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马的发生与防治2006-8-1515:09:13蓟马系小型昆虫,属缨翅目害虫,锉吸式口器。
蓟马全生育阶段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类型。
近年来在瓜果蔬菜棉花上蓟马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主要害虫之一,特别在保护地栽培的茄果类、瓜类等蔬菜作物上,大有“小虫”成大害的趋势。
由于保护地栽培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蓟马的发生,并由于其繁殖速度快,若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灾害性危害,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及果实的品质。
因此,要重视蓟马防治,以免“小虫”成大害。
一、主要种类及为害对象蓟马种类很多,在我地瓜果蔬菜上发生为害的主要种类有瓜蓟马、葱蓟马等。
⑴瓜蓟马:又称棕榈蓟马、瓜亮蓟马、棕黄蓟马。
体长约1毫米,金黄色,年发生10—12代,世代重叠。
主要为害各种瓜类作物及茄子等。
⑵葱蓟马:又称烟蓟马、棉蓟马。
葱蓟马体型较大,体长约1.2—1.4毫米,体色自浅黄色至深褐色不等。
年发生8—10代,世代重叠。
葱蓟马寄主范围广泛,达30种以上。
在我地主要受害的作物有葱、洋葱、大蒜等百合科蔬菜和葫芦科、茄科蔬菜及棉花等。
二、为害状况及生活习性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枝梢、叶片、花、果实等)汁液,被害的嫩叶、嫩梢变硬卷曲枯萎,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嫩果实(如茄子、黄瓜、西瓜等)被害后会硬化,严重时造成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蓟马的成虫活泼,善飞能跳,又能借风力传播。
蓟马有趋嫩绿的习性,怕光。
白天一般集中在叶背为害,阴雨天、傍晚可在叶面活动。
蓟马一般进行孤雌生殖,偶尔进行两性生殖。
蓟马的适宜生育环境温度因种类不同有所差异,最适宜发育温度瓜蓟马为24—30度、葱蓟马为23—26度,相对湿度为40—70%,若温度达35度以上,虫口则明显下降。
三、防治措施今年温度偏高,有利于蓟马发生为害,必须加强防治工作,当前特别要注意保护地栽培的茄果类、瓜类蔬菜等作物上蓟马的防治。
因蓟马繁殖速度快,易发生成灾的特点,所以应加强田间观察,掌握发生动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在害虫初发期及时喷药防治。
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早春清除田间杂草和枯枝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成虫和若虫。
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为害。
2.物理防治。
利用蓟马趋蓝色的习性,在田间设置蓝色粘板,诱杀成虫,粘板高度与作物持平。
3.化学防治:可选择都定乳油1500倍或欣惠康可湿性粉剂2000倍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500倍、定击乳油2500倍、抗虱丁可湿性粉剂1000倍、禾安乳油1000倍、博打乳油1500倍。
为提高防效,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
在喷雾防治时,应做到全面细致,以减少残留虫口。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2006-9-115:45:05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
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
为害作物:寄主主要是十字花科蔬菜和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萝卜、芥菜、油菜、雪菜、菜心和各种青菜等。
危害症状: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
苗期常集中为害心叶,吃去生长点,影响包心,在留种菜上为害嫩茎、幼荚和子粒,影响结实。
发生规律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我省11-13代,一般在4月至6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1月出现春秋两次为害高峰,一般秋季重于春季。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植株荫蔽处,日落后开始取食、交尾、产卵,蛹羽化多在晚上,羽出的成虫当天即可交尾,交尾l~2天产卵。
成虫产卵对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等有较强的趋性,卵多产于寄主叶背靠近叶脉凹陷处,一般散产,偶尔有几粒或几十粒聚集在一起。
