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功能区科技局,高校、科研院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根据《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温政发〔2023〕8号)、《温州市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温委发〔2021〕37号)、《温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实施方案(试行)》(温科发〔2022〕25号)和《温州市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温科发〔2020〕53号)等文件精神,现就2023年度温州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2023年温州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计划分为“揭榜挂帅”专项和自主申报专项两类。
(一)“揭榜挂帅”专项
1.申报对象
申报单位为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运行管理规范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
2.重点支持方向
3.补助额度及方式
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4.申报方式
采用按榜单申报的方式,择优立项。
(二)自主申报专项
申报单位为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运行管理规范的企业,重点支持2022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不高于5000万元的企业。
2.支持方向
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学与精准医学、绿色与智慧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项目研发。
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
采用自主申报的方式,择优立项。
二.申报条件及限项要求
(一)申报条件
1.揭榜挂帅专项:申报人必须依托单位进行申请,项目负责人须是本单位在职人员。
自主申报专项:项目负责人可以是本单位在职人员或具有合作关系的在温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委派人员(合作关系需覆盖项目周期,派出单位需提供书面证明)。
2.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以往科研项目实施执行情况以及验收结题、资金筹措、经费管理、科研诚信、知识产权保护和接受监督检查方面情况良好。
3.申报时有在研项目逾期未验收,或仍处于根据《温州市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和《温州市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惩戒期内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
(二)申报限项要求
1.同一项目负责人,承担在研市级科研项目原则上为1项、最多不超过2项。有在研项目受限的须在申报截止日前取得项目验收证书或通过验收结题,否则不予受理或推荐。
2.同一企业承担市级在研项目一般为1项,已有市级在研科技专项项目的,不得再申报项目。
3.已有在研基础性公益项目的,可再申报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
4.同一项目负责人及同一企业,不能同时申报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项目申报单位应承诺本次申报项目的主要研发内容未获国家和省市级有关部门立项支持,避免重复立项、重复支持。
5.同一项目负责人及同一企业,同年度立项各类市级科研项目不超过1项。
三、申报流程
四、其他事项
(一)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项目一经立项,将根据申报书内容转化生成合同书,研发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及研发投入(不含财政投入部分)原则上不允许修改调整。
(三)项目立项签订合同后,项目资助经费通过“温州市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进行兑付。
项目统一受理咨询:
项目受理中心吴青青88925631
李杰88285266
研发投入与综合服务处郑淳之88962039
高新产业与自创区建设处柯敏88962090
农业农村与社会发展处戴忠诚88962098
技术支持
“科企通”蔡坤88962019
附件:2023年度温州市工业领域“揭榜挂帅”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申报指南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8月12日
附件
2023年度市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榜单
序号
专项
专题
榜单名称
攻关时限
建议财政补助
(万元以内)
1
互联网+
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智能装备
智能电能表全域设计与多模态潜应力防护关键技术集成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年内
500
2
海洋工程用大型十二台联动液压振动锤研发
300
3
基于数据动态反馈技术的智能钻机系统的设计开发
3年内
90
4
基于管道式多桨叶的化药口服固体制剂连续制造的关键技术研究
5
具备强鲁棒性的SUV智能空气悬架系统研发
6
基于混动发动机的高性能集成式铝合金缸盖低缺陷铸造成型技术及产业化
100
7
针对高精密多层PCB板生产的多重均分预测对位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70
8
面向大型海上装备的超低温无阻碍冰粒射流清洗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80
9
千亿立方气田井口用高压大口径硬密封球阀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10
面向超冷工程领域的超低温阀门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11
HiPIMS溅射阴极关键技术研发及在刀具表面改性中的产业化应用研究
60
12
低噪音节能型变压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350
13
X射线管窗口铍片焊接封装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50
14
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智能化小型全电流敏感型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15
新一代通用型核废物包装体层析伽马智能检测装备
16
智能化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7
基于数字化LAMP和数字化CRISPR技术研发细菌和病毒感染鉴定及变异筛查的快检平台
18
基于视触觉融合感知的机器人智能分拣实训平台关键技术研发
19
重型汽车空气悬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20
基于深度学习的拉链在线智能质检包装系统开发
21
高速智能化给袋式真空包装机核心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200
22
数字化高速柔性环保纸袋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23
新一代大容量、高性能交流接触器触头电弧磁流体仿真、灭弧性能优化研究
24
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激光先进技术
大型钢结构锁口激光精密切割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
25
基于自组装与激光诱导的微透镜阵列大面积快速制备研发
26
一种新型多用途激光丝粉协同制造系统研发及产业应用
27
面向重大型钢管材领域的三维智能激光复合加工中心研发及应用
28
微电子与光电子
用于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智能稳频激光器
29
基于机器视觉的微型电子元器件在线检测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
30
复合多参数传感器(压力+流量+温度)芯片关键技术
31
通用型电子鼻芯片技术及其智能应用
32
光子芯片自动测试系统
33
支持112GPAM4差分信号传输的NGSFP-DD400G高速IO端口连接器及组件开发关键技术
34
基于视觉的光子集成神经接口关键技术
35
大数据与信息安全
数据要素与可信流通关键技术研究
36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典型机电产品全寿命周期智能状态监测及健康管理平台
37
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安防军警装备柔性精准感知与智能管理系统
38
基于机密计算的数据安全流通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39
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
适用于非结构地形的新一代主动控制型EPB研发及应用
40
图像和红外识别技术
41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智能开关设备在线监测及专家诊断系统在电气开关行业的应用示范研究
42
基于RFID反散射技术的无电池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
43
低碳转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
44
新材料
功能材料-金属材料
5G应用中高电压服役条件下环保型触点材料的研发
45
面向汽车用高强度、轻量化高端紧固件成型工艺研发及产业应用
46
阀门密封面耐磨损、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及工艺
47
直流负载用长寿命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
48
超纳米晶粒硬质合金棒材
49
功能材料-电子化学材料
聚合物荧光-磁性微球的开发与制备
全固态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模组
51
叠层片式共模电感用陶瓷材料的产业化
52
面向动车组领域的高通流容量氧化锌电阻片关键制造工艺研发
400
53
智能交互用环境友好型高强度黑色微晶玻璃面板开发及产业化
54
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电子浆料
55
低成本高性能新型半导体透明导电薄膜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56
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可降解PBAT双拉薄膜开发
57
硅基抗冲击防护材料
58
耐低温抗爆高氟橡胶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59
高分子导(静)电材料
食品级生物基长碳链尼龙612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61
紫外交联高密度聚乙烯管材制造技术及产品应用研究
150
62
精细化工材料-复合新材料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件制造用离型膜聚酯基膜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63
紧固件用高性能涂层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64
柔性光伏背板用热塑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65
商业化6G通信用太赫兹光纤
66
智能装备用柔性电缆高可靠护套料和制品研发及应用
67
舰船航行信号灯雷达隐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68
柔版胶印冷烫膜和环保涂料研究及产业化
69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双碳与环保-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储能电池组高效柔性制造、检测、研发及产业化
电力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
71
高安全低成本锌溴液流电池模块及储能示范应用
72
深远海海上双机组浮式风电及智能感知通信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性应用
73
低温升、高耐久型多组桥式触点继电器研发与应用
74
新能源开发-先进制造技术
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控制器研发及全国产电子水泵总成的产业化应用
75
新能源汽车多功能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76
半固态电池及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研究突破
77
大容量光储充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
78
以高容量、长寿命锂电硅碳负极应用为导向的高性能纳米管/石墨烯浆料制备及改性关键技术开发
79
车载复合材料储氢容器铺缠一体化成型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双碳及环保技术-生态环境与资源循环利用
高效、环保、智能化工业酸洗磷化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81
生命健康
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药创制
新型蛋白类药物临床前研究
3年以内
82
药物的高效制备与提取工艺优化
83
中药配方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84
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医疗器械
高端植介入器械和组织工程产品研发
85
医用急重症救治及监测设备研发
86
重大高发疾病诊疗系统及产品研发
87
高端体外诊断检验仪器及试剂研发
88
智慧医疗设备和系统研发
89
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诊疗设备及系统研发
高端医疗装备前沿技术与产品研发
91
生物医学材料
新型医用材料及产品研发
92
重大疾病诊治材料研发
93
创面修复材料研发
94
高端植介入材料研发
95
组学与精准医学
