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设计规范

20××-××-××发布2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CJJ/T***-20**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年×月1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湿地公园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湿地公园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201*,自201*年*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2.1、5.3.6、5.4.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年月日

前言

目次

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总体设计54.1现状调研54.2功能分区与用地比例54.3安全保障55水系统设计75.1一般规定75.2湿地水系布局及形态75.3水源、生态蓄水量及水质85.4地形和竖向95.5水位运行96生境营造与种植106.1一般规定106.2湿地保育106.3生境营造116.4种植设计127交通设施与场地设计147.1一般规定147.2道路系统147.3铺装场地与平台158标识与解说系统设计168.1一般规定168.2标识系统设计168.3解说系统设计179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常规设施设计189.1一般规定189.2建筑物189.3户外家具209.4安全防护设施209.5应急避险设施219.6给水设计219.7排水设计22本规范用词说明23引用标准名录24附:条文说明25

1总则

1.0.1为指导和规范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全面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科普宣教功能、游憩功能和社会功能,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湿地公园的设计。1.0.3湿地公园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3基本规定

3.0.1湿地公园设计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明确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性质和功能,并与周边城市功能相协调。3.0.2承担包括但不限于防洪、滞洪、排涝、水质净化等水利功能的湿地公园,其设计必须满足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水系规划的要求。3.0.3湿地公园属于公园分类的专类公园,一般性景观和配套设施设计,宜按照《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和《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执行。3.0.4湿地公园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的基本原则,突出湿地保育、科普宣教和观赏游览功能。3.0.5湿地公园选址、设计必须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火灾、地质和水文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3.0.6湿地公园应具备湿地植物展示、科普教育功能的建筑及设施。3.0.7湿地公园容量宜依据生态环境容量和场地容量综合确定,人均硬质活动场地面积宜为10-20m2/人。3.0.8湿地公园设施应满足无障碍需求。

4总体设计

4.1.现状调研

4.1.1湿地公园设计应充分搜集现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4.1.2湿地公园设计应对现状湿地资源进行评估,或者编制现状湿地资源调研评价报告。

4.2.功能分区与用地比例

4.2.1湿地公园设计应进行功能分区,应根据现况、规模及需求,划分生态保育区、湿地展示区、科普宣教区、休闲游憩区、管理服务区。根据公园规模功能区可合并设置。4.2.2湿地公园全园面积应大于2hm2。湿地率应大于30%。4.2.3系统完整的天然湿地以及有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的湿地,应划入生态保育区,进行封育保护。4.2.4生态承载力较差的区域宜通过限制游人容量的方式进行保育。4.2.5承担净化水质功能的湿地公园应设置功能性湿地区,宜与游览区域隔离。

4.3.安全保障

4.3.1公园内原有水系运行不宜做大幅度调整。承担行洪排涝功能的水系,其运行应保障行洪安全;其余水系应运行通畅,防止内涝发生。4.3.2湿地进水口、出水口及泄洪通道内,应控制植物种植密度,不得妨碍水系运行及安全。4.3.3挺水植物密集种植区等耐火性差的区域,不应与重要建筑物直接相邻,难以避免的必须设置防火隔离设施。4.3.4面积在5000hm2以上的挺水植物密集种植区,必须设置防火瞭望工程,可与景观台(塔)、生态观测站等合并设置。4.3.5纵横超过1km成片的挺水植物密集种植区,内部应布置防火隔离带。4.3.6水体岸高及近岸水深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第5.3.3、5.3.4条的规定。4.3.7严禁应用外来入侵物种。

5水系统设计

5.0一般规定

5.1.1湿地水系布局应满足防洪排涝、供水排水、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经济开发等功能,依据水系现状特征及综合利用要求统筹规划。5.1.2湿地水系统组成包括水源、进水系统、水体、出水系统和地面排水系统。应重视湿地水域与周围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5.1.3湿地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SL/Z479和《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导则》SL709的有关规定。湖泊、库塘湿地应提出最低和适宜生态水位要求,河流湿地应提出生态基流要求。5.1.4湿地水体水质标准应不低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不达标水域应制定水质改善方案。5.1.5湿地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滞洪蓄洪、生境营造和边坡稳定等要求。5.1.6应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利用为主、改造为辅。需要进行较大规模地形改造时,宜遵循土方平衡原则。5.1.7对于自然保护区和具有水源地功能的水源应采取涵养及防护措施。5.1.8存在内涝威胁的湿地应采取适宜防内涝措施。