每雌虫平均产卵200粒左右,卵期7-11天。
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飞翔力不强,但可借风力作远距离飞行。
幼虫活跃,遇惊时扭动后退或吐丝下垂,幼虫共4龄,发育适温为20~26摄氏度,幼虫期12~27天,老熟幼虫在被害叶背或老叶上吐丝结网状茧化蛹,也可在叶柄叶腋及杂草上作茧化蛹,蛹期5~15天,该虫10~40℃均可存活并繁殖,发育适温为20~30℃。
越冬代成虫寿命长达百天,其他成虫寿命11~28天。
小菜蛾抗逆性强,对农药易产生抗性,造成防治上的困难。
凡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菜区,小菜蛾常猖獗成灾。
小菜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小黑蚁、草间小黑蛛、丁纹豹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还有蛙、蟾蜍等。
其中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自然寄生率可达10%~30%,最高达50%以上,捕食性天敌丁纹豹蛛平均每头每天捕食17.6头,小黑蚁平均每头每天捕食318头。
因此,保护菜田中的天敌种群,发挥自然天敌控制作用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随即翻耕,消灭越夏、越冬虫口,铲除沟渠田边等处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
3.药剂防治小菜蛾老龄幼虫抗药性很强。
可选用威远1.8%阿维菌素1000-1500倍或虫螨克星1500倍液,抗蛾斯或威克达1500倍喷雾,或定康1500~2000倍液。
小菜蛾是我国目前抗药性特别严重的一种害虫,它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近年来,在广东、福建等少数地区对苏云金杆菌(Bt)也产生了抗药性。
因此,对某种(类)药剂抗药性严重的地区,应暂时停止使用该种(类)药剂,改用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或将苏云金杆菌与其他化学农药混用或轮用。
由于小菜蛾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交替用药,或用复配农药。
豆角钻心虫的生活习性及其最新防治方法2006-8-228:36:03豆角钻心虫的生活习性及其最新防治方法豆角钻心虫又叫豇豆螟、豆野螟,属于螟蛾科,主要危害豆科作物,如大豆、豆角、豇豆、扁豆、荷兰豆等,因钻蛀豆科的花、荚,因而成为豆科作物主要虫害之一。
由于其幼虫钻蛀在豆荚内取食豆仁,一般喷洒农药很难将其杀死。
现在许多菜农朋友连续多次喷药,甚至使用高毒、剧毒农药,不仅收效平平,而且浪费劳力加大成本,更为重要的一点:造成农药高残留影响消费者健康。
豇豆螟、豆野螟主要危害豆角,随着现在春季豆角上架后,开始出现。
成虫多将卵粒产于花蕾,嫩荚或叶柄上。
幼虫具有趋花、趋蜜性。
卵孵化后即蛀入花蕾或幼嫩豆荚中取食,造成脱荚、落蕾;蛀孔外及荚内堆积粪粒,雨后花蕾腐烂。
蛀食入嫩荚中的幼虫随豆荚增大而长大,3龄后开始蛀入取食豆粒,为害严重时虫蛀豆荚率达到70%,雨天造成豆荚腐烂,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降低菜农朋友收益。
由于豇豆螟成虫分散隐蔽性,飞翔产卵范围较大,产卵量多,不容易喷药扑杀或诱杀;3龄以上的幼虫钻蛀到豆荚中,药剂很难将其杀死。
因此,防治该幼虫应特别注意技巧,抓住其薄弱环节和关键时期用药期才能达到效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种植管理上前期要求做到出苗一致,长势整齐,中期开花结荚期相对集中,以便于在关键时期集中消灭该害虫。
因此要求加强肥水管理,一次性施足攻花攻荚肥,并适当摘去过于提早或延迟出现的零散花蕾。
2、及时清理田间脱落的花蕾,将其深埋或浸水沤烂,消灭落蕾中的幼虫,以减少田间虫源数量。
3、喷药杀豆荚螟要坚持“治蕾为主(即治花不治荚)”的原则,在开花期喷杀在花蕾中的幼虫。
但最近实验表明早上5—8点效果更佳,另外,谢花后豆荚长成10余厘米长时或幼虫10—15毫米,喷1—2次药,可有效的杀死初孵和蛀入幼荚的低龄幼虫。
4、使用的药剂要求:对豆角花、幼荚安全、无药害,并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熏蒸、渗透能力。
以上两个配方消除了以单独触杀、胃毒为主的片面性,适当添加了以熏蒸作用的毒死蜱和较强渗透能力的甲维盐,尤其是新成分的除虫脲抑制害虫蜕皮,药效持久,绝对低毒。
在广东惠州市豆角区域普遍反映效果特好,得到广大菜农朋友的一致好评。
5、由于钻心虫幼虫具有趋花性、趋蜜性,因此根据此特性在混配以上农药的同时每桶水(30斤)适当的加上10—20克糖,可以更好的提高药效。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2006-8-1515:14:16茶小绿叶蝉同翅目,叶蝉科。
别名茶叶蝉、桃小浮尘子、桃小叶蝉、桃小绿叶蝉等。
分布除西藏、新疆、青海未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地。
寄主茶、桑、桃、杏、李、樱桃、梅、杨梅、葡萄、苹果、槟沙果、梨、山楂、柑桔、豆类、棉花、烟、禾谷类、甘蔗、芝麻、花生、向日葵、薯类等。
