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厉害”可能是我们这届家长精神内耗的根源。
然而牛娃聚集的地方,却往往是黑洞一般的存在,对每位老母亲都有一种谜之引力。
至于说哪里牛娃密度最大?
我曾一度坚定地认为是北京海淀黄庄、魔都的民办学校或深中南外的招生榜单里....
直到打开某红书和某音后,才发现之前自己的认知狭隘了...
我发现了令人着迷的鸡娃新大陆
记得刚下载好这些应用,系统就像认识我一样,为我奉上了牛娃视频。
开始我也没点开,但有一次无意中点开后,立刻像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的天!这些孩子也太厉害了吧!!
在四岁的年龄段上,回想我家娃那时还在乐呵呵地傻玩,而别人家的小朋友,不是在镜头前挑战三年级奥数题、就是已经掌握了两千多的词汇量。
再看看五岁阶段,娃之间的PK同样精彩:
有娃识字2000+,一年阅读千万字;
那边就有娃中班英语词汇量超4000,每天主动学习6小时……
至于这些平台上长到了六七八九岁的娃,就更逆天了.....
优秀程度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孩子们达不到:证书拿到手软、奖杯摞到无处安放、还有令人艳羡的学习自驱力和耐力....
不得不说,这样的内容看多了,真的很容易上头。
我逐渐沉迷其中,并开始不由自主地频繁搜索。
而平台深知我的需求,源源不断地“贴心”给我推送了更多的多姿多彩的牛娃。
“别人家的孩子”看得越多,我也越发按耐不住了。内心仿佛被注满了鸡血,对娃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
一入坑深似海,
牛爸牛妈让我日渐焦虑
但很快,我从鸡血满满变为了焦虑满满。
焦虑第一弹:
牛娃涉猎的领域,无处不在又无可超越
比如:
国画、油画、丙烯画...
民族舞、芭蕾舞、爵士舞...
钢琴、大小提琴、架子鼓和唢呐....
还有体操、冰球、壁球……
更甭提还有能倒立用脚趾头射箭的、用头顶投篮的、蒙着眼睛写书法的....这都咋修炼成的呀?
各种牛娃令我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究竟先膜拜哪一个才好?
再回头看看我家里这个——差距有点大啊……
原本我觉得闺女的古筝和唱歌还不错,打算培养培养。可和这些网上的孩子相比,真是毫无优势!!
焦虑第二弹:
牛娃的背后,牛妈差距更加大!
“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普娃和牛娃之间,隔着一个牛妈!”
“让孩子在小学阶段把英语拉到高考水平,我是这样做的;
教五岁孩子顺利解出三元一次方程,谈谈我的体会;
用两年学完小学数学,分别用一年半学完初中和高中数学,跟我学就是了;
六岁过KET七岁过PET,只需要做这几件事……”
我看完了,也尝试实践了。
人一旦实践,就会发现自家的娃根本没法像网上教的那样,积极地进行回应和配合,让这些方法落地。
我自问:为什么人家家长就能持之以恒地鸡娃成功,而我搜罗来大量的方法、经验来养娃,哼哧哼哧干半天,娃却还是个“白斩鸡”(简称白鸡)?
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响起——“先看看你自己是不是牛妈呗?”
想想自己,上班回到家后确实在鸡娃这件事上不够自律。
辅导孩子作业之余,老想着自己得歇口气追剧、刷刷淘宝休息休息.....遇上孩子不配合,我的脾气也压不住......哦,对不起,原来是我不配……
焦虑第三弹:
牛妈不仅教育牛,各个方面都秒杀我!
——秀自拍,妆容精致,肤白貌美美商高;
——晒生活,健身插花烹饪瑜伽……各种岁月静好;
——拼事业,学历高工作好会赚钱,职场精英又美又飒;
——而且很多都家住大别墅,有前庭带后院,养宠物种花草……
好看会打扮,聪明有才华,家里条件还那么好!
