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我们汇总了全上海543个2万方以上的商场,合计建筑面积高达3764万方。
其中已开业项目459个,各区间分布相当不均衡,尤其是人均数据。
本文将完成已开业项目区域盘点,未开业项目的梳理我们下篇推出。
07
寻求突破的徐汇
前文提到过,闵行的人均商业面积超过徐汇,让人不禁唏嘘。
当然闵行只是面积上胜出,人流量与徐汇相比还是差了不少。
昨天就有网友留言,提到爱琴海虽然面积高达24万方,但是人气不旺,尤其是对面万象城开业后。
而且定位上讲比徐汇也高出不少。
徐家汇的港汇恒隆广场一直是西南部定位最高的商场,徐家汇能跻身商圈前三,与港汇也不无关联。
10万方以上的商场已遍地开花,然而能承载重奢定位的却仅南京西路、国金中心、徐家汇等少数区域。
徐家汇的美罗城、陕西南路的环贸IAPM都可以辐射全市,这样的影响力是闵行所不具备的。
当然徐汇的商业也有自身问题,比如分布不均。
徐汇区5万方以上商场分布
上图标注了徐汇5万方以上的商业分布,可以看到基本位于内环附近。
中星城其实定位不高,更像是一个社区商业。好在去年开业了漕河泾印象城、西岸凤巢,商业整体向南推进一步。
不过人口密集的康健新村、凌云路街道、长桥街道现代化商场仍是空白。
华泾偏处一隅,一直也是商业荒漠,好在近期开业了龙湖天街。
将来有望突破的地方,一个是徐家汇,这里还在修环形步道,解决商场之间隔阂问题。
徐家汇中心也在继续施工,交付后将进一步提高徐家汇地位。
另一个重心当然是徐汇滨江,北段有香港置地地王项目,将规划超过20万方的中高端商业。
中段已经交付西岸凤巢,将来也有望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第三个突破点是华泾。机场联络线华泾站、15号线华泾西站都规划有大体量商办项目,尤其是华泾西这里的地标华泾之门,一举扭转华泾被徐汇放弃的固有印象。
中间地带的田林、康健、长桥,将继续延续原有的社区商业类型,很难有所改观。
08
冰火两重天的浦东
前面提到徐汇的核心商业分布不均,与浦东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
浦东10万方以上现代化商场分布
浦东的大型商业几乎都集中在陆家嘴周边,外环线以南的大片腹地,只开发了一家周浦万达。
周浦永乐广场体量也有10万方,但完全是社区商业类型,业态上明显落后。
徐汇南侧商业匮乏一些,其实还有不少替换方案,毕竟徐汇就那大点地方,大部分片区走个两三公里都能找到大型商业体。
浦东外环到海边有足足50公里,这里如果家门口没有商业,真得开车半小时。
陆家嘴这里集中了大部分商业,不过这里的商业服务对象是全市。
陆家嘴出了名的潮汐城,每到晚上就像空城一样——开发之初这里就没规划多少住宅,整体以商办为主。
后面的前滩吸收了这个教训,产城融合做的更好一些。
09
有饭大家吃的长宁
长宁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开挂的黄浦和静安,在全市都称得上非常优秀。
而且分层合理,既有中山公园这样的市级商圈,也有威宁路社区商业,同时还能养的活尚嘉中心这样的中高端商业体。
更重要的是,区域结构也相当均衡,从内环到外环,城市化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长宁10万方以上的商业共计4所,基本上从东向西一字排开。
其实市区大量5-10万方的商业,虽说体量不大,业态却非常齐全、人流也非常大,实用性很强。
长宁这里典型的就是金虹桥商场、高岛屋百货,尤其是高岛屋,很受古北人民欢迎。
而且长宁土地面积不大,从东到西都不到10公里,从南向北仅4-5公里,所以各个角落商业上都称不上匮乏。
人均数据出众,定位有明显梯队,区域结构又非常合理,这样的区域谁不羡慕。
不过大家对这里也有一些担心:已经没多少土地可供开发,会不会盛极而衰?
