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进行过半,作为美食大国,主办方为冬奥运动员们准备的美食也着实跟着火了一把。
之前发布的冬奥运动员菜单中,共有678道特色菜品。
而事实证明,这份历时三年、前后修改了6版的菜谱,受到了世界各国运动员的欢迎。
马耳他运动员珍妮斯·斯皮泰里因在比赛间隙吃豆包走红网络,被许多网友称为“豆包小姐姐”。
最近,马耳他驻华大使卓嘉鹰(JohnAquilina)在接受采访时更是表示,许多马耳他人因为斯皮泰里的采访而知道了什么是豆包。
在视频采访中,大使先生直接把豆包的英文名称翻译为了汉语拼音“doubao”。
除了“豆包小姐姐”,爱吃韭菜盒子的中国选手谷爱凌,也因为边吃韭菜盒子边等成绩登上了热搜。
2月17号结束比赛后的采访中,谷爱凌被问到决赛要带什么吃的去现场的时候,她表示“前几天还吃了北京的红糖饼,特别香。”(阿研替韭菜盒子不服!)
外媒对中国美食的迷之魅力充满好奇,NBCOlympics在其官方社交账号发布了谷爱凌吃韭菜盒子的视频片段,并把韭菜盒子称为snack(小吃)。
《人民日报》更是列出了100道中国美食的英文表达供大家参考。
在列表中,《人民日报》对豆包和韭菜盒子给出了不一样的翻译:。
其实,对于冬奥中国美食的英文翻译方法,2017年发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早有建议:中国特有的食品名称,如饺子、包子、粽子、馒头、火烧、煎饼、肉夹馍、油条等,可以用汉语拼音拼写。如果英文名称无法体现食品的原料和做法,则可以在后面加上简短的英文注解。
北京冬奥会已经赛程过半,中国美食也被来参赛的各国运动员在世界各国社交网站上进行了一大波宣传。
如果你是冬奥志愿者,你会如何向外国运动员和网友介绍我们的中国美食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