重大致盲性眼病诊治关键技术研究
96
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97
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究
98
神经精神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99
代谢性与免疫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生育健康与妇女儿童常见多发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101
科技强农
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种养殖
温产名特道地药材研究与示范
102
优异特色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开发利用
103
药用植物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产品开发
104
一种水稻新型轮作栽培模式研究和示范
105
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非粮化”整治土壤治理
新垦土壤耕作层快速熟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106
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保鲜
温州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107
温州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108
植物资源利用与高效繁育管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109
林特产品高值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110
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11
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12
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装备
山地果园水肥药一体智能化装备开发及示范应用
113
农业数字化智能育苗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114
社会发展
双碳及环保技术-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治理与管控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115
先进低碳技术和智慧管控平台研发
116
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117
公共安全与社会事业-数字化改革
企业数智化模型赋能产业发展研究
2年以内
118
公共安全与社会事业-公共安全
城市运行安全与智慧化管理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
一、专项名称:互联网+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500万元以内攻关时限要求:2年内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300万元以内攻关时限要求:2年内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90万元以内攻关时限要求:3年内
5.榜单名称:具备强鲁棒性的SUV智能空气悬架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SUV智能空气悬架系统是集合先进制造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和鲁棒控制理论的机电一体化智能体,知识覆盖面广,技术集成度高。目前温州市汽车悬架产业仍主要聚焦于制造悬架系统的机械部件,需要突破作为利润核心业的智能控制系统;开展长耐久性空气弹簧与可调阻尼减振器的性能研究与结构设计;研究强非线性及未知扰动的空气悬架动力学建模、控制算法和系统集成;研发SUV智能空气悬架系统的实车试验道路模拟系统。
申报主体:企业牵头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500万元以内
攻关时限要求:3年内
攻关时限要求:2年内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70万元以内攻关时限要求:3年内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100万元以内攻关时限要求:2年内
10.榜单名称:面向超冷工程领域的超低温阀门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超低温工况下阀门密封结构存在的形变问题,调整阀门的密封结构设计和密封材料深冷处理工艺以改进超低温阀门综合性能;实现超低温阀门的批量化生产;实现超低温阀门在液化天然气领域的示范应用;进而实现在超冷工程领域超低温阀门的国产化替代,提升我国超冷工程领域关键基础元件生产自主可控权,提高国家技术安全保障能力。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300万元以内
11.榜单名称:HiPIMS溅射阴极关键技术研发及在刀具表面改性中的产业化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HiPIMS阴极结构设计与实现,对CR588溅射阴极逆向研发,设计接口及外观尺寸可替换CR588的溅射阴极,满足HiPIMS工艺对磁场、水冷、绝缘以及维护性等要求。加工组装溅射阴极;研究HiPIMS镀膜工艺测试与阴极性能评估方法,在CemeConCC800HiPIMS涂层机上采用自制阴极替换CR588阴极进行放电测试,观测等离子状态参数;采用自制阴极替换CR588阴极进行刀具涂层工艺测试,比较涂层性能;分析自制阴极与进口阴极之差异,优化阴极结构;研究HiPIMS脉宽调制对自溅射影响机理,研究HiPIMS脉宽调制对阴极鞘层粒子输运的影响规律,获得其机理,探索“高速溅射”可行性。
绩效目标:研发可替代CR588的溅射阴极,通过磁路、冷却和绝缘设计满足HiPIMS工艺对溅射阴极的靶材利用率、功率密度、ARC频率等工艺性能要求;利用自主生产的HiPIMS阴极测试涂层工艺,刀具涂层性能达到进口涂层水平;对阴极结构优化设计,制定规范并实现其功能;靶材利用率≥50%;峰值电流密度:180A.cm-2;沉积速度达3μm/h;最低沉积温度:100℃;AlTiN涂层硬度达32GPa,杨氏模量达350GPa。成果可应用于刀具涂层等,刀具品质严重依赖于涂层,而当下高端HiPIMS溅射涂层技术为欧美发达国家控制,开发出国产化替代的样品并实现应用。
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申报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60万元以内
12.榜单名称:低噪音节能型变压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变压器噪声产生机理研究、变压器绝缘材料特性研究及改进、变压器高热导材料特性研究及改进、基于温度磁场耦合的变压器节能减噪综合研究;突破基于节能降噪的变压器结构设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压器数字孪生系统创建、基于电网运行的变压器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350万元以内
13.榜单名称:X射线管窗口铍片焊接封装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50万元以内
2.榜单名称:新一代通用型核废物包装体层析伽马智能检测装备
主要研究内容:为提高核废物包装体无损检测的层析伽马扫描测量系统的检测效率和成像质量,开展核废物包装体在线快速无损检测自主可控技术研究;研究低分辨率核探测器数据快速解析技术、核废物包装体放射性定量虚拟刻度技术、核废物包装体放射性分布快速反演技术等。研发出适用于常规和非常规核废物包装体的在线无损检测装置及软件系统,解决非均匀核废物包装体的无损检测和快速准确成像等关键技术问题。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100万元以内
3.榜单名称:智能化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高压射流均质机的关键部件射流阀内部结构,结合Griffith的强度理论和计算流体力学(CF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均质过程中多种微射流参数对均质性能的影响,为生产超高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提供理论依据。设计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微射流交互容腔核心部件,生产具有超高压力的新一代微射流均质机,设计具有强大抗压性能的微射流均质腔和调控高速射流的智能控制系统。
4.榜单名称:基于数字化LAMP和数字化CRISPR技术研发细菌和病毒感染鉴定及变异筛查的快检平台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病毒和细菌变异研究的测序手段难以在广泛人群中开展的问题,基于微滴微流控、实时微滴LAMP扩增、CRISPR/Cas12a
7.榜单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的拉链在线智能质检包装系统开发
8.榜单名称:高速智能化给袋式真空包装机核心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基于深度学习机器视觉技术的包装袋封口外观检测系统;研究开发基于智能化机器人视觉引导技术的包装袋无人柔性动态分拣系统;研究开发基于数字化远程设备物联技术的装备故障智能诊断与生产数据分析平台;研究开发高强度机架高精密加工工艺;研究开发高速同步撑袋机构;研究开发高速高可靠转接机构。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200万元以内
9.榜单名称:数字化高速柔性环保纸袋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1)分析纸张、底板和手挽在制袋过程中的输送规律,开展纸张、底板和手挽输送装置设计及基于自适应模糊逻辑的配套伺服控制系统开发研究,实现省材、高速、高品质制袋;(2)揭示输送带进给速度、输送带与纸张间摩擦力、纸张材料性能对纸张运输送偏移影响机理,开展各类纸张快速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以及智能PID多轴伺服控制系统开发及配套成型机构的研究,实现一机多能多用、高效生产;(3)揭示温度、湿度、纸张张力对纸袋剥离强度影响机理,构建纸袋剥离强度测定方法,建立不同温度、湿度下纸张张紧力数据库,开发纸张张力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运行参数自动调整,降低设备对工作环境的要求;(4)成套设备开发并推广应用。
绩效目标:突破设备高速化、柔性化和数字化各方面技术,实现一机多能多用高效制袋。最大制袋速度:100bage/min;一机多用:实现集单、卷一体送纸,嵌入式折上口、黏贴式折上口、不折上口等多方式折口;一键调整:根据不同规格纸袋,一键快速调整适配;生产环境无恒温恒湿要求:监测获取设备工作环境大数据,智能控制运行参数;实时监测设备生产状态,智能优化运行参数。对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开发出国产化替代的产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将生产速度提升到每分钟100只以上,可适用于不同进料方式、手挽类型、上折口类型、有无底板等要求,即实现一机多用。研究生产设备工况识别、工作模式自学习技术、智能多电机协同驱动控制系统,根据各类手提纸袋的设计要求,实现运行参数自动调整来快速选择最优生产方案,实现高效生产;攻关成果产品应广泛应用于纸袋包装产业领域,具有生产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等特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超越国外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
建议财政经费投入:100万元以内
10.榜单名称:新一代大容量、高性能交流接触器触头电弧磁流体仿真、灭弧性能优化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大容量交流接触器,开展交流接触器电弧行为及灭弧性能评价研究,开发交流接触器电弧仿真技术,制定电弧行为调控方案,重点解决其开断过程中,电弧对触头的烧蚀带来的电寿命下降的技术难点,形成大容量接触器触头系统,并开展灭弧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从而提高交流接触器关键性指标,实现高性能、长寿命交流接触器产业化。
绩效目标:通过研究115A-800A大容量交流接触器改进优化技术,提高产品的电寿命,达到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施耐德TeSysGiga系列产品技术指标;获批发明专利2项。额定电压:1140V;额定绝缘电压:1250V;冲击耐受:12KV;额定电流:500A;电寿命(AC-4):2.0万次;机械寿命:500万次研发新一代大容量、高性能交流接触器新产品,打破国外品牌的交流接触器产品垄断地位。
(三)专题名称: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激光先进技术
2.榜单名称:基于自组装与激光诱导的微透镜阵列大面积快速制备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厘清自组装过程中玻璃基底表面润湿性及微纳米颗粒材料、尺寸对MLA填充因子、透过率及均匀性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理,基于激光诱导通过构建准周期或微纳复合结构,增加角分布均匀性并建立阵列微单元形状与折射率的可控制备机理;探索高精度低成本MLA的可定制快速大面积制备方法与优化工艺流程,设计宽范围焦距、圆形或柱形阵列子单元尺度的高精度调控技术,测试微透镜阵列的性能表征,实现工程应用。绩效目标:研发自主可控的高精度、低成本的微透镜阵列制备技术和全流程控制技术,实现微透镜阵列在高端重大装备中的光束整形、匀化光斑、波前诊断、波分复用等功能,满足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无污染和大规模制备的要求;获批发明专利3项。子透镜阵列单元形状包含圆形和柱形、子透镜尺寸选择范围100nm-1mm可控、列阵不均匀性<3%;填充因子>90%,焦距可定制,300nm-1100nm子透镜反射率﹤10%。实现示范性应用,实现批量化生产与销售。圆形或柱形平面微透镜阵列核心技术参数全部达到国外对标产品的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申报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90万元以内
申报主体:企业牵头建议财政补助经费:70万元以内攻关时限要求:3年内
(四)专题名称:微电子与光电子