5.1湿地水系布局及形态

5.2.1河流湿地形态应与水流方向一致;在保证设计泄洪流量的前提下,应保留滩地和采用生态防护工程维持现有岸线稳定,不得进行严重影响水流流向的整治工程。5.2.2湖泊湿地形态应考虑水体交换及景观设计要求。宜利用地形变化以及水面宽窄、曲直变化等来影响和控制水流线路和速度。5.2.3库塘、沼泽等封闭水体宜在原有形态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5.2.4湿地应遵循现况或布局在公园内相对高程较低处。

5.2水源、生态蓄水量及水质

5.3.1湿地水系统水源类型应与设计需求匹配,宜优先选择常规水源。5.3.2功能性人工湿地可用城镇生活污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中进水系统水质的规定。5.3.3湿地范围内的生态敏感区,应提出需水总量和水量过程的敏感生态需水需求。5.3.4湖泊湿地最低生态水位,应根据生态目标和需水特点选取适宜方法计算,尽可能经多方法比较后确定。5.3.5湿地公园水源水质不应低于地表水IV类标准。5.3.6湿地内非直接接触的水质目标不应低于地表水IV类,亲水区水质目标不应低于地表水III类。5.3.7应在污染源治理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河湖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改善河湖湿地水质。

5.3地形和竖向

5.4.1湿地公园高程控制点设计宜参照场地周边城市专项规划,尊重原场地竖向高程,满足地面排水和安全性需要。5.4.2承担城市防洪排涝功能的湿地公园,高程控制点必须按照设计泄洪流量、设计洪水位和设计排涝流量确定。5.4.3护岸型式应根据水流、波浪和潮汐特性,以及地形地质、施工条件等,选用坡式、坝式、墙式或其他型式;宜优先选用生态护岸。

5.4水位运行

5.5.1湿地水深宜保持在0.2~2.0m的范围内。5.5.2用于水质净化的功能性湿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的规定,潜流人工湿地水深宜为0.4~1.6m;表面流人工湿地水深宜为0.3~0.5m。5.5.3应根据湿地中地表积水、季节性积水、常年积水等特点设置不同控制高程水位。5.5.4应通过设置闸坝等水工构筑物控制湿地水位。5.5.5湿地最高、最低设计水位必须满足大部分湿地植物生境要求。5.5.6应考虑底栖动物越冬水深要求,局部水深宜控制在1.5~2.0m。5.5.7当外围有大量汇水进入或穿越湿地时,宜用边沟或排(截)洪沟将外围汇水有组织地排出。

6生境营造与种

6.0一般规定

6.1湿地保育

6.2生境营造

6.3种植设计

6.4.1湿地公园内应用的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应占该地区本土植物类型的80%~90%。6.4.2水生植物的种植需综合考虑湿地公园水域的水位变化,沉水植物种植区水深宜在0.5~2m的区域;浮水植物种植区水深宜在0.5-2m的区域;挺水植物种植区水深宜在0~1.5m的区域。6.4.3以生态恢复为主的陆地植物群落每公顷用地面积应种植不少于5种主要乔木,每种主要乔木种植比例不小于15%;花灌木不宜少于15种。6.4.4以生态防护为主的植物群落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占全园树种的80%以上,同时大乔木种植不少于3行。6.4.5考虑鸟类的筑巢需求,植物应选择种植常绿、枝叶茂密、叶色偏绿较深、盖度大、树形高大的树种。6.4.6湿地边缘植物设计,宜选择人们不易靠近、枝繁叶茂的灌木丛,作为动物栖息场所。6.4.7以道路与河道为基础,增加一定数量的食源树种,即可为鸟类等动物食用果实或种子的植物。6.4.8在生态驳岸上宜配置灌木及草本植物群落,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觅食、繁衍的场所。6.4.9依据鸟类的不同惊飞距离,配植灌木形成视觉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将鸟类与游人分隔开。6.4.10植物种植需考虑林窗对生物多样性、物种更新的影响,尤其应考虑鸟类在林窗附近取食的习性。

7交通设施与场地设计

7.0一般规定

7.1.1根据湿地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合理进行道路分级和场地设计。主路应形成环线,并与支路、小路形成完整的交通系统。7.1.2出入口内外设置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根据湿地公园总体设计确定其规模及数量。机动车停车区域在园区外围应设置隔离设施。7.1.3通往湿地保护区、滩涂、孤岛等卡口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加宽路面。7.1.4道路及场地铺装材料根据功能合理选择,面层及基层应采用透水工艺和材料,确保与周围环境相协调。7.1.5施工工艺宜以当地传统施工工艺为主,减少施工对原生湿地的干扰和破坏。7.1.6充分利用废弃材料和可再生材料,包括钢材、废弃木材等。7.1.7湿地区域内以硬质景观少量化为原则,场地应简单、安全、耐用。7.1.8应采用糙面材料,应减少反射玻璃使用,减少反射光对动物影响。7.1.9码头与平台、园桥与栈道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以及复杂、特殊、承载力弱的地质区,如淤泥、沼泽等。

