不同形式类型的教具、范例,启发想象。3.以生动形象的儿童动画卡通故事,诱导想象,教会学生上网欣赏广泛的美术作品,丰富表象。4.活用材料,多角度个性创作。
四、利用玩具,拓展材料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材料的条件。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教师提供的玩具材料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创作的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具有可利用的材料,并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制作,逐步养成多思路创作的好习惯。
在学生身边,有许许多多可利用的材料。如一块泥、一根棒、一块石头、一块布、一个盒子、一片树叶……都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创作,学生也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所有资源,让学生多去发现、挖掘、感受、利用、创造。教师还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某一种表现形式,可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材料,通过撕、剪、拼、贴、泥塑、雕刻等造型手段,表现自己的感受。如在利用“废纸板”创作个性作品一课练习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让他们幻想设计后的废纸板的新形象。
五、自主探究,学会表达
通过创作,有的学生把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手提电脑、小画夹等手工作品,有的学生用刻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制作成了漂亮的、与众不同的纸板画作品。
这种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制作,力争新颖独特,不拘一格的创想往往使作品精彩纷呈,别具风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乐趣,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了审美体验,从而也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在“玩”的过程中真正的“活”跃起来。
六、结合生活,放飞想象
我们过去太看重课堂,这种把课堂和生活截然分开的结果使得学生越学越烦,美术教学之路越走越窄。现代新课程要求教学的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学美术,把生活经验美术化,美术问题生活化,体现“美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美术就在身边,感受到它的趣味和作用。
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自己的生活中来。如学过《纸面具》课后,若适逢节日,可以来个化装晚会。再如,在上《植物的生长》这堂写生课时,我课后的延伸是这样设计的:发给学生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学生当一回爸爸妈妈,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学生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教育的真谛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发展,其智慧之处就在于要找到教育的支点,去撬起学生能力发展和生命的成长,进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每一个孩子潜在的灵性都闪耀出迷人的光芒”。这是我们一行教育人追求的教育理想,也试图通过最理想的方式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反思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一度出现了每课必有小组合作交流,必是声、光、影、像、色的最佳结合,也不管这种形式有无必要,致使课堂多了浮华的热闹,少了宁静地思考。但在教育改革行进的途中,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使得我们的一线教师寻找到了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营养,并使我们在探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了“三个最佳结合”,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最佳结合、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的教育实践,从而通过理想的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的理想。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师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这就点醒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在课堂中寻求改变,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使课堂有效教学实现理想化。
“有效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禁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质,是实现理想教育的瓶颈,在平时的教学与教研实践中,我认为努力地做到以下几点才算触碰到了课堂有效教学的扉门,踏上理想教育的始程。
一是放权于学生,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一贯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方式,努力实现课堂回归,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努力地给他们创造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摆脱以前教师“一刀切”的思想束缚,放开去想、做、说,而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想与说。创设条件到位了,就激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同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及时地点拨与总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观点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从而实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最佳结合。