1.榜单名称:用于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智能稳频激光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面向量子精密测量应用的激光器稳频问题,研究窄线宽激光光源、激光原子稳频技术、稳频激光系统宽范围温度适应性技术,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激光长期锁定技术。
绩效目标:聚焦激光器频率稳定问题。攻关窄线宽激光光源;攻克激光原子稳频技术、激光系统宽范围温度适应性技术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激光长期锁定技术。成功生产部分性能优于对标进口产品的稳频激光器,激光线宽≤50kHz,工作温度范围-10-40℃;实现光电系统集成化,具备一键自动找谱锁定功能。成功开发高性能稳频激光器产品,实现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从源头上解决我国量子测量系统对进口稳频激光器依赖的问题,提升我国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产品生产的自主可控权,提高国家技术安全保障能力。
2.榜单名称:基于机器视觉的微型电子元器件在线检测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微型电子工业超大规模的视觉实时结构化分析技术,形成微电子工业生产场景全要素视觉感知能力库,构建云边端多形态部署模式,实现多应用场景快速部署,实现视觉感知推理动态调度,感知资源按需调配,提升资源利用率。
绩效目标:聚焦于微型电子工业超大规模的视觉实时结构化分析技术,攻关适用于微型电子元器件缺陷检测的通用型先进平台研制。速度:1000帧/min;检测精度:+/-0.01mm;误判率:1%;灵敏度:0.1LUX;研发自主可控的云边端多形态部署的微型电子工业强实时物联感知融合平台;构建可迁移学习的微型电子工业生产场景全要素多维物联感知能力库,实现生产工序流程中的上料及操作识别分析告警算法,实现微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及缺陷识别算法,一分钟内识别效率达1000次以上,识别准确率达99%以上;支持云边协同自动化部署,实现数据的无感流动。
3.榜单名称:复合多参数传感器(压力+流量+温度)芯片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硅基流体芯片及其MEMS器件柔韧性较低和易断裂的缺点,以及泵送系统感知器件灵敏度和稳定性不高、非线性和加工成品率低的难题,对标国际一线品牌(霍尼韦尔和森萨塔等)MEMS传感器,研发集成压力、温度、流量和电感信号探测于一体的多参数感知芯片,实现泵送系统压力自主学习、小流量观测、电机高效运行和故障诊断等功能。研究基于单硅片的复合敏感功能芯片集成结构设计技术、复合敏感器件技术指标优化技术、传感器芯片加工关键技术以及复合敏感结构单片集成传感器芯片圆片级封盖预封装技术。
绩效目标:聚焦面向新型泵送系统智能检测系统应用的复合(压力+流量+温度)传感器集成芯片产品化技术,完成具有高性价比市场竞争优势的双敏感结构单片集成结构设计和工艺研发;成功开发复合传感器芯片的封测技术,实现适用于用户多种功能模块的可设置接口,满足不同泵送系统的产品化应用。开发出复合多参数传感器(压力+流量+温度)芯片关键技术,成功生产出对标国际一线品牌(丹麦格兰富,美国霍尼韦尔)的泵用复合多参数传感器,压力测量范围:0~16Bar,测量精度±0.25%FS;总误差带±2.0%FS,过载压力:1.5倍,破坏压力3倍及以上。实现泵用复合传感器的进口替代,以及新型泵送智能检测系统产业链关键芯片和器件的自主可控。
4.榜单名称:通用型电子鼻芯片技术及其智能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应用场景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气体为检测问题,围绕通用型电子鼻芯片设计理论、制造方法及其信号调理与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低维半导体材料及其跨尺度复合体系的宏量制备技术;半导体气体传感器芯片设计与晶圆级制造工艺;电子鼻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与封测标校技术;通用型电子鼻可靠性技术与示范应用等研究内容。
绩效目标:聚焦于发展可溶液加工的胶体量子点/单原子催化剂等气敏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采用电流体微区喷印成膜技术将其沉积在芯片上的传感单元。攻关适用于实际器件中充分发挥低维半导体表面活性高的优势,同时能在晶圆级改善各传感单元敏感膜的平整度与一致性。传感器阵列单元10-30个,工作温度为室温-130℃,功耗<100mW;目标气体(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下限<50ppb,识别准确率≥95%。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和特点,实现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低功耗电子鼻芯片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制备,关键指标对标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出自主可控的电子鼻芯片及其智能终端并实现应用,推动并引领智能气体传感技术的机理模型化、器件芯片化和应用规模化发展。
5.榜单名称:光子芯片自动测试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目前国产测量系统不能兼容水平放置与垂直放置光纤,高性能设备依赖进口的问题,研制兼容水平放置与垂直放置光纤的多功能夹具装置;开发基于图像处理的光纤同轴对准,以及光纤-波导-光纤两端自动对接技术;开发基于数控光源、功率计、和光谱仪的光子芯片自动耦合及与测试系统。
7.榜单名称:基于视觉的光子集成神经接口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以视交叉下方蝶骨体植入脑机接口为基础,开发出高效率捕捉视神经微弱动作电位的视交叉前电位(OCP)设备,以实现对视神经功能的客观、可重复、精准评估。研究匹配视神经的无创植入方式,在体内的双向神经接口具有高信噪比、敏感性、可重复性、无线等特点。通过离体探索微电场对视神经轴突再生的刺激与靶向诱导作用和机制,探索脑机接口电刺激对再生微环境及轴突再生关键细胞的影响,从而为视神经损伤性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与干预提供新的策略与手段。联合数据采集软件,利用深度学习建立视神经精准诊断方法及预测模型。
(五)专题名称:大数据与信息安全
1.榜单名称:数据要素与可信流通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工业数据按需服务背景下,多源异构数据治理需求高与安全可信验证难的问题,研究业务关联数据的智能挖掘技术、数据价值评估体系、隐私计算理论等;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多源异构数据的安全可信、可控、可交互的工业互联网和业务模式,实现工业复杂数据的高效利用,提升数据要素的利用价值,进一步服务国家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
绩效目标:设计完整、协调、安全、高效的总体数据要素利用和可信流通技术框架,实现数据生成、汇聚、共享、开放、交易、应用全周期覆盖;突破区块链、联邦学习、隐私计算、机器学习等新型数据治理与利用技术,实现数据要素安全治理方法、确权规则、流通交易框架的国产化替代;推动数据挖掘与治理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中转化,实现产业业务贯通、企业数智决策、数据流通赋能。协助企业实现产品优化与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据安全治理方法、确权规则、流通交易框架的国产化替代。
2.榜单名称: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典型机电产品全寿命周期智能状态监测及健康管理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智能装备中典型机电类基础件(电机、减速器、轴承等)的全寿命周期状态监测及健康管理问题,研究面向机电类基础件的低成本、高性能智能感知技术;研究机电类基础件状态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开发机电类基础件高精度健康评估、性能预测、故障诊断智能算法;搭建高并发智能状态监测及健康管理平台。
3.榜单名称: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安防军警装备柔性精准感知与智能管理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安防军警装备物资管理系统效率低、自适应性能差的问题,研究高频RFID天线、放大器电路模块、精确感知技术,开发增益柔性调控的RFID方向感知模块;研究适用于移动终端的4G/5GMIMO天线,设计去耦合结构,提高天线增益;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装备感知网络,研究数据精准安全映射技术,提出装备有效定位及信息多功能传输方法;建设智能管理与监测平台,研究多源数据可靠存储与管理技术,开发网页及移动端应用程序,支持远程管理及多权限操作。
绩效目标:开发出一套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军警装备管理系统,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及数据存储保护机制,实现对装备的智能化管理和实时动态监测。RFID读写器及天线工作频谱范围,860~960MHz;物资柔性抗金属RFID标签及天线工作频率:840~960MHz;货架抗金属标签及天线工作频率:840-960MHz。系统能适配PC端和4G/5G移动终端,能在不同平台方便、快捷的访问,实现稳定的安防军警装备管理,并能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安防军警装备的高效、精准识别与定位,适用于多种类安防军警装备,提高公安、消防、军队等部门的作业质量。
4.榜单名称:基于机密计算的数据安全流通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绩效目标:开发出一套软硬一体数据安全流通体系结构及产品,实施国产化替代;构建可信机密计算体系,支持异构机密计算;具备对机密计算系统安全性的衡量与检测能力;提供机密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风险自动识别与评估方法;提供机密计算体系下数据安全防范技术;提供全流通过程的数据可信可追溯安全保障;数据安全系统应用推广市场规模达1000万元。
(六)专题名称: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
1.榜单名称:适用于非结构地形的新一代主动控制型EPB研发及应用
2.榜单名称:图像和红外识别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硬币与纸币自动清分机的图像与红外识别关键技术,实现伪币鉴定,钞票质量检测等功能,满足识别精度高,清分性能稳定可靠的使用要求,并且操作方便,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标准。
绩效目标:攻克自动清分机图像与红外识别技术,对标国际先进的日本光荣牌多口货币清分机,具备伪钞鉴定功能、钞票质量检测功能,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同等水平,产品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80万元以内
3.榜单名称: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智能开关设备在线监测及专家诊断系统在电气开关行业的应用示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中配电开关控制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聚焦突破配电开关在复杂量纲和多时空尺度下理论建模、退化寿命评估、智能检测等技术瓶颈,构建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寿命退化模拟仿真试验平台;开发基于智能驱动的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算法;研究基于异构多源数据的数字孪生高精度模型与平台构建,实现配电开关控制设备数字孪生硬件开发与应用。
4.榜单名称:基于RFID反散射技术的无电池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中设备电池寿命受限问题,研究反散射调制架构的射频系统架构以及基带算法;建模与无线通信协议兼容的反散射系统;设计能量源和无源反散射设备的原型机;研发与低功耗蓝牙(BLE)和LoRa基带协议兼容的基于反散射原理的原型机,完善反散射设备的基带算法协议,优化硬件架构的功耗。
绩效目标:以低功耗蓝牙协议为突破点,实现反散射调制技术和现有无线通信协议的兼容,研发一套基于反散射RFID技术的原型机设备。实现技术突破之后,与潜在应用单位合作自研芯片。实现设备通信覆盖范围大于3米,功耗低于200pj/bit(自研芯片前),功耗低于100pj/bit(自研芯片后),数据速率大于1Mbps。后续将对LoRa和Zigbee技术实现批量生产,进一步推动无电池反散射RFID技术在我国物联网领域的推广,产生显著的经效应。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科技论文5篇,并且计划将此成果产业化并孵化专门的物联网无线通信设备和芯片公司。
5.榜单名称:低碳转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计量技术直接用于碳排放测量过程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是针对管径大、温度高、计量范围宽的燃烧排放计量关键技术,通过碳排放大数据分析,研究制定指导减排的方法。开展防氢脆、氢腐蚀等氢损伤的高寿命流量计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天然气在掺氢工况下的精准计量。开展不同比例掺氢天然气的压缩因子研究,实现体积量溯源、气体组分温度压力的精准控制等。开展至少7种以上组分的气体色谱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绩效目标:聚焦于突破碳排放计量,针对管径大、温度高、计量范围宽的流量计关键技术研发与突破。实现天然气在掺氢工况下的精准计量。获批发明专利2项。开发出在线色谱分析仪实现国产化替代,研发相同口径下最高3倍最大流量的容积式流量计。工作温度范围-18℃-55℃;定性测量重复性:RSD7≤1.0%,定量测量重复性:RSD7≤2.0%,稳定性:≤4.0%(4h),分析周期:≤6min(天然气型仪器)。突破化学、石化、加工等领域过程排放计量检测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目标;满足掺氢条件计量的换能器及流量计开发。达到对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开发出国产化替代的样品并实现应用。
二、专项名称新材料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500万元以内攻关时限要求:3年内