7.1道路系统

8标识与解说系统设计

8.0一般规定

8.1.1标识系统按功能分为交通标识、景点标识、警示标识及科普标识等。8.1.2解说系统分为湿地科普解说、区域生态环境解说和景点旅游解说等。8.1.3标识与解说系统设计应遵循密度适宜性、空间协调性和就近布置等原则,全园统筹布局,符合湿地公园整体功能与形式要求。8.1.4设施应采用环保、经济和耐用型材料,不影响动物生境、行人交通、景观环境等,宜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与周围景观环境相互融合。8.1.5标识和解说牌示信息表达应图文清晰、准确规范,应采用中、英两种以上文字说明,动、植物名称应注明拉丁文,图文并茂;公共设施标志应采用国际通用标识符号。

8.1标识系统设计

8.2.1沿重要游览道路,通向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服务设施,应设置交通标识。8.2.2景点标识应设置于公园各出入口或各区域连接处。8.2.3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的区域,必须设置警示标识。8.2.4科普标识的动植物种类不应少于公园内现况的80%,应优先考虑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需求。

8.2解说系统设计

8.3.1面积在20hm2以上或具有珍稀濒危湿地资源,宜于湿地公园入口或重要景区入口设立解说中心,提供综合解说信息、系统导览服务等,也可与游客中心合并设置。8.3.2解说系统包括多媒体播放、图文展示、牌示、出版物、导游图及导游解说词等。8.3.3公园出入口,景区和重要景点应设置解说牌示。8.3.4解说系统设施宜视听结合,条件允许的公园宜开发智慧解说系统、自助解说系统等解说模式。8.3.5湿地公园应编制自助导游手册。8.3.6湿地公园宜设置电子设备进行信息化解说,载体包括显示屏、触摸屏和便携式电子导游机等。

9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常规设施设计

9.0一般规定

9.1建筑物

9.2.1湿地公园内各类型建筑用地比例应符合表9.2.1-1和表9.2.1-2的规定:

表9.2.1-1:湿地公园内各类型建筑用地比例

具体类型

湿地公园面积(h㎡)

2-5

5-10

10-20

20-50

≥50

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用地比例(%)

<5

<4

<3.5

<2.5

<1.5

管理类建筑用地比例(%)

<1

<0.5

监测类建筑用地比例(%)

表9.2.1-2:湿地公园内各类型建筑类型设置

建筑分类

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

景观建筑(亭、廊、厅、榭)

游客中心

科普中心

公园大门与售票房

厕所

小卖店

餐厅

管理类建筑

管理办公室

治安机构

垃圾站

变电室、泵房

仓库

科研与监测类建筑

水文水质监测站

科研中心

气象观测站

土壤观测站

生态定位监测站

瞭望与观测类建筑

鸟类观测站

野生动物救护站

鸟类环志站

保育温室

注:“●”表示应设,“○”表示可设。

9.2.2科研与监测类建筑应根据监测和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其技术要求选址,应保证在各类天气条件下正常观测。9.2.3用于监测水质的小型监测站,由管理单位设定观测频率,依据实地情况和便利程度选址。9.2.4科研类建筑应集中建设于科研中心,布置在环境安静、清洁、振动及电磁辐射小的地段,设置单独出入口。9.2.5气象站距离管理类建筑不应超过3km,便于工作人员观测。9.2.6鸟类观测站由观鸟塔和临时性观鸟掩体组成。9.2.7野生动物救护站应建在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水良好的地方;北方地区应位于背风向阳处。应与主要交通干线联网,距公路1~1.5km;应距饲养场、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及居民区1km以上。9.2.8位于候鸟迁徙通道上的湿地公园可设置鸟类环志站,配置环志管理建筑和设施。

9.2户外家具

9.3.1户外家具按功能分为坐靠类(桌几、椅凳等)、收纳类(垃圾箱、自行车停车架等)、休闲类(健身、娱乐设施等)。9.3.2休闲类家具设置应结合游客流向和流量,尽量减小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保障使用者人身安全。

9.3安全防护设施

9.4应急避险设施

9.5给水设计

9.6排水设计

9.7.1公园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水分流制。9.7.2排水管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9.7.3生活污水应排入市政管网;不能接入时应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可排入湿地。9.7.4雨水排放系统应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模式。9.7.5在盐碱量超标地区,应采取排盐碱措施。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可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5、《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7、《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8、《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9、《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导则》SL70910、《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SL/Z47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湿地公园设计规范

