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教育部批准
2017年上半年,学院启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工作,并将该项工作作为年度工作重点。5月25日,组织召开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专家论证会。学院重组学科团队,凝练特色学科。
★伍巧芳教授和方芳副教授参加“2017上海市外文学会年会暨会长会议”
2017年12月29日,国别研究团队的伍巧芳教授和方芳副教授参加“2017上海市外文学会年会暨会长会议”此次会议以“新时代外语学科与专业建设”为主题,是上海市外文学会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上海市社科联的领导下,为推动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所举办的重要活动。会议期间,国务院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青龙教授就“新时代外语学科改革与创新”进行发言,提出新时代外语学科内涵建设定位的新要求和外语学科方向建设的新要求。他指出“国别研究学科”在外语学科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跃居第三,仅次于“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学科以及“翻译学”学科。
★方芳副教授参加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方芳副教授于2017年7月27日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及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政府新闻办等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设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对外传播的战略转型”“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留学生与讲好中国故事”等7个分论坛。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国别研究如何更好地与外语学科的传统专业相融合、更优地服务于当下对外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值得深入思考。
★方芳副教授参加涉恐报道及危机公共小型研讨会的评审工作
2017年10月14日,方芳副教授出席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的涉恐报道及危机公共小型研讨会,并参加评审工作。研讨会上,方芳副教授提出三个问题供参考:媒体是危机公关的对象还是手段?涉恐事件与其他重大危机公关事件的本质差别对政府危机公关产生何种影响?从涉恐媒体报道近些年的变化能否评判在涉恐事件中我国政府危机公共能力的提升?
二、人才队伍建设
★伍巧芳教授被聘任为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
2017年6月30号在社科联大楼隆重召开“上海市外文学会60周年庆典暨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国别研究学科的伍巧芳教授和方芳副教授出席了本次盛会。经过与会人员的推选与投票,伍巧芳教授当选为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
上海市外文学会(英文名称: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Association.缩写SISA)成立于1957年2月19日,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最早成立的8个基础学会之一。主要由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本市高等院校的正副教授、讲师以及从事外语翻译工作及涉外经贸工作等方面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学会的宗旨是加强本市外语工作着的联系,组织会员开展外国语言文学、外语教学、中外文翻译、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促进本市外语工作者,研究人员和外省市(境)外的外语工作者、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提高本市外语研究和应用的水平,为本市和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业务范围是组织学术研究活动,举办各类外语培训班,扩展翻译咨询服务,开展与境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甘翠平博士被华东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聘请为华政硕士生导师
甘翠平博士于2017年10月被华东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聘请为华政硕士生导师。2017年12月20日参加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举办的新聘硕士生导师培训会议;2018年3月26日参加华政外语学院硕导工作会议。为积极履行华政硕士生导师职责、做好研究生指导工作进行学习与培训。
三、近期科研成果
★伍巧芳教授的译著《法治秩序的建构》在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发行
伍巧芳教授英译季卫东教授(原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院长)的著作《法治秩序的建构》(BuildingtheRuleofLawinChina:Ideas,PraxisandInstitutionalDesignandBuildingtheRuleofLawinChina:Procedure,DiscourseandHermeneuticCommunity)。该书英文译本约有30万字,由英国百年出版社Routledge于2017年12月出版。该译作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法治秩序的建构》是一部涉猎广泛、内容凝练、同时又蕴含着深沉的现实关怀的学术论文集。该书在对中国的固有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的实践以及西欧式控法治主义的各种学说和历史经验等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直接或者间接地提出了根据当下的客观条件创造性地建构民主法治秩序的一些基本设想,观点新颖并富有挑战性却不失稳健的衡量。
★方芳副教授在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译著
方芳副教授完成《当代中国公共安全研究报告》的英译工作。《当代中国公共安全研究报告》由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明军教授和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吴新叶教授主编,是一部涉猎广泛,分析透彻的学术论文集,其所搜集论文的主题涉及当下国内社会在各领域的安全问题,均围绕一中心问题展开分析,即“维稳”是否并长期成为中国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手段。该报告的英文译著PoliticsofStability:Maintenance:PublicSecurityandGovernanceinContemporaryChina约为30万字,于2018年1月在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吴伟丽博士的专著《现代日语副词性修饰成分研究----以程度类修饰成分为中心》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韩毅博士译著《宪法的守护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韩毅博士翻译了(德)卡尔·施密特《宪法的守护者》一书,于2018年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原著最早作为单篇论文发表于1929年,后经大幅扩写,又以专著的形式于1931年面世。当时正值魏玛共和体制摇摇欲坠之际,空前的政局动荡、经济危机,赋予“例外状态”的概念一种紧迫的现实感。面对风雨飘摇的局面,作者提出了一个类似于“谁来决断”的问题:谁来维护宪法?