2.榜单名称:面向汽车用高强度、轻量化高端紧固件成型工艺研发及产业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为推进国产紧固件向高端化升级,解决重大装备的“卡脖子”产品现象,开展高强度紧固件用合金钢的组织均匀性优化研究,研制出尺寸小和高强度的高端紧固件产品。研究微观组织和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实现对性能进行主动控制;高强度紧固件热处理工艺中晶粒细化和析出相对强韧性影响机理,提升合金强韧性;高强度紧固件晶界强化对降低延迟断裂敏感的技术,实现耐延迟性能的提高;高强度紧固件热处理中杂质元素产生的夹杂物对疲劳破坏性能的影响,有效减少疲劳裂纹产生。建立优化的高强度紧固件生产工艺流程,实现批量化制备及工业应用。
绩效目标:通过探索组织变化对性能的影响,找出组织调控性能规律,通过合金化及优化热处理工艺获得同时兼备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合金;通过晶界强化和析出相强化,研究晶界元素偏聚对氢的扩散影响,从而提高合金耐延时断裂性能。获得具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紧固件标准生产流程,并且紧固件满足抗拉强度达到1400MPa级,屈服强度达到1260MPa级。硬度42-48HRC(420-480Hv);延伸率10%;疲劳寿命(依据GJB3376-1998及GJB715.30A-2002,载荷比=0.1)不低于45000次;耐延迟断裂性能(根据GJB715.12-1990)大气环境下恒定水平拉应力保持70小时未发生断裂。有助于改善国内紧固件产业结构,缩短与国际行业技术水平,加快国产替代,克服高端紧固件成为我国重大装备的“卡脖子”产品现象,提升温州制造业水平,促进温州地区经济发展。
3.榜单名称:阀门密封面耐磨损、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及工艺
主要研究内容:为提高苛刻工况下耐磨阀门的寿命与可靠性,确保我国重大装置运行的长周期、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研发特种复合耐磨材料,如镍基合金+DLC类金刚石膜复合强化耐磨涂层,耐磨蚀镍基金刚石复合强化涂层,镍基合金+PVD复合强化涂层的研究,镍基合金+碳化钨复合强化涂层,奥氏体不锈钢耐蚀强化处理技术,球面及曲面零部件表面耐磨合金粉末的3D高精度打印的研究及其应用等,提高我国在国际高端阀门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绩效目标:聚焦于硬固体介质苛刻工况的阀门及设备冲刷磨损;耐磨材料粉末在复杂曲面零部件表面的3D均匀喷涂打印;多种耐磨材料复合强化的技术与工艺等技术问题,攻关多种苛刻工况的特种复合耐磨材料的技术与工艺,并在工业装置的苛刻工况用阀门及管道中得到全面的推广应用。采用复合强化耐磨材料的苛刻工况耐磨阀门全面替代进口产品。公称压力:最高Class2500;公称尺寸:最大NPS36;密封性能:低压、高压气密封均零泄漏,高压液体密封零泄漏;外泄漏试验:达到ISO15848-2的A级;型式试验符合ISO15848-1的规定(循环次数≥12000);耐磨材料与基体结合强度:≥220Mpa;耐磨材料硬度:HRC60~63。研发多种复合耐磨材料,提高苛刻工况耐磨阀门的寿命与可靠性,使耐磨阀门在苛刻工况下的使用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煤制油、多晶硅、大型火力发电等行业苛刻工况耐磨阀门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基地。
4.榜单名称:直流负载用长寿命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以Ag/W等传统银基触点材料为切入点,开展银基触点材料配方体系、微观组织与导电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实现对银基合金配方体系的设计、开发与导电性能优化;研究银基触点材料的显微组织与表面形貌调控技术,有效提升银基触点材料的耐湿热通断能力。项目的实施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专用银基触点材料产品。
绩效目标:针对Ag/W合金原料W粉易氧化、与Ag基体相界面润湿性差,W骨架在熔渗过程中孔隙率难以量化控制,易发生表面渗银、熔渗坯成分不均匀等难题,开发高致密度、低而稳定的温升效应和耐盐雾腐蚀性能优异的改性Ag/W触点材料和高导电率、高耐盐雾腐蚀、抗熔焊和抗电弧侵蚀能力佳的改性Ag/W合金触点材料。建立新能源专用银基触点材料产业化生产线,形成新能源专用触点材料新产品。开发出高导电率、高耐盐雾腐蚀、抗熔焊和抗电弧侵蚀能力佳的改性Ag/W合金触点材料应用于双电源开关,耐湿热或盐雾试验≥96h且接触电阻≤10MΩ,电寿命满足IEC60974标准。密度≥15.1g/cm3;硬度≥105HV;电阻率≤3.3μΩcm;接触电阻≤10mΩ;电寿命满足双电源IEC测试要求。形成新能源专用触点材料新产品,实现产品在罗克韦尔、伊顿、西门子、施耐德等品牌客户的应用。
5.榜单名称:超纳米晶粒硬质合金棒材
主要研究内容:开发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细晶硬质合金棒材,以WC-Co硬质合金为原料,重点解决纳米尺度金属粉末生产过程中氧化难点,并探究纳米尺度粉末制备过程相区内的元素分布及其行为走向,构建综合调控工艺;研究超细晶WC-Co烧结过程中的晶粒形核过程及长大规律,形成高性能超细晶WC-Co硬质合金棒材制备的关键技术,提升我国精密加工、精密刀具产业装备材料的竞争力。
(二)专题名称:功能材料-电子化学材料
1.榜单名称:聚合物荧光-磁性微球的开发与制备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Fe3O4磁核的表面改性来改善荧光淬灭;有机荧光染料/量子点发光材料的研究、制备与改性;聚合物壳层分子结构(PS、PMMA、PGMA、PLA等)的设计和制备;磁核、荧光材料、高聚物核壳结构的设计及制备方法研究;微流控技术在聚合物荧光-磁性微球合成中的应用;多重聚合物荧光-磁性微球开发与制备;荧光-磁性微球的表征与性能验证。
绩效目标:聚焦多重聚合物荧光-磁性微球开发与制备,研发荧光强度强且持久恒定、可偶联足够的抗体和其他配体、粒径均一的多重荧光-磁性微球,满足自动化检测要求,可同时对样本中多种检测物进行高通量检测。材质:Fe3O4/PS、二氧化硅;荧光通道:APC、FITC、PE、QDs;粒径:3μm、5μm、7μm;多重检测:6-14重单色荧光;表面基团:羧基(-COOH)、氨基(-NH2)通过上下游合作研发的模式,建立市场信息、产品设计、研发制备、表征及性能验证的全产业链模式,构建核心技术平台,实现研发产品产业化,针对现有荧光微球产品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对外销售盈利,同时为更多样的客户需求提供更丰富的自主选择,部分研发产品将达到国内领先。
2.榜单名称:全固态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模组
主要研究内容:瞄准我国显示行业对技术迭代的迫切需求,针对钙钛矿量子点的光热稳定性差导致发光效率降低的问题,研究全固态量子点的光热衰减机理及长期光热稳定性能的提升技术;研究零荧光热猝灭全固态量子点的产业化制备技术;研究全固态量子点与Mini/Micro-LED的集成封装技术。
绩效目标:基于全固态钙钛矿量子点技术路线,解决光致发光稳定性背后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并抢占钙钛矿发光材料在光转换模组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推进钙钛矿显示的产业化。与Mini-LED集成光转换模组的性能如下:1)模组色域达到130%NTSC;2)集成标准Mini-LED背板工况条件下最大亮度达到2000nits;3)厚度50-150μm±3μm;4)红绿全固态钙钛矿量子点光热稳定性T90超过1500小时;5)工作温区-30℃-120℃。突破钙钛矿材料应用的技术壁垒,掌握钙钛矿材料与Mini-Micro-LED集成的光转换模组产业化制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实现现有光转换模组的更新换代。
3.榜单名称:叠层片式共模电感用陶瓷材料的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高频电路的电磁干扰问题,开发易与铁氧体磁性材料和银电极匹配共烧的LTCC共模电感用介质材料,具体包括:低介微波介质陶瓷低温烧结致密化技术研究;瓷粉的LTCC流延与集成工艺特性研究;微波介质陶瓷/铁氧体/内电极匹配共烧技术研究;烧结收缩致密化过程中的传质与离子扩散机制研究;LTCC瓷粉产业化过程中的批次稳定性控制技术探索与LTCC共模电感应用验证。
绩效目标:聚焦于叠层片式共模电感用陶瓷材料的开发与制备,研究烧结收缩致密化过程中的传质与离子扩散机制,攻关微波介质陶瓷/铁氧体/内电极匹配共烧技术,制定吨级批量化生产工艺,实现LTCC介质材料的产业化。研制的低介LTCC材料烧结温度为850-900℃、D50为1.0±0.1μm、介电常数小于7、介电损耗为10E-4量级、介电常数温度系数小于±30ppm/℃。利用LTCC集成工艺制作出共模电感样件,其性能参数对标台湾佳邦MCM2012W900GBE产品。具体性能参数:共模阻抗90±25%Ω(测试频率100MHz)、差模阻抗≤10Ω(测试频率100MHz)、直流电阻≤0.4Ω、额定电流400mA、额定电压25V。实现微型化LTCC共模电感用介质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和吨级批量化生产。
4.榜单名称:面向动车组领域的高通流容量氧化锌电阻片关键制造工艺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动车组应用的高通流容量电阻片具有结构致密、抗老化性能强、高电压梯度和低残压比等特点,研制高电压梯度、低残压比的动车组用高品质电阻片,通过高密度、高均匀度的烧结体和高质量的表面处理技术进行加工,并从晶界现象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造粒料、烧结温度场和电弧喷涂等多种工艺对电阻片性能的影响。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400万元以内
5.榜单名称:智能交互用环境友好型高强度黑色微晶玻璃面板开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高端微晶玻璃面板对环境友好和高冲击强度的要求,开展环境友好型高强度黑色微晶玻璃面板开发及产业化研究,研究无砷、无锑环境友好型玻璃配方设计、低排放玻璃全氧燃烧熔制及低厚薄差玻璃成形、玻璃核化晶化一体化及纳米晶粒生长控制、微晶玻璃面板表面二次强化、环境友好型高强度黑色微晶玻璃面板集成制造等。
绩效目标:突破无砷、无锑环境友好型配方设计、全氧燃烧玻璃熔制、精确成型、核化晶化及纳米晶粒生长控制、表面二次强化等关键技术,集成制造出智能交互用环境友好型高强度黑色微晶玻璃面板,产品关键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一流水平,实现高端黑色微晶玻璃面板的全面国产替代。开发出智能交互用环境友好型高强度微晶玻璃材料,其性能达到:弯曲强度≥180MPa;高温体积电阻率logρ(250℃)>7.5;高温体积电阻率logρ(350℃)>6;线膨胀系数a(40℃;300℃)-0.1-0.2×10-6K-1;线膨胀系数a(300℃;700℃)0.2-1.2×10-6K-1。项目产品核心性能指标完全达到IEC60335-1-2、美国UL197、美国UL858以及欧盟REACH等标准或法规要求,耐冷热急变预期达到850℃、抗535g钢球冲击高度预期达到700mm。整体提升国内微晶玻璃面板生产制造水平,并接近国际一流水平,补齐中国制造微晶面板短板,为中国微晶玻璃行业发展取得下一步发展先机推动国内微晶玻璃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6.榜单名称: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电子浆料
绩效目标:高温烧结下实现正银电极和P型硅发射区的良好的欧姆接触和高附着力;通过降低银-硅接触电阻和提升电池开压(Voc)实现高转换效率;实现小于15um的精细栅线丝网印刷。研发出高转换效率的N型TOPCon电池电子浆料产品,满足以下性能要求:转换效率(Eta)≥25.3%;开压(Voc)≥705mV;固含量为90-92%;浆料细度≤10mm;粘度(20转)为150-300Pa.s。实现高转换效率的N型TOPCon电池电子浆料的国产化替代,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实现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力,产生较大的经济效应,促进国内光伏技术的发展。
7.榜单名称:低成本高性能新型半导体透明导电薄膜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申报,国产替代品
(三)专题名称: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
1.榜单名称:高性能可降解PBAT双拉薄膜开发
绩效目标:获得适用于双向拉伸工艺的PBAT树脂及其制备改性技术,研发适用于可降解树脂的双向拉伸薄膜制备工艺和专用设备,实现PBAT双向拉伸膜的产业化制备和应用示范。开发纵向拉伸比不低于4倍,横向拉伸比不低于8倍的高强度、高透明PBAT双向拉伸膜,膜性能:纵向拉伸强度≥50MPa,横向拉伸强度≥100MPa;薄膜透光率≥88%,雾度≤10%。获得能够在包装、地膜等领域应用的PBAT双向拉伸膜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实现应用示范,抢占全球在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2.榜单名称:硅基抗冲击防护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在综合“液体盔甲”技术和涨流材料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抗冲击防护材料,研究冲击硬化聚合物(IHP)的合成与结构性能,构建杂化IHP复合体系,探讨提高材料在冲击过程中的能量吸收效率和材料自身对外力的敏感性,开展抗冲击材料在运动、警用防护领域的应用研究。
绩效目标:揭示抗冲击防护材料冲击硬化特性的微观结构调控机制,构建智能防护材料,实现外力敏感性和能量吸收效率的共同提升,解决材料耐疲劳性、能量吸收效率与形状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冲击测试传递力值≤35kN(冲击能量为50J);复合材料在低温-23±2℃、高温﹢50±5℃的环境下保持4小时,冲击力值3J,传感冲击力应≤6KN;复合材料在常温23±2℃、低温-50±2℃环境下保持4小时,取出后上下循环折10000次,外观不应有脱层、变形或鼓包、断裂和破损现象;纺织品与共聚物材料复合后撕裂力≥15N。达到对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开发出国产化替代的样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3.榜单名称:耐低温抗爆高氟橡胶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天然气输送、石油化工等领域中高压、高含气等特殊工况,开发耐低温抗爆特种橡胶密封新材料。研究高氟橡胶分子设计、硫化体系协同组合、填充剂及增塑剂体系优选、硫化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高氟橡胶配方组成、硫化工艺对耐低温、机械强度以及抗压缩变形性能的作用机制,阐明橡胶性能、密封结构对抗爆性能的影响,通过材料和结构优化实现耐低温抗爆高氟橡胶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及在O型密封圈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绩效目标:突破高氟橡胶分子设计、硫化体系协同组合、填充剂及增塑剂体系优选、硫化工艺优化等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低温抗爆高氟橡胶制备关键技术,突破该领域的国外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化生性能指标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对标产品水平,拉伸强度≥12MPa,断裂伸长率≥300%,邵氏硬度≥90±5,50%定伸应力≥8MPa,100%定伸应力≥12MPa,压缩永久变形(150℃,20h)≤24.6%,脆性温度≤-40℃,抗气体快速减压性能为≤4级。开发一系列适用于高压、高含气工况的极佳耐低温抗爆特种橡胶密封圈,建立年产百万个耐低温抗爆高氟橡胶O型密封圈的产业化生产线,实现产品天然气输送、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4.榜单名称:高分子导(静)电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目前导(静)电高分子混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导电物质的微颗粒析出,污染洁净环境等弊端;同时满足芯片制造,医药、生物、新能源电池、航天航空等制造领域超高洁净环境的使用要求。迫切需要实现析出倾向极弱的导(静)电高分子材料的研发,解决防静电产业的高成本、不洁净的痛点,并进行批量化生产。