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毫米,黄绿至绿色,头顶中央有一个白纹,两侧各有一个不明显的黑点,复眼内侧和头部后绿也有白纹,并与前一白纹连成"山"形。
前翅绿色半透明,后翅无色透明。
雌成虫腹面草绿色,雄成虫腹面黄绿色。
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头端略大,浅黄绿色,后期出现l对红色眼点。
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体形和体色与成虫相似。
二、为害作物:茶叶三、为害症状: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叶汁液,被害芽梢生长受阻,芽叶萎缩或卷曲、硬化,质地变脆、芽节间缩短,新芽减少,芽尖,叶缘变红褐色焦枯,严重的新叶脱落。
在气温较高水分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芽梢出现枯焦,因此在夏茶期为害最重。
四、发病特点:一年发生9~11代。
以成虫在茶树上或冬作物(豆类)、杂草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翌年早春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
秋末冬初茶树芽梢停止生长,成虫也停止产卵,进入越冬期。
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
因此世代重叠十分严重。
小绿叶蝉在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期在10月至11月上旬。
成虫和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利其发生。
成虫在茶园中多栖息在茶丛叶层,卵一般产在芽下第1~3节嫩梢组织中。
每雌产卵量lo一30粒。
若虫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五、防治方法:(1)分批及时采茶能采下大量的卵,降低虫口密度。
(2)加强测报,及时掌握虫情,小绿叶蝉进入高峰期的迟早和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
早春3-4月的日均温连续10天达10℃的日期来临早,第一高峰期出现早。
可根据当地气温情况掌握虫情,组织防治。
小绿叶蝉的防治指标(为夏茶期百叶虫数5-6头,秋茶期间为百叶虫数10~12头)。
需要防治的茶园要在虫口发生高峰期之前,喷施绿园乳油1500--2000倍液,定击乳油2500~4000倍液,威远啶虫脒乳油2500—4000倍液、抗虱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威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欣惠康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虫必克乳油1500—2000倍液、红色定击乳油2500—4000倍液。
安全间隔期相应为10天、6天、6天和10天。
该虫趋嫩性强,分布在茶丛上层,防治时应注意喷施蓬面和芽梢的正面和反面。
在喷药前除草可减少该虫的躲避场所,提高防治效果。
美洲斑潜蝇2006-7-209:41:25美洲斑潜蝇俗称蔬菜斑潜蝇、蛇形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等。
美洲斑潜蝇原分布在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巴拿马、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自治区,菜田发生面积2000多万亩。
寄主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芹菜、甜瓜、西瓜、冬瓜、丝瓜、西葫芦、蓖麻、大白菜、棉花、油菜、烟草等22科11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成、幼虫均可为害。
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的造成毁苗。
美洲斑潜蝇发生初期虫道呈不规则线状伸展,虫道终端常明显变宽别于番茄斑潜蝇又称瓜斑潜蝇。
受害田块受蛆率30%-100%,减产30%-40%。
严重的绝收。
防治方法:在受害作物某叶片有幼虫5头时,掌握在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于8—11时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或者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时开始喷洒收网2000倍液、威远高甲维盐3000倍液、虫螨克星乳油1500倍液、捕好乳油1500倍、威远阿维菌素1500倍。
小麦春季叶片发黄是啥原因怎样防治2006-5-199:17:22有些小麦品种在返青后出现叶片发黄、死苗现象。
就可能造成小麦叶片发黄死亡的原因及其处理措施建议如下:1、倒春寒造成小麦叶片发黄。