★潘苏悦老师的译著《特斯拉革命: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和《咖啡师圣经》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潘苏悦老师翻译了(荷)米卫凌和伦布朗科佩莱尔的《特斯拉革命: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于2017年7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读者描绘了各国政府、能源企业、新技术企业规划的能源行业全球版图和发展线路,展示了新能源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并大胆预测: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新能源技术引领的“特斯拉革命”就将重塑世界经济走向,甚至改变我们日常生活最为细微的习惯。潘苏悦老师还翻译了(澳)奥尔加·卡里耶的《咖啡师圣经》,于2018年1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家中轻松冲泡出一杯完美咖啡,介绍了包括选豆、研磨、冲煮、萃取、拉花和配餐等在内的独门配方及制作技术,提供了一系列以咖啡为原料的蛋糕和烘焙美食的食谱。
★孙璇老师的译著《审判尼伊拉》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孙璇老师的译著《审判尼伊拉》于2017年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原著是美国作家德布拉哈梅尔(DebraHamel)的作品,追述一名被告上法庭的交际花,在滥诉成风的古雅典的坎坷一生。作品叙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是一部出色的法律史著作。自2005年出版后相继被翻译成德文,日文,韩文出版。
★方芳副教授在《世界知识》上发表论文
方芳副教授于2017年在《世界知识》(第16期)上发表论文《以发展的眼光看网络主权》。该文回顾了网络空间从“去主权化”向“再主权化”的转变过程,回答了何谓网络主权、网络主权与现实空间国家主权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跨境信息流动模式有待深入探索。
方芳副教授于2018年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上发表《网络空间国际规则:问题、态势与中国角色》一文。该文提出,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面临的发展态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在治理理念、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影响力上升态势、互联网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推动规则构建的有利条件,但在网络治理方面与美国及其盟国仍存较大差距,影响力依然有限。中国需在理念宣示、科研规划、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升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话语权,推动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璇老师于2017年2月在日本期刊《松山大学论集》第28卷第6号上发表论文《中国における派遣労働者の権益問題》,于2017年12月在《松山大学论集》第29卷第5号上发表论文《長江デルタにおける労務派遣を巡る企業と労働者》(2017年12月)。于2017年11月在《爱媛经济论集》第37卷第1号上发表论文《現代中国における労務派遣を巡る国家企業労働者》。
★伍巧芳教授在《法学英文版》上发表译文
伍巧芳教授于2017年6月在《法学英文版》上发表译文LegalTransformationofChina’sLocalGovernmentDebt:ACentral-LocalRelationsPerspective。该译文是对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黄韬副教授所著论文“央地关系视角下我国地方债务的法治化变革”的翻译,将该论文进行翻译出版有助于国外学者了解我国地方债务法治化的进展。
★褚颖老师在《法学英文版》上发表译文
褚颖老师于2017年6月在《法学英文版》上发表译文AProbeatthePoliticalSysteminHongKong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fromthePerspectiveofItsSovereigntyandHistory。该译文是对上海市文史馆、华东政法大学郝铁川教授所著论文“从国家主权与历史传统看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翻译,将该论文进行翻译出版有助于国外学者立足国家主权和香港历史,从指导思想角度来重新了解香港政治体制。
★甘翠平博士在《法学英文版》上发表译文
甘翠平博士作为第二译者,于2017年6月在《法学英文版》上发表“theFalseJudicialApplicationandtheTrueRevelationofthePrincipleofPublicOrderandGoodCustom”译文。该译文是对辽宁大学法学院李岩教授所撰写的论文“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乱象与本相---兼论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类型化”的翻译,将该论文进行翻译出版有助于国外学者了解公序良俗原则在我国的司法适用。这是甘博士自2015年起第三次在《法学》(英文版)上发表法学类译文。
韩毅博士翻译了(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教授《德国贿赂犯罪的基本类型与反腐刑法的最新发展》一文,发表于魏昌东、顾肖荣主编的《经济刑法》第17辑,2017年11月第1版,2018年2月第1次印刷。该文回顾了德国传统的反腐政策、实体刑法的规定以及近年来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趋势,揭示了不同体系之间基于具体国情的各种差别,并且直接凸显了反腐刑法中各种腐败的特殊之处及其对策。
★夏晓文博士在CSSCI期刊《德国研究》上发表译文。