申报主体:企业牵头、实现进口替代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70万元以内
5.榜单名称:食品级生物基长碳链尼龙612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生物基长碳链尼龙612的制备技术,研究生物基十二烷基二元酸与己二胺的成盐、浓缩和聚合调控技术;研究聚合产物中可萃取物含量的控制和纯化技术;研究聚合物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建立工程化制备工艺参数,形成食品级生物基长碳链尼龙612产业化示范线。
绩效目标:聚焦生物基单体的特点,突破单体成盐、浓缩和聚合技术,攻关工程化制备工艺和聚合、分离和纯化设备,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和产品标准,打破国外对生物基长碳链尼龙612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垄断。开发高性能尼龙612树脂:熔点:(218±3)℃;粘数:(135±15)L/g;黄色指数≤-2;断裂伸长率≥200%;可萃取物含量≤1500mg/kg,达到国内领先、对标国外同类产品相当的技术水平。实现高性能生物基长碳链尼龙612的进口替代,解决我国对高端尼龙树脂原料的进口依赖问题,提升我国高端尼龙树脂合成技术,实现在食品、医药等包装领域的应用示范。
申报主体:创新联合体
6.榜单名称:紫外交联高密度聚乙烯管材制造技术及产品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PEX管材生产能耗高、设备投入大等问题,研发高密度聚乙烯管材紫外交联技术,研究树脂、引发剂和交联剂等原料筛选和配方设计技术;设计并制造高效紫外后交联关键设备,研发挤出-紫外交联一体化成型技术和设备,建立示范生产线,实现紫外交联高密度聚乙烯管材的规模化生产和示范应用,并形成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建议财政补助经费:150万元以内
(四)专题名称:精细化工材料-复合新材料
1.榜单名称: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件制造用离型膜聚酯基膜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片式多层陶瓷电容(MLCC)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电子元器件,近年来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5G通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需求快速增长。针对MLCC器件制造用离型膜聚酯基膜材料的特殊使用要求及发展局势,以及当前我国离型膜BOPET基膜材料存在的技术问题,开展无机纳米级防粘改性材料制备、流延母粒制备、薄膜均质化制备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突破双向拉伸工艺、薄膜的厚薄均匀度控制等关键技术,解决材料平整度低、粗糙度高、强度低、市场价格昂贵等问题。
绩效目标:开展MLCC器件制造用离型膜聚酯基膜关键技术开发,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型膜BOPET基膜材料制造技术体系,实现具有低粗糙度、高平整度、高强度的BOPET基膜材料的中试生产,并实现在MLCC器件制造用离型膜中的应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离型膜聚酯基膜关键指标达到:厚度30±1μm;雾度≤15%;粗糙度Ra≤0.040μm;强度≥160MPa;厚薄极差≤2um,指标达到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实施期间累计研发投入2000万元,形成离型膜聚酯基膜产品产能2500吨/年,销售额5000万元,新增利润1000万元,新增税收350万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型膜BOPET基膜材料制造技术体系,实现适用于MLCC器件制造的离型膜聚酯基膜材料中试生产,满足MLCC器件制造对聚酯基膜材料的特殊要求。
2.榜单名称:紧固件用高性能涂层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紧固件制备技术领域对涂覆层耐腐蚀、耐热性、及良好附着性等特性的要求,通过研究鳞片状锌粉、铬酸盐替代粘结剂与涂层性能之间的关系,开发无铬锌铝涂层制备的关键技术;在成功突破无铬锌铝涂层制备技术的基础上,对该涂层在紧固件及汽车行业进行实际应用验证,深度改进涂层制备技术,提升其综合性能,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无铬锌铝涂层的产业化推广。
3.榜单名称:柔性光伏背板用热塑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柔性光伏背板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玻纤与结晶树脂的界面浸润技术,提高复合材料界面强度和力学、耐候等性能;通过表面处理工艺提高表面涂层结合力,开发连续复合设备及工艺,实现复合、在线裁切一体化成型技术,实现高耐候、低成本光伏背板的批量化生产和在光伏组件领域中的应用示范,实现进口替代,提升我国光伏组件轻量化技术水平。
绩效目标:攻关复合材料界面浸润、表面改性和连续复合等技术和专用装备,形成纤维浸渍、树脂复合和成型一体化连续成型技术,抢占轻量化、低成本柔性光伏背板复合材料制备前沿技术制高点。开发出柔性光伏用低成本背板材料,机械强度0°拉伸强度≥400MPa,90°拉伸强度≥200MPa;层间剥离强度≥4N/cm水蒸气透过率≤2.5g·(m2·d)-1;线性膨胀系数≤50×10-6/m.K,耐候性双85试验1000h,拉伸强度保留率≥80%;化学性能乙酸溶剂实验,拉伸强度保持留率≥7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部采用国产化原材料,实现全面国产化替代;实现1500mm宽幅以内的热塑性连续纤维复合板材的生产,满足市场上绝大多数轻质柔性光伏背板应用要求,为中国轻质光伏产业提供高性价比的背板材料解决方案,实现示范应用并形成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体系。
4.榜单名称:商业化6G通信用太赫兹光纤
主要研究内容:随着5G大规模商用,全球业界已开启对下一代6G通信技术的研究探索。太赫兹通信能够在0.1-10THz范围内提供超大的带宽,能满足6G太比特每秒(Tbps)传输容量的通信需求。项目探索6G通信用光纤的结构和性能设计原理,优化光纤结构和性能参数;研究光纤制备原理和方法,设计、搭建光纤制备生产线,实现光纤量产;研究光纤样品传输性能及其与6G通信系统的集成效果评价机制,优化产品性能,确立产品型号。
5.榜单名称:智能装备用柔性电缆高可靠护套料和制品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柔性电缆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就如机器人的血管和神经系统,为机器人运动部件提供动力及信号传输,针对工业自动化装备用柔性电缆需耐受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次的曲挠性以及耐高温、耐油、耐磨等特殊要求,通过高可靠聚氨酯护套料研发及其纳米材料改性和掺杂改性研制新型柔性电缆专用护套材料,提高电缆的柔顺性,并改善电缆的传输稳定性和信号输送精确性;建立高柔性抗扭应力测试方法和技术体系,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柔性电缆制品。
绩效目标:掺杂改性对护套料空间电荷聚集及线缆半导电屏蔽性能的影响及机制;聚氨酯护套料纳米材料改性技术;可弯折、可扭转多芯柔性线缆设计及制备技术。力学性能:拉伸强度≥10MPa,断裂伸长率≥350%;耐高温性能:200℃,热延伸≤35%;耐老化性能:135℃7d,老化后强度变化率≤±20%、断裂伸长率变化率≤±20%;耐刮性能:≥5000次;耐弯折性能:3万次,铜丝折断率20%;热变形:135℃高温压力试验≤15%。智能装备用柔性电缆制品制备及应用示范。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线缆用高可靠护套材料及电缆制品对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6.榜单名称:舰船航行信号灯雷达隐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舰船雷达信号灯作为航行安全的重要装备,会破坏舰船雷达隐身外形,影响综合隐身性能。拟开发项目需根据舰船航行信号灯的功能特点和使用环境要求,通过研究不同材料的电磁理论及其工作机制,对比分析材料对雷达波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效果,研发适用于规定频率或角度的雷达隐身材料,开展性能评估验证和加工工艺研究,助力舰船雷达隐身性能进一步提升。
7.榜单名称:柔版胶印冷烫膜和环保涂料研究及产业化
三专项名称: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一)专题名称:双碳与环保-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榜单名称:储能电池组高效柔性制造、检测、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电动汽车充电安全性保障技术,基于数据指纹挖掘与多源数据深度融合实现对车辆充电全过程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控、预警与主动防护。研究分布式充电桩可用性保障技术,和基于机器人轨迹优化控制、视觉伺服引导的方法,开发兼容多规格电芯、多规格机箱的全自动柔性化组装装备;研究OCV模型和高效精准测试方法、微米级视觉定位量测方法,形成数字化高效精准检测装备;研究多模式一体化充电站建设与运营机制,及工业物联网组网方法、和数字孪生系统快速构建和实施驱动构建方法,打造储能电池组数字化制造车间;形成储能电池组先进制成套装备及其智能管控系统的工程应用示范,完成产业化推广。
2.榜单名称:电力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
绩效目标:构建动态电池模型,进行模型参数辨识分析;攻克电池状态诊断先进技术,构建实现强鲁棒性的自动化校准误差算法;主动均衡电路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研制电池簇管理系统BCMU控制电路。支持24节单节电池(单体)电压监测,单体电压检测误差应不大于±0.1%FS;支持24路温度监测,在-20℃~+125℃范围内温度检测误差应不大于±1℃;采用主动均衡电路将电荷从“高单体”转移到“低单体”,以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利用。效率均衡后,可放电容量差异应不大于5%可用容量;状态估算指标要求(锂离子电池),SOC的估算误差应不大于±5%,电能量计算误差应不大于±3%;SOH的估算误差应不大于±8%,SOE的估算误差应不大于±8%。研制一套电池簇管理软件系统和BCMU控制器样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著。建立典型示范工程,并进行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
3.榜单名称:高安全低成本锌溴液流电池模块及储能示范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攻克锌溴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电堆集成与组装等关键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研发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电解液,提升反应动力学,增强充放电过程电解液稳定性;提升锌溴液流电池储能模块的储能时长、储能容量及转换效率;研发100kWh锌溴液流电池储能模块,并以此为基础组成储能系统,非常有利于扩展成大规模储能系统。解决锌枝晶和死锌科学难题和密封防腐等技术难题。
4.榜单名称:深远海海上双机组浮式风电及智能感知通信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性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深远海海上风电应用场景下双机组浮式风机基础设计及实时性能监测和通讯、远程安全管理需求,对浮式基础漂浮稳性、载荷控制和专用单点系泊系统进行全面优化;研究适应天基混合5G通信环境和深远海海洋环境的海上漂浮式风电设备智能传感预警管理系统;开发适用于多环境变量感知系统并识别关键影响参数的集成设备侧边缘计算算法,建立漂浮式风机运行环境及安全识别实时监测平台;研究深远海海上漂浮式风机吊装、运输、调试、运营期通信协同优化技术,建立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示范应用。
5.榜单名称:低温升、高耐久型多组桥式触点继电器研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传统磁保持继电器的缺点,开发多组桥式触点继电器,实现低温升高耐久型功能。深入研究新能源继电器端子结构,探索端子应用材料以及触点材质,实现低温升效果,提高继电器使用的安全性;设计新能源继电器辅助动簧结构,提升继电器机械耐久性,达到延长继电器使用寿命的目的;研究该继电器的多组桥式触点技术,解决工业生产过程的同步保障问题。开发进口替代化产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实现应用。
绩效目标:聚焦于具有低温升高耐久型功能的多组桥式触点继电器研发与生产。通过继电器端子结构、端子应用材料以及触点材质、继电器辅助动簧结构等技术突破,实现继电器低温升效果、提高使用安全性、耐久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温升:65K(121℉)atnom.coilvoltage,35℃40A,65K(121℉)atnom.coilvoltage,80℃35A;电气耐久性:主触点(35A277VACResistive1sOn,9sOff,+85;40A277VACResistive1sOn,9sOff,+20),辅助触点(1A277VACResistive1sOn,9sOff,+85℃;1A30VDCResistive1sOn,9sOff,+85℃;DC-1324VDC1AL/R=48ms1sOn,9sOff);机械耐久度:600万次(无负载,动作频率110次/分);吸合电压:≤75%Un,释放电压:5%Un~35%Un;触点接触电阻:≤100mΩ(at6VDC1A),≤3mΩ(at6VDC20A),触电开距:≥3.2mm(acontacts),≥0.7mm(bcontacts);批量化生产能力:年产大于400万只。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组桥式触点继电器的出口产品替代和应用。项目要求产出样机,有第三方检测报告,须满足项目性能指标要求。