同样都有娃,人家就是人美娃牛的辣妈,而我只是一个为娃操碎了心、还没啥成果的平凡老母亲……
在平台混迹久了,我的焦虑感就越明显——
厉害的娃数不过来,人生赢家式的妈妈也太多太多。相比之下,自己和自家娃瞬间就秒成了渣!——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想到这里,我的心态就有点崩,整个人都不好了。
逐渐觉醒后,
我发现了牛娃牛妈云集的秘密
从沉迷到焦虑,这个过程并没有太久。
我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之所以“遍地是牛娃牛妈”,有以下几个原因:
作为个体,我的行为喜好早就被强大的算法“参透”了。
算法根据全网数据分析我的情况,推测我的喜好,越来越能精准算到我想看什么,并及时送出相应的信息。
而我关于孩子的信息源,很快就被五光十色的牛娃牛妈们填充得不留一丝缝隙。
在这个牛娃充斥的“信息茧房”里,我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这些信息所绑架了,很快产生了一种“除了我家,别家都是牛娃”的错觉。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两个方面是自己更擅长的。
社交平台的短视频和文字,会放大这些特长;在虚荣心的作用下,发帖的父母也会不自觉地夸大某项成绩。
比如,我女儿有一次做出了一道挺难的数学题。
我把她的成果拍了下来,展示时在文案里加上了“再一次”“很快算出来”这些修饰语,于是身边朋友看到后,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的闺女“擅长数学”。
而女儿这一次的做题成果,也被演绎成了“她天天做很难的数学题”“她做所有数学题都很快”......
所有平台都不会只展示某一个孩子。
所以当很多各有特长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时,我们便会形成“遍地是牛娃”的错觉——这个密度远远超过了在现实中牛娃的实际含量。
再加上算法的推波助澜,更是增加了牛娃的密度,加剧了这种焦虑感。
此外为了吸粉,在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平台上,博主总是选择性地展现最光鲜靓丽的那一面。
成绩背后的辛苦、繁琐、或者寻常的育儿细节、崩溃时刻,并不会入镜。
直到有一次她要转型了,所以选择“自爆其短”,大家才看到原来每次拍照时,她都会把杂物堆到另一房间里——而那些杂物,和我们每天日用的一样多。
有句戏言是:宇宙的尽头是带货。
不少牛妈牛娃也确实有刻意凹出来的痕迹,最终目的在于为商业变现。
比如,有些发牛娃视频的博主本身就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某个正在招生的培训机构;再比如点开一些“牛妈”的页面,发现一半以上都在卖东西。
上个月,我去听了一场MCN(Multi-ChannelNetwork的缩写,指通过资金、创作规划和流量渠道运营内容生产者的公司,也被称作“网红经纪公司”)公司的培训。这是一家业内小有名气、但规模并不很大的公司。
公司甚至还会将一部分“长相成熟”或“亲切知性”的高学历未婚女生包装成“知识型妈妈”,给大家讲各种育儿方法和育儿经验,再通过用脚本打造人设、做流量投放等方式,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牛妈”推向市场。
眼不见心不烦,戒除焦虑
上面说这么多,其实关于牛娃牛妈的各种道理,很多人也明白,但只要一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秀,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焦虑,是由信息的单调和狭隘所导致的。
信息的数量又很多,我们深陷其中时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信息的同质化。
只有跳脱出信息的“舒适圈”,不断提升信息掌握的层级,我们才能在养育过程中审时度势、清晰判断。
如果只盯着领奖台上闪闪发光的牛娃,就看不到那些普普通通的孩子们,看不到那些默默努力才能取得微小进步的孩子们,也见不得那些成天想着玩耍没有自驱力的孩子们。
——而后者,才恰恰是每个人平凡育儿路上最真实、最大多数的存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还发现一个更好的“观看方式”——就是让孩子亲自看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从而带给她更多灵感和动力——但注意要选那些可以模仿跟随、以及能激发共鸣的视频,而不是那种单纯“秀成果”的视频。
比如,闺女在看过某个小姐姐画画的视频之后,也用对方的方法,做出了有自己风格、创意十足的作品。
如果你发现自己内心并没有那么强大,越刷越觉得自卑和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取关那些育儿达人。
要像我一样,敢于长按每一支视频,然后点击“我不喜欢”。
屏蔽掉社交媒体上焦虑源后,你便会发现心态自然而然平静了许多。不受外界信息的干扰,不跟别人去比较,循着自己的节奏去育儿,更加舒心从容。
我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做一个情绪稳定、健康快乐的妈妈,比学会网上那些别人家的育儿方法,对孩子更有帮助,孩子脸上的笑容也会变得更多。
End.
“果壳童学馆”是果壳旗下的儿童教育公众号,这里有可信赖的育儿科学知识,随时随地的家庭STEAM教育。帮你成为具备未来视野的家长,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学会思考,培养属于未来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