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了吗」是中国人最常见的一句问候。不过,对于在城市忙碌的独居年轻人来说,好像没什么好回答的。
下单外卖,最常见的选择就是再来一单,风卷残云一番,将塑料和残汁投入垃圾桶。
在外就餐,可能需要容忍高油高盐多味精带来的各种副作用,并对环境卫生忌惮三分。
在家做饭,油盐酱醋葱姜蒜考验着下班后为数不多的耐性,一想到买菜洗菜做饭加洗碗就更让人丧失食欲,贩卖新鲜的菜市场也不会等待和夕阳一起回家的人。
「回家吃饭」从之前的日常,变成一种工作日的奢望、节假日的奖赏。于是乎,在成本、健康和情感的三角关系中,「半成品菜」成为一种折中方案,它是将就,是不甘,亦是一种极端效率的社会化分工和旧式生活方式战争之间的「一战西线圣诞夜」。
什么是烟火气?人间百味,其中有一味必然是家中热腾腾的饭菜香味。
以轻烹饪为特点的半成品菜,便想要兼容这些,实现方便、宅家、健康等各种要素的共存,让年轻人能够尝试亲手烹饪的快乐。
广义来看,半成品菜算是方便速食的一种。方便速食的概念,早已超出了螺蛳粉、火鸡面、方便面、自嗨锅等常见的方便食品,它还包括开袋即食的熟食、加热即食的速食菜和轻烹饪即食的半成品菜。得益于冷链物流和速冻工艺的成熟,半成品菜比传统方便食品更新鲜和营养,又相对餐厅便宜,做起来也不难,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尝试。
巨量引擎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日常食品饮料消费中,有近四成(38%)的女性和近三成(28%)的男性表示经常消费轻烹类半成品速食。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
▲截图来自:巨量引擎2021食品饮料行业白皮书
今年的前4个月,在天猫搜索半成品菜的人数和销售额超过了去年全年,前三名是速食菜、方便米饭、半成品肉类。许多地方菜系也通过轻烹饪的方式走向了全国,从粤菜盆菜、北京烤鸭到内蒙草原的牛大骨、羊蝎子,粤菜、川菜、湘菜、鲁菜、徽菜、苏菜、浙菜、京菜等各大菜系和各地招牌菜在不断预制菜肴化。
各大餐饮公司自然从中嗅到了商机。
▲图片来自:新雅食品旗舰店
电商平台上的买家评价褒贬不一。好评大同小异,诸如美味、方便、新鲜。而差评反映了各种问题,比如「看了保质期发现库存期很长」「量太少不值这个价格」「全是调味料的味道」「物流慢包装差」。所以,在行业规范还不够的时候,安全健康这一点依旧是存疑的。
不止是餐饮玩家,电商和生鲜新零售平台也是半成品菜的推动者。
2020年3月下旬,盒马专门成立了3R(即烹、即热、即食)事业部;2020年11月,京东生鲜已合作上线餐饮品牌400余家,线上餐饮速食类SKU总量新增5000余个;今年3月,叮咚买菜在App上新开设了「一桌菜」的细分品类,将之定义为「10分钟一桌菜,是去餐厅就餐、吃外卖以外的第三种选择」。
与食材对应的是做饭工具的改变。在90后的厨房里,蒸锅地位可能已经超过炒锅。
据天猫大数据,1-4月有2200万人在天猫上搜索了蒸锅单品,「90后」占比超50%,最终超过1200万人购买了电磁炉,480多万人下单了蒸锅,190万人购买了电饼铛。整体而言,最受用户欢迎的厨房电器是自动炒菜锅、电饼铛和迷你电饭煲。多功能料理机、智能打蛋器、咖啡机等新品亦越来越受欢迎。
半成品菜的优点是方便快速,而怎么搭配更有营养,是一个进阶问题,也是一个令「选择困难症」们头疼的问题。
创立于2017年的订阅制体重管理品牌「咚吃」,就以代餐「正餐化」为特色,以「体重管理」为核心,通过线上订阅的模式,提供3天和21天等周期的饮食方案,告诉消费者们该怎么吃。食材冷链配送到家,微波炉或者水煮加热后即可食用。在淘宝旗舰店,「3日餐」券后200多元,平均一天80元左右;「21日餐」券后1300多元,平均一天65元左右。
▲图片来自:咚吃旗舰店
咚吃打的口号是「不挨饿、不运动、不节食、好吃易坚持」,号称每日少摄入的能量相当于「游泳2小时、跑步7公里、跳绳1小时」。除了保证基础食材的供应,咚吃还研发了高蛋白大米、植物肉水饺、高蛋白面条、非油炸工艺、极速冷冻还原蔬菜。
事实上,订阅制送餐上门并不新鲜,在国外早已形成成熟产业,代表品牌有Tovala、BlueApron、ThePlated、HelloFresh等。