黄浦、老静安其实都面临过这样的困境,不过两个片区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儿,城市化更新从未停止,一直有新的项目上市,一直引领全市商业发展。
长宁的区位、地位都不如二者,不知道上峰会投入多少资源过来。
或者能不能继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如果只是继续拓展大众化商业,前景就会渺茫起来。
10
恨铁不成钢的宝山
班长:我们比比商业吧?
宝山:比什么商业,比人口不好么。
宝山商业的拉垮是举世公认的,连宝山居民也不好意思反驳。
之前看过一则知乎提问:宝山为什么没有划入五大新城?
下面有懂规划的朋友自豪的回答:宝山是主城区好吧,宝山就是上海,五大新城都是郊区。
不过主城区只是行政级别,在资源上宝山还真不一定比得过五大新城。
比如人均商业面积,除了奉贤,其他新城都比宝山数据好看。
宝山10万方以上商业分布
宝山的商业不仅少,分布还不太合理:大部分分布在宝山区政府周边以及靠近市区的一侧。
宝山区政府周边经济活力有限,分布着宝乐汇、宝龙几个大型商业体,相互竞争客流,导致业态不断下沉。
其他中小型商业体日子更难过,安信商业广场的商铺就倒闭了不少。
靠近市区的一侧房价较高,居民购买力旺盛,商业自然发达一些。
与普陀交界处有大华虎城,与静安交界处有日月光、宝山万达。
不过地处两区交界,对宝山腹地辐射有限。
真正宝山腹地的项目只有经纬汇、龙湖宝山天街。经纬汇冷冷清清,现在同是7号线带动的日月光开业,经纬汇没好日子了。
龙湖宝山天街运转良好,是宝山居民的骄傲,所以商业不到10万方,环二也标注在了图中。
宝山人口大区杨行、罗店,暂时没有拿得出手的商业,更远处的罗泾、月浦,基本还是未开发状态。
其实宝山的地理位置不错,不会比闵行差太多,但是商业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1
五大新城各有苦衷
五大新城中,我们将临港并入了浦东,所以实际只有四大新城。
不过临港商业尚未落地,目前仅靠泥城这里一个宝龙、一个万达撑场面。
临港核心区的港城新天地是彻底的社区商业,影响力还不够。
看人均数据,青浦>嘉定>松江>奉贤。如果是10年前拉数据,一定是松江>嘉定>青浦>奉贤。
松江是最早开发的新城,2003年就已动工,所以整体商业形态偏老。
比如三湘商业广场、三铭广场这些,都已经退步为社区商业。
实际上松江社区商业形态占比超过40%,全市最高。
2014年开业的松江万达,是松江第一个真正的现代化shoppingmall。
万达开业后,松江新城开发进入尾声,市里着重布局嘉定。
2017年后嘉定暂缓,重心又放到了青浦,所以我们看到青浦近些年商场遍地开花。
除了吾悦广场,青浦的大型商场都开业于2018年后。
青浦的另一个优势是吃了大虹桥的红利,近些年大虹桥重心是西虹桥,即,徐泾。所以接连上市不少项目。
当然这时松江的商业明显不够用,太老了,所以也在不断更新,接连上市了印象城、G60商业,脚步还是慢了一些。
松江的另一个问题是分布过于集中,基本都在松江新城核心区,靠近市区的九亭、泗泾、新桥,商业上略显匮乏。
嘉定就没有犯这个错误,江桥老早就给了万达、南翔老早就给了太茂和中冶,去年南翔又上市了全上海最大的商场——印象城。
而奉贤新城2020年才正式开发,之前并没有落地大量项目,所以看数据比较落后。
现在奉贤商业正在紧锣密鼓,5号线基本一站一个重磅商业体,金汇这里也布局了龙湖,接下来将集中井喷。
综合来看,青浦风头正盛,商业上郊区无敌;嘉定商业已成规模,布局较为合理;松江业态已经老化,新的商业体正在筹备。
奉贤是接下来的当红区域。
12
远郊遗珠
金山、崇明距离市区过远,很难受到外溢红利,所以至今仍是完全内生。
好在有万达,每个郊区都去开发一下,给大家带来了不少便利。
总体而言,金山、崇明与江浙发达的县城类似,基本靠1-2个主要商业体撑起。
未来各区的商业格局变化如何,敬请期待下篇:《全面盘点上海商业分布,各区间的差异竟然这么大(下)》