条文说明制定说明

1总则303基本规定314总体设计334.1现状调研334.2功能分区与用地比例334.3安全保障345水系统设计375.1一般规定375.2湿地水系布局及形态395.3水源、生态蓄水量及水质395.4地形和竖向415.5水位运行426生境营造与种植446.1一般规定446.2湿地保育营造456.3生境营造466.4种植设计487交通设施与场地设计517.1一般规定517.2道路系统527.3铺装场地与平台548标识与解说系统设计568.1一般规定568.2标识系统设计578.3解说系统设计589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常规设施设计609.1一般规定609.2建筑物609.3户外家具629.4安全防护设施639.5应急避险设施649.6给水设计669.7排水设计66

10总则

11基本规定

12总体设计

12.0现状调研

4.1.1公园设计之前,应对场地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进行充分调查和分析。其中湿地区域要重点调查湿地水源、水质、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4.1.2现状湿地是进行湿地公园建设的核心资源,保护保育现状湿地、动植物资源,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总体设计前需要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调研、评估,对已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典型性、连通性以及生态区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既是进行湿地公园保护保育设计、制定生态修复方案的基础,也是湿地公园有别与其他类型公园的主要特征。

12.1功能分区与用地比例

4.2.6规模较大的湿地公园,宜按照条文内容组织划分功能分区。规模较小、功能简单的湿地公园设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功能分区的合并简化。4.2.7根据湿地公园分类情况,为保证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4.2.8保存完好、有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的湿地,是湿地公园重要的核心资源和湿地生态保护的重点,应当实施最严格的封育保护措施。4.2.9湿地生态保育与湿地展示、科普、游憩功能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针对这些区域,需要根据生态环境容量测算的结果,对游人量进行控制。在具体的设计中,可采取控制敏感区域内道路铺装场地总面积、减少集中场地等方式实现。4.2.10功能性湿地通常不具有景观性,除作为科普展示外,不建议引导游客进入。

12.2安全保障

13水系统设计

5.1一般规定

5.2湿地水系布局及形态

5.2.1维持和恢复河滩足够宽度,以保证行洪安全和维持栖息地条件。在满足河道行洪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划定岸线并优化堤防布置,河道整治应保留主河槽、河漫滩和过渡带等自然分区特征,同时保持一定的河漫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在土地利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保护与修复河流平面形态的蜿蜒性特征,避免人工裁弯取直;如果条件限制,应保护和修复河流主河槽的蜿蜒性特征。在保证抗冲刷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岸坡防护应采用具有透水性和多孔性特征的生态型岸坡防护材料和结构,易于水体入渗、植物生长和鱼类产卵。5.2.2对临近水面起伏不平的开阔地段进行局部微地形调整,对一些过陡地形进行削低和减小坡度,以减缓水流的冲击和侵蚀;对周围地势过高区域的恢复,能营造湿地水鸟特别是涉禽适宜的开阔滩地,为湿地水鸟提供栖息与取食的场所。5.2.3对于连通通道的选择,应比选多种连接方案,通过水文、水力学计算和技术经济等系统性评估,实现方案优化。5.2.4湿地布置在公园内相对高程较低处并与自然排水相结合,可以使地表排水顺利汇入较近的湿地区域。

5.3水源、生态蓄水量及水质

5.4地形和竖向

5.5水位运行

14生境营造与种植

14.0一般规定

6.1.1湿地保育是防止天然湿地丧失和发挥湿地功能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前提。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确保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6.1.2生境营造需参照该地区相似自然湿地环境中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所需的生长和栖息环境,满足湿地动物食源、栖息的要求,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的结构与功能。6.1.3生境营造的一般原则。生境营造应以本地物种为主,确保湿地植物使用本地种的比例达到70%以上,谨慎引进外来物种。6.1.4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应根据其功能选择相应的湿地植物合理进行搭配。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及食源植物能改善湿地环境、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6.1.5湿地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等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该选择根系比较发达的水生植物。湿地环境在不同的季节复杂多变,对湿地植物的抗冻、抗热及抗病虫害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湿地植物对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及周围的动植物环境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应尽量选择本土或者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种类。

14.1湿地保育营造

14.2生境营造

14.3种植设计

6.4.11

15交通设施与场地设计

7.1一般规定

7.2道路系统

7.3铺装场地与平台

16标识与解说系统设计

8.2标识系统设计

8.2.1明确交通标识布局的位置,如景区内的出入口、游客中心、道路交叉口、广场周边等。8.2.2整体标识一般设置于湿地公园的主出入口处或是各区域的连接过渡处;区域标识和景点标识一般设置于某一区域或景点的入口处或其核心区。8.2.3警示标识一般设置于预防危险发生的地点。8.2.4科普标识所标识的动、植物种类不应少于园区内已有动植物种类的80%。应设置于便于观赏的区域,并优先考虑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需求。

