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高血压日”,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高血压是全球也是我国患病率第一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沉默杀手”。作为一种常见病、慢性病,高血压的治疗贯穿一生。
怎么样才算是高血压?谁更容易得高血压?
一、高血压定位及分类
二、10大高血压高危人群
三、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呢?
蛋白质摄入的多样性越高,高血压发病风险越低
南方医科大学科研团队在权威期刊《Hypertension》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表示,蛋白质摄入的异质性非常大,来自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可能会对血压产生不同的影响。
正确掌握不同食物的摄入量
以下这些常见的食物,应该摄入多少呢?
主食
全谷物与精制谷物都属于日常需要摄入的主食,为人体提供能量,不可或缺。只不过它们的摄入很讲究量:
一般成年人每天全谷物应达到50~150克,如小米、燕麦、荞麦或高粱以及玉米等。
所以相对而言,日常主食可以多样化选择。
肉类
①加工肉类:能不吃就不吃
火腿、香肠、培根等加工类肉制品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还可能添加了防腐剂、增色剂等,会加大肝脏、肾脏负担,长期吃多了也有致癌风险。所以总的来说,加工肉类能不吃还是尽量不吃。
②未加工红肉:适量吃
③禽肉
鸡、鸭等禽肉,相对而言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少,更有利于保持身材、保护心脑血管健康,而且白肉的肉质更加细腻,更容易消化。
④鱼肉
鱼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食物,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比禽肉、畜肉都更优秀。并且鱼类蛋白质含有丰富的蛋氨基酸和牛磺酸,都是含硫氨基酸,能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再加上其中的硒元素有助于减少体内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而这是导致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两个因素。
所以单纯的高血压患者可以每周吃鱼280-525g,并用清蒸的方式。
总结:红肉和禽肉每日的摄入总量在40~75g是健康的。更建议红肉和禽肉能换着吃,白肉的比例多些,尤其是晚上少吃不易消化的红肉。
豆类
豆类含有丰富的纤维和钾元素,这些物质有助于调节血压;豆类富含的异黄酮能促进血管的扩张,加速血液的流通,辅助控制血压。
建议:高血压人群可以每天吃大豆25-35g,或者至少125g豆制品。
鸡蛋
很多人认为鸡蛋,特别是蛋黄胆固醇含量偏高,不利于心血管的健康,有高血压、高血脂问题就吓得不敢吃鸡蛋了,其实大可不必。
蛋黄中的脂质成分,一部分是脂溶性的维生素,一部分是DHA等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还有一部分是具有营养神经作用的卵磷脂,所以适量吃对于心血管健康是有好处的。
建议不伴有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能每天吃1个水煮蛋或者水蒸蛋。
对高血压的七大误解
误解一:血压正常就停药?
NO!血压在停药后,会再次升高,而间歇用药更易引起血压波动,对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愈发严重。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办法根治高血压,因此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一般只有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使血压下降的轻症病人,在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减少用药量。
误解二:血压降得越快、越低就越好?
NO!降压速度过快,反而可能使已经适应长期高灌注压的高血压患者因不适应而出现头晕,引发对降压治疗的怀疑。如果血压降得太低,会导致大脑血流灌注不足,甚至诱发脑卒中。
降压治疗不能过急、过度。除高血压危象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使血压在4~12周达标。
误解三:老年人血压高没关系?
NO!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这个错误认知甚至会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推荐65~80岁的健康老年人只要能够耐受治疗,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
误解四:只需遵从医嘱服药,无需改变生活方式?
NO!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吸烟、酗酒、高钠低钾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病情。
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控制血压都很重要。单纯靠吃药而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难以长期稳定控制血压,或者说要额外多吃药物对抗不良嗜好带来的血压增高。
误解五:频繁更换降压药物?
误解六:保健品能治疗高血压?
有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不愿意长期服用,又听闻某些保健品能够治疗高血压,于是盲目依赖保健品降压。实际上,现在许多商家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的疗效,说其可以代替药物治疗,这都是错误的。
误解七:没有症状=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会导致头痛、头晕、头胀等不适症状,但有些患者高血压病程长,身体已经耐受不适,因此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不适不代表升高的血压对身体没有危害,等到发生了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溢血等并发症的时候已然为时已晚。因此,只要血压升高,具备用药指征,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用药。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建议大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量运动,遵医嘱长期用药,定期监测血压,不凭感觉换药、停药,不私自调整剂量,最终实现科学平稳降压!
主办单位:汕头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局)联系方式:0754-8854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