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习俗七: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九: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一、禁火寒食

相传源于春秋名臣介子推,护驾晋文公重耳复国功成身退,带其母悄然隐居绵山。重耳为逼迫子推出山,下令焚山烧林,子推宁死抱树身焚。重耳为悼念他,于介子推三月初五死难之日起举国都要禁烟火三日,只吃冷食,谓之禁火寒食,世代相沿成俗。

潮乡古往今来,岁逢寒食前夕,街头巷尾,喊卖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睐。潮诗《清明糖葱》有:“桃花零落山花红,五日层阴一日风。着意留春无别计,朝朝深巷卖糖葱。”及“朴叶青青朴粿情”的朴枳粿。诗中都有描述寒食的情景。

《澄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潮人相沿习俗吃“薄饼”、“朴枳粿”,既有纪念介子推寒食古俗的意义,也是潮州别具风味的时令美食。

二、祭墓“挂纸”

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南宋高菊卿的《清明》诗也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由于寒食禁火与清明节令紧相连,潮人在清明有上山扫墓,祭奠祖先之风俗,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寒食与清明并称,扫墓民间泛称为“过纸”(潮俗有“过春纸”和“过冬纸”之分。)古代潮人清明上山扫墓,由于寒食禁火,故不焚化纸钱而挂在坟墓和墓碑之上,以不让纸钱漫天飞扬,故谓之“挂纸”。世人扫墓要整修墓地,并用银珠、沙绿(红、绿色油漆)精工填刷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俗称“妆坟碑”字)。还要将黄白纸条用“土圪泥”压紧等等,这些都是古俗遗风。

值得一提的是“禁火”,“挂纸”古俗,与当今大力提倡文明扫墓、森林防火更相一致。

三、玩“半仙戏”

古今清明玩秋千是承袭寒食习俗。宋代惠洪诗僧咏《秋千》诗云:“画架双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此景,唐玄宗誉称荡秋千是玩“半仙戏”。明代的《灯宫遗录》载:“人称清明节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

潮汕荡秋千历史悠久,宋朝陆秀夫于景炎元年(1276年)被贬潮州,谪居辟望港口(今澄海港口陆厝围)见乡民荡秋千很感兴趣,当众赞道:“此举可强力也”。嘱其属下与民共荡。潮人清明荡秋千世代相沿成风。

四、食薄饼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扬州旧习俗

扬州人在清明时,必须是要到郊外上坟的。既然要到郊外,就必须要赶早,去迟了,对已故亲人就不敬了。

对于那些刚刚故去不久的亲人,就更要早一点去祭扫。三年之内的新坟,一定要在清明节之前去祭扫。远离家乡的人,哪怕再远,也要提前赶回家。过了三年后,如果再有什么事,路途遥远的,可在清明节后一两天再祭扫。

清明扫墓的习俗全国各地都有,历史也很悠久。古代人也有祭墓一俗,《礼记》中规定,没有赶上出殡的,就到死者墓地行礼,以表歉意。同时又云,亲人离开家乡,或从外地归来,都应到祖墓上去辞行,或是告归。这些礼俗都叫做“祭墓”。因为辞行和告归都是正常的礼节,用不着伤心痛哭,因而清明时节前往墓地“哭墓”的,是很少见的。但是后人却在清明时节去墓地扫墓。

为什么要扫墓?在上古时凡士大夫阶层都有家庙,他们祭祀祖宗都是在家庙里。后来无庙的阶层兴盛起来,他们也要祭祀祖先,但他们没有家庙,于是就直接到墓地,在墓地祭祀祖先。由此,日常到墓地上的辞行和告归便与清明时节的祭祀结合起来了,从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清明扫墓。“再之,扬州处于江淮之间,清明时节已是桃红柳绿,田野里的菜花黄灿如云。扬州的墓地多在西北郊,这一带又是扬州的风景胜地,诱人的景色使人们在祭拜祖先的同时,顺便郊游行乐,这就把古老的礼俗和现世的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

祭扫,不仅要扫,还有几项特别的讲究。扬州人祭扫祖墓不外乎有这样几项事宜:上供祀祭;焚化纸钱;行礼致哀;芟除荒草;培土上坟;更换坟帽(新挖圆锥形土块置于墓顶);绕墓辞行等。

甜菜头(即枸杞头)、黄黄子(即秧草)、芦蒿、马郎头(即马兰头)、香椿是扬州人在清明的时候,必须要吃的“五新”,也叫“五青”。

除了新鲜可口的“清明五新”,老扬州还有不少特定的“清明菜”。“雪里蕻烧大粉”就是其中一道。除了上坟,清明节这天肯定要在家里给祖供菜供饭。煮鱼、烧肉、青菜、豆腐自然不得少,还有一道菜就是“雪里蕻烧大粉”,把大粉切成块块放油锅里慢慢煎,再放上生姜、葱、雪里蕻丁子,再用大火烧一下,起锅。

