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上的这些标识标线,你都认识吗?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导流线属于禁止标线的一种,车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驶,不得压线或越线行驶,也不得随意在导流线区域掉头或停放。

设置导流线,目的就是要让每一辆车都可以“各行其道”,起到管制、引导、警示交通的作用,从而减少交通事故。

划重点:

导流线是禁止标线,严禁跨压!超过导流线,已经完全错过了岔道口!

正确做法:将错就错!下个路口下高速,再折返。

2车道分界线:虚线可越,实线不可越

车道分界线是用来分隔同向行驶的交通流的交通标线,一般分为白色虚、实线或黄色虚、实线。

白色虚线是分隔同向车的,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变道、超车。

白色实线是分隔同向车的,不可变道。

虚实线虚线一侧可以变道,实线一侧不可变道。

划重点

虚线可变道、超车,实线不可变道。

3横、纵向减速标线:注意控制车速,适当减速

横向减速标线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白色标线组,用以提示减速行驶,常见于弯道、下坡、隧道口等路段。

纵向减速标线平行于车道分界线的菱形块状虚线,通过视线的压迫感提示驾驶员减速慢行。

纵向减速标线:

横向减速标线:

看到减速标线,说明即将到达隧道、桥梁或陡坡等,一些通行不理想的路段,请记得减速,注意观察限速牌的变化。虚线可以变道、超车,实线不能变道。

4车距确认标识、标线:保持安全车距

高速路距离指示牌参照法

在高速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路旁设置0m、50m、100m、200m这样的大型绿色距离指示牌,通过这些指示牌可以清晰明了地确定与前车的距离。

高速路地面标线参照法

高速分道线白色虚线每根长6米,线之间的距离9米(简称69线),两根白线加中间的距离总共是21米,驾驶人可通过白色虚线判断距离,10个空格即150米。

5避险车道标识:车辆失控紧急避险

司机如果发现自己所驾驶的车辆制动失灵,可以将车转向避险车道。避险车道通常为长约50—100米的斜坡,车道上铺着厚厚一层可增大轮胎与地面摩擦力的碎石,入口处及尽头堆着可减缓冲击力的轮胎,以便让“失控”车最终停下来。

避险车道只用于车辆失去制动时紧急避险,非紧急,勿用。

6应急车道:生命通道,非紧急禁止占用

应急通道也被称为“生命通道”,专门供工程救险、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或民警执行紧急公务等处理应急事务的车辆使用,任何社会车辆禁止驶入。

高速上车辆抛锚、发生事故时

怎么办?

这十二字避险口诀

必须牢记

车靠边、人撤离、快警示、即报警

12122

7车道限速标识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

红色标志为最高限速,

蓝色标志为最低限速。

按照车辆类型,在规定车道行驶,若小车进入低限速行驶车道,也应按照其所在车道的最高限速值行驶,不可超速,否则,也会按照超速处罚。

THE END
1.科目一快速记忆技巧?快速掌握科目一速记技巧,轻松通过考试! 要轻松应对科目一,掌握一些速记策略是关键。首先,牢记这些实用原则: 位置判断法:遇到“口”字题,优先选50米,“站”选30米,其余情况选150米,没有150米就选最大选项。 公里数选择:城市街道题目选https://www.autohome.com.cn/ask/10903115.html
2.科一考试口诀速记简单202511行车中遇到正在进行作业的道路养护车辆、工程作业车时要注意避让。正确错误 12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要按照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行驶。正确错误 13夜间起步前,应当先开启近光灯。正确错误 14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时,如图所示指示灯闪烁。正确错误 15驾驶机动车在人行横道上临时停车属于违法行为。正确错误 16上路行驶的机动车https://aqwm.jsyks.com/h9lb9k
3.交规理论知识点科目一速记口诀口5站3口诀交规理论知识点科目一速记口诀 本文提供了交通规则的关键知识点,包括让行原则、禁停区域、普通道路及高速公路的限速规定、低能见度驾驶措施、驾照限制与处罚、道路标线解释以及交通违章扣分重点。这些信息旨在帮助驾驶员快速记忆交规,确保行车安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https://blog.csdn.net/a0b79/article/details/128608286
4.科一驾考口诀liuhuayiye让行标志,八(角)停三(角)减 客挂不可初申领 有病开车二百五(百) 拖拉机不到70就别上高速 小车不超120,其他不超100,摩托不超80 一个箭头是注意车距,两个箭头和白色半圆是车距确认 菱形块车行道纵向减速标线,白V是导流线 道路指示标线,虚可,实不可 https://www.cnblogs.com/oodcloud/p/1644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