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才是真功夫,餐饮的本质其实是打造品质。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里希;编辑:景雪。
“我曾经穿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当朴树、品冠、李琦等一众明星的歌声在山城重庆唱响,不知道的或许会以为,这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但实际上,这是珮姐老火锅举办的一场“十周年音乐盛典”。众星云集、经典歌曲传唱,这场盛典赚足了人们的目光。截至11月21日,珮姐十周年音乐盛典在大众点评的曝光量已达到了1.5亿+。
一场盛典,点燃人们的热情,也让不少业内人士感慨:珮姐竟然已传承10个年头。10年了,为什么珮姐还能这么火?
三家门店年营收额过亿,
“网红火锅”活成了实力派
珮姐老火锅,最早发源于民国。2013年,“珮姐”火锅店在重庆较场口重建开业。
彼时,在一众传统火锅中,珮姐打出了“回家再晚,珮姐等你”的情感牌,又以“持返渝的飞机、火车票根打八八折”等营销活动频频出圈,在山城一炮而红,也因此被不少消费者贯上了“网红火锅”的名号。
此后几年,从较场口到北城天街,再到洪崖洞、来福士,珮姐开始在重庆落下更多门店,在重庆地区打响名头。根据当时的公开数据,重庆一门店单日接待最高记录达到了1507桌。
2019年,在重庆市场跑通后,珮姐开始往外出走。对外拓展的第一站就选在了餐饮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的上海。带着重庆“排队王”的光环,以及社交平台上很多年轻人的种草,珮姐上海首店告捷。
紧接着,珮姐在上海开出了第2家店。过去3年动荡时期下,珮姐在上海依然开出了4家门店。
2022年初,珮姐以10亿估值,拿到了8000万元的融资。也由此,珮姐开始了在北上广深和杭州的全面扩张之路。
如今,在上海、杭州,珮姐分别开设了6家门店,而在北京、广州,珮姐也各开出了2家门店,在深圳则有4家门店。
在此次十周年盛典上,颜冬生也首次对外透露了珮姐的营收。据其介绍,目前珮姐全国各区域的业绩较之前已趋于稳定,并处在逐步上升中。
例如,在年轻人集中的杭州,珮姐单店月营业额可以达到400万元,年营业额破4000万。而深圳的前三家店月坪效超过一万元,总面积为1100平方的三家门店年营收额超过了“一个亿的小目标”。
10年过去了,珮姐已从重庆较场口的一家仅11张桌的小店,成长为一家连锁品牌。历经十年的锤炼,沉淀出自己的厚重,成为不折不扣的实力派。
坚守品质、坚持直营,
地道重庆火锅的偏执与倔强
实力派养成的背后,在产品、服务、团队、组织、文化、渠道、供应链、品牌建设等各个关键维度上,珮姐有根据自身所处阶段以及外部环境不断调整、升级,满足消费需求。比如上海开店时,对服务的提升,对菜品的增加。
毕竟世界在变,品牌也需要与时俱进。
但“变”中也蕴含着“不变”,这也是珮姐经营的本质和长期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其发展的内核。
1、坚守地道口味,不在辣度上妥协一丝一毫
重庆火锅在“走出去”时,究竟该如何调整口味,一直是困扰重庆火锅品牌的首要难题。考虑到各地的饮食习惯,绝大多数品牌都会对口味进行调整,对牛油和底料的量进行调整。
但到了珮姐这里,却给出了近乎“偏执”的答案——无论走到哪儿,珮姐都不在辣度上妥协一丝一毫。
“我就是要做正宗的重庆老火锅,无论开到哪里都是原汁原味。我不会去降辣度,也不会刻意做清淡。味道变了,就不是重庆老火锅了。”颜冬生曾多次对外强调道。
也确实如其所说,多年来,珮姐一直坚守着最初的口味,坚持240小时发酵工艺制成的鱼子酱般的红油锅底,坚持使用优质牛油,无论门店开到哪里,麻辣鲜香、烫嫩甘醇的重庆老火锅口感始终如一。即便是到了饮食习惯偏甜的上海、江浙等地,珮姐也丝毫不曾动摇自己的“不减辣度”策略。
事实也证明,珮姐在上海、杭州等地依然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如今,珮姐在上海已扎根快5年,门店开到6家。而杭州首店于2022年5月,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了360万的营收,杭州也成为珮姐开店速度最快的城市,单店店均业绩超预期。”颜冬生介绍道。
