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段考试卷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实习护士小李准备为一患者行口腔护理时,带教老师提问“口腔护理”的目的,小李回答不正确的是:

A.清洁口腔

B.防止口臭

C.观察舌苔和口腔粘膜

D.清除口腔内一切细菌

E.预防口腔感染

2、护士应为以下哪种病人做口腔护理:

A.股骨骨折病人

B.兰尾切除术后第四天

C.急性胃炎

D.脑出血昏睡状态

E.脾切除术前

3、口腔细菌性溃疡用药选择:

A.等渗盐水

B.制霉菌素

C.红汞

D.冰硼散

E.0.02%呋喃西林

4、带教老师指导小李为一患者做口腔护理时,去除口臭宜选用的漱口溶液是

A.生理盐水

B.朵贝尔溶液

C.2-3%硼酸溶液

D.1-4%碳酸氢钠溶液

E.1%醋酸溶液

5、实习护士为一昏迷患者准备口腔护理用物,带教老师指出有一样不适合的是:

A.石蜡油

C.弯血管钳

D.吸水管

E.治疗碗

6、实习护士为患者取下的假牙应浸泡在:

A.乙醇

B.热开水

C.清水

D.0.5%消毒灵

E.0.1%苯扎溴铵溶液

7、禁忌漱口的病人是:

A.高热患者

B.昏迷患者

C.长期卧床患者

D.鼻饲病人

E.禁食患者

8、假牙的护理下列哪项不正确:

A.操作前先冼手

B.取下假牙

C.用牙膏和开水刷洗清洁消毒

D.用冷水浸泡

E.暂时不用则放清水中保存

9、昏迷病人做口腔护理时,为防止发生意外,下列正确的是:

A.用镊子夹棉球

B.多蘸漱口水

C.用血管钳夹紧棉球

D.取仰卧位

E.每次夹多个棉球

10、昏迷患者行口腔护理使用开口器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从门齿放入

B.从臼齿放入

C.从尖牙处放入

D.从第二颗门齿处放入

E.用钳子将牙齿打开后放入

11、为昏迷患者行口腔护理时,下列哪项是错的:

A.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B.该患者禁忌漱口

C.擦洗时用血管钳夹紧棉球

E.棉球蘸水不可过湿

12、对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口腔护理时应注意观察

A.有无牙垢

C.有无牙龈出血

D.有无真菌感染

E.口唇是否干裂

13、为卧床患者按摩受压处皮肤用:

A.甘油

B.松节油

C.50%乙醇

D.石蜡油

E.滑石粉

14、生命体征应包括:

A、体温、脉搏、呼吸、瞳孔反射

B、体温、呼吸、血压、意识

C、脉搏、呼吸、血压、意识

D、脉搏、体温、血压、瞳孔反射

E、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5、人在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的环境中,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蒸发

E、降温

16、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

A、辐射是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B、传导是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C、对流是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D、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E、降温是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17、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化的错误论述是:

A、新生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B、老年人因代谢率低,体温在正常范围的低值

C、体温的昼夜波动与人体的活动、代谢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关

D、女性经前和妊娠早期受黄体酮的影响使体温升高

E、饥饿、紧张均可使体温一时性增高

18、以口腔温度为例,划分中度热的范围是:

A、36℃以上

B、36.5-37.3℃

C、37.3-38.0℃

D、38.1-39.0℃

E、39.1-41.0℃

19、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感染

C、变态反应性疾病

D、恶性肿瘤

E、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失常

20、关于发热过程中体温上升期的临床表现是:

A、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深加快

B、心率增快

C、畏寒、皮肤苍白、可出现寒战

D、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E、头痛,头晕,甚至惊厥

21、高热持续期的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持续增加

C、散热持续减少

D、产热和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趋于平衡

E、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22、弛张热常见于:

A、流行性感冒

B、伤寒

C、疟疾

D、肿瘤

E、败血症

23、水银式体温计的可测量温度范围为

A、30—40℃

B、32—40℃

C、30—42℃

D、35—42℃

E、32—42℃

24、脉压增大常见于

A.主动脉关闭不全

B.心包积液

C.缩窄性心包炎

D.肺心病

E.心肌炎

25、在寒冷的冬季,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寒战

26、对于医院饮食描述正确的是:

A半流质饮食适用于体弱、手术后等患者,每日5—6次,蛋白质约50-70g、总热量6.5-8.5MJ

THE END
1.鼻饲病人营养流食食谱权威文章鼻饲病人营养流食食谱可以选择米糊、豆浆、牛奶、新鲜水果汁、蔬菜汁等,能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 1、米糊:里边的营养成分含量是比较丰富的,而且有利于胃肠道的吸收和利用,不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2、豆浆: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的卵磷脂和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2296611.html
2.流食怎么做流食的正确做法但流食的营养有限,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人们在流食制作上还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那么流食应该怎么做?流食的正确做法有哪些? 健康投资,小投入高保障 1、制作可经口喂食的流质食物 (1)原料组成:一个鸡蛋,瘦肉50g,猪肝50g,干黄豆30g,大米20g,红罗卜100g,青菜100g,全脂奶粉60g,白糖80g,香油5ml,食盐5g,水600ml。https://xuexi.huize.com/study/detal-118877.html
3.制作鸡蛋汤流食妈生病了,只能服用鼻饲的流食。为了增加营养,每天给她服用鸡蛋,也要做成流食。 做流食的方法很多,比如使用专门的机器,有好几种。通常是先将鸡蛋煮熟了,剥皮,然后再用机器打碎。还可以制成鸡蛋羹,然后在破碎。这样做来,鸡蛋呈糊状,服用起来,已经没有鸡蛋的形态,或者说与常人的服用状态不同,对胃的消化和吸收会有https://www.jianshu.com/p/5b4ab3e22dc8
4.2017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备考每天练一练(6)执业护士A.温凉的流食 B.温热的流食 C.软食 D.暂禁食 E.普食 2.患有皮疹的传染病病人,采用物理降温时应注意避免 A.冰水灌肠 B.乙醇擦浴 C.温水擦浴 D.头戴冰帽 E.补充水分 3.对接触甲类传染病的群体进行管理的最主要方式是 A.检疫 B.留验 C.医学观察 http://3g.exam8.com/a/3683133
5.入院护理学习情境练习题8.鼻饲管煮沸消毒时,下列何项做法不妥?A.先将鼻饲管刷洗干净B.用纱布将鼻饲管包好C.放人冷水中煮沸D.待水沸后开始计时E.持续5min取出9.煮沸消毒正确的是:A应将器械涂油后煮沸B各种物品均须纱布包裹C玻璃物品均应从冷水开始煮沸D有污迹的物品应先煮沸后清洁E橡胶类物品应从温水时放入10.用高压蒸汽灭菌法https://www.wm114.cn/wen/160/318957.html
6.步骤图胃管流食餐的做法胃管流食餐的做法步骤汤羹胃管流食餐的做法步骤 将做法保存到手机 步骤1 把材料准备好。 步骤2 大米和黄豆和水放入破壁机,用豆浆或米糊功能先做好稀稀的米糊,两个鸡蛋去壳打成蛋糊倒入破壁机。 步骤3 余下的材料都放进去,用奶昔或沙冰或果汁功能差不多一分钟左右都可以。https://m.xiachufang.com/recipe/106427191/
7.患者鼻饲流食,需要服多种药物,请问:各种药物应间隔患者鼻饲流食,需要服多种药物,请问:各种药物应间隔多少时间?谢谢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服用哪些药物 王相华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三级甲等 碱性药物,长期透析往往会存在慢性代谢性酸中毒,所以患者在血透间期,要每天口服碱性药物。血透患者很容易合并高血压,所以要服用降压https://3g.club.xywy.com/wenda/14980146.htm
8.鼻饲时正确的做法是()提供鼻饲营养时,护理操作不正确的为() A.两次鼻饲间隔时间应在2小时以上 B.鼻饲饮食易孳生细菌,应注意保鲜 C.注入流食或药物前要确认胃管在胃内 D.鼻饲饮食需加温至38~40℃方可使用 E.胃管每日更换,晚上拔出,次晨由另一鼻孔插入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为病人经鼻胃管进行鼻饲护理时,下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https://www.xilvlaw.com/souti/xueli/ivhbs2ny.html
9.鼻饲病人的护理要点(精选8篇)②鼻饲流质的温度为38℃,灌注前日可用手背部皮肤测试流食温度,以不感觉烫为主。 ③注食前,先用打针器探胃液,见有胃液后,再注入少量温开水,观察胃管是否通畅,每灌完1针筒流质,就要用手捏紧胃管,以免空气注入胃中。 ④鼻饲流质应现用现配,未用完的鼻饲饮食放冰箱保留, 24h内用完,配制的餐具应留意卫生,按期清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0o4rlaa.html
10.打流食应注意哪些事项管灌饮食搭配关键用以没法经口进餐的患者服用。食材为纯液體状,需应用鼻饲法进餐。下边仍以上面的原材料为基本制做管灌饮食搭配。 (1)原材料构成:一个鸡蛋,猪瘦肉50g,牛肝50g,干大豆30g,稻米20g,红萝卜100g,多种多样蔬菜100g,全脂奶粉60g,白砂糖80g,芝麻油5ml,食用盐5g,水600ml。 https://ask.shyueai.com/article-2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