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小红书疑被各大安卓应用商城下架”的信息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目前,除小米应用商店和苹果IOS系统的AppStore外,在腾讯应用宝及华为、OPPO、魅族、一加等在内的品牌商手机均无法下载小红书App。其中应用宝给出的理由是“该应用内部优化中,暂不提供下载”。目前,已下载小红书的用户使用暂时不受影响。
自今年315前夕被曝出“种草”笔记代写、数据造假后,小红书在近5个月里一直备受争议。根据7月29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投诉排名情况分析,小红书投诉数量超过1000件,位居前十。
此外,据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www.315.100ec.cn)收到用户维权案例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共计收到165起对小红书的用户投诉,其热点被投诉问题主要聚焦在:商品质量问题、售假、虚假宣传、退货退款难、商品久未发货、售后服务差等这6个方面。此外,根据网经社“电数宝”数据库(www.100ec.cn/zt/dssjk)显示,2019年以来小红书均获得“建议下单”评级,数据表明,尽管小红书消费问题尚存不少,但平台在售后处理方面还是比较重视,平台售后消费体验还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整改。
二、专家点评
小红书创始人瞿芳今年6月在内部信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小红书总用户数2.5亿、月活用户8500万、每日社区笔记曝光超30亿次。因为“种草”笔记代写、刷单成风、数据造假、谣言泛滥等一度遭到用户质疑。
探究:小红书突遭集体“下架”究竟为何?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圣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伟律师认为,从APP商城的角度而言。其实早在2016年6月28日,网信办就颁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第八条规定第三款规定,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发布合法信息内容,建立健全安全审核机制,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从这一条我们可以发现,因为APP本身是海量的,我国对于APP违法违规内容整治的逻辑,很大一部分是要求APP商城的监管和自律,这也是APP商城的义务。从华为APP商城等APP商城下架小红书APP的行为来看,其实也是在为自身的经营树立“防火墙“,不仅仅是小红书,之前快手、B站、网易云音乐等也都遇到过下架整改的情况,并不是这些商城针对小红书一家的行为。
黄伟还表示,从小红书本身而言,此次App下架可能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虚假笔记信息特别是一些涉及医疗美容等人体健康的虚假信息泛滥,还有就是平台上部分用户带有暗示内容的涉黄涉毒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都是由平台的使用者上传,但是小红书并没有投入相匹配的资源在其范围内进行治理和核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按照《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七条第(三)款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机制,对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内容的,视情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更新、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保存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没有完全履行这些义务,这也是很大可能小红书被下架的原因。
此外,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认为,小红书商业模式决定了UGC是该平台的特色,甚至在某种意义而言,是其核心的商业竞争力。结合此前曝光的小红书虚假“种草”,虚假刷量的事件,本次下架的关键问题,可能还是在平台上存在海量的UGC(用户生产内容)可能涉嫌内容违规。当然,内容的违规并不局限于虚假信息这一维度。
APP的运营必须要遵循《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尤其是传播、传输内容必须合规,是一条鲜明的红线。且《网络安全法》也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违法信息管理义务,必须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义务。
监管:提高治理意识不能放任平台上的一些“灰黑”行为
7月17日,小红书发布反作弊报告,称“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笔记4285篇,其中除机器刷量外,每天有920篇人工刷量笔记被清理”。
对此,黄伟表示,据之前报道,小红书平台上现在还存在大量代写、刷量的行为。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灰产业链”,这对于整个小红书的生态都是一种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小红书要加强和政府的合作,要提高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平台自身除了要提高治理水平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治理的意识,不能放任平台上的一些灰黑行为。
未来:内容合规性是小红书发展的生命线
黄伟还表示,内容合规性是小红书这类内容平台的生命线,建立相应的互联网内容风控体系,应该从专业人员配备、专业知识储备、技术提升等方面下苦功。未来内容型平台只有提供更多优质、合规的内容,才会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