换城不减辣度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会是非常冒险的策略,但珮姐却硬生生凭此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2、专注品质,不因成本压力而降低产品质量
过去有不少观点认为,火锅吃的就是味道,菜品的新鲜程度不是特别重要。
但珮姐却坚信,真正的好东西,才会获得全世界认可。这些年来,珮姐一直坚持菜品的品质,保证全国直营店菜品的新鲜和特色。
以“珮家三绝”为例,毛肚,坚持使用门店当地市场屠场鲜送,保证出品的新鲜与品质;贡菜丸子,选用肥3瘦7的前夹肉,保证Q弹脆嫩口感;麻辣牛肉,坚持使用最新鲜的牛肉制作而成。
“我不顾众人的反对,花100万打掉后厨厨房,从源头开始重建厨房体系。”在珮姐十周年盛典上,颜冬生回忆起了当年改造洪崖洞店厨房的经过。
据了解,珮姐早在6年前就引进了后厨5S厨房管理标准系统,从存放、清洁、标准、修养、整理五方面对后厨进行全面升级。
在颜冬生看来,厨房是产品品质的保证。“恒温27度、地面见不到一滴水是厨房最基础的要求,也是确保菜品出品一致的基础。”
3、坚持直营,不会因为想走远而放弃“稳”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从重庆走向全国的火锅品牌中,绝大多数走的都是加盟之路,珮姐却是赛道里的“少数派”。
颜冬生曾表示,加盟和直营是两条不同的路径,没有对错之分。早期为了加快规模扩张,珮姐也曾开放过加盟,但在经历市场验证后,便又转回了全直营模式。
在颜冬生看来,依靠加盟能够快速扩张、快速挣钱,但如果管理跟不上、品牌力不强,对品牌来说就会功亏一篑。
而全直营虽然能够更好地管控门店、确保产品品质,但所需的开店成本“压力山大”,搞不好也会拖垮经营良好的品牌。
在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品质面前,颜冬生明显选择了后者。颜冬生也介绍,如今,珮姐加盟店到期后将一律不再续签,就算是月营业额300万的加盟店也不例外。
开副牌、融资、上市
重庆火锅的下一个十年
十周年盛典上,颜冬生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下一个10年,珮姐想成为重庆的骄傲。”
为了实现这一长远目标,颜冬生也为珮姐规划好了发展路径。
一方面,珮姐将拓宽自己的业务面,不断探索新的增长曲线,打造多样化的品牌矩阵。
据了解,珮姐已经成功打造了诸如饭粑跎这样的子品牌。作为客单价亲民的小碗菜,饭粑跎曾拿下了重庆2022-2023大众点评必吃榜、重庆全美食榜第一名,并走出重庆,落地广州、杭州,未来还将在全国更多地方铺开。
另外,此前珮姐与新荣记联名推出臻品火锅店时,就曾向红餐网透露,未来在对品质和品牌都达到高度认同的前提下,不排除会与更多优质品牌联名合作推新店型。
“珮姐的总部即将搬迁至重庆下浩老街。在这里,‘珮姐私房小苑’也将落地,其定位会比珮姐老火锅高端一些,包括我们筹备的串串品牌近期也将启动。”颜冬生透露道。
拓宽业务边界的同时,珮姐老火锅自身也会在规模和实力上不断提升。
“珮姐下一程的主战场将放在长三角、珠三角,启动的城市包括东莞、佛山、合肥、苏州、无锡、南京等强二线城市。”颜冬生介绍。
在进入这些城市后,珮姐的门店选址上依然会优先以核心商圈为主,同时也不排除会开商场店或临街店。
为了解决全直营模式下加快扩张这一难题,珮姐也将进行第二轮融资。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好几家资本方在和颜冬生洽谈。
“珮姐预计2026年上市,目前我们已经全面合规化。”在讲到珮姐接下来几年的发展预期时,颜冬生如是说道。
结语
餐饮业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餐饮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508天。
而珮姐却能历经十年发展,越走越稳,从“网红火锅”活成了“实力派”。这背后,离不开其对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对品牌战略的坚守。
如今,就算已取得一定成绩,珮姐依然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选择踏踏实实做品质、老老实实地开店。一如颜冬生所说:“笨方法才是真功夫。”
倔强和坚韧、真诚和热爱,我们也期待,地道重庆火锅的下一个十年。
|职业餐饮网刘妍
贾国龙功夫菜门店升级了!
