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都不曾写东西了。前几天进厨房寻东西吃,忽然闻到了一种小时候闻到过的味道,也许是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立刻就想家了,想爸妈了。记得很小的时候,夏天傍晚,放学回来后先去放2个小时左右的牛,等牛吃饱了,我就回来一边照看两个妹妹,一边把饭烧好,主要是煮上几个咸鸭蛋,蒸个鸡蛋糕,从小园儿里摘了青菜洗了蘸大酱吃,外加一碗咸菜,这就是晚餐了。我做饭很少蒸馒头,都是妈妈事先蒸好了,等我回锅热一下就可以了。农村下工的时候一般都是妈妈先回来一会儿,然后爸爸才回来。那时我总是兴高采烈地跑到村头翘脚瞭望着等着爸爸回来,到看见他身影的时候,我就撒欢地跑过去,帮他扛锄头或者是拿镰刀……吃饭的时候,我们*三个按次序做好。一张圆桌,家里凳子不多,就靠着炕沿放着,爸爸坐在炕梢,妈妈坐在靠近炕头的位置,地下就是我们三个了。二妹靠近妈妈坐着,我在中间,大妹靠着爸爸做。一到开饭的时候,我们就先把爸妈的碗筷摆好,然后就各自拿着各自的碗等着盛汤盛饭了。吃过晚饭,爸爸总是蹲坐在外面乘凉,一边喝着他最喜欢的茉莉花茶,一边抽着香烟,我就蹲坐在他身旁……那时候爸爸是我现在这样的年纪,我8、9岁的样子……
逝者如斯,转瞬之间,我也到了爸爸的年纪,爸爸也慢慢的花发、白头、眼花了……我也有了我的妻儿,再过几年我的儿子也会象我当年一样静静地陪我喝茶,给我端茶倒水了。此时的心情难以形容,说不清是留恋,是感叹,是伤感,还是其他。于是心里默默地许下一个诺言,为了这个诺言而不懈奋斗……
O
01皇帝称老婆叫梓童;02宰相称老婆叫夫人;03文人称老婆叫拙荆(谦称,非直接对妻子使用);04雅士叫执帚(谦称,非直接对妻子使用);05商贾称贱内;06士人叫妻子;07酸秀才称娘子;08庄稼汉叫婆姨(婆娘);09有修养的人称太太;10年轻人喊媳妇;11老头子叫老伴儿;12没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13北方人称孩儿他娘;14东北人称老擓((laokuai)老了以后)(称别人老婆也有称对象的);15南方人称伢他妈;16大陆上称爱人;17台湾叫内子;18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darling);19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20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儿;21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儿;22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儿;23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24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25湖南人称老婆则叫堂客;26湖北江汉地区称老婆为姑娘;28四川人称老婆为婆娘;29安徽安庆人称老婆为烧火的,向别人称呼时也叫奶奶。30看过《老婆大人》的,称老婆为大人。31有称内人32新新人类称家里领导或LD
那些山区偏远之处的称呼就更有趣了焐窝的、暖脚的、在一块睡觉儿的、吃饭一张桌儿的、睡觉一个窝儿的、下田一块坡儿的、死了埋到一个坑儿的、煮鱼蒸肉一个锅儿的。
*Bytheway,粗口(脏话及骂人的说话)英文称为swearword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社会为什么需要政府?简单地说,在生活中,有一类物品,每个人都需要,但每个人都不会主动去购买或生产。例如,公共场合的路灯、城市的地下排污管道、社区的消防服务等,这类物品的特点是,它的消费不可分割,很多人能同时享用。另外,它的价格往往比较昂贵。这样一来,个人的购买力很难承担这种物品;另外,个人配置这种物品,往往会有其他人白占便宜——这就是所谓的公共物品。引申来说,社会治安、城市建设、国防战备等,都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存在,对一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谁能想象,城市里的环卫工人停止工作,警察部门宣布解散,或是印钞厂关门歇业,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什么样的冲击?更不要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了。
公共物品是社会运行必需的,但在简单形态的市场上,因为没有人购买公共物品,就不会有资源去投入生产。这就出现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只好组织一个特殊机构,专门提供公共物品。当然,这个机构不可能凭空变出公共物品,这个机构里的人,也不能不养家过日子。它必须向大家要钱。这种钱,就是税收;这个机构,就是政府。在现代社会里,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向民众征收税款,同时负责提供一系列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换句话说,政府和大众之间,是一种交易关系——大众用税款,去购买政府的服务。
事实是怎样的呢?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有22个种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契税、印花税、烟叶税、关税、船舶吨税等)。这些名目繁多的税当中,有些是由个人上交的,有些是由企业上交的。
在个人上交的税种中,最常见的是个人所得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以及买卖房屋涉及的契税和印花税等。通常来说,买房、买车是中高收入人群的行为,而个人所得税,又有一个起征点,所以,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低收入的人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纳税人。例如,2006年,全国免除了农业税后,有人很高兴地表示:农民终于不用交税了!再如,大约六、七年前,政府部门有人提出“为纳税人服务”的口号,遭到上级的批评。批评者说,政府不能光为纳税人服务,而要为全体人民服务。言下之意,“人民”中的一部分人,并没有纳税。
那么,是不是收入较低的人、没有稳定工作的人、工资水平低于个税起征点的人,就没有向政府交税呢?不是。任何人生活在社会中,只要有购买商品的行为,他就是一个纳税人。例如中国,实行的是含税价,在商品价格中,包括生产成本(或商家的进价)、厂商的利润、国家收取的税金——它们可能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也可能是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这些税,或多或少要由消费者承担一部分。所以,你每购买一件商品,就是向政府交一次税。
有研究者指出,在我国,假如1袋1公斤装的盐价格为2元,其中就包含大约0.29元的增值税和大约0.03元的城建税。而每瓶3元的啤酒包含大约0.44元的增值税、0.12元的消费税和0.06元的城建税。如果你花100元买了一件衣服,其中包含14.53元的增值税和1.45元的城建税。如果花100元买一瓶化妆品,其中除14.53元的增值税外,还包含25.64元的消费税和4.02元的城建税。如果你吸烟,每烟包8元,其中大约4.70元是消费税、增值税和城建税。如果去餐馆吃饭,最后结账时不论多少,餐费的5.5%是营业税及城建税。你如果使用一次性木筷,还会包括些许消费税。你去理发店理发,同样,费用的5.5%是营业税及城建税……
不仅如此,“纳税人”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社会角色。前面说过,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提高自己福利的原则,是想办法多挣钱,同时使这些钱发挥最大的作用。而纳税,既影响人的收入机会,又影响人的实际支出,可以说,是影响社会福利最大的一种集体行为。
前面还说,纳税是一种付费,是民众对政府服务的购买。本质上,它与生活中的其他费用,例如我们付给饭馆、理发店或保姆的费用,没有区别。所以很自然,我们交的税越多,我们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的钱就越少,我们的生活状况越糟。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它交的税越多,利润就越少。固然,企业可以把一部分税转嫁给消费者,但这种转嫁会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减少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最终结果,会减少居民的就业机会以及获得更高工资的可能。
总之,政府收的税越多,居民可以支配的收入越少,企业扩大投资的动机越弱,对整个社会而言,福利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越低。所以,站在民众的立场上看,税越多越有害,税越少越有利。这就是在一个国家里,人们关心其税收占经济总量比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