8.3解说系统设计

17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常规设施设计

9.2建筑物

9.3户外家具

9.4安全防护设施

9.5应急避险设施

9.6给水设计

9.6.1明确了湿地公园给水组成部分。9.6.2为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景观水体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9.6.4绿化灌溉用水量计算参照《喷灌工程设计规范》GB/T50085。

9.7排水设计

9.7.1湿地公园的排水体制应符合城市的排水制度要求。9.7.3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与当地市政排水系统相协调,符合环保和接纳水质要求。9.7.4低影响开发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9.7.5目前国内盐碱地改良利用方法主要有①物理改良②水利改良③化学改良④生物改良。常用的措施有抬高地形、灌排配套和地下排盐。

#bt_bar{background:url(/e/images/diy/bottom_bg.jpg)repeat-x0px0px;color:#ffffff;padding-top:10px;height:30px;background-size:100%100%;}#bt_bara{color:#ffffff}

THE END
1.最新的交通标志图片大全及解释首先,我们来看看交通指路牌。这些标识通过文字或符号,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引导、限制、警告或指示信息,是交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设计旨在确保交通安全、顺畅,同时提升驾驶体验。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其他类型的交通标志图片及其解释。 高速标志牌是专为高速公路设计的标志,它们为驾驶者提供方向指引和道路信息,https://www.yoojia.com/ask/17-14097884036439305769.html
2.的目标检测研究——源码及文档目标检测道路标识牌通过研究基于Yolov5的交通标志牌目标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道路上的交通标志牌,有效地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当司机未能及时发现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就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这对司机和其他行人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通过使用基于Yolov5的交通标志牌目标检测方法,可以提高交通标志牌的识别率,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https://blog.csdn.net/weixin_47723732/article/details/131424707
3.交通标志图片大全交通标志图解驾驶员考试网交通标志图片大全,包含了公安部所有发布的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图解,并且详细分类,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辅助标志、禁止标线、禁令表现、指示标线。详细又准确的交通标志图解尽在元贝学车网交通标志图片https://www.jsyks.com/jtbz
4.禁停标识中多了一个白色箭头?交警这样解释交警这样解释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柯育超 摄影报道)道路上的各种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线都是为了管制和引导交通,并为交通执法提供依据。近日,海口市民许先生却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其驾车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门诊部旁的盐灶路里看见了几个道路交通标识,但不知是何意义,“说他是禁停标识,但是又竖立了http://h5.hndnews.com/p/407076.html
5.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1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第一部分 概述 1. 1 规范设置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的意义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是公路交通的重要管理手段,它是通过图形、 符号、颜色、文字形式传递规范化信息,为公路上行驶的交通流提供 了应遵循的交通法律、将交通管理的命令和要求传递给公路使用者, 是管理和疏导交通的重要设施。例如:禁令https://doc.mbalib.com/view/a48c73db42f63c58f7fd2a1c87a40734.html
6.标识的定义分类及举例标识,同"标志"(mark;Sign)基本解释: 立标指示位置。在现代城市中,标识与标志二者虽然很多场合里已经混用了,但是在使用时出现明显不同的意义范围,"标志"这一名词较多地指向一类图形或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而"标识"既能代表图形类的符号,也用于表述文字,数字,方向标等记号,有着更广泛的使用https://www.meipian.cn/z93jdtj
7.?21种常见交通标志标线附图片及标线解释如果你是老司机了,那肯定知道的,但要是新手司机的话,就不一定了,可能知道一些,但知道的不全面,为了帮助这些新手司机尽快记住交通标志标线,今天贤集网小编特意整理汇总了21种常见交通标志标线,并附上图片及标线解释,以供车友们参考了解采用,下面赶紧来看看吧。https://baidu-mip.xianjichina.com/news/details_239255.html
8.交通标志牌含义,交通标志图大全交通法规道路交通标志是显示交通法规及道路信息的图形符号,可以使交通法规得到形象、具体、简明的表达。交通标志牌含义,交通标志图大全,物通网小编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交通标志牌含义 1.红色:表示禁止、停止、危险,用于禁令标志的边框、底色、斜杠,也用于叉形符号和斜杠符号、警告性线形诱导标的底色等。黄色或荧光黄色:表示警https://www.chinawutong.com/baike/8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