(二)专题名称:新能源开发-先进制造技术
1.榜单名称: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控制器研发及全国产电子水泵总成的产业化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新能源汽车中搭载国外芯片实现电子水泵控制,研究电子水泵国产化控制器产业化替代,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轻量化、低功耗、通用性强、集成整车交互控制、诊断与反馈等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在功能一体化、控制智能化、结构模块化等方面,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国产零部件开发的产品方案及其软硬件底层框架设计、应用层级开发、验证、实现进口替代;在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上形成示范应用。
绩效目标:通过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设计及多物理域仿真分析、软件底层框架搭建及模块化程序编译、集成式电子水泵结构设计、多工况试验验证系统开发、整车交互及动态诊断报送系统等研究,研发出搭载自主国产化控制器的新能源汽车用电子水泵,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工作电压范围:18~32V;额定功率:260W±10%;工作环境:-40℃~+85℃;防护等级:IP68;额定流量:≥6000L/h;额定扬程:≥6m;启停次数:不小于30万次。开发搭载国产化电子元器件与芯片的控制器方案,实现新能源电子水泵国产化控制器产业化替代,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用电子水泵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要求产出样机,有第三方检测报告,须满足项目性能指标要求。制定企业标准1项以上,且样机在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上形成示范应用。
2.榜单名称:新能源汽车多功能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目前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国产化技术成熟度低,研究新能源汽车多功能ESC执行器优化方案和产业化生产工艺。研究高速电磁阀的响应特性、锁压特性和流通特性,实现ESC电磁阀的高响应、高锁压;研究柱塞泵的建压特性,实现ESC柱塞泵的高效率工作;研究大流量先导式补液电磁阀,实现ESC快速过油建压;研究高承压铆压密封结构,实现ESC一、二级回路高强度承压;研发出体积小、重量轻且具有液压制动辅助、自动紧急制动、驻坡控制、自动驻车、下坡控制、侧翻缓解、驾驶员辅助减速、电子驻车等辅助功能的ESC总成,形成在国内主流液压制动新能源商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上的示范应用。
3.榜单名称:半固态电池及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研究突破
绩效目标:在实现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产品并理解其完全机理的情况下,进行全固态电池的机理研究与生产、制造工艺开发,全面转向全固态电池的开发应用,开发出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为未来的产品技术迭代打下基础。所开发的半固态电池体系,具备常温循环8000次以上的长期寿命性能,且具有高安全性,热稳定性大幅度提升40℃以上,模组、包体应用层级无热蔓延,并通过针刺实验,具有无热失控,不起火,不爆炸的安全优异性。为车企动力电池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产和应用验证,使电池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开发的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及全固态电池具有车用动力电池所需求的高安全性和长寿命。提交电池样品、试用报告、检测报告或投入商用的市场反馈等内容。
4.榜单名称:大容量光储充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光储充放一体化电站的发展趋势,研究和开发光储充大功率充放电产品设备,实现整体转换效率提高;搭建以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为核心的多能化智能管理云平台,改善电动汽车充换储一体化充电桩的关键技术,实现电动车电车的最优调控;突破兆瓦时级的技术,形成大容量光储充集成产品;搭建大容量“光储充”能源示范站。
5.榜单名称:以高容量、长寿命锂电硅碳负极应用为导向的高性能纳米管/石墨烯浆料制备及改性关键技术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纳米管/石墨烯浆料的制备:用机械剪切力法对纳米管/石墨烯进行分散。具体实验方案为将纳米管、石墨烯或二者混合的粉体加入选定的溶剂中,采用简易的温和的球磨法对混合液进行球磨。利用球磨过程产生的剪切力克服碳纳米材料间的范德华力,使单根的碳纳米管及单片的石墨烯从集聚体上剥落形成均匀分散的浆料。准备不同型号碳纳米管、石墨烯进行表征,确定用于硅碳负极的最佳的碳纳米管、石墨烯型号。优化分散液、分散条件以确立最佳的分散技术方案。从嵌锂体积膨胀和与电解液副反应的角度探索硅碳负极材料的失效机制等科学问题;解决硅在碳纳米材料中的分散均匀性、碳纳米材料包覆的完整性、硅碳材料包覆的导电性、电极片的机械性能等技术问题。
绩效目标:制备具有合适长径比及较小比表面积的高性能纳米管/石墨烯浆料应用于硅碳负极;掌握三维交联导电粘结剂及纳米管/石墨烯包覆的硅碳活性材料的制备工艺;探索纳米管/石墨烯对于改善硅基负极电化学性能的作用机制。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浆料固含量4.0%;粘度为500-2000ppm;D50小于0.5μm;碳纳米管直径1.2-3nm,浆料碳纳米管长径比大于10000;浆料涂膜电阻小于40Ωcm;黏结强度提升,活性物质剥离强度达到18N/m以上;电池首圈容量可达1000mAhg-1;极片的体积膨胀小于20%,500圈后容量保持率高于80%;实现产品中硅含量达20%;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浆料固含量4.0%;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浆料粘度500-2000ppm。产品的推广将有利于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温州市新能源产业链具有“强链、补链、延链”的作用。
6.榜单名称:车载复合材料储氢容器铺缠一体化成型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大容量高压车载储氢压力容器装备开发,研究复合材料储氢容器铺缠参数随形控制技术,建立多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铺缠参数随形控制模型,实现纤维丝束的高效精准铺缠;基于储氢容器结构差异化,研究多丝束自适应模块化送料方法,构建前端丝束宽度自适应模块;研究储氢容器铺缠过程位置和工艺参数精准匹配技术,建立工艺参数对铺缠关联性能作用的耦合机制;研究铺缠程序与成型位置-工艺自动生成技术,开发铺缠一体化成型设备控制系统软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氢容器铺放缠绕工艺及其装备,实现进口产品替代。
绩效目标:通过开发复合材料储氢容器成型随形控制及形位-参数精准匹配技术,实现储氢容器成型过程中的精准控制和高效铺缠,开发出面向车载氢能源汽车的高安全、高密度、低成本氢气储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形成在国内主流氢能新能源汽车上的示范应用。成型储氢容器尺寸≥1800mm,直径≥350mm;张力范围为3-70N,精度为±2%;压实力范围为2-600N,精度为±6%;温度范围为室温-150℃,控制精度为±3℃;运动方向定位精度为±0.02mm,重复定位精度为±0.01mm,脉冲当量均≤0.001mm;最大缠绕线速度5m/min,并可以无级调速;丝束数量≥16丝束。开发车载复合材料储氢容器铺缠一体化成型工艺及其装备,提高储氢容器成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实现国产化替代,填补国内空白,加速我国氢能汽车的推广的产业发展。项目要求产出样机,有第三方检测报告,须满足项目性能指标要求,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三)专题名称:双碳及环保技术-生态环境与资源循环利用
1.榜单名称:高效、环保、智能化工业酸洗磷化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工业酸洗废水自动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效率、环保、智能化程度的现存问题,深入研究酸洗溶液中和碱难控制、酸洗废水过滤后沉淀的污泥含有金属离子机理,建立酸洗磷化等废水与中和剂的反应模型;通过中和剂综合精确控制、解决酸洗磷化废水沉淀污泥的金属离子;设计合理的系统方案和处理工艺流程,实现全智能化酸洗磷化污水检测系统;实现高效、环保、智能化工业酸洗磷化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改善区域及国内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
绩效目标:聚焦于高效、环保、智能化酸洗废水自动处理系统研发与生产。攻关酸洗磷化等废水与中和剂的反应,克服酸洗磷化废水沉淀污泥的金属离子,开发高度智能化酸洗磷化污水检测系统;通过水处理技术手段把废水变成清水直接回收利用,大幅减少系统自来水使用,到达工厂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要求。净化后的水质可达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实现电导率小于3μs/cm水质PH值的高精密检测、废酸回收效率达90%以上、100%去除金属离子、酸用量减少70%以上、提高酸洗效率40%以上、处理每吨废酸能耗:一吨纯水和一度电工作面积20平方米,实现沉积污泥无金属离子、净化废水可循环利用、酸洗污泥烘干气体无污染、可推广的示范应用。项目研发的智能化工业酸洗磷化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须有试用报告,其性能指标通过第三方检测达到要求。
四、专项名称:生命健康
(一)专题名称: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药创制
1.榜单名称:新型蛋白类药物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新型的蛋白类药物,要求产品具有明确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以及新配方、新技术、新剂型或新用途等。完成规模化制备工艺、制剂处方、质量控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价等临床前研究,申请新药临床试验研究。
绩效目标: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临床前研究,并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研究;申请/获得国内发明专利2项以上。
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申报。
2.榜单名称:药物的高效制备与提取工艺优化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药物研发和制造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的研究,突破智能制药、过程强化、高效催化、绿色生物制造等前沿关键技术,优化药物生产工艺,对药物的质控及分离纯化技术进行升级与改进。推进药物产业质量监督管理的升级,建立全流程的工艺数据收集和智能分析系统。
绩效目标:产品纯度达到国际同期标准,建立2-3种药物高效制备与提取工艺体系,制定不少于1项质量标准,申请/获得不少于3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备量产能力并推广应用。
3.榜单名称:中药配方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以温州道地药材温郁金、铁皮石斛、温栀子、金银花、羊栖菜等为研究对象,针对温州道地药材配方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重点研究提取浓缩、醇沉、造粒成型等关键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发符合临床用药需求的新型配方产品,为温州道地中药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绩效目标:开发中药配方系列产品3-5个;建立温州道地药材配方产品质量标准1-2项;中药配方产品至少提交临床试验申请或开展不少于50例真实世界研究;申请/获得不少于2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
(二)专题名称: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医疗器械
1.榜单名称:高端植介入器械和组织工程产品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高端植介入器械、组织工程产品临床需求,研发新一代人工角膜、人工晶状体、椎间融合器等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实现核心部件或原材料国产化。
绩效目标:完成临床前研究,获得型式检测报告,完成产品注册,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于或不低于对标的进口产品。申请/获得不少于3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备量产能力并推广应用。
2.榜单名称:医用急重症救治及监测设备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创伤急救、重症救治临床重大需求,开展急救治疗类仪器设备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产品研发,包括心肺复苏机器人、快速止血设备、失血量评估设备、低温保护设备、重症康复训练器等,实现急重症患者紧急救治及实时监测评估。
绩效目标:研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标产品申报/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申请/获得不少于3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备量产能力并推广应用。
