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品牌想要成为下一个*日记越来越难,因为流量红利正在逐渐消退;
女生都把小红书当百度用,这件事由来已久。
“我已经习惯买东西之前都先上小红书上搜一下了。甚至在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会使用小红书来研究菜谱。”
像他这样即是小红书用户、又是内容创作者的,不在少数。
但内容平台的商业化变现,向来是个难题。
近日,“小红书新品牌*股”*日记成功上市。除了一众投资机构从中受益良多,小红书也变得更有底气,众品牌皆希望借小红书之力成为第二个*日记。
成立三年多的*日记能够破圈、上市,背后确实少不了小红书的功劳。
根据招股说明书,*日记在小红书合作过的KOL有超过1.5万个,依靠的是“明星+KOL+KOC+素人”矩阵搭配的分层投放体系。
产品上线后,通过投放KOC以及素人的反馈贴,生成UGC内容,进行进一步曝光。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小红书用户数已超过3亿,到2019年10月,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过亿。平台上有超过3000万个KOC,单日80亿次笔记曝光。
尽管小红书在内容平台中流量不是*的,无法和抖音、快手抗衡,但胜在用户流量精准。公开资料显示,小红书女性用户近八成,新增用户中70%是90后,无疑是个非常适合美妆、服饰等品牌“种草”的平台。
近几年新一代消费品牌百花齐放,正需要找到一片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日记的标杆效应下,花西子、Ubras、Colorkey、三顿半、半亩花田、自然旋律等多个新品牌,都开始在小红书尝试破圈。
助力新品牌破圈对小红书来说是一个契机,但商业化之路并不是这么好走。
小红书把2019年定义为商业化探索的关键年。
但新品牌想要成为下一个*日记越来越难,因为流量红利正在不可避免地逐渐消退。
而且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小红书对流量定价权的掌控逐步加强,中小品牌在小红书的营销面临更高门槛和更多限制。
对此,互联网江湖主编刘志刚向亿欧表示:“随着小红书商业化程度的加深,良性内容生态与商业化诉求之间矛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中和。”
他表示,所有的内容社区在商业上都会有一个天花板,那就是商业化的程度不能超过内容生态良性循环的一个阈值。就好比往一池清水里滴一滴墨汁,墨汁是会被溶解的,但如果墨汁的量超过了一个阈值,池中的水就越来越浑浊。
“内容生态才是核心生产力,如果小红书没有内容了,它还会有用户么?”
在薄纯敏看来,内容是最根本的东西,内容生态的质量决定其流量的价值含量,建设好技术优化、内容生态审核和监控对小红书来说至关重要。
事实上,小红书从未停止过对内容的风控。
2019年,小红书共处理作弊笔记443.57万篇,封禁涉黑产账号2128万,拦截了14.23亿次黑产作弊行为。
2020年,小红书启动“啄木鸟计划”通过人工和算法治理虚假推广,同时在源头上通过规范达人和MCN、提高达人接推广的门槛等方式治理社区生态。
但显然,屡禁不止也是常态。
所以,小红书不断向多品类扩张内容,也是为了不断将“池子”扩大,将“墨汁”稀释。
从“种草”到“拔草”,看似水到渠成,但小红书在打造电商闭环这条路上努力多年,一直在为别人做嫁衣。用户的常态是,在小红书完成“种草”,再跳转到其他平台“拔草”。
2014年年底,小红书上线电商业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自建仓储、自建客服,最终搭建起一套包括采销、仓储物流、客服等所有环节的电商链条。但据媒体报道,小红书自营电商并没有完成2018年GMV100亿元的KPI。
一位小红书用户告诉亿欧,自己经常在小红书上被“种草”,但不会选择在自营平台上购买。一般进口产品会选择淘宝海外购、天猫国际自营、考拉自营等渠道,最放心的还是熟人代购;其他生活用品会对比几个平台,在直播间领券或在有补贴的渠道购买,更便宜。
薄纯敏指出:“目前正品和价格优势在小红书都不是特别明显,消费者也在进化迭代。当小红书面临着一群对价格敏感、对消费更理性的年轻用户,却没有提供相应的价格价值,用户自然种草之后就会走掉。”
为了让更多用户转化为消费者,小红书开始尝试直播电商这种更贴近自身内容属性形式。
今年8月,部分小红书直播可以接入淘宝商品链接。今年10月,小红书开始内测在达人笔记里插入淘宝链接,但仅限于有天猫旗舰店的商家。
而且依靠淘外链,对于小红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在于能够加速小红书商业化进程,坏处在于可能会成为服务于淘宝生态的一个流量工具。
刘志刚指出,电商不是有流量就能做成的,背后有着复杂的供应链、物流、售后。受限于小红书自身的流量池属性,以及电商本身的复杂性,对于现阶段来说,安心做垂直领域的流量分发,可能更符合其本身商业化的诉求。
今年4月,小红书与“订单来了”合作,超过3000家民宿进驻小红书企业号,能够实现小红书企业号内一键下单预订。
今年10月,小红书某旅游博主的直播间里,民宿作为新的带货品类首次亮相,当晚直播间互动率超过22%,总交易金额破百万。
虽然民宿等生活领域同样竞争激烈,要从已然成熟的美团、携程等平台手中分一杯羹并不容易。但小红书胜在垂类内容生态齐全,有更多尝试的可能性。
小红书创始人瞿芳曾表示:“小红书对商业的态度,是让它更缓慢地生长,而不是心急地收割流量。”
但当快手、抖音、B站快速抢占用户时长和心智,小红书只能加速狂奔,用尽全力追赶短视频、直播的前沿风口。
刘志刚认为,小红书未来的商业增长潜力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能否在克制的商业化下,不断拓展内容生态的变现价值;二是能不能真正从一个流量平台变成一个商业平台,深入人货、人与服务交易的核心链条。
作为积累了大量用户和内容的综合性社区平台,小红书的未来依然充溢着向上的希望。
但前提是,必须在维持内容生态和加速商业化变现的矛盾点上,尽快给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