取消半成品菜的零售;
取消“复热”菜品,全部变为“现做”;
人均也从100元降到了65元!
经过一年的市场检验,这次转型升级也证明,原有门店“餐饮+零售”的融合模型没有走通。
究竟新餐厅到底怎么样?新模式此次能否杀出一条路?快跟着职餐网记者一起来看看吧!
开卖“66道经典中国菜”,人均65元
贾国龙功夫菜升级开业!
1、旧店焕新,贾国龙功夫菜重装面世
新店是原“贾国龙功夫菜第一家店”重新装修而成,位置依然是在世纪金源的5层。
门店招牌和西贝是同款红白色,旁边还加了句slogan“66道经典中国菜”,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此前主打“33道下饭菜”的弓长张。
店门口立着一张巨幅菜单,上面标示着餐厅各类菜品和价格,其中9.9元/份的姬松茸老鸡汤还特别放大呈现,非常醒目,给人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感觉。
2、卖“66道经典中国菜”,包含下饭菜、小碗菜、主食、小吃、甜品等
进店开始点餐,记者发现,门店的菜单结构非常丰富,“66道经典中国菜”,几乎囊括了各大地方菜,包含小碗菜、下饭菜、主食、甜品等几大类。
其中有下饭菜31道,都是各地有名的菜品,像湖南辣椒炒肉、宁波黄鱼豆腐、重庆江湖毛血旺、隆江卤猪脚……都非常下饭。
6道精致小碗菜,全是各地极具特色的菜,上海本帮红烧肉、扬州清炖狮子头、台湾卤肉,还有闽南海鲜沙茶锅。
主食就更加齐全了,米饭、蒸饺、包子、汤粉/面、拌粉/面全都有,不仅有云南小锅米线、南昌牛肉拌粉、广式腊味煲仔饭、红油热面皮,南北通吃。
连最近各大餐厅非常火的宜宾燃面、成都肥肠粉也上了。
3、辣椒炒肉39元、麻婆豆腐9.9元,人均65元
在价格上,门店设定得还比较亲民。
湖南辣椒小炒肉39元,酸辣土豆丝19.9元,云南小锅米线29.9元,红油热面皮26元,米饭4元一份……,其中姬松茸老鸡汤和麻婆豆腐这两道菜都是9.9元/份。
目前点评软件上显示门店人均是65元,从门店下面的顾客用餐评价来看,基本人均也都在50元、60元左右。
记者一行三人点了三份主食、三样菜、三杯酸奶冰淇淋,也是花了不到170元。
4、取消了半成品零售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门店里已经看不到半成品菜的影子。
新增了厨房,厨房档口旁边的台子上,还摆着好几排电饭锅,正插电蒸着米饭。
记者还特意询问了店里的工作人员,问门店是否还有半成品菜在售卖,对方表示,门店已经将半成品菜彻底取消了,不过在西贝商城上面有卖。
5、菜品小份,器皿精致,大部分都是用的砂锅
在出品上,贾国龙功夫菜升级店比普通餐厅的分量都要小,大部分菜品都是用的小砂锅器皿,看起来非常精致。
6、保留了原有酸奶档口
餐厅还保留了原有的酸奶档口,卖蒙古冰酸奶和酸奶冰淇淋。
其中的蒙古冰酸奶都是用的桶装,有大份和小份,叠起来摆在门店入口处格外显眼。
酸奶宣传页上还写着“0蔗糖,只有生牛乳和乳酸菌”,买酸奶还送100g蜂蜜,顾客可以选择堂食也能够外带。
7、或有意改名为“中国小饭馆”?
