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锅包又”,为啥成了东北吉林饭店里最“硬”的一道菜?
最近,全国唯一一座省市同名的城市——吉林市,因为举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世界锅包肉大赛,而火出了圈!
锅包肉,东北吉林民间特别是老辈人更爱称其为“锅包又”。
作为东北美食江湖里“扛把子”的存在,说它是东北菜的门面丝毫不为过。
受欢迎程度有多高?
在东北饭店,在吉林饭店,无论是“极大”的星级酒店,还是“极小”的苍蝇馆子,你拿起菜牌的那一刻,都会看到它的名字。
外地人来东北旅游,桌桌必点的菜品里,锅包肉也是一定会“出镜”。
就拿吉林来说,皮薄酥脆的梅河口英兰锅包肉,延吉百货大楼大冷面的锅包肉,长春百年老字号春发合镇店名菜之一的锅包肉,都是小红书攻略级“锅包肉打卡地”。
就连明星,对锅包肉同样念念不忘。
细节拼图,更加具象。
东北第一菜,锅包肉当之无愧!
提起,锅包肉。
起源地亦是食客们常讨论的焦点之一。
事实上,关于锅包肉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纭。
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个“因爱而生”。
相传锅包肉的创始人是郑兴文。郑兴文祖籍辽宁省建昌县,从小家境殷实,6岁时就跟着做茶叶生意的父亲郑名泉来到京城。
因从小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对各地美食有所了解,后发展到不仅喜食美味,还对饮食文化、菜肴制作产生浓厚兴趣。
彼时,郑兴文在北京迎娶了一位俄罗斯妻子。这位妻子,因身处异乡饮食习惯大不相同,故经常茶饭不思。
郑兴文全都看在眼里,为缓解妻子思乡之情,便将一道传统鲜咸口的“焦炒肉片”改良成接近俄罗斯口味的甜酸口烹汁菜肴。
1907年,郑兴文举家来到哈尔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郑兴文冥思苦想,把酸甜口味“焦烧肉片”端上了餐桌,这道菜一出便得到了大家拍手称赞。
当然,也流传很多其它版本,无法逐一核实验证。也许,关于这道美食的起源,总有些许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并不重要,这或许就是锅包肉美味之外的又一个魅力点吧!
不过在当下,一向团结的东北人,对于锅包肉的到底起源哪里并没有“过多计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共识:“这道菜起源于东北,也盛行于东北。”
其中,吉林更是传承与发扬的佼佼者。
这次大赛,新意十足。
猪肉、牛肉、鱼肉、鸡肉、五仁、榴莲、百香果……万物皆可锅包背后,传递着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把锅包肉发扬光大的吉林担当和决心。
时下,锅包肉这道美食在吉林已呈“百花齐放”之势,遍地开花的饭店,在烹制锅包肉之际,在“经典致敬经典”同时,新吃法不断解锁,渐渐在东北成了锅包肉的“风向标”。
这是吉林发扬传承美食的生动实践,也是东北美食崛起关键一环。
好了,接着再看网友这一问:“东北菜中C位的锅包肉,为啥能红遍美食圈?”
为了找答案,记者请教了几位行业大咖。
他们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东北菜一贯以粗放朴实著称,但锅包肉却是截然不同的制作方式,烹调细腻,用料考究。为了这道菜,厨师把猪身上最嫩的一块肉留给它,大小、薄厚更是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其二,锅包肉是一道非常考验厨师功底的菜肴,其大酸大甜口味,可以打破地域,俘获更多食客的心,咬一口外壳酥脆,内里却嫩滑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