二是创新教法,努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从教学论上看,―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偏重用“嚼着喂,抱着走”。教师习惯于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型单一、教法死板,从而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致窒息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克服注入式,坚持在启发式上下功夫,创设“质疑教学法、悬念教学法、思维训练法、自学讨论法”等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多种教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自始自终地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高效地获取知识,并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潜意识催眠正面思维
一、存在的问题
我省中考历史学科实施开卷考,一方面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历史教师以应试为导向,仅仅围绕记住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和方法,提高本学科成绩进行,而对学生情感体验、心理品质的培养却很少涉及,这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历史学习的困境――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教师教学缺乏热情。我校历史教师平均年龄45岁,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是教师一讲到底,加之历史课一般都在下午,学生本来就有点疲倦,于是强打精神在疲劳中度过了45分钟。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没有动力、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话、好动、学习习惯不好、厌学、偏科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没有动力、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不好、厌学、偏科,这些都属于负面思维、负面想法、负面情绪,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灵有两个层次:意识和潜意识,人的逻辑分析和思考属于意识,而情绪、习惯和所有的习惯性思考都属于潜意识。意识的力量占12%,潜意识占88%,显然对我们的人生起主宰作用的是潜意识。
学生的负面思维、负面想法和负面情绪是潜意识出现了问题,这些潜意识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重要形成时期是在童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不断的对父母亲所给的信息,对周围环境的暗示的接受的过程,如果父母或者老师给孩子的暗示是正面的,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人生。如果父母或者老师给孩子的暗示是负面的,这个孩子可能就会越来越苦闷,越来越消极自卑或者不快乐。
三、措施方法
如何解决孩子的潜意识问题,按传统的方法是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但你会发现我们还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说教,这对于潜意识问题的孩子犹如头痛医脚,无法对症下药,结果收效甚微。有什么办法可以修改人的潜意识呢?心理学认为,催眠是找到那个“潜意识”的最好途径。催眠师通过放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心理暗示与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进行交流,然后运用“催眠后暗示”将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建议植入被催眠者的潜意识里,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思维和负面情绪,植入正面思维和正面情绪。
催眠遵循大脑的工作原理。人的大脑每天都在四种脑波之间切换。β脑波是清醒警觉的状态,注意力集中,但容易疲劳。α波时的注意力比β波集中6倍以上,并且身体和大脑放松,不容易疲劳。θ波时人处于恍惚状态,接受度高,潜意识活跃。δ波时人的意识活动几乎没有,潜意识活跃,通常所说的梦游态。
经过多次的催眠训练,孩子可以将自己的脑波调整低β波或者α波,这个波段下大脑放松,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大脑不易疲劳,这个波段是一个高效率的学习的波段。催眠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
2015年8月我参加了国际催眠大师汤姆史立福的催眠培训,系统学习了原版美国催眠动机学院的催眠体系,学完催眠技术后我在学校进行了催眠的尝试,先进行点的实验,抽取了10个学生,分别做个体催眠,两个多月后,他们的情绪状态、他们的人际关系,他们的历史科学习成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让更多的人从催眠中获益,我决定在班级开展集体催眠,全面开展催眠工作,以点带面,稳步实施。
具体步骤如下:
2.家长催眠意向问卷调查。发放家长催眠意向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催眠活动的支持率,并和不支持的家长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3.学生学习动力讲座。向学生宣传科学催眠知R。
4.学生催眠意向问卷调查。发放学生催眠意向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催眠活动的支持率,并和不支持的学生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6.催眠程序培训。用7个小时对学生进行催眠程序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催眠状态,并能很快将自己调整到放松而专注的学习状态,即高效率的学习状态。
四、预设目标
1.学生的自我评价前后对比;
2.同桌的相互评价前后对比;
2.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前后对比;
3.科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前后对比;
4.心理量表的前后评估对比;
5.学生成绩的前后对比。
【参考文献】
[1][奥地利]弗洛伊德著.歇斯底里症研究[M].米娜贝尔出版社,2000.