清明螺,赛肥鹅。扬州人喜欢吃螺蛳,清明提前几天,不少老扬州人也会买上斤把活螺蛳,滴几滴香油,放在水里养上一两天,让螺蛳把泥吐干净,再剪尾下锅炒着吃。或者清明当天,买些螺蛳和韭菜,把螺蛳放清水里,上锅“响”一下,然后把肉用针挑出来,螺蛳头炒韭菜,是一道特别受欢迎的家常菜。

苏州旧习俗

吃:青团子、焐熟藕

春秋时代,晋文公称王后,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三天三夜,结果介子推和母亲被活活烧死,文公十分后悔,为纪念介子推,故规定每年这时要“禁火寒食”,不准用火,只准吃冷食,喝凉水。但在精致温雅的苏州,这吃冷食的习俗却也演绎得丰富多彩。

青团子、焐熟藕是苏州清明的节令食品,它正是古老的寒食习俗的文化孑遗。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戈春源介绍说,青团子是用麦苗叶取汁,经石灰点化澄清后调米粉做成的团子,可放入豆沙等馅心。青团子色青而味香,是苏州人清明节必备的食品。

此外,焐熟藕酥中带糯,风味独特,也是苏州人清明的节令食品。据介绍,每到清明节前,人们从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去节去梢,两头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实,再把薄片用牙签盖上钉牢。将藕放入锅内,加入食碱,面上盖些荷叶,盖上锅盖大火烧煮,至藕呈褐色酥熟为止。冷却后,蘸赤砂糖浆等食用。

祭:新婚夫妇“上花坟”

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他还要去祭祀介子推,也就形成了寒食上坟扫墓的风俗。

苏州人清明上坟扫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别是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人家,要过新清明。新婚夫妇,要一起去上坟,称为“上花坟”。直至今日,清明扫墓的习俗仍在民间流行。

戈春源介绍,除上坟扫墓以外,过去清明节家家还要“过节”祭祀先人。按照苏州的习俗,祭祖有人鬼之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是“鬼节”,端午、冬至、除夕是“人节”。逢鬼节,祭祀要用面麦制品,烧纸、化锭等迷信活动也以鬼节为盛。

玩:山塘看会“留会饭”

迎神赛会,苏州人俗称为“出会”。苏州过去最有名的就是三节出会,即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的三次出会。其中尤以清明最为隆盛。

苏州城内一府三县约三十多个土谷神像,清明那一天都要被抬着排了仪仗,经阊门山塘街,到虎丘郡厉坛受祀。到出会那天,城乡居民蜂拥而出,渡僧桥、山塘街一带,这就是过去苏州的山塘看会习俗。苏州人历来热情好客,这一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杀鸡宰鸭,烧鱼煮肉,要留前来这儿看会的亲友吃饭,俗称为“留会饭”。

出会时的队伍中,地位最高的神像要数城隍老爷了,他非但有轩桥、暖桥相随,还有神马备用。出会队伍除了菩萨神灵的官衙仪仗之外,还有众多的'民间杂技、文艺表演,这是出会队伍中最为围观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部分。

上海食俗

1、青团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传统的青团制作,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后,用开水拌和、蒸熟,打烂成面团状,加入艾青或麦苗打烂后得到的青汁,继续打烂,再加入适量的碱水以保色,包入豆沙或其他甜馅,做成团状和饼状,就成了一只只青绿色的青团。

但是这小小的青团可不是谁都能随便吃的,特别是肠胃功能薄弱的人最好少吃甚至不吃。胰腺炎和胃炎患者严禁食用青团,因为青团中的糯米会导致炎症复发或病情恶化;有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也不宜食,可能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加重病情。此外,糖尿病人禁食豆沙馅等甜类青团。另外,老人孩子因为消化功能不好,也不要贪嘴,少吃为宜。

2、藕

清明节,上海江浙一带居民有吃藕的习惯,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莲藕取莲断丝连之意,表达了对祖先及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是祭祖菜式之一。

“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清明时节,除了青团,糯米藕也是一道时鲜美食。“冰糖、荷叶、香椿叶、艾叶、香榛木一起,用蒸气2小时烧开,余温再焖7小时,然后冷却……”这样的做法,保留了藕中原有的营养和糯米与糖的香味,即便真空包装,读者吃到时,依然口感松软、绵甜,香糯。

3、桃花粥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清明,是桃花开得最盛的时节,也是祭祖怀古之日,在广为流传的清明风俗中就有“桃花粥”这一项,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这原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相近,于是二为一后,食“桃花粥”便成为清明的风俗延续下来。