小麦受倒春寒叶片发黄一般表现如下特征,发黄的前几天麦苗青绿,突然间叶片发黄,而且发黄均匀,不是点片发黄。
还有一种情况是叶片的某个部位(多数在叶片中部)被冻死,天气转暖后叶片从受冻部位折下,这是由于遇到特殊的气候在这个位置形成低温层所致。
一般来讲,孕穗以前发生不是十分严重的倒春寒,加强管理对产量影响不大。
可采取如下处理:一是根据情况加强肥水管理。
若是底肥充足,年后已经浇过水,田间不太旱,应以中耕划锄为主,促进麦苗生长。
若是底肥不足,年后又没浇过水,田间干旱严重,应及时加强肥水管理。
若用地表储存水浇,水量可以适当大些,浇水前撒施化肥,以碳铵、硫铵等速效肥为主,尿素在低温下转化慢不宜使用。
适当增施钾肥,以促进麦苗生长。
若用地下水浇,有条件的最好实行喷灌,没有喷灌条件的应小流量浇。
浇水后应及时划锄。
二是注意病虫害防治。
小麦受冻后,抗病能力下降。
春季又是病害发生季节。
在防蚜虫、红蜘蛛的同时,加入适量多菌灵等抗病的药。
2、肥水不足导致的叶片发黄。
底肥不足,尤其氮肥缺乏。
主要表现为麦苗瘦小、黄化。
缺肥水导致的麦苗发黄不象冻害那样突然发黄,且由于田间地力差异,发黄程度不均匀,有的部分发黄重、有的地方轻。
3、污水中毒造成的麦苗发黄。
目前地表积存流淌的水多数是企业、居民排放的污水,水中化学成分极其复杂。
尤其企业污水,多数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有时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用同一个污水源浇灌的小麦,有的麦苗受害,有的麦苗看不出受害。
污水中毒造成的麦苗发黄,因有毒成分不同可能表现有较大差异,有的可能浇过之后很快表现出症状,有的可能数日才表现出症状。
一旦出现中毒,有毒成分复杂,很难有有效办法补救。
因此,尽量少用刚从企业排出的污水浇灌。
4、药物中毒。
造成小麦苗期中毒的药物主要是除草剂。
除草剂与防病虫农药不同,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药害。
例如,用于阔叶类杂草的除草剂不能在麦苗上使用。
还有,除草剂的浓度应严格控制等。
一旦因除草剂产生药害,造成小麦死苗没有什么有效方法解救。
因此,在除草剂使用上一定要慎重。
5、病虫害造成的小麦干叶死苗。
近年来小麦根腐病、纹枯病等发展很快,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程度不断加重。
病虫害导致的小麦干叶死苗,一般呈点片状。
建议拔取样本到当地农技植保部门咨询一下,对症治理。
芒果树春季管理技术措施2006-5-814:43:10去年秋季至早冬,广西的右江河谷及其他芒果产区的天气温暖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对芒果秋梢的光合作用,营养积累,花芽分化极为有利,预计今春我区芒果树普遍花芽分化好,开花量较大。
为确保芒果开花质量,提高座果率,建议今春芒果管理应该抓好如下技术措施:一、及时疏花对末级梢开花率达80%以上的树应及早疏花,以保留约70%末级梢着花序,其余花序在抽长5-10厘米时从基部摘除,对较大的花序最好能剪除基部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侧花枝,以减轻因开花量大而造成树体营养消耗严重对座果的影响。
二、适时追肥对开花量大的芒果树在末花至谢花时期要及时追肥。
以每株施尿素0.15-0.25公斤,或复合肥0.25-0.5公斤,或结合喷药加入0.5%的尿素,0.2-0.3%的硼砂和0.2-0.3%的磷酸二氢钾,树势较弱的树可同时加入50-100毫克/升赤霉素等进行叶面喷施。
三、病虫害防治1、芒果炭疽病开花期和幼果期每7-10天喷一次药。
主要药物有:1∶1∶100波尔多液,30%氧氯化铜、12%绿乳铜、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75%百菌清或80%炭疽福尖500-600倍液,65%代森锌或40%灭病威400倍液,施保克500-1000倍液。
2、芒果白粉病于花芽萌动前喷一次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于开花座果期感染白粉病时进行喷药防治,采用的药物有:50%硫磺胶悬剂200-400倍液、40%灭病威400-600倍液、20%粉锈灵1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3、芒果横纹尾夜蛾(又名钻心虫或捎螟)在花序萌发时喷药防治,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主要药剂有:90%敌百虫500-800倍液、80%敌敌畏800倍液、2.5%敌杀死3000-4000倍液、40%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50%高效灭百可2000倍液。
4、芒果扁喙叶蝉花期需切密注视虫情,一旦发现即喷药防治。
主要采用的杀虫剂有:20%叶蝉散1000倍液、10%赛波凯、20%速灭杀丁、25%敌杀死、25%功夫2000倍液。
每4-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2006-4-1814:10:19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溃疡病发生后来势凶猛,危害巨大,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轻者减产、枝条干枯,重者死树、甚者毁园。