关键词:构建;师生和谐;生动有趣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尤其是初中英语的教育质量一直以来都比较差。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落后局面,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乡村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而要改变这种困境,我们首先就要面对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差,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应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从思想和教学上双管齐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英语课。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注重说话技巧
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假如一位学生没有背出单词,教师就训斥:“你怎么这么笨,猪脑子啊?”。学生听到后往往很恼火,容易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教师换种口吻问:“你怎么半天还没背会单词,是不是没有认真去背,还是确实背不会?你先坐下,教师待会儿再来提问你。”如此,这位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教师的关心,而且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因此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深感内疚,说不定今后该学生再不会发生类似情况,我们的教育也达到了它本身应该达到的效果。
2.在教学上“以人为本”
改变以往那种过于注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心理,站在讲台上一味地对学生以一种命令的口气要求学生听课、写字、做作业。诚然,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但不是简单的我讲你听,我写你记,违者责罚;学生应该遵守课堂纪律,但不是被动的你说我记、你写我抄。俗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的要求,如果我们换种口吻讲,学生就会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比如:一个短语:catchupwith,你让一个学生回答,如果他答不上,你不要去责骂他,可以这样说:“你看,没有记住吧?以后可要记笔记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知道笔记的好处了吧?”边说着边摸摸他的头,这个学生就会不好意思,相信他以后也就重视教师的要求了。
二、课堂设计新颖别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新颖别致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备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适当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容易被孩子们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使英语学习成为每个孩子的乐趣。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将枯燥的言传身教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爱玩、好胜心强的天性,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游戏场面,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自我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闪光的一面。
活动与游戏设计实例
1.我来做,你来说;我来说,你来做
这个游戏适用于很多场合,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短语和单词,教师先将这些词语跟读操练后,就可以进行“我来做,你来说;我来说,你来做”的游戏,例如:叫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做动作,另一个猜单词:cry、laugh、cold、hot、tired...这个游戏也可以这样做:教师拿着实物,让学生快速说出单词来:book、pen、pencil、eraser、marker、red、green...这样比起一个个起来读单词或者听写单词是不是好一些呢?
2.单词接龙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采取“单词接龙”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忆单词。具体方法是:学生A任意说一个单词,学生B立即以该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为下一个单词的首字母,说出一个单词,且不能重复。例如red―dog―goose―egg―goat―tea...这个游戏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你一个单词我一个单词地争先地回答,单词量少的同学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放心大胆地说出他所知道的英语单词,而不必担心自己的面子问题。
3.一口气训练
对于一些难词、难句,可以采用一口气训练法。如教学Excuseme时,先确认学生已经初步做到正确发音,然后开始竞赛,让学生深吸一口气,看谁能在一口气之内说出更多遍的Excuseme,这个游戏多采用个体随机挑战形式,也可以分组累计得分,是训练语速和巩固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
4.传声筒
在巩固词汇和重点语句时,可以采用传声筒等方式进行。如:在每组中选择6-8位的学生上台排成一列,第一位学生告诉第二位一个词(如apple),第二位增加一个词后告诉第三位(如appleandorange),第三位再增加一个词后告诉第四位(如apple,orangeandwatermelon),依次类推,以此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并促进他们开口说英语。
5.重复叙述
大家坐成一个大圆圈,说出自己的爱好,别人重复。例如:第一个同学说IamfromJiuQiuan.MynameisLiMing.Myhobbyisbasketball.第二个同学说:HeisfromJiuQiuan.HisnameisLiMing.Hishobbyisbasketball.IamJenny.IamfromDaHuajian.Myhobbyismusic.
这个游戏的好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和记忆力,也可以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量。
6.课本剧表演
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们除了分角色读课文外,还可以进行课本剧表演。例如,英语课本第五册lesson38anaccident需要四个人一组。A:reporterB:victimC:doctorD:victim’sfriend。让学生自编对话,然后以比赛的方式要每个组的同学上台表演,获胜者得到奖励。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干,参与的积极性就可以调动起来,而且学生也会为了得奖而努力做准备。
7.游戏竞赛法
(上接第12页)
三、课后作业要科学,要适量
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课后作业一定要少而精,不能一味地布置那些毫无意义的重复性作业。比如,让学生抄写课文,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只能让学生劳累而反感。学生的厌学可能就是从家庭作业开始的。相反,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别开生面的作业。如我们学完了“Foodandservice”这一单元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项任务:为自己或为朋友、为亲人设计一份一日三餐合理的饮食并说出理由。小组成员互相分工、互相协作,会绘画的画画,查资料的查资料,口才好的陈述。总之,每一个小组都齐心协力,做出一份图文并茂、生动有效的计划书和食谱。这类活动能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正做到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学生最好的课外作业就是阅读。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比抄抄写写有意义的多。注意,课外读物的特点是不难、量大、有趣、文学。
[1]郭志明.中学英语教师高效教学行为归因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刘美辰.教育教学论坛[J].教师对学生关爱的伦理思考,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