寒食节的所有特色食物中,桃花粥最受人青睐,这跟桃花所代表的美好寓意是离不开的。桃花粥的原料和做法都很简单,原料是桃花、粳米和红糖,也可以用冰糖代替,先将粳米熬煮成粥,再加入桃花瓣数克,最后放入冰糖熬至溶解即成,正宗的桃花粥用的是新鲜的桃花瓣。

4、紫笋茶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紫笋茶,并有祭厉台、迎城隍出巡的习俗。紫笋茶亦称湖州紫笋、长兴紫笋,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早在1200多年前已负盛名。由于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故此得名为紫笋茶。

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其制作,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制成的极品茶芽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展,形似兰花。冲泡后,茶汤清澈明亮,色泽翠绿带紫,味道甘鲜清爽,隐隐有兰花香气。

5、鱽鱼

鱽鱼有着清蒸、花雕等诸多的吃法。鱽鱼味美,做法却简单。小葱姜丝,加上酱油盐清炖即可,没有什么大菜的讲究。清蒸鱽鱼,鲜嫩而细腻,含在口中,鲜香的味道久久回荡在齿间。

THE END
1.美团:上海本地特色家常菜探秘黄鱼年糕佳肴菜肴上海市十大硬菜清炒时蔬:上海人讲究食材的新鲜,清炒时蔬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如清炒蓬蒿、油麦菜等,简单调味,保留蔬菜的原味,清爽可口。 腌笃鲜:上海春季的家常汤品,以春笋、咸肉和鲜肉慢炖而成,汤色清澈,味道鲜美,既有春笋的清脆,又有咸肉的醇香。 糖醋排骨:上海家庭聚餐时的常见菜品,酸甜适中,排骨外酥里嫩,口感丰富。制作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8P9I0405569XRI.html
2.上海家常菜有什么特色美食上海有名的家常菜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上海家常菜有什么特色美食,以及上海有名的家常菜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推荐一些好吃的上海菜! 2、上海特色美食 3、上海十大名菜有哪些?哪个最好吃? 推荐一些好吃的上海菜! 1、小笼包:这是上海最著名的美食之一,由薄皮、鲜肉馅和浓汤组成http://www.gjrcnty.cn/post/25850.html
3.十大好吃的本帮菜家常菜上海人最常吃的家常菜上海特色家常菜上海菜即沪菜,又叫本帮菜。本帮菜烹调方法上善于用糖,别具江南风味,其特点是:浓油赤酱。在本帮菜家常菜谱中,大家非常熟悉的菜品有上海红烧肉、草头圈子、扣三丝、上海熏鱼、四喜烤麸、香露葱油鸡、八宝辣酱等,这些都是地道的上海家常菜。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盘点上海人最常吃的10道家常菜,一起来看看吧。 排https://m.maigoo.com/top/421254.html
4.上海菜谱家常菜做法带图片上海本帮菜有什么好吃的特色菜肴上海菜谱家常菜做法带图片 上海菜其实也叫做沪菜,本帮菜。上海本帮菜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上海菜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后为适应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菜肴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上海本帮菜烹调方法上善于用糖http://www.jucanw.com/zt/25325.html
5.推荐难登大雅的家常菜,最是细水长流。【招牌红烧肉】这是肉似乎价格很辣手,因为肉根本没几块,朋友们勉强分分吃,但是入口还是很赞的,确实是上海——浓油赤酱但不过分腻的红烧肉,连瘦肉部分都相当酥烂了,最爱的一口肥肉都入口直接化开了。 红烧肉最早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那个时候上海所有上档次的饭店宾馆的菜单上,是没有红烧肉的。再怎么,也必须是https://www.douban.com/note/702114220/
6.2024锦园海鲜家常菜(芷江中路店)攻略,上海锦园海鲜家常菜(芷江这家锦园海鲜家常菜位于上海静安区的止园路上,靠近芷江中路,是一家当地居民经常光顾的家门口的海鲜 2019-05-22 08:20来自携程 网友 这家锦园海鲜家常菜位于上海静安区的止园路上,靠近芷江中路,是一家当地居民经常光顾的家门口的海鲜家常菜馆,至今估计已经快二十年的历史了。这家餐馆一直以各种小海鲜为主要经https://touch.travel.qunar.com/dist/poi/11626499