攻关时限:3年内
3.榜单名称:重大高发疾病诊疗系统及产品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传染性疾病、眼科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耳鼻喉疾病等临床精准诊治需求,研究疾病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研发一体化智能化筛查、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及系统,实现核心部件和软件的国产化。
绩效目标:申报/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获得不少于3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备量产能力并推广应用。
4.榜单名称:高端体外诊断检验仪器及试剂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癌症早期诊断或伴随诊断、遗传代谢病早期筛查、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异常性疾病精准诊断等,研发高灵敏、高特异性新一代智能化或可视化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研发病毒全自动监测系统、全自动便携式分子或免疫高灵敏快速诊断系统、流式质谱细胞分析系统、高精度高通量测序系统。实现核心部件和软件国产化。
绩效目标:研发产品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于或不低于对标的进口产品。开展临床试验,申报/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请/获得不少于3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备量产能力并推广应用。
5.榜单名称:智慧医疗设备和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医疗设备智能化、信息化和物联化的软硬件结合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互联网+等技术研发个体化、精准化、无(微)创化的疾病预测装备和智能诊疗决策支持系统。
绩效目标:研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核心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发装备和系统各1套,具备量产能力并推广应用。
6.榜单名称: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诊疗设备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临床重大高发疾病,开展临床多模态数据分析,研发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及系统。
7.榜单名称:高端医疗装备前沿技术与产品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基于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成像等技术的关键部件研发及高端医疗设备研制。
绩效目标:形成目标产品样机,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交该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证明性文件,包括设计报告、分析报告、技术测试报告、第三方检测报告、查新报告等;申请/获得不少于3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备量产能力并推广应用。
(三)专题名称:生物医学材料
1.榜单名称:新型医用材料及产品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天然高分子、微球、水凝胶、医用材料制备和制造技术的研究。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细菌生物膜、高强度活性聚乳酸医用原料、血液接触性高分子材料、智能型药物载体等产品。
绩效目标:研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指标达到新型抗细菌生物膜、高强度活性聚乳酸医用原料、血液接触性高分子材料、智能型药物载体等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并初步具备产业化能力。
2.榜单名称:重大疾病诊治材料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骨科、眼脑、肿瘤等重大疾病,开展基于生物标志物、免疫调节、纳米等技术的诊治材料研究,解决临床需求难点问题的诊治前沿技术,重点研究有效促进组织再生水凝胶,可搭载小分子物质的纳米凝胶,开发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纳米材料等。
3.榜单名称:创面修复材料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面向皮肤、肌肉、肌腱、角膜等软组织,开展创面软组织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实现创面精准修复和功能重建。研究和发展具有主动免疫调控性能的创面软组织材料,促进慢性难愈合皮肤创面、感染性创面、损伤心肌组织、肌腱等再生修复。
(绩效目标不要求全覆盖)
4.榜单名称:高端植介入材料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面向骨科、口腔科等植介入材料和器械的临床需要,研究新型金属、陶瓷、可降解聚合物等植入材料、表面/界面改性,阐明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对组织再生及与硬组织结合的机制,实现生物矿化、抗菌、促成骨、促血管化、免疫调节等生物功能。
绩效目标:研制材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出基于新型金属、陶瓷、(可降解)聚合物等植入材料以及表面生物活化改性工程化技术,获得权威机构检测报告。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具备产业化能力并推广运用。
(四)专题名称:组学与精准医学
1.榜单名称:重大致盲性眼病诊治关键技术研究
绩效目标:围绕一种重大致盲性眼病,建立不少于500例的符合国际规范的致盲性眼病高危人群队列及生物样本库和相应组学信息数据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1项;开发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患者的多维度、规范化、精准化风险评估体系,并纳入高级别临床指南或形成专家共识。
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机构,鼓励多学科交叉。
2.榜单名称: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心血管疾病诊治临床需求,针对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力衰竭、主动脉疾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开展疾病预警预测、早期诊断和干预以及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推广应用。
绩效目标:开展多中心有效例数的临床试验,取得高质量临床循证证据;开发1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心血管病筛查和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建立诊疗方案,较现有优势方案临床疗效水平有显著提升,或安全性提升、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并纳入高级别临床指南或形成专家共识。
3.榜单名称: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我市高发恶性肿瘤临床需求,构建基于多组学、多模态、跨模态融合的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模型,进行恶性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究,筛选恶性肿瘤早诊标志物并建立相应检测方法,并将其推广应用;研究能明显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案,建立个体化精准治疗新模式,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绩效目标:围绕1种恶性肿瘤,建立1套肿瘤筛查、早期诊断或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案,开展多中心研究1项;较现有优势方案临床疗效水平有显著提升,或安全性提升、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并纳入高级别临床指南或形成专家共识。
4.榜单名称:神经精神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神经精神疾病诊治临床需求,针对难治性癫痫、运动神经元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血管病、血管性认知障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胶质瘤、神经病理性疼痛等重大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重大精神疾病,开展快速高效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绩效目标:开发1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神经精神疾病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中心研究1项,建立诊疗新方案较现有优势方案临床疗效水平有显著提升,或安全性提升、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取得高质量临床循证证据,并纳入高级别临床指南或形成专家共识。
5.榜单名称:代谢性与免疫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代谢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诊治临床需求,针对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脂肪性肝病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现新的疾病诊断标志物和风险评估指标,建立疾病患病风险及转归精准预测模型;发现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干预靶点并建立有效干预技术,进行临床验证;开展临床诊治和人群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的多中心研究。
绩效目标:开发1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中心研究1项,建立诊疗新方案较现有优势方案临床疗效水平有显著提升,或安全性提升、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取得高质量临床循证证据,并纳入高级别临床指南或形成专家共识。
6.榜单名称:生育健康与妇女儿童常见多发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绩效目标:开发1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生育健康与妇女儿童常见多发病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中心研究1项,建立诊疗新方案较现有优势方案在提高治愈率、生活质量和降低出生缺陷率、致残率、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取得高质量临床循证证据,并纳入高级别临床指南或形成专家共识。
五、专项名称:科技强农
(一)专题名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种养殖
1.榜单名称:温产名特道地药材研究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温产名特道地药材种植不够规范、良种缺乏、道地评价指标不清等问题,开展以下研究:种质新资源创制及优良新品种选育;解决温产名特道地药材GAP种植的关键技术,建立相应的高质量试验示范基地;研究揭示温产名特道地药材独特性的物质基础,并建立相应的指纹图谱及鉴别方法;研究建立温产名特道地药材全过程品质与安全追溯及原产地保护体系。
攻关时限要求:3年
2.榜单名称:优异特色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开发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以浙南特色优势作物包括水稻、玉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等为对象,建立种质资源圃(库),研究并明确其遗传效应和育种利用价值,为种质资源鉴定和种质创新提供基因和技术支撑;创新单倍体诱导、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多手段融合的新方法、新技术,选育适宜当地栽培推广的新品种;研究制繁种(育苗)新技术及配套高效种养新技术。
绩效目标:收集引进种质资源100份以上并进行评价,挖掘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或位点;建立新种质创制新技术,创建品种选育新方法,创制新种质20-30份,自主选育新品种(新品系)1-2个,筛选适宜当地推广品种3个以上;建立制繁种(育苗)新技术3套,高效种养新技术3项以上;建立示范基地3个以上,面积达500亩以上。
3.榜单名称:药用植物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区域特色优势药用植物存在的品种混乱、种质退化、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单一等产业问题,开展以下研究:研究药用植物新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药用植物优良品系配套栽培技术及示范推广;研究推广适宜山区丘陵生产机械化省力化设施;研究提纯功能性成分,开发新产品;建立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
绩效目标:集成药用植物高效栽培配套关键技术规程1套。开发新产品2个以上,实现新增产值1000万元以上;建立良种栽培示范基地300亩,应用推广机械化省力化设施;完成示范推广培训会5场,推广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仅限山区五县)。
