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等:浅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7
1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类型
1.1天然气汽车
天然气汽车通常是将原始的燃油发动机进行改装,以天然气为燃料为汽车提供动力的汽车。天然气汽车尾气不含苯、铅等致癌物质,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含量都大大降低,比汽油车更环保,且燃料耗量更少,安全性能更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天然气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1.2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是以车载蓄电池为电源,如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等,用电机驱动车辆运行的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两个以上动力源,以燃料为主要能量源,以蓄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为辅助能量源。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据主导地位,与之配套的动力电池产业也获得迅速发展[5]。1.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直接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利用电机驱动的汽车[6]。燃料电池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极少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物主要是水,是环境友好的绿色新型环保汽车。目前我国氢燃料汽车发展相对缓慢,燃料电池的成本、稳定寿命及储氢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较大。
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
2.1政策依赖性强,扶持体系待完善
国家的财政资金补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但随着市场发展,补贴标准调整不及时,比如补贴政策按照续航里程来分类,为了争取补贴,企业单纯追求续航里
程而忽视了汽车整体性能和质量的提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机制,“骗补”案件频发。车企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大产能,甚至虚构产销量,生产了大量不能上路的废品,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影响行业健康发展。2.2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发展不规范
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缺乏具体的准入制度,行业准入门槛偏低。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许多企业在不具备硬件条件、核心技术、专业人才的情况纷纷下投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企业发展呈现散、小、弱的态势。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对电池以及其他配件通用的技术标准,工艺、产品不规范,造成产品配套成本过高,难以大规模量产,甚至导致汽车质量不达标,造成资源的浪费。2.3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待突破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约有200多家,生产动力电池等配套产品的企业约有500多家,尽管从数量上来说市场具有一定规模,但整体水平尚属于低端。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电机的功率密度,电控系统的制动响应能力,燃料电池储氢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与外资品牌相比缺少竞争优势,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分工不明,尤其是动力电池关键部件如电解液、隔膜、电池正负极等材料产业链未完善,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2.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对传统燃料汽车竞争力不足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除了在技术上成熟度较低、价格上优势不明显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更是影响其发展的瓶颈因素。如电动汽车必须的充电桩与车辆的数量比偏低,公共充电桩位置分布不均,由于缺乏强制性政策,私人充电桩发展受制于物业、电网企业的配合程度,增速较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站建设投资较高,目前国内加氢站数量不到10座,加氢成本过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来自传统燃料汽车的竞争压力依然巨大。
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自2013年开始,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各地方政府部门推出了许多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将其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和“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计划内容。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分工,明确发展重点、目标、方法,使得政策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并逐步将发展的推力交还市场。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技术考核,整合优势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监督和惩处机制,集合政府部门、组织协会、媒体、公众的力量对车企进行监督,对以生产新能源汽车为名骗取国家财政资金补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