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activedystonia,DRD),又称Segawa病或伴有明显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以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不是传染性疾病,无传染性。
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4)。
本病是由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1)缺乏,引起多巴胺合成不正常,最终因多巴胺水平不足而致病。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组家族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编码区的基因突变,导致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能神经元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I(GCH-1)的缺乏,从而造成酪氨酸羟化酶合成减少,引起多巴胺水平降低,最终出现肌张力障碍和帕金森病样的临床表现。
1、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族遗传史。
3、儿童或青少年。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通常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与起病年龄有关。儿童时期起病者常以下肢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有明显的日间波动规律;成年时期起病者常以上肢症状为首发,一般无日间波动性。症状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不明显。
1、儿童时期起病者
缓慢起病,通常首发于下肢,表现为下肢的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患儿可出现动作不灵活、行走不稳、下肢僵直、足屈曲或外翻(即马蹄样内翻足),严重者可累及颈部,表现为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一般在早晨或午后症状轻微,运动后或晚间加重。青春期前起病的患者还可能身材矮小。
2、成年时期起病者
成年起病的患者首发症状常为手部震颤,不伴有肌张力障碍和日间波动。可能有轻微的肌张力增高,但无明显的进展。
一般在起病后20年内病情进展明显,20~30年病情趋于缓和,至40年病情几乎稳定。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常见并发症如骨折、焦虑抑郁等。
患者出现下肢僵硬、步态异常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患者做PET扫描、头部CT或MRI、颈部MRI、脑脊液检查或基因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时多数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呈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强直,腱反射活跃或亢进。Babinski征大多阴性,偶尔呈阳性(做该检查时,医生会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到小趾根部附近并转向内侧。若患者拇指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则为阳性)。大多病人只累及下肢。极少数病人累及上肢和颈部,出现动作缓慢和僵直。
脑脊液检查: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脑脊液中生物蝶呤和新蝶呤浓度降低,但缺乏特异性。
1、PET扫描
本病患者PET扫描示纹状体多巴摄取率基本正常,而帕金森患者该摄取率则明显降低。
2、头部CT或MRI
可排除脑部器质性损害。
3、颈部MRI
可排除脊髓病变所致的颈部肌张力障碍。
1、多导睡眠图
显示DRD患者在快眼动睡眠期躯体运动增加,且在近亲无症状者睡眠时也能记录到腿部运动增多,可有助于早期诊断。
2、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明确诊断和病因的重要步骤。若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GCH-1基因异常有助于确诊。
如果儿童或青少年出现肌张力障碍与姿势异常,症状呈日间波动,并且除外其他锥体外系疾病,就应该考虑应用左旋多巴进行诊断性治疗。如果小剂量左旋多巴的疗效明显而持久,长期应用无运动并发症,基本上可以确立本病的临床诊断。此外,还需询问有无家族史,再结合脑脊液检查、基因检测、颈部MRI、PET扫描,以及头部CT或MRI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2、多数患者以肌张力障碍起病。
3、首发症状与起病年龄有关。
4、临床表现主要为姿势、步态异常和姿位性震颤,无静止性震颤。多数患者为肌张力障碍合并帕金森病表现。
5、症状有明显的日间波动性,日间睡眠后症状可以改善。
6、多数患者存在症状的不对称性。
7、无精神及心理异常。
8、无自主神经症状。
9、对小剂量左旋多巴有持久而显著的疗效。
1、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1)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是一组起病于40岁以前。具有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原发性疾病,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很相似,但对左旋多巴治疗的剂量需求会逐渐增加,并可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等不良反应。
2、特发性扭转痉挛
常有阳性家族史,常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异常运动和姿势扭转。儿童患者多首先出现步态异常,数年后累及上肢。晚期可以扩展到躯干肌肉,造成脊柱畸形,出现固定的肌张力障碍性姿势。很少伴疼痛,自发缓解少见,左旋多巴治疗无效,对苯海索、氯硝西泮等可有一定反应。
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而言,左旋多巴是特异性治疗,小剂量即有明显的疗效,而且症状改善可以十分迅速,但停药后易复发。此外,康复治疗和A型肉毒素注射等对缓解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
1、左旋多巴或美多巴
首选左旋多巴或美多巴,小剂量口服给药,即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一般3~7日起效,无须加量即可控制症状,而且长期使用也不会发生左旋多巴治疗运动并发症(如症状波动、异动症等)。
2、其他药物
如抗胆碱能药物(安坦)、金刚烷胺和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对改善肌张力障碍也有一定疗效。
左旋多巴、美多巴、安坦、金刚烷胺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1、康复治疗
对于因肌张力障碍所致脊柱、足部畸形者,可采用器械康复治疗,功能锻炼等综合性方法帮助恢复。
2、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
一般需局部注射治疗,注射部位选择痉挛最严重的肌肉或肌电图显示明显异常放电的肌群,剂量应个体化,疗效可维持3~6个月,重复注射有效。
本病需终身间歇性治疗,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大多预后较好,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不受影响。若治疗不及时,患儿的骨骼和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则预后较差,甚至会造成生活无法自理。
对于儿童起病者,若未能得到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可能会使患儿的骨骼生长及肢体发育受到影响,出现脊柱侧弯、足畸形等。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一般不会自愈,但是有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逐渐减轻,看起来像正常人一样,但应警惕潜伏或潜在的风险。
本病很难治愈,经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但是很难彻底根治。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动不便,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专人看护,尽量不要让患者独自外出,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本病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及其家长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加之考虑到日后生活、婚姻、医疗费用等问题,患者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甚至不愿吃药、打针,不配合检查治疗等。可通过与医生的沟通,了解发病的原因、诊治方案及治疗成功的案例等,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
2、用药过程注意观察有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运动障碍、失眠等症状。
3、注射A型肉毒毒素者还要注意观察注射点周围有无皮下瘀点或瘀斑,患者有无疲劳和周身不适感,有无溢泪、眼睑闭合不全、上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不适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
2、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床铺的整洁。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行动不便者建议多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防止摔伤、坠床的发生。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开始下床活动。
4、注意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及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5、行动困难者,需在家属协助下,定期翻身、按摩、拍背、擦拭,以防褥疮。
6、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加重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注意观察肌张力障碍的表现,有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运动障碍、失眠等表现。如病情出现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按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本病的病程较长,日常应注意营养的补给,以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1、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软质饮食,鼓励患者进食时细嚼慢咽。
2、注意预防便秘,多吃新鲜的水果、含纤维素高的蔬菜。多吃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大豆、花生、黑米等)、富含蛋白质及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3、根据患者的喜好调整食物的品种,耐心地喂食、喂水。
4、根据患者吞咽的情况给予饮食、碎菜半流或鼻饲流汁,必要时给予鼻饲饮食或静脉补充营养。
禁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属于遗传病,而且很难治愈,因而不能忽视预防。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等。
患者可去神经内科就医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