成立于2012年的BlueApron很聪明的一点是,他们意识到消费者对蔬菜、生鲜的价格敏感度较高,「拼量」并没有优势,所以他们不拼食材的「丰富性」,而是拼「独特性」,以菜谱为单位提供食材订制服务,一些在当地市场并不常见的菜品会出现在他们的定制食谱上。但这也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比较有限。
▲图片来自:BlueApron官网
BlueApron2017年上市后反而营收惨淡,原因是用户流失率不断增加,用户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订单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用户来了,但留不长。BlueApron一直在用巨额的市场投放获取新用户,来弥补用户留存率差以及价值难以挖掘的状况。这个运作模式非常不健康,甚至导致这个按期订阅制电商陷入恶性循环。
问题的根源是,这类半成品订阅电商,目前依旧是作为一个中间选项供消费者选择,菜品选择、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比起单纯半成品、外卖和堂食都更加有限,获客成本和留客成本也较高。而咚吃竭力宣传的体重管理,或许是想与其他品牌拉开差距,但并没有取得特别好的用户反馈,毕竟,体重管理本身就是反人性考验毅力的,反而有劝退效果。
万变不离其宗,社交需求总是存在的。如何达到健康管理和饮食体验的平衡,应该是未来许多餐饮品牌的着力方向,并不局限于半成品订阅电商。
▲图片来自:Tovala官网
坦白说,这基本上和吃饭关系不太大了,更像是一种生活体验和娱乐放松。
购买被加工过的快乐和精致、花钱规避日常生活的繁琐和麻烦、在社交圈打造美丽人生,是城市年轻人常有的消费方式了。
各人有各人的需求,不过,实用和审美的兼具、成就感的即时和易得,往往能收割大部分人的欢心和腰包。
如今,各大餐饮公司都在完善供应链、搭建物流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将越来越多的招牌菜做成品牌化的3R食品,餐饮零售化的步伐加快,中餐标准化工艺能力逐渐成熟。
不止是线上的半成品菜,许多餐馆自身的模式也走向了工业化和速食化。
众口难调的时候,选择火锅一般不会错。对于消费者来说,调料多一点、味道不会差、出餐速度快、聊天氛围好。对于商家来说,火锅利润高、技术含量低、出餐速度快、模式容易搬,火锅店里的大多数事,随便一个人都能干,明星也扎堆开火锅店。火锅的变种,比如烤鱼、锡纸蒸鸡,也是如此。
很多连锁饭店开在大商场里,并没有空间打造一个大厨房,大多也是即热产品。客人点的单子到了厨房,厨师就拿出半成品,再进行后续操作。比如「靓汤酸菜鱼」和「金汤肥牛」这两个菜,用到的是同一个主要材料——金汤酸辣酱,一瓶4斤装,淘宝只需45元。厨师做这两道菜的时候,主要工作是给肉片码味道,整个过程2分钟足够。当然,并非所有后厨都是这样操作,但确实有很多半成品菜正在替代传统手艺。
半成品食物也好,餐馆的工业化趋势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较高的效率和过得去的味道,简化做菜的几个步骤,适应快节奏的生活。
只是,每个人的口味千差万别,定量的、标准化的食材,并不一定能够使所有人满意。「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向往。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爱做饭,或者真的爱吃速食风味,只是环境让我们被动接受了速食。
我们因生活和工作所限,不可避免地依赖于高效率的消费,主动用各种购买行为拥抱工业化。市场也喜闻乐见这一点,推出更多产品,推动着一个更加高效率的市场,资本的目的从来都是一样,就像许多互联网人会针对躺平学做一整套营销方案。也有许多绝对不向外卖和速食低头的人,对这些人来说,做饭不是一种日常家务,而是一件增添生活乐趣的事情,这的确很值得羡慕。
张成晨
编辑
下一篇2021-06-0614:44
上一篇2021-06-0521:17
AllcontentismadeavailableundertheCCBY-NC4.0fornon-commercialuse.Commercialuseofthiscontentisprohibitedwithoutexplicit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