一、症状识别该病害一般发生在春季伤流期、开花期和秋季。
主要危害植株主杆、枝蔓、叶片及花蕾等部位。
一般新生嫩叶抗性差,较易侵入,初染叶片上出现退绿小点,水渍状,后发展到一至三毫米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边沿有明显的黄色晕圈。
新梢染病,发黑枯死;花蕾受害,不能张开;主杆和枝条受害,皮层组织呈水渍状,变软,梢隆起。
当病斑扩大成一厘米宽,数厘米长的条斑后,病斑开裂,皮层和木质部分离,病斑周围变暗褐色或黑色。
大部分树体染病后,春季伤流期,皮层渗溢出铁锈红色的胶状病菌,随分流液扩展,直漫延至木质部变褐腐烂。
导致枝条萎蔫、枯死或整株枯死。
二、发病规律溃疡病是一种腐生性强、又耐低温的细菌,主要在树体病枝上越冬,或者随病枝病叶等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
翌年早春三月开始发病。
四月下旬出现发病高峰期,发病部位多从衰弱的枝杆皮孔、芽基、落叶痕、枝条分杈处开始,如遇风雨,不断重复侵染。
三、致病原因低温高湿,多雨天气,气温突降遇冻后或先年超负荷挂果,树体抵抗力下降后,易染病原菌;农事操作人为碰伤,夏剪冬剪锯口愈合慢时有利病害侵入,则发病重。
四、农业防治多施农家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树体对多种元素的吸收利用,限制挂果量,入冬早浇防冻水。
增强树体抗寒适应能力。
五、化学防治先年9月中旬叶面喷施400—600倍的猕杀可湿性粉剂或500倍消菌灵可湿性粉剂。
冬剪后,及时喷施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施部位为主枝、枝条及剪锯伤口,防止病害侵入。
三月份发病后,对小伤口或病斑,用小刀在病灶部位纵向上下割三个伤口,深达木质部,伤口上下必须超出病灶1至2厘米,用毛刷蘸强力克菌灵50倍液在上刀口挤压,迫使药液穿过病灶向下口流去。
如发病盛期,且病灶大,可用原液少量涂入,以利快速杀菌。
如剪锯口或树体的病斑过大,可选医用凡士林拌杀毒矾,在刮去病部坏组织后涂抹此膏,既能保护伤口不受染菌侵染,又能使新的皮层快速生长,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疗方法。
小麦免耕技术是增效的好方法2006-4-310:26:16在农业生产上不仅要讲高产出更要注重高效益,因此进一步抓好节约能耗也是一项增加农业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好办法。
目前一些地方示范推广的小麦免耕技术,已在这方面获得一定成效。
一、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技术(以下简称小麦免耕)是节支增效的关键措施。
目前,在华北两熟地区播种小麦普遍沿袭八十年代的耕作方式。
即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机械粉碎秸秆,然后施肥,机耕机播。
此耕作方式,亩机作成本约为70元左右,(包括粉碎秸秆20元、施肥5元、耕整地30元、机播10元)占用工时近50小时。
虽然较六、七十年代以畜力为主的耕作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却增加了机作成本。
而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可一次性完成从秸秆粉碎到播种的全过程,每亩费用仅35元,比常规播种可节约成本30元左右,工时节约近30小时。
二、小麦免耕是农业向现代化发展迈进的必然趋势。
小麦免耕是指小麦在一定年限内免除播前耕作整地,直接播种的一种方法。
从土壤学观点来讲,免耕不搅动土层,有利于水分渗吸,积蓄,保墒和减轻水蚀和风蚀,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与恢复。
免耕不仅降低成本,而且还可提高产量。
目前在我国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单户小面积生产,则更适合于小型的具有多功能作业的机械,如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就是适合国情并具有综合作业能力的小型机具,从当前各地的试验示范结果看,免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确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农业实用技术。
三、小麦免耕技术有增产趋势试验中,通过对小麦全生育期的观测调查,免耕播种的小麦均好于对照,在同等条件下免耕的平均亩产量420公斤,比对照418.4公斤高1.6公斤;另外其它免耕处理分别比对照区亩产量高15公斤和31公斤。
由此可见,免耕不仅不影响产量且有增产趋势。
另外,从全生育期肥水管理上看,免耕播种后的节能沟有显著的节水效果和保墒作用。
可减少田间灌水1--2次,从而每亩节约浇灌成本近20元,工时节约1--2天。
因此可以说:免耕播种机的问世,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又一标志。
免耕播种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