4.榜单名称:一种水稻新型轮作栽培模式研究和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为提高种植经济效益,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避免季节性抛荒,充分利用稻草秸秆资源栽培食用菌。研究内容包括:筛选适合山区种植的菇品种;建立菇—水稻轮作栽培模式和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基地,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效益、标志性影响的产业模型,为温州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提供模式。
绩效目标:筛选出适合山区种植的菇品种2-4个;建立菇—水稻轮作栽培模式和技术体系1套;申请发明专利2项及以上;建立菇—水稻轮作栽培模式示范基地200亩,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示范推广培训会5场。
(二)专题名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非粮化”整治土壤治理
1.榜单名称:新垦土壤耕作层快速熟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渣土填造耕地耕作层的障碍因子,明确耕作层的土壤肥力与养分利用的影响因素及评价关键指标;研究土壤-水稻-微生物互作对耕作层障碍因子的响应、适应和反馈机制,建立针对填造耕地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低、板结严重、养分缺乏、生物活性低等物理、化学、生物多方面的障碍与风险因子消除技术体系;综合开发操作便利、安全稳定的多种秸秆处理技术,研制绿肥、生物炭、秸秆基改良剂、生物菌肥等产品;构建填造耕层土壤消障固碳培肥利用技术新模式,完成技术集成与作物种植示范。
时限要求:3年
(三)专题名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保鲜
1.榜单名称:温州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目前温州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缺乏、附加值低、资源综合利用低,产品加工产业的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开展以下研究:研究温温州特色农产品基础加工物性和加工过程中风味形成特征和品质变化规律;突破绿色提取、梯次分离、超微粉碎等关键技术,拓展温州特色农产品功能成分的高效制备工艺和高值化利用途径;开发具有温州特色的功能食品及建立标准化生产工艺及标准化生产规范。
绩效目标:开发温州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3-5项;开发温州特色功能食品3-5种;建立温州特色功能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2-4项,申请专利2件及以上;搭建温州特色功能食品生产线1条,并实现产业化示范应用,新增产值1000万元以上。
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榜单名称:温州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羊栖菜、鱼、虾等温州海洋资源中精深加工制备技术落后,多糖、甲壳素等功能性产品缺乏,严重制约了温州海洋产业发展,开展以下研究:研究阐明羊栖菜、鱼、虾等温州深远海资源中多糖、多酚、甲壳素等功能成分的靶向制备机制;开发多糖、多酚、甲壳素等功能性成分绿色高效提取技术;研发多糖、多酚、甲壳素等系列精准靶向功能性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绩效目标:形成羊栖菜、鱼、虾等深远海资源中多糖、多酚、甲壳素等活性成分高效提取技术1~2项;开发羊栖菜、鱼、虾等深远海资源中多糖、多酚、甲壳素等功能性产品2~3个,产品质量和纯度达到国家食品标准要求;建立功能性产品生产线1条,实现新增产值1000万元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件。
3.榜单名称:植物资源利用与高效繁育管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植物资源利用及其“微景观”市场前景广,对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种苗快繁、病虫害防治技术缺乏,本项目开展以下研究:1、破除植物资源技术瓶颈,开展包括断茎繁殖、片状繁殖等多种植物高效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建立植物高效繁育技术体系;2、调查和防治研究繁育中产生的病虫害,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形成一套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3、开展高效的植物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并进行示范应用推广,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绩效目标:建立科学高效的植物高效繁育技术体系、科学高效的规模化生产技术、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各1套;申请专利5项及以上;建立植物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基地200亩,实现新增产值5000万元;推广培训会3场,辐射带动100余户农民增收。
4.榜单名称:林特产品高值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温州地区金线莲、马蹄笋等区域特色林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缺乏的问题,开展以下研究。1.挖掘与评价金线莲功能因子,开展功能因子的绿色梯级制备和稳态化技术研究,研发系列高附加值产品;2、挖掘马蹄笋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基因,解析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的协同调控机制,研究采后生理变化的影响因子、分子调控关键基因、变化规律,提出采后保鲜技术;3、建立金线莲、马蹄笋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
5.榜单名称: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市重点扶持健康产品产业,以及国人提升个人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研发和生产功能性食品成为重要行业任务。功能因子制备关键技术开发,进行关键功能因子的筛选与制备;功能性因子在烘焙食品、饮料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探明不同的功能因子对产品整体风味质构的影响;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动温州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绩效目标:开发功能因子制备关键技术2-3项,制备关键功能因子3-5种;研究其在烘焙食品、饮料等食品领域的应用,形成技术成果3-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及以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及以上;实现产业化示范应用,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
6.榜单名称: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温州山区特色农产品存在的优质品种缺乏、种植技术不规范、原材料质量不稳定、深加工产品竞争力不足。开展以下研究:定向选育优质特色农产品植物原料的新品种(品系);开展种苗繁育、种植与加工标准技术研究;明确特色农产品植物的药效功能成分,评价有效性和肝肾毒性,开展特色农产品新用途研究,开发中药茶包等养生产品;建立特色农产品原料种植生产和加工示范基地。
绩效目标:定向选育特色农产品原料优质新品种(品系)1个;制定种苗繁育、种植和加工标准各1个;开发特色农产品的新用途产品2个,申报专利2项及以上;建立特色农产品植物种植、加工示范基地1个,计划带动农户山地种植3000亩,带动400余户农民增收,完成示范推广培训会5场,年均新增产值1000万元。
(四)专题名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装备
1.榜单名称:山地果园水肥药一体智能化装备开发及示范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山地果园水肥药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发展需求,针对温州山地特色水果和果园特点,研究特色水果对水、肥和药的需求规律,构建水果需水、需肥和需药等生态模型;研制水肥药重要参数检测传感器,研究视觉识别诊断技术,开发水肥药控制的智能专家系统,集成研发由灌溉、施肥、喷药和控制等组成的山地果园水肥药一体智能化装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山地果园土壤、果树生长状态、气象等条件的实时远程监测,实现山地果园水果的需水、需肥和需药的动态分析以及施肥、灌溉、喷药等作业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控。
绩效目标:研发由灌溉、施肥、喷药和控制等组成山地果园水肥药一体智能化装备1套;开发水肥药重要参数检测传感器1套,精度大于90%;构建温州山地特色水果需水、需肥和需药的生态模型1套,开发智能专家系统与远程监控平台1套,提出基于温州丘陵山地环境、气候条件及水果生长状态的水肥药施用技术方案1套。建立示范应用基地2个以上,示范面积300亩;申请发明专利3件及以上,制定标准1项。
2.榜单方式:农业数字化智能育苗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温州市特色兰科药用植物(金线莲、铁皮石斛、独蒜兰等)农业数字化智能育苗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研究薄弱的现状,开展以下研究:研发快速组培成苗技术,构建数字化育苗体系;研发兰科植物苗期表型监测传感器技术,研发在线、巡检式多种信息采集装备;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兰科植物养分精准管理、品质精准调控技术体系;构建高效农业数字化育苗技术体系并应用示范。
绩效目标:筛选适宜数字化育苗兰科植物3-5种;建立兰科植物数字化身份证数据库;研发适宜兰科植物快速成苗技术3套;开发植物苗情智能诊断模型5套以上;研制出5种专用幼苗表型传感器;研制兰科植物在线式、巡检机器人式多种信息采集装备2套,自动化生产作业关键技术和装备1套;探明兰科植物生长-环境互作机制;集成示范应用农业数字化育苗栽培关键技术1套,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个,2000平方米,示范推广种苗50万株,新增产值2000万元。完成示范推广培训会2场。
六、专项名称:社会发展
(一)专题名称:双碳及环保技术-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榜单名称: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治理与管控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绩效目标:突破2项以上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开发1套环境质量监测、治理管控的装备或系统并示范应用,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PCT专利2项。
2.榜单名称:先进低碳技术和智慧管控平台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面向碳达峰技术需求,引入先进海上风电、高效能光伏发电、多能耦合优化、高安全储能等技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低碳新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开发基于动态预测和影响溯源的智慧低碳管控技术,研发碳足迹智慧管控平台,推进区域碳排放管控的智慧化升级转型。
绩效目标:突破2项以上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开发1套低碳成果应用系统并示范应用,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PCT专利2项。
3.榜单名称: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发针对污泥、有机危废、城市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调控技术,开发多路径多场景利用、协同处置、数字化技术赋能等创新性解决路径与高附加值策略,提出高附加值与低碳化的资源化低碳技术路径。
绩效目标:突破2项以上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开发1套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系统/装备并示范应用,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PCT专利2项。
(二)专题名称:公共安全与社会事业-数字化改革
1.榜单名称:企业数智化模型赋能产业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多维度企业数字化模型,从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创新融合等方面出发,对企业科创能力及运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统计分析、分布式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科创资源要素服务、政府决策支撑等场景中。
绩效目标:建立1套数据采集的应用系统,研发1套有助于推动科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的数字化应用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推广应用。
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
(三)专题名称:公共安全与社会事业-公共安全
1.榜单名称:城市运行安全与智慧化管理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节约型公路设计、台风预警、消防安全、交通运行等城市运行安全防控与智慧化管控技术装备。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台风气候下灾害预警机制及应对关键技术、城市交通运行智慧化运维关键技术等。
绩效目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1套城市安全运行智慧化管控系统/装备并示范应用,开发1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节约型公路的设计系统,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PCT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