夏晓文老师于2017年在《德国研究》第3期上发表译文《安格拉·默克尔和唐纳德·特朗普———价值观、利益和西方的未来》。该译文首先纵向研究了默克尔自2005年担任德国总理以来与历届美国总统的交往历程,进而从身世和个人性格方面分析了特朗普的执政特点,最后对美德两国在外交政策以及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方面有哪些合作之处或者可能的冲突之处做出了总结。
四、获奖与服务社会
★国别研究团队教师伍巧芳获得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提名奖
为挖掘一批我们身边长期耕耘在本科教学工作一线,师德高尚、敬业爱岗、评教优秀、教学成效显著的优秀教师。我校人事处和教务处共同组织了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评选。
2017年11月15日,学校印发了《关于开展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在全校公开开展“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活动。第一阶段经过我校教师提交个人申报材料,与学院(部)推选,共有33位优秀教师荣登我校2017年度“教学名师”推选名单。
★国别研究学科伍巧芳教授获聘民建市委科教委员会执行主任
★吴伟丽博士的“面向法律人才培养的二外日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第一完成人)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吴伟丽老师的“面向法律人才培养的二外日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于2017年9月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该成果以2013年11月获立项的外语类模块课程“第二外语日语”为基础。该课程不同于以往单纯教授“外语”的第二外语课程建设,目标是使“日语”和“法律”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开发出适合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学生学习日语的课堂讲义和课件。经过三年的课程建设,基本完成了适合零起点日语学习者、同时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学生学习日语的讲义,“法律”与“日语”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及该课程的网上试题库建设。
★吴伟丽博士获“中金缘法”奖教金
吴伟丽老师于2017年12月获“中金缘法”奖教金。她始终将“教书育人,授业解惑”的宗旨牢记于心,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在2014-2017年近三年的教学评教中有6门课排名全校前20%(其中2门排名全校第一)。在教学上,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曾获校级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本科课程考试改革项目、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曾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网上课堂获校第四届教师教学比赛网上课堂二等奖。
五、科研立项与科研结项
★国别研究学科伍巧芳教授和潘苏悦老师参与商务部《“一带一路”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国别研究》课题研究
2017年10月,伍巧芳教授和潘苏悦老师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佑林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秦淑娟教授联合申报商务部《“一带一路”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国别研究》课题,并成功立项。2018年3月已经完成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匈牙利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合作分析报告》,约20万字。
★“英汉汉英商务翻译”获校优质在线课程项目立项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精神,积极应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我校遴选出10门课程予以立项,试点进行在线课程建设。“英汉汉英商务翻译”被列为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系国别研究团队伍巧芳教授。
★伍巧芳教授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顺利结项
伍巧芳教授主持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类)《MTI专业硕士培养现状与培养机制改革——基于上海市五所高校的调研》结项。该项目从培养目标、授课方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对学校硬件设施、MTI培养模式、导师机制的反馈和建议等几个方面对各个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考量。发现诸多高校在MTI的课程设置方面过于笼统,未形成各自的特色和细分方向。诸多高校与市场的对接有一定程度的落差,诸如:实习、校外导师、专攻细分方向等数个方面存在不足。该项目依托华政本校,对本校MTI的培养现状和其他高校MTI培养现状的共通性问题做了分析,并尝试就华政的MTI培养现状给出分析和建议。此次项目所积累的经验,可以用于日后对其他高校的MTI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以及提供建议。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获准2017年文伯书院通识类课程建设重点项目立项