目前,门店招牌以及大众点评上的店名、点餐小程序名称还是“贾国龙功夫菜”,企业对外做的宣发也都是用的这个。
但是在点餐过程中,记者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发现,餐厅名称又变成了“中国小饭馆”。
“改头换面”的贾国龙功夫菜,
全新模式能否杀出一条路?
去年国庆,贾国龙功夫菜首店开业,顾客不买账,吐槽其“像飞机餐”,但这并没有挫伤贾国龙对功夫菜的野心。
今年9月初,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愿意把后半生全赌在贾国龙功夫菜事业上,把自己剩下所有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这一件事上。”同时还放出豪言壮语,“功夫菜10年要做到1000亿”!
那么,此次升级后的贾国龙功夫菜,能否成功杀出一条路呢?
1、定位升级:做介于正餐与快餐之间的“简餐”
原来的贾国龙功夫菜,卖半成品菜,更多的像是西贝在餐饮零售终端店的探索。
而升级后的新餐厅,直接跨过快餐,走的是一套“简餐”模式。
菜品精致小份,没有正餐那么正式,“调性”又比快餐高,更多的像是一个吃便饭的地方。
同时,由于产品品类全面,适合的场景多,所以人均也特别灵活。
顾客要是想吃得丰富一些,点了一份主食加下饭菜之后,再加一点小酥肉、炸鸡块这些特色小吃,饭后再来一杯酸奶冰淇淋解腻,那客单就奔着70、80元去了。
2、菜品升级:从“加热”变为“现做”
除了整体定位发生了变化,新门店和原来的门店相比,最直观的不同就是菜品出品方式从“加热”改为了“现做”。
从前的贾国龙功夫菜,没有厨房和厨师,主打“地道名菜,加热就吃”,结果一推出就遭遇口碑翻车,不少消费者吐槽其“方便食品”“像飞机餐”“收智商税”。
升级后,门店已经看不到加热食盒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餐厅厨房里面,好几位厨师在忙活,菜品端上来的时候,还冒着热气儿,有了“现做”的烟火气。
而在顾客眼里,“现做”永远比“加热”好吃。
3、人均更具性价比:从100元降到65元
产品升级的同时,餐厅的人均还比以前低了,从100元降到了65元,这让不少顾客感叹“性价比高”。
从前的贾国龙功夫菜,没有现做的烟火气,没有精致的摆盘,人均还在100元左右。很多食客调侃说“用大餐的钱,吃了一顿快餐,还是打包后的外卖餐”。
但现在,食客们在点评软件上评价新店时都用上了“划算”“性价比高”等字眼:
“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菜品的精致,而相应的,每份的量和价钱都做了调整,这样一来,可能多要了几道喜欢的菜品,而钱并没怎么多花。”
“菜品真的很丰富了,有66道,而且每道都不贵,最喜出望外的是9.9元一份的鸡汤,性价比超高!”
“小份菜,价格合适,可以多点几样,和别的饭馆很不一样。”
职业餐饮网总结:
“穷则变,变则通”!
升级后的“贾国龙功夫菜”已经彻底告别“过去的影子”,正在开启一条新的道路。
虽然目前的新模式能否杀出一条路还未可知,但是从去年贾国龙功夫菜首店开启新零售的第一步尝试,到如今开出升级店探索新的简餐模式,西贝这种“不成功不罢休”的执着劲儿在餐饮行业也是难能可贵的!
