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不喜欢囤积太多信息。因为很多内容不能称作“知识”,顶多算是信息。
所以,当我看到一些特别有用的信息,或者能启发我思考的内容,我会用自己的话重新整理一遍,这样不仅能加深理解,还能帮助我记住这些内容。
整理完后,我会把它们保存到笔记软件里。如果是在手机上操作,我会用flomo,然后,回到电脑时再同步到Obsidian。这是我常用的方法。
后来,我用了ima.copilot工作台,感觉省了不少事。它让我跳过了这些繁琐的步骤,直接把重要内容暂存起来,非常方便。这是发现的第一个提升效率的地方。
第二个功能是「搜索框」的妙用。很多人看到「搜索框」只会想到输入问题,其实输入网址也很实用。
比如:
另外,小红书内容一般不能复制,处理起来有点麻烦。
B站视频也能搞定。有时候看视频,遇到特别能说的博主,视频又长又啰嗦,不知道重点在哪儿。
第三个小技巧是什么呢?划线。
从划线到存内容,再到用到文档里,这个过程好像总是有点麻烦,很多产品的划线只局限在端内。
我觉得,“划线”这个功能挺实用的,读东西时,遇到不懂的,或者想知道更多的信息,就可以用划线来搜一搜,你还可以把你划线的内容复制一下,用到别的地方,比如写文档或者做PPT。
所以,ima像个大桌子,把需要的资料、笔记都放在桌子上,一目了然,想用哪个就拿哪个,这个过程类似于玩乐高积木,拼出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模型。
第四个有用的细节是什么呢?我称之为:妙笔生花。
举个例子:
当我把一段笔记放到工作台里,复制这段内容时,旁边会出现两个选项——AI写作和AI解读。不过,这些功能并不是我觉得最厉害的。真正最厉害的是「AI搜索框」。
我之前说过,人工智能的搜索框像一扇大门,你问什么,它就答什么。官方给了一些常见的提示,比如扩写、缩写、翻译等;但实际上,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输入自定义的提示词。
比如,当我觉得作者写的东西不够清楚,或者看不太明白时,我会让它用更正式、简单的话重新表达一遍,这样一来,读起来就顺畅多了。
更棒的是,这个搜索框还能帮我思考。
虽然它的答案不一定完全符合我的预期,但至少能提供思路,我可以再在它的基础上调整。
另外,这个AI搜索框和首页的搜索框不太一样。它嵌在笔记那里,像个随时待命的AI助理。我已经为它设置了几十个提示词,非常好用;而且,这些提示词还可以在「提问总结」功能里用,一点不浪费。
第五个细节是什么呢?跟图片和文字处理有关。
现在很多AI工具都能从图片中提取文字,那为什么我还会用ima呢?因为它操作更方便。
我用苹果电脑,只要按下Option+空格,就能唤醒它。然后,把图片拖进去,它能快速提取文字,并直接存到「空间」里。
而其他工具虽然也能提取文字,但还要手动复制粘贴,步骤更多,效率低。
更有趣的是,有时我不只是想提取文字,而是希望它直接帮我解读图片内容。我把图片拖进去,问它:“这张图说了啥?”它就能迅速分析并生成一段总结。
这个功能对我看报告特别友好,因为有时候图片上的小字看起来又密又累,IMA能帮我省不少力气。
以上五点,是我在使用ima.copilot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你可以试试看。
这个产品还在不断更新。我发现,它的发展有点像最早的Chromium,谷歌在2008年发布时,初看只是个浏览器,但它的内核很强大,后来衍生出许多功能。
而IMA现在也有点这种趋势,如果它能发展成像「画布」(Canvas)那样的多功能工具,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