2017年,文伯书院遴选了70门通识课程予以建设,《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获得重点项目立项。该课程负责人系国别研究团队的伍巧芳教授,成员包括褚颖老师。该项目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既有实用的演示技能,又有丰富的社科经典名篇,涵盖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与宗教、中国医学、中国建筑、中国功夫、中国餐饮文化、中国艺术、中国汉语语言和中国法律文化等,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方芳副教授喜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项目一等资助
方芳副教授主持的“认知共同体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议程设置研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项目一等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项目共资助3259项课题,其中663项课题获一等资助。上海地区共69项课题获一等资助,其中政治学学科仅此一项。
★方芳副教授获批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立项
2017年教务处遴选了30项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予以立项,方芳副教授承担的“我校书院制下人文类通识课程教学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获批。该课题旨在研究书院制人才培养方式下人文类通识课程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方芳副教授获批2017年文伯书院通识类课程建设一般课程立项
2017年,文伯书院遴选了70门通识课程予以建设,《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获得一般项目立项。该课程负责人系国别研究团队的方芳副教授。该项目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又有贴近日常的丰富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提升作为一名全球公民的基本素养。
★甘翠平博士的《法商应用文体与翻译》模块课程项目结项
甘翠平博士于2017年5月完成《法商应用文体与翻译》模块课程项目结项,该项目于2014年3月获得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项目立项。立项以来,甘老师连续三年为本科生开设“法商应用文体与翻译”模块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翻译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阅读和翻译各类主要法律和商务应用文本,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法律英语和外国法律专业知识甚至到英美法国家出国留学都打下了比较好的语言基础,得到学生良好的反馈。
六、讲座与活动
★第七届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2017年6月25日-26日,第七届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松江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主办,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承办,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协办。会议旨在搭建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界和行业的深入融合。来自多所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会议。
★第二届“立格外语联盟”峰会在我校召开
★外语学院召开校友会成立大会
2017年11月18日,外语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在松江校区明珠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友总会副会长闵辉,外语学院原党委书记姚骏华,外语学院院长屈文生、院党委书记余素青、副院长张朱平和伍巧芳,部分学院教师及1999届至2017届校友代表共70余人参加大会。会议由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沈跃瑛主持。
沈跃瑛对前来参加大会的校领导、学院领导、校友和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宣布大会正式开始。余素青介绍了院校友会的筹建情况。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外语学院校友会章程》(草案)、《外语学院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建议名单》和《外语学院校友基金理事会成员建议名单》。外语学院原院长王嘉禔、原院党委书记姚骏华当选校友会顾问,余素青当选校友会名誉会长,屈文生当选校友会会长,张朱平、伍巧芳、1995级校友朱敏、1996级校友刘炯、2000级校友卢芳当选副会长,沈跃瑛当选秘书长。
闵辉、姚骏华、屈文生和校友代表朱敏为外语学院校友会揭牌。闵辉向屈文生授予校友会会旗,并向学院校友会负责人、常务理事和理事颁发聘书。
外语学院校友会的成立为校友和学院、校友和校友搭建了联系与合作的平台,能够进一步推进学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社会育人工作。
★韩毅博士带队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德语辩论赛”
2017年10月29—30日,韩毅博士带领我院德语系2014级的宋君怡、徐璐婕同学赴吉林省长春市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德语辩论赛”,2015级的刘文鉴同学作为辅助人员随往观摩。最终的冠军被南开大学夺得。通过此次活动,我校代表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验,并与外校同行就竞赛与教学事宜展开了友好而深入的交流,为日后取得更好成绩、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