下网商记者王金成
“真功夫”的logo是不是用了李小龙的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李小龙女儿李香凝眼里,“真功夫”就是免费利用了自己父亲的知名度,最近她将“真功夫”告上法院,索赔2.1亿元。
实际上,9年前,李香凝曾经有过一次“维权”,不过当时她并没有起诉“真功夫”。
或许是那一次的缘故,今天“真功夫”在回应被告上法院这件事情时,表达了多年后被告的“疑惑”。
目前,上海市二中院已经受理此案。最终是否侵权,将由法院判决。
今晚,真功夫方面对此进行二次回应称:决定积极应诉,并强调公司没有侵权,且不会寻求庭外和解。同时也认为2.1亿的索赔额没有任何事实和法律依据。
现在,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真功夫和李小龙之间没有一点商业关联。很多吃过“真功夫”的消费者,也是有了这次诉讼才知道这一点。
“真功夫”如今在30多个城市拥有600多家门店,员工16000余名,年营收超过50亿元。
根据“真功夫”官网显示,1990年起步于东莞的“168甜品店”,潘宇海为创始人。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1994年潘宇海姐姐与姐夫蔡达标加盟,甜品店升级为“168蒸品店”,之后更名为“双种子”。
2004年,“双种子”才变成现在的“真功夫”。
据了解,蔡达标花费了400万元,专门请了著名品牌策划人叶茂中做品牌形象策划。从此之后,“真功夫”启用了一个酷似李小龙“功夫龙”形象的黄色卡通人物,配上红底白字的“真功夫”三个字,组成一个全新的商标。当年4月6日,“真功夫”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
改了形象的“真功夫”很快就在餐饮界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发展成为一家国内知名的餐饮连锁品牌。
2013年,蔡达标因为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锒铛入狱,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并没收财产100万元。
此次事件之后,“真功夫”并没有在商标上作出任何调整。直到2016年,“真功夫”升级了门店也更改了logo。
升级后的门店更加年轻化。新的logo在原logo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卡通形象仍然是一个功夫男性,但脸部细节变得更加模糊。此外,“真功夫”三个字也变成了中国风的“zhengongfu”拼音。
李香凝方认为,正是使用了李小龙形象,长达15年的侵权,才让“真功夫”有了快速成功的发展。
2010年,她就为“李小龙”维权。
这中间的9年,李香凝再没有针对“真功夫”的维权举动。
不过这期间,“真功夫”却发起过多次商标侵权诉讼,其中涉及到的多为“真功夫”、“李小龙图形”商标等。
此外,“真功夫”曾状告出版社使用其图标涉嫌侵权。
2015年4月,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图书《真功夫你不要学》,第72页右下部刊登了李小龙功夫照人像及真功夫等文字组合,另外加插“全球华人餐饮连锁”、“问天下谁有一身真功夫?谁是真的英雄?”等两行文字,共同作为该节文字内容的说明。
此后,“真功夫”关联子公司双种子公司将经济日报出版社、图书文字作者、网络销售方告上法庭,称三者损害了其对涉案美术作品即“真功夫图形”的发行权、复制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获得报酬权。
从“真功夫”的回应来看,这一次,李香凝突然发起诉讼,让他们有些意外。
这一次,李香凝有备而来。
作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真功夫”注册商标图案时的登记书备注信息,其中写到“真功夫图形”内容为由李小龙功夫造型图案及“真功夫”、“蒸的营养专家”文字组合组成的造型图案。
李香凝方代理律师叶芳表示,除了商标图案,“真功夫”还申请了“功夫龙”形象的其它品类注册商标。
为了证明“真功夫”侵权,李香凝团队将真功夫商标上的卡通形象与李小龙一些剧照做了对比。
从对比图上来看,不管是2004年用的logo,还是2016年的新商标,真功夫logo上形象,与李小龙在其遗作《死亡游戏》中的造型高度相似。
有律师认为,李香凝方面的维权仍然会比较困难。“真功夫”方面否认商标上的人物形象是李小龙的卡通化,并且举证该形象是其他人或者自己设计的动漫形象。
实际上,近几年来,国内发生过不少类似侵权的官司案例,最近的日本“无印良品”告中国“无印良品”,乔丹告“乔丹体育”等等。
不过,事实也证明,哪怕是法律上获得了胜利,这类官司之后,对“擦边球”企业的品牌形象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以预见今后类似的诉讼仍然会有。很多企业在发展初期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树大招风”,一旦沾上这样的侵权官司,很可能会毁掉此前努力。
现在看来,很难说“真功夫”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是因为像“李小龙”。但这样具有“擦边球”嫌疑招来的官司,让消费者知道李小龙和“真功夫”没有任何关系,造成的形象减分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