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名著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类介绍给同学们。
此外,我还把当代的优秀小说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推荐给学生,这些作品也深受学生们欢迎。我们还曾举办了河南作家的专题交流会,引领学生们认识了我们河南作家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刘震云、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王奎山等,让同学们认识到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
散文是不太受高中生欢迎的文学体裁,因为大多数同学表示散文没有什么情节,不太吸引人。调查中,只有11%的同学喜欢散文。我为同学们推荐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梁衡的一系列人物传记式散文、张晓风温情脉脉的散文,同学们渐渐被散文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思、缠绵的温情、优美的文笔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同学们介绍了朱自清、汪曾祺、林清玄、龙应台、迟子建、毕淑敏等不同风格的散文家及其作品。当然,同学们之间也互相介绍彼此喜欢的作家,鲁迅、韩寒、巴金、冰心、丰子恺等都受到不同同学的喜爱。
三、注重积累,以读促写
在引导学生们阅读名著时,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只注意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在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我们也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们在读书时做好笔记,摘抄优美段落,积累写作素材,学习构思技巧。
记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既能写下自己的感悟,也能摘抄一些好的句子段落。可有些同学是有惰性的,因此教师要定期检查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以便更好地督促同学们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分阶段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可以开展手抄报活动,可以举办“读书伴我成长”的征文比赛,还可以以“名著中的经典语句”“名著中的经典情节”为内容举办演讲活动。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对解决写作的材料积累、构思、立意是非常有益的,所以阅读名著对写作教学的促进是势在必行的。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说: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其实,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着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篇,如《丑西湖》,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模块安排能力训练
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适者生存”,此观点不仅适用于生物进化领域,而且适用于其他领域。任何事物当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时就会或“毁灭”或“进化”,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那么,中职语文教学究竟该如何改革呢?面对纷繁芜杂的改革模式,笔者认为中职语文必须从学生学习实际、毕业后的工作实际需要及语文课本身为专业课服务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正是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学改革应以模块教学为主(即以一类文体的教学为一个模块),以补充材料为辅。所谓的模块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如比较阅读法、评价性阅读、口语表达法、应用文写作、实用文写作等,而补充材料主要是提供能提高学生模块教学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实践范例和扩展阅读材料。因此,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两点。
一、教学模块的安排
(一)提升应用文写作的地位
应用文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得十分紧密。从全球范围来看,应用文的写作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心内容作息化、使用范围国际化、表达语言“双语化”、书写技术现代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打好学生应用文的写作基础。
应用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应用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乏味性。因此,应努力增强趣味性,根据不同的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实际搜集、学习、探究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增加经典散文的含量
人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想再深刻,如果没有恰当的语言表达,那么思想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所以语言积累不可少。而通过对一些经典散文的学习正好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赏析经典散文的过程,就是从中汲取养料的过程,就是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过程。因此,当代中专生有必要学习一些经典散文。如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深深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而对荷塘的描写又蕴含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赞美,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人格。
(三)加强口语训练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总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口头语言是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普通话,掌握一定的口语艺术,将会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影响正常的感情交流。我国有一句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口语训练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因此,当代中专生在掌握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同时,必须能言善辩,具备出众的口才。中专生迈出校门的第一步是应聘,人常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第一印象正是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出来的。良好的口才、端庄的仪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口语训练形成的。所以,当代中专生必须通过演讲、辩论、应聘等口语训练,培养出众的口才。
(四)开辟名家名作欣赏讲座
(五)留出自选空间
所谓“自选空间”,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不影响完成原定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情况,给教师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受学校开设课程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空间”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适当增加地方知识,或讲解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根据教学实际、学生需要和专业要求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如旅游专业学生的语文课教学中可增加一些导游方面的科技文,电脑美术专业的语文课教学中则可增加一些美术方面的科技文。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可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的能力,还可增加语文教材的科技含量,从而把语文课教学真正统一到为专业课服务的方向上来。
二、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并重,模块教学内容与相应的能力训练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陈至昂.吉林摄影出版社.
第一,本书对中国当代杂文六十年的发展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序言《当代杂文六十年》中对中国当代杂文的发展历程做了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并针对衡量杂文优劣的标准、杂文前后各三十年的发展特点、杂文的美学特征、杂文的分类、杂文成为经典的依据等提出了较为成熟和中肯的判断。这是编者厚积薄发的结果,这对读者阅读《二百家》的杂文起到了引领作用。阅读这部书,读者就会对中国六十年的杂文史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并能集中品读六十年的杂文精品。这是十分难得的。
第二,本书体现了兼容并包的风格。在本书中,常规杂文约占五分之二,非常规杂文占五分之一,荒诞杂文占五分之一。这部书不仅是杂文简史,而且是杂文作者写作的参考范例。这种兼容并包的原则可以鼓励不同风格的作者进行写作。这无疑是十分值得赞赏和支持的。拙作《办公室主任》、《检查工作的学问》有幸被编入本书中,这是我撰写的二百余篇机关人物杂文中的代表作。我撰写的杂文,不少作品发表在《短篇小说》、《小说林》、《短小说》、《小小说》等杂志。我建议,本书序言中提到的“非常规杂文脱胎于散文和随笔”,可否改为“非常规杂文脱胎于小说、散文、随笔等”。
第三,本书选编的作品坚持了杂文的高质量标准。每位作者选编一至五篇作品不等。看得出,编者对每位作者的作品都进行了仔细认真地掂量,应该说,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劳作。因为,每位作者都有大量作品,每位作者的创作风格都不相同,每一位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范围也不一样。没有对杂文全局上的准确把握,没有深厚的鉴赏水平,是难以高标准地完成这项工作的。我们感触至深的作家和作品几乎均能从本书中找到。当然,任何选本都不免有遗珠之憾,本书也有补充的余地。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总体价值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