7.上海本地特色美食有哪些?小吃本帮菜&海派西餐上海本地特色美食有哪些?小吃、本帮菜&海派西餐 上海菜被称作“本帮菜”,是江南特色美食的重要一环。以咸淡适中、保持食材原汁原味为特色,突出上海人对“清淡爽口”的喜爱。同时,上海的小吃也非常丰富,别具江南特色。 除地道的上海菜外,魔都还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作为中国较早开放的口岸城市,大量的国际美食一拥https://www.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391820.html
8.上海菜的做法大全上海菜怎么做好吃家常做法【下厨房】上海菜栏目为您提供上海菜的做法大全,上海菜怎么做好吃和上海菜的家常做法,更多上海菜的菜谱大全就来下厨房。https://www.xiachufang.com/category/1030384/
9.鼓励孩子下厨学做家常菜,这所学校把食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在锅中倒入食用油,下荷兰豆炒一分钟,放入盐、生抽、胡椒粉炒匀,再放入虾仁炒至变色,荷兰豆炒虾仁成功出锅。这道家常菜,出自宝山区馨家园学校二(2)班余梓辰之手。 学做家常菜,在馨家园学校的学生中间,很普遍。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学校的食育中,树立食品安全意识,了解传承饮食文化。同时,如果能学会做一两道菜https://www.shxwcb.com/795798.html
10.上海菜谱大全家常菜上海人喜欢清爽不油腻的口感,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烹饪技巧的精湛。例如,红烧肉、酱油鸡、糖醋小排等都是上海家常菜中常见的代表性菜肴,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烹饪秘笈和口味特点。 此外,上海菜的烹饪技法注重火候掌握和调味品的使用,以突出食材的原味和口感。家庭厨师们经常会根据季节变化和家庭成员的口味偏好进行菜谱https://www.coffee.cn/xican/post/583033.html
11.美食上海十大家常菜家常豆腐,这道菜将豆腐切块与肉末、葱花等简单炒制而成,是一道经济实惠又营养的家常菜。豆腐要选用嫩豆腐,肉末要选用猪肉末或鸡肉末等。制作时先将豆腐切块焯水去除豆腥味,再与肉末、葱花等一起炒制。炒好的家常豆腐色泽金黄,口感鲜嫩可口,既有豆腐的清香又有肉末的鲜美,是上海人喜爱的家常菜之一。 https://www.meipian.cn/57hyxk5n
12.上海人家常菜之十四高清图集新浪图片-有温度的视觉 全站图库 看点首页 新浪首页 登录 上海人家常菜之十四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2021.09.11 21:17:26 作者看得到的吃货一枚 1 / 6 四菜一汤。上海人家常菜之十四。油煎鹌鹑。红烧带鱼。 0 南京“最美600米”色彩斑斓景如画 江珊穿衣不走寻常路,大红“连体http://k.sina.com.cn/article_6411588136_p17e291228001011aqg.html#p=1
13.拍一张合影,唱一首歌,做一顿晚饭……我们这样过母亲节今天换我来做菜 家的味道就是妈妈做的家常菜 新能源1911班方斌说:“这些年来,您为了这个家,为了我,辛辛苦苦的工作,时间无情地在您脸上留下来一条条皱纹,头上那一丝丝的白发令人心疼。虽然我已经长大成人,但您也在慢慢变老。还记得那天与你牵手逛街,却发现您的手掌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光滑,家庭的压力与时间的https://www.sdju.edu.cn/2020/0511/c3002a76489/page.htm
14.家常菜上海本帮菜#天天领红包 这家是我们通河地区一直去的上海本帮菜性价比哈高的小菜馆,就在通河四村小学对面。开了26年了根据老板娘说的。菜系就是本帮加川菜反正外面流行的都有,价格不贵,一家人4个人5-6个菜加饮料加饭150都不需要!而且味道很好。还有盖浇饭一人食20就可以了https://m.dianping.com/discovery/1479079224
15.上海家常菜蘑菇菜心,菜心软糯蘑菇鲜香,做法简单加蚝油更好吃上海家常菜蘑菇菜心,菜心软糯蘑菇鲜香,做法简单加蚝油更好吃-芒果TV-大家都在看的在线视频网站-热门综艺最新电影电视剧在线观看https://www.mgtv.com/s/15644570.html
16.[上海市宝玉石专业委员会宝玉石培训中心]详细地址,位置示意图上海市宝玉石专业委员会宝玉石培训中心,地址位于江浦路1322,靠近双辽支路、双辽路、茭白园路和长浜路。在公共交通方面,附近设有多个公交站,包括双辽路控江路、周家嘴路江浦路、长阳路兰州路、长阳路许昌路等,可以换乘870路、962路、33路、554路等多条公交线路。此外,您还可以在江浦路地铁站搭乘上海地铁18号线、上https://m.city8.com/sh/bianminfuwu/464518_8QEMR
17.上海老地方家常菜(徐泾店)攻略,老地方家常菜(徐泾店)套餐/特色上海老地方家常菜(徐泾店),携程攻略社区! 收集携程游友对上海老地方家常菜(徐泾店)餐馆的各种评价、印象、点评,餐厅介绍,包含老地方家常菜(徐泾店)套餐、特色菜品推荐、哪个菜好吃、电话、地址、菜单、人均消费、营业时间等信息。要旅行,从携程攻略开始。https://gs.ctrip